APP下载

隐性教育视角下加强大学生地方优秀文化培育的路径探究

2023-08-28陈一琳

电脑迷 2023年5期
关键词:隐性弘扬校园文化

陈一琳

【摘 要】 地方优秀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集中体现了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文化特色、传统手艺等,为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自强的培养提供了多元化的、特色的、趣味性的现实题材。因此,结合地方优秀文化特点,从隐性教育途径培育大学生地方优秀文化,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获得感、认同感,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功能,对守正创新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家园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隐性教育;大学生;地方优秀文化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地方优秀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分子,与一个地区的精髓与灵魂高度融合,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手艺、人文精神、风俗习惯、文学典故、红色基因等元素,是地方人民长期在生产生活中积累的价值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对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底气具有深远影响。在新时代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背景下,显性教育已不能完全满足高校“三全育人”的需要,隐性教育作为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正是对培育大学生地方优秀文化显性教育途径的强有力的补充,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自强教育的实效性,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隐性教育视角下培育大学生地方优秀文化的必要性

隐性教育是一种以校园教育环境、校园文化活动、校园规章制度条例为载体,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获取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具有灵活性、多样性、非系统性、开放性、渗透性的特点。在以说教式、灌输式传统课堂为主的显性教育上,隐性教育因其本身特点,能够带动更多的学生主动、自发地参与进来,对地方优秀文化的弘扬具有新颖性、高效性。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举措

弘扬传统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为主的显性教育基础上,通过“非灌输式”的隐性教育方式,结合新时代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实际需求,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地方特色,引导大学生传承与创新地方优秀文化。通过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能够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趣味性,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思政教育,这不仅能够加强学生思想意识形态教育,有助于推進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政治任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感、时效性,对培养大学生的家国认同感和主流文化也具有正向意义。

(二)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大学生在网络上浏览信息更具便捷性、高效性、开放性,而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被外界的信息所影响,使大学生比其他群体更容易被网络文化、不良思想渗透。以地方优秀文化为切入点弘扬传统文化,让大学生感受地方文化,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获得感,推进大学生文化自信自强,厚植大学生爱国情怀,激励大学生为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应有力量。

(三)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需要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永续发展。要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需要弘扬传统文化,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顺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任务目标。高校大学生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青年先锋力量,需要不断丰富其精神世界,引导大学生学习地方优秀文化的精髓与奋斗精神,了解地方的人文风俗、历史发展,增强大学生对地方学习生活的幸福感,让大学生领悟到不同地方的文化特色与文化底蕴,积蓄向上向善的磅礴力量,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水平,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更充足、更丰盈、更蓬勃的文化底气与朝气。

二、隐性教育视角下培育大学生地方优秀文化的现状

(一)增强对地方优秀文化的获得感与认同感

新时代以来,高校致力于结合院校办学品牌特色与地方特点,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相应的品牌活动。这个过程中,高校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群体,结合“0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思维模式等,在融入校园文化的基础上,为大学生“量身”打造多元化的文化活动,宣传与普及地方特色、人文风俗等,大力弘扬地方优秀文化,营造了优良的、浓厚的校园地方文化氛围,让大学生融入地方学习生活,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学习研究地方文化、参与地方文化的传播,使大学生普遍意识到地方文化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觉自信自强意识,对大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文化底蕴的提高、知识基础的夯实、地方优秀文化的实践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构建具有高校特色的地方优秀文化传承体系

地方高校要聚焦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深入融合地方优秀文化,构建独具高校自身特色的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体系。例如,福建江夏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结合学校所在地的文化特色,打造出“三张文化名片”,通过校园文艺活动、校园文化环境等隐性教育渠道,亮出“福文化”“侯官文化”“货币文化”内涵与特色,积极弘扬传承“福”文化,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奋斗拼搏,定位自身发展方向,朝着幸福的目标和人生规划持续前进;弘扬传承侯官文化,引导学生学习侯官先贤拼搏感人事迹,知行合一、争优创先、见贤思齐,将“小我”目标与“大我”发展紧密结合;弘扬传承货币文化,融合学校发展历程学习货币发展史,引导学生坚定自身清正廉洁的风气,不为利益所动,砥砺前行,实现自我价值,引导全体师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忠孝观”“义利观”,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地方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在全体师生中收到了广泛的、良好的、积极的响应。

三、隐性教育视角下培育大学生地方优秀文化存在的困境

校园传承和发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归根结底,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来传承和弘扬。当前,高校在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培养过程中面临社会信息传播方式单一、文化多元境遇下培养内容与校园文化融合度欠缺等困境。

(一)传播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新颖性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过于依靠传统课堂传授等显性教育方式来实现,缺乏寻求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开展文化传播活动时,多数以理论学习等常规活动形式为主,如学习交流会、文化沙龙、主题讲座、主题班会、党日活动、团日活动、征文比赛等,地方文化的传播流于形式,不重视传播内容与传播方式是否满足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未达到“入心、入脑”的效果。“00后”大学生对外界新事物和新思想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对理论或文本学习的兴趣不高,参与意愿不强,导致活动参与率低、学习效果不显著、文化传播率低、文化知识覆盖面窄、互联网新媒介得天独厚的传播优势体现不足等,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对地方优秀文化传承与弘扬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二)未能契合校园文化,缺乏融合度

随着信息技术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形式也逐步向信息化、多元化转变,需持续融合校园文化才能发挥隐性教育的持续育人作用。在通过校园建筑、活动广场宣传、演讲比赛等方式进行传播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虚拟的网络空间,如官微、官方视频直播、地方传统节日演出等新型文化传承方式。但现阶段,地方文化传承仍存在融合度不足、协调不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日常性校园文化活动多、地方文化创建少;阵地宣传的内容单一重复多、虚拟交融宣传协调互补少;流于形式的宣传多、实效性融合少。究其缘由,一方面是由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建设整体薄弱,对地方文化宣传的融合发展的探索性研究不够,导致地方文化难以与校园文化有效融合;另一方面是因为地方传统文化在校园的宣传过程中流于形式主义,不认真寻找校园文化与地方优秀文化的结合点,造成了融合度不足。

四、以隐性教育途径培育大学生地方优秀文化的路径探索

地方优秀文化的教育、弘扬、传承是一项长期持久的系统工程。为适应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高校应切实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通过隐性教育途径多措并举,不断创新地方文化的内容、传播形式,让大学生体验感受鲜活的地方优秀文化,实现地方优秀文化的永续发展。

(一)开展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活动

图书馆拥有庞大的文献資源、文化典籍,在传承地方优秀文化方面具有其他资源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图书馆有责任对地方优秀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修缮、传承,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好这个优势,对地方优秀文化以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为出发点,有主题、有规划、有层次地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实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推广,为弘扬地方优秀文化提供实际价值。一是通过阅读场景的搭建,增添与地方文化相关的元素,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与丰富的场景,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二是通过跨部门联合协作,将“地方优秀文化+”渠道进行多元融合,与多部门合作开展活动,推广地方优秀文化。三是打造特定的地方文化体验场所,安排学生作为体验场所的文化解说员,学生对能直观感受、直接接触的地方文化感兴趣,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进来。

(二)丰富沉浸式、体验式的文化实践活动

高校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实践活动,以此作为显性教育的延伸,鼓励学生将所学所闻所见转化为实际行动,内容上需要契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需求,提高活动的参与感、体验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协调,实现知识、情感、实践的有机统一。

一是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形式。高校应多与社会资源合作,与当地官方相关部门定期合作,通过教师带队开展与地方文化相关的主题社会实践,走访调研文化类名胜古迹、民间传统工艺制作坊、遗址类博物馆等场所,以汇报展示的方式组织活动,让学生自觉自愿参与,开阔学生眼界,让他们亲身体验地方文化的魅力,深刻理解与掌握地方文化的精髓,加深对地方优秀文化的认同。

二是丰富校园文艺活动。可以依托学生会、社团、协会等平台,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通知活动前期问卷调研获得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兴趣点与爱好点,在此基础上,组织传统节日庆祝晚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志愿服务、历史文化情景剧表演等文艺活动,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开展一系列习俗体验活动,重视活动的内容学习与宣传,以趣味性、个性化的方式吸引师生自主参与,拓宽地方文化隐性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地方优秀文化融入学生活动,不仅能进一步强化高校“三全育人”作用,也有利于促进地方优秀文化的源远流长。

(三)提高多渠道校园宣传的有效性

高校要利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方文化的校园宣传有效性。通过在校园宣传栏、LED屏幕宣扬家国情怀浓厚的地方优秀文化故事,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校园建设设计,除在教学区的教室、雕塑、文化墙等地方体现地方优秀文化外,特别要重视学生生活园区的环境设计与氛围营造,为学生营造一个文化内涵鲜明、主题突出、布局优美的文化浸润氛围,最大化隐性教育的意义。要融合新媒体技术扩大网络宣传的覆盖面,如借助学校部门官微、官网等自媒体平台,满足师生的阅读信息需求与行为习惯,广泛宣扬活动开展成效,普及地方文化知识,实现信息茧房的突破,扩大信息宣传覆盖面。

参考文献:

[1] 张军. 新时代高校德育中的隐性教育研究——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为例[J]. 邢台学院学报,2020,35(04):164-168.

[2] 郭佳,张朝阳,关慧. 地方院校大学生中国地方文化传播能力培养现状及策略分析——以长治学院为例[J]. 长治学院学报,2019,36(01):85-88.

[3] 赵俊俊. 地方优秀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路径探究[J]. 汉字文化,2022(S2):132-134.

[4] 赵惠洁,张行,谷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阅读推广研究[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23,23(01):22-26.

猜你喜欢

隐性弘扬校园文化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