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

2023-08-27钱柯旭许文

大学教育 2023年10期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价值取向实践路径

钱柯旭 许文

[摘 要]高等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应坚持立德树人、博雅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并围绕“德”“才”“创”进行人才培养,以实现为黨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推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普及化;高校人才培养;价值取向;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0-0076-03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成就显著。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1],2021年达到57.8%[2],2年时间增加了6.2个百分点。数量增长不是目标,最重要的是能够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实现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的时代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培养学生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到“四为服务”[3]。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明确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时代影响

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者马丁·特罗将高等教育发展过程划分为精英化、大众化和普及化3个阶段,通过毛入学率来判断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所处的水平阶段[4],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如果低于15%、达到15%~50%、超过50%则分别处于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阶段。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普及化对我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以来,高等教育的规模明显扩大,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也得到较大幅度提升。劳动力素质结构有了较大改变,公民整体素质稳步提升[5]。我国高等教育在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也对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打造现代化人才强国。在普及化阶段,高校的任务开始转变为如何使接受高等教育者走出校园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的首要目的也从最初精英化阶段的培养精英转变为尽可能提高全体公民的适应能力,为社会生活做准备[6]。高校需要确定好正确的人才培养价值取向,为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国家做准备。

二、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

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和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对普及化背景下的高校来说,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是其进行任何教育活动的基础。正确的价值取向对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至关重要。

(一)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国家需求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是树人的基础,高校要明确引导学生立什么德是关键。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我们认为立德应当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明大德。大德的站位是国家。明大德就是能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寄语广大青年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7]。国家需要明大德之才,高校应服务国家需求,引导教育学生明大德。第二,守公德。公德的站位是社会,具体要求是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守公德就是要遵守公德内容,受公德约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价值追求的最大共识,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先进精神的精华。高校应当切实落实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第三,严私德。私德是个人的道德,可在一个人的习惯、作风、品行中得以体现。严私德是端正自己的品行,做到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一个人有没有德是人心本质的区别,而无关聪慧与否。高校要培养人才,加强学生的私德教育非常有必要。

(二)坚持博雅教育,促进社会进步

博雅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兼具丰富理论知识、良好人文素养以及理性思考能力等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博雅教育的内涵表现在培养学生理性精神、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8]。“博”是知识面的广博,“雅”是精神上的修养。博雅教育除了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还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心灵上的满足、理性思考能力的提升等。知识广博有助于人们认识世界、了解自己,对问题会有比较深刻的见解。精神上的修养有助于丰富精神世界、形成健康人格,二者结合起来就是博雅教育的意义所在。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度做准备。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与其他两个阶段相比,其综合性、多元性更强,对学生社会参与度要求更高。高校输出的人才质量会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要更加深入社会,坚持博雅教育,培养同时具备理性精神、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时代新人,促进社会进步。

(三)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创新导向

以人为本要以人为主体,人的发展问题是教育的核心问题。高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自我发展的主观能动性,扩大他们的自主选择权。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普及化阶段更加稳固。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以及后续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造就拔尖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强调创新与创新人才的培育。创新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推动我国各项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是实现知识创新、交流与应用的重要场所,也是孕育创新人才的摇篮[9]。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创新导向,需要高校加强科教融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创新教育,以实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输送大量创新人才的目标。

三、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人才培养价值取向正确是实现人才量的增长和高等教育质的提升的关键。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高校如何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优化人才培养路径就成为重要一环。

(一)加强思想引领,围绕“德”字下功夫

首先,从课程入手加强思想引领。完善教学体系,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围绕一个核心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讲座,并赋予学分,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養[10]。课程任课教师也要从课程内容灵活切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从社会实践入手加强思想引领。开设专题讲座宣讲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项目,引导学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深入开展“三下乡”“返家乡”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对当今中国具体社会实践的考察与认识,形成责任感、使命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受教育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高校将高等教育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学生能够将德内化于心并付诸实际行动就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最大成效。

(二)加强通识教育,围绕“才”字做文章

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才。坚持将博雅教育的理念贯穿高等教育全过程。比如开设包含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通识课程,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可以跳出本专业的局限,对自己所学的东西进行深入思考。又如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可以增强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用辩证的思维、历史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发展;而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则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实际生活的问题,用所学知识或自己的专业技能去解决问题,以服务社会发展。通过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而熟悉并掌握它们,积累广博的知识,而且由于各个学科之间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学生在开展专业研究时也可以有更宽广的研究视角[8]。通识教育对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打基础。

(三)加强科教融合,围绕“创”字提质量

科教融合是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高校通过遴选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愿意投身教育科研的高素质教师,聚集优秀教学研究资源,合理引进外部资源以加强科教融合,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德才兼备、专注于科学研究、立志报国的拔尖创新人才[11]。我国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高新科技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高新科技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的重点工作[12]。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应以人为本,打造开放性课堂,营造鼓励学生自己思考、提出想法的课堂氛围;同时利用好学校资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创新性比赛,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四、结语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校应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博雅教育,坚持创新教育,围绕“德”“才”“创”加强思想引领,促进科教融合,助力高质量发展。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孕育地,其人才培养价值取向需与时俱进,其人才培养实践路径需不断优化。唯有如此,才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大有作为。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 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0-05-20)[2022-11-27].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005/t20200520_45675

1.html.

[2] 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EB/OL].(2022-03-01)[2022-11-27].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203/t20220301_60

3262.html.

[3] 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根本方针[EB/OL].(2019-09-16)[2022-11-27].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9n/2019_zl69/201909/t20190916_399243.html.

[4] 张振宇,龙跃君.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的解读与拓展[J].煤炭高等教育,2007(4):22-25.

[5] 孙亚慧. 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到普及化[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5-30(9).

[6] 徐丽华,周杰.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对高校卓越人才培养的启示[J].教育与考试,2021(4):77-81.

[7] 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EB/OL].(2020-05-20)[2022-11-27]. http://china.cnr.cn/news/20210420/t20210420_525466016.shtml.

[8] 王尚,蒋子琳.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开展博雅教育的实践路径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1):49-51.

[9] 苏丹,吕刚,王伟,等.课程思政视阈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22,35(6):145-146.

[10] 黄昕莹,秦桂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下高校思政工作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22,8(24):18-21.

[11] 董军社.科教融合: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特色办学路[J].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2(1):29-31.

[12] 别敦荣.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特点、要求和战略重点[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2):15-27.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高校人才培养价值取向实践路径
高校师生/党群共建路径设计及实践探索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中国梦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高校人才培养中构建大类培养和自由转专业的应用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