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

2023-08-26贾萌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3年5期
关键词:实践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费尔巴哈

摘要: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对费尔巴哈的概论尤为重视,其中特别论述了马克思创立的科学实践观点,并注以提纲灵魂: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这个世界,问题在于改变这个世界。指明了一切哲学的根本缺陷,澄清了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差异,马克思新哲学从此就成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永恒发展的,对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费尔巴哈;实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随着国际劳工运动的蓬勃发展,工人党和无产阶级在政治舞台上得到了发展,表现出不容忽视的力量。而劳工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用正确的世界观指明前进的方向。《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就是1845年的春天,馬克思在稿纸上写了一些文稿[1]。其中有一篇于1888年公布,即《提纲》。提纲虽篇幅不长,但它揭示了以往旧哲学的直觉性和不足,首次明确阐明了马克思的实践观。马克思指出,没有实践就没有理论,革命理论的价值只有在革命实践中才能得到肯定。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关键在于,它是以社会实践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这一哲学基础决定了只有从现实和历史出发,才能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理解。

一、实践观的探析:新哲学的破与立

(一)旧哲学的破:对费尔巴哈哲学重大缺陷的批判

对现实、感性只能通过直观的形式理解,而没有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是费尔巴哈在内的唯物主义者的主要缺点。他们不能理解感性的人,先是作为实践的对象,然后是作为理解的对象。他们坚持客观事物与人们的实践毫无关系,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只是关系的直观反映,就像一面镜子,只是被动地观察。费尔巴哈同时谈到过实践的概念,却与马克思有本质区别。他认为实践是指日常的交流、共识和一些小事,如商人的投机、自私等肮脏的活动,而不是社会或革命实践。费尔巴哈把直觉称之为标榜真理的标志,在《未来哲学原理》一书中说到:唯一的标准就是直觉。又在1843年第二版《基督教的本质》序言中,把普通人而不是某个哲学家作为真理的标准。正是费尔巴哈未能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导致了他对真理标准的误解。

实践是唯一的真理标准。马克思声称人们必须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想的真实性,即思想的现实性,思想的本土化,也就是说,如果人的思想要有真理,仅仅在思想领域中是无法去解决的,我们必须也只能选择在社会实践中寻求解决的途径。通过社会实践确证我们所拥有的知识是否具备正确性,我们的思想具有科学认识现实世界并且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潜在能力和真实能力。对于马克思来说,辩证思维能否正确反映现实并在这个过程中抛弃实践,同中世纪的学术哲学一样枯燥乏味,毫无意义。

(二)新哲学的立:马克思如何完成新世界观的确立

那么在认清费尔巴哈的“半截子唯物主义”本质后,马克思究竟是如何完成他的新世界观的确立呢?从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来看,一方面,马克思受费尔巴哈的人性论影响,仍带些费尔巴哈所谓的“迷信”色彩;另一方面,马克思的实践观顺利地由关注现实的人到现实社会实践,进而形成自己的新唯物主义。

在实践发展的关系上,从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中,劳动的问题,即实践的问题成为了当时社会中的主要问题和症结,引发了马克思的深思。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初步阐述了关于“异化劳动”新概述,在《神圣家族》中注意到了“粗糙的物质生活”和“生产方式”。虽然这时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分析还是以人本主义为理论根据的,对“生产方式”的概念的理解还是比较抽象,但对物质生活、对劳动的分析,马克思渐渐逼近人类历史发展之谜底并来到了唯物史观的入口处。

在政治上,他从封建宗教转向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从普遍关心人民到1843年首次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呼吁发展共产主义。马克思对于现实的人和由现实的个人为主体的活动研究,也决定着其现实问题研究的开展。在1843-1844年这一发展阶段,从他转向费尔巴哈的初期,就对费尔巴哈过多地强调自然而过少地强调政治,即社会现实问题的缺点的批评可以看出: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是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基础。新唯物主义探究下,一种与旧有的机械的唯物主义截然不同的新唯物主义立场诞生了,马克思也开启了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明发展道理[2]。

二、马克思实践观的当代发展

(一)马克思实践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建设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等历史口号,这些基于马克思实践观的思想观念,是在领导建立中国红色革命根据地和进行一系列土地革命斗争的武装实践中产生的。1925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公之于众,他认为,我们必须团结农村各阶层真正可靠力量,即团结广大农民。很明显,中国的革命是一场农民革命。因此,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的革命理论认识应运而生。创立红色根据地之后,毛泽东清晰梳理并撰写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斗争》这两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代表性的作品,“红色政权论”跃然纸上,为指引战争胜利做出了指导性的贡献。1937年7月,毛泽东在第一轮实践的基础上,再次贡献出了自己的《实践论》这又一篇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性文章。毛泽东再次给予我们启发:在观察和处理中国革命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灵活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我们的强大法宝。

(二)马克思实践观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发展

20世纪中期,面临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挑战,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各方面的民主改革,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中共八大前期,毛泽东在《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中,明析当下重要任务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实事求是,从实践和实际中出发。中共八大期间,毛泽东谈到学习苏联经验时,一再强调要注重分析,任何外国的经验只能作参考,苏联的经验也不能照搬,各国都要从本国的实际出发,用本土化马克思的实践观去寻找和创造本国的建设道路。中共八大本身就是实践党内民主的典范,它确立的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一五计划”的开展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都是本土化实践的体现,也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实践主题相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阶段的开始。

(三)马克思实践观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当时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来相差甚远。1978年5月11日,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引起了对认识和思维真理的热烈讨论,在社会各界的思想上和理论上都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3]。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會召开,我们再次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起点,改革开放的新潮流终于到来了,人们开始了新的勇敢实践。邓小平同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出发点,牢牢把握国内外形势和时代特点,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科学判断,向世界展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论。20世纪80年代末,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的实践观本土化,纵深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1世纪初,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实际,继承前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优秀智慧成果,高度概括并创“科学发展观”,它本质上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四)马克思实践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中国共产党呼吁全国各族人民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积极实践,这实际上是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近年来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建设的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这一实践基础上的。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观的实践基础。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党领导人民的探索,递交了一份如何完美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答卷。十八大以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对当代中国主要矛盾的分析为入口点,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完美诠释,再次明确了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而我们笃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下的守正创新的伟大实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三、结语

坚定继承和坚决发展马克思实践观,不断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始终是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坚定不移的做法,正是他们充分认识到了马克思实践观的科学性和指导性,灵活创造了符合中国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开创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端剑锋,欧阳霞.论马克思实践观在中国的发展——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解读与思考[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57-59.

[2] 萧焜焘.从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3] 赵凤莲.改革开放的理论和实践基础[J].经济研究导刊,2012(25):3-4.

(作者简介:贾萌,宝鸡文理学院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实践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费尔巴哈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实践:马克思的新哲学观
马克思实践观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
马克思对旧哲学基础的反思批判
浅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