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及其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启示

2023-08-26侯宁宇杨涛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14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职院校

侯宁宇 孟 频 杨涛

摘   要: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是劳动教育的学理支撑。针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面临的两对突出矛盾:学生应具有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与学生劳动意识相对淡薄的矛盾,应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劳动能力与学生劳动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高职院校应以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为逻辑起点,以问题为导向,返本开新,促进学生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高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14-0112-03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1]。劳动价值理论是剩余价值论的基石,也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说:“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劳动实践方可达成。因此,职业院校应以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为逻辑起点,以问题为导向,返本开新,提高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一、返本:发掘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深刻意蕴

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一直是社会主义国家开展劳动教育的理论遵循。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中国化、大众化的过程。

(一)劳动是人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本质活动

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是存在和生活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人,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首要前提,劳动创造了人和社会。劳动对个体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能,劳动助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1.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马克思指出,“对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3]恩格斯也强调“劳动创造了人本身”[4]。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认为,劳动内含的创造性体现在劳动锻炼提升个体的劳动能力,展现人所拥有的智力和体力成果,促进人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劳动是人类社会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劳动中体现的勇担责任、无私奉献、公义胜私欲、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等中华优秀美德为发展个人品质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提供了动力,也是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调节剂。高职院校要以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导向,加强劳动理论教育教学,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人正是在客观、具体的社会关系中通过劳动实践自我发展,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人如果不参加劳动,思想将停滞僵化,实践能力将逐步弱化,随之也将失去物质基础,继而引发个体生存发展的问题和障碍。个体关联社会,社会也将引发冲突和矛盾,进而又关系到个人的生活和发展。

2.劳动促进人实现全面发展。劳动能够创造经济价值,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经济基础。劳动力既具有使用价值也有价值,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体。劳动力的使用不仅能创造新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實现价值的增值,从而为个人的发展提供稳固的经济基础。在唯物史观的世界中,劳动是关乎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本质活动。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在不断改造物质世界的劳动实践过程中,人不断提升劳动能力,不断超越自我,充分实现自我价值,进而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新时代的职业院校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从而积极提高自身劳动能力,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继承中华民族敬业奉献、辛苦耕耘的优良精神,向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学习,努力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真正实现自身自由而全面进步与发展。

(二)劳动是满足个体美好生活需要的实践活动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伴随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多样。个体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把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融入社会发展之中,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方能在劳动中实现美好生活,获得真正的幸福。

1.劳动是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自然界虽然早于人类存在,但却是人类的劳动赋予了自然资源、要素以经济价值。人通过劳动认识自然、改造客观世界,劳动同时将人与动物进行区分,通过劳动实践形成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劳动即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进行社会化联系的正向连接活动。马克思明确指出,“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6]当劳动成为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每个人都将自觉自愿投身于劳动实践中,自觉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进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高职院校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劳动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谋生手段,也应成为人的本能需要,劳动可以让劳动者本身获得物质保障,劳动也能让使用者的精神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劳动应内化为个人生活的第一需要。

2.劳动是人实现幸福生活的不竭源泉。幸福感是由于自身需要得到充分满足而产生的稳定而持久的愉悦的心理状态。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通过劳动实践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界,积极地探索自然规律以认识自然和适应自然,从而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获得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物质生产生活资料,满足自我对幸福生活追求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7]劳动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践活动,人们获得感、幸福感的充盈需要自己的劳动才能达成。高职院校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幸福本源于劳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幸福观,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诚实、踏实的劳动,才能提升自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而实现美好梦想,拥有幸福的生活。

二、开新: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对高职学校劳动教育的启示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来源于人的物质实践。易言之,就是人的劳动实践决定了人是否能拥有幸福的生活,能否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使自己的物质基础不断增加、精神层面不断升华,从而更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存在,通过劳动实践充分实现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幸福充盈。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学理支撑和逻辑起点,要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内涵,从本原上探究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精神意旨和价值遵循。

(一)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当前,高职阶段的教育侧重于传授系统的理论文化,重视学生的理论学习,劳动实践处于相对弱化的位置。这些因素使得劳动教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中的薄弱一环。社会主义国家向来重视劳动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热爱劳动是苏维埃人的极为重要的道德特征。”[8]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也“把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措施。他们的中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参军或参加工农业生产,在部队和工厂经过实践锻炼之后再考入大学学习。大学生在劳动教育和实践中,受到了艰苦的锻炼,增强了组织纪律性,真实地了解了国情,学到了生产的实际本领,树立了改变祖国面貌的远大抱负,坚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激励学生刻苦奋进,迅速成长,成为社会主义的优秀建设者和革命事业的可靠接班人”[9]。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要深入挖掘和领会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的理论旨趣,就教于科学的劳动教育的实践经验,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地进行劳动实践教育。

劳动教育作为学生实现全面成长发展的必要途径,高职院校要发挥其综合独特的育人价值。高职学生一般来自于普通高级中学以及中等职业学校。高职教育基本学制3年,修业年限3—5年。由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自控能力较差,学生缺乏主动劳动的意识,劳动能力较差,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待被系统培养。其中,中职生源学生在中专期间曾参与过企业的实习实训,动手能力相对较强。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要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公共基础课、劳动教育相关选修课、专业课中,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安全、劳动法规教育,深入挖掘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在观察和发现中培养学生的劳动热情,旨在让学生自觉地将劳动内化为自我生活的第一需要,使学生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进而实现本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当下,高职院校学生表现出两对突出矛盾:学生应具有正确的劳动观念与当前学生劳动意识相对淡薄的矛盾,学生应具备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与当前学生劳动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这两对矛盾成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非常突出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关系到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質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能否实现。因家庭经济条件普遍提升、父母溺爱、家庭劳动教育缺失等因素,很多“00后”学生表现出劳动观念与意识的匮乏,甚至有部分学生存有坐享其成、贪图安逸、不愿吃苦、拜金享乐的错误思想和不当行为,幻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以至于“佛系”躺平、上课“摸鱼”打游戏,对待人生消极迷茫,缺乏劳动的积极性和奋斗拼搏的动力。

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就是要充分挖掘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意蕴,将提高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作为发展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加强学生对劳动是幸福源泉的深刻认识,诠释劳动实践和实现个体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联系,强化劳动育人,解决好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和劳动能力不足的问题,培养学生具有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高职院校要通过系统的劳动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重塑学生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等优良的劳动品质,使学生具备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劳动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学校可以设定固定的劳动服务周,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节日,在全校范围内集中开展劳动实践教育,通过开展劳动专题讲座、主题演讲比赛、技能竞赛月、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加强校园劳动文化建设,在校园内营造一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的热烈氛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幸福观,提升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真正相信通过自我诚实踏实的劳动实践和努力奋斗就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5.

[2]   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3-04-29(2).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6.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09.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4-365.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6.

[8]   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1.

[9]   辛宝忠.朝鲜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和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1(1).

Marxist Labor Theory 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the Practice of Labor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Hou Ningyu, Meng Pin, Yang Tao

(Chengdu Agricultural College, Chengdu 611130, China)

Abstract: Marxist labor theory is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labor education. In response to the two prominent contradictions faced by labor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s should have a labor spirit of diligence, thrift, struggle, innovation, and dedication, and a relatively weak labor consciousness among students. They should have the labor ability to meet the needs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labor ability of students.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take Marxist labor theory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problem-oriented, and return to the original and start a new era, Promote students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enhance their ability to create a better life.

Key words: Marxist labor theory; vocational colleges; labor education

[责任编辑   若   云]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高职院校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