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能型社会背景下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功能与发展路径

2023-08-25孙洁郭丽君

中国农业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技能型学历职业院校

孙洁,郭丽君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8)

2021年4月,“建设技能型社会”的号角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响亮吹起,2022年5月1日正式落地施行的新《职业教育法》为其立法护航,这对新生的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功能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新生事物,其生存合理性和发展空间均与技能型社会的建设难分难舍。因此,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如何应对技能型社会的新要求与新挑战,正视自身的内生性不足,确立合理的功能定位,从而探索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时代发展主旋律相契合的发展路径,是职业教育研究领域迫切需要审视和研判的重大时代命题。

一、 技能型社会转型的内在逻辑与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使命

在“学历”呼声高涨的势况下,教育社会认知矛盾愈发突出,我国社会形态由学历型社会向技能型社会转型已是大势所趋,这一重大转型继而赋予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新的使命。

(一) 技能型社会转型的内在逻辑

学历型社会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逾越的一个社会形态,它的形成存在其历史必然性,但是学历型社会发展中显露的弊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迫使学历型社会向技能型社会转型。

1. 学历型社会的“异化”现象召唤技能型社会。

所谓学历型社会,就是以学历的高低决定一个人的身份、社会地位与待遇的社会[1],其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西方发达国家。当时,西方发达国家正处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从事各项工作都迫切需要一批拥有一定科学文化程度的人才[2],为此,学历型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由“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二是合理化社会人才选拔标准,学历条件逐渐遏制人情、权势等主观因素,促进了社会公平。

学历最初是反映个人求学经历的表征,但是学历型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学历至上”的社会观念越来越根深蒂固,作为学历物质化表征的“文凭”逐渐被人为异化为能力的标签,导致大众接受教育的本质发生偏移。正如社会学家柯林斯对美国教育历史进行实证研究时所述,“更多的教育可造就更平等的机会、更高的科技经济表现和更多的好工作”[3]。在社会各界对高学历的盲目追求下,文凭文化不断盛行,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一方面,与能力挂钩更为紧密的“技能”由于教育文凭层级低,技能学习者不断遭受人才市场的淘汰,大多只能居于初级劳动力市场,很难流入次级劳动力市场,从而导致社会民众对技能的认可度下降,接受技能学习的意愿也大打折扣,技能教育的生源也由优转劣,进而造成技能形成的动力机制受到阻遏。周而复始,技能文化的地位每况愈下。另一方面,造成学历消费行为越来越非理性化,继而不断滋生“高学历低能力”“学历内卷”“学历贬值”等问题,严重扰乱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秩序,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和一定程度上的社会紊乱。

技能型社会的建成会重构整个社会和教育体系的文化和价值。一是会形成崇尚技能、尊重技能的社会文化氛围,破除“学历至上”的传统观念。二是推动社会全体公民加强技能学习,提升技能水平[4]。由此可见,面对学历型社会中由于“学历异化”造成教育发展异常,进而连锁诱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亟需实现“学历型社会”向“技能型社会”转型。

2. 经济社会发展召唤技能型社会

技能型社会与学历型社会的产生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质性,即二者皆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即从劳动密集型向技能密集型转型升级,这加深了对技能的多元化需求,而建设技能型社会恰好契合其所需。

其一,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亟需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据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2亿多技能劳动者中,约5800万人为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占比约30%,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颇大[5],这拉慢了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建设技能型社会,会影响“技能社会教育体系”的重构,不断完善技术技能人才结构,从而摆脱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不足的掣肘。

其二,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亟需技能创新转化。技能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能创新是保障科学技术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首要驱动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制造”举世闻名,但是众多核心技术仍需从国外引进,这归根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一些“卡脖子”重大技术的突破为我国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技能成果转化是技能创新的重要环节,是技能创新成果应用到实践场所不可或缺的环节。建设技能型社会,有利于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更新进程,从而提升技能自主创新能力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6]。

其三,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亟需技能文化保障。文化是发展的源动力。近年来,在技能文化陷入颓态下,技能劳动者的利益得不到合理的保障,技能劳动者呈现消极倦怠的工作态度,抑制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优良工匠精神的传承,从而导致安全质量问题骈兴错出,致使公共信任力下降,这不仅影响了我国经济健康发展,而且制约了技能型人才培养和技能创新转化的速度、规模和质量。建设技能型社会,形成全社会崇尚技能、学习技能、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浓厚文化氛围,有利于重塑社会共信力,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 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使命

随着一系列有关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出台,技能型社会的理想样态已基本成型,即“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7]。无论是人人学习技能,还是人人拥有技能,职业教育无疑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体系,肩负着赋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历史使命。一方面,本科层次职业院校需要突破职业教育学历天花板,为技能劳动者学历提升提供畅通的渠道,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助力学历型社会向技能型社会转型。另一方面,本科层次职业院校需要顺应经济社会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为技能创新转化和技能文化传承创新等打造孵化高地。

二、 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内生性不足

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属于新兴的院校类型,大多源于高职院校升格,办学经验上依旧保留了高职院校的底色[8],面对技能型社会赋予的新使命,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在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技能创新与成果转化、技能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存在内生性不足,从而阻遏了其使命赋予的功能有效释放。

(一) 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适应性欠缺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适切性”一词便肇始于此。在此报告书中,“适切性”内涵为“教育发展与社会及个体发展的协调及契合程度”[9]。目前,增强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适应性培养已然成为时代之需。《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10],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适应性培养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之举,是提升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主攻方向和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本科层次职业院校顺从技能型社会建设诉求的真实回应。通过对12所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院校强调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见表1),在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适应性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意识。然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由于产教融合不深入,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适应性的培养依然处于欠缺之态[11],无法切实满足企业岗位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即能从事复杂性技能岗位,兼具技能操作能力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能快速适应岗位工作,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表1 12所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与企业产教融合不深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与企业进行合作,还只是停留在浅表层面,院校的资源和企业的资源共享并不充分。二是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专业群建设、专业标准编订、教学标准制定,课程体系开发、教材及教辅资料选取和编订等方面,与企业联系不密切。三是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尚未与企业建立起共商共建共享的人才培养机制,校内理论学习仍然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培养未深入到企业项目的实操层面。

(二) 技能创新与成果转化低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保障技能型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提高综合竞争力的第一驱动力。纵观当今全球局势,各国科技竞争异常激烈,其中核心技术更是控制着经济发展的命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制造”举世闻名,但是很多重要核心技术依旧是从国外引进来,其核心原因在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一些“卡脖子”的重大技术的突破对我国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敢于面对他国制裁的底气具有重大保障作用。虽然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的主要形式在2010年后,由自主创新取代技术引进,在科研意识、科研产出和创新强度方面都取得一定成绩,但是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科研效益和科研成果转化率并不理想。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试办职业教育本科专业”。这意味着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主要来源于优秀高职院校的升格。成功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试点院校在科研方面相较于其前身变化并不大。一方面,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科研创新成果产出与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教师们虽然有较强的科研意识,但是由于企业实践较少,创新性科研成果产出和科研成果转化率还无法满足产业对创新科技的需求[12]。另一方面,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科研服务平台的建设逻辑含糊不清,偏移成果取向。普通高校的科学研究根植于知识生产逻辑,以学科知识体系为组织架构。与之相比,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科研平台的建立逻辑尚未根植于技能创新与转化,在研究团队组成与平台架构等方面,跨领域协作和产教融合的特质未充分展现。这缘于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定位游离、盲目效仿普通高校的科研取向,譬如科研产出主要评价指标为课题立项与论文发表的数量,致使教师只重课题申报与论文发表,忽视科研成果转化。实际上,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是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教师科研工作的最终目标。另外,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居于象牙塔中,在专利申报方面与外部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交流合作渠道不畅,造成专利与区域产业发展不吻合,无法有效作用于区域产业,实现成果转化。

(三) 技能文化传承创新乏力

所谓技能文化,表现为从整个价值取向和思维上,群体对技能本身怀有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具有可传承和创新的精神[13],是技能型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阐明,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4]。尽管国家层面已经高举“技能”大旗,在全国大力推崇技能文化,但是在“重学历,轻技能”“脑力劳动优于体力劳动”等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下,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在技能文化传承创新方面仍然略显乏力[15]。

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技能文化传承创新乏力是内部场域与外部场域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内部场域中,学生、教师、行政管理者是技能文化传承创新的主体,但是他们基本上依旧认为普通教育优于职业教育,缺乏对技能文化的归属感与自豪感。进入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由于高考分数位于本省本科控制线上下,为确保能被本科批次录取,才会“被动”选择职业本科学校作为保底志愿[16]。教师也未将技能文化熏陶渗入日常教学中。另外,行政管理者在技能文化宣传和创新方面,组织的活动缺乏新意,大多以知识竞赛、文艺表演为主,未突显院校技能文化的特色。在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外部场域中,按照目前的劳动分工标准,技能劳动者的社会属性和职业属性显然归于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者相比,其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等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社会地位认可度偏低[17],从而制约了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发挥有力影响,短时间内难以形成“人人崇尚技能”的文化体系。因此,重构与技能型社会样态相契合的“技能文化”,还需多元主体共同持续发力,推动技能文化传承创新。

三、 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功能

大学功能是在精神或理念的指引下,通过现实运作对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大学与社会关系的集中反映[18],伴随社会不断嬗变,由“人才培养”这一单一功能衍生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多元功能[19]。但是,部分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对自己的功能认知并不明确,盲目移植普通大学的基本功能,将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功能定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缺乏“类型教育”的特色,忽视了赋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伟大历史使命(见表2)。因此,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在功能释放上亟需满足技能型社会诉求和突显“类型教育”特色。

表2 10所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功能定位

(一)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功能[20]。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和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在发挥其人才培养的本质功能时,需结合技能型社会建设诉求以及自身属性,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适切性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在人才培养类型上,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与应用型本科大学的人才培养区分开来,突显其职业性属性。应用型本科大学属于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其教学内容组织序化的基本思路是学科逻辑线索,实质为学科教育,其专业设置是以学科为导向[21]。而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是职业院校,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除去基础教学内容(如通识课程、技能原理课程)组织序化遵循学科逻辑,其核心教学内容(如技能操作)组织序化的基本思路是职业技能逻辑线索,其实质为职业教育,其专业设置应以区域产业需求为导向,为就业服务。

在人才培养层次上,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与专科层次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区分开来,突显其高等教育属性。从岗位面向看,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主要培养服务高端产业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属于次级劳动力市场。专科层次职业院校主要培养服务低端产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属于初级劳动力市场。从综合能力看,专科层次职业院校在技术运用方面偏向操作性和模仿性能力,在理论和实践知识体系构建方面相对单薄、不系统,更加注重技术熟练度培养。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在技术运用方面更强调复杂性和综合性能力,在理论和实践知识体系建构方面更加深厚、系统,具有跨岗跨职的复合能力、适应能力和创造力。

(二) 以创新转化技能科研成果为导向,致力技能科学研究

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科研平台是技能创新与转化的重要阵地,是技能形成的路径之一。本科层次职业院校致力于技能科学研究,有利于实现技能形成路径多元化。在技能型社会,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创新转化技能科学研究成果在实现产业技能升级、技能创新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其储存的技能知识是源头活水,与企业技能迭代创新的不同之处在于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技能科学研究更具有公共性和教育性。发挥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技能科学研究功能,实现技能科研成果创新,需要师生富有创新性思维,投身科研。同时,实现技能科研成果转化,需要院校建立与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紧密合作的技能创新转化科研服务平台,实现管理、设备、材料、技能等内容的新应用,加快技能科研成果转化进程,提高技能科研成果转化率。

一方面,技能科学研究是助力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师生实现技能创新、技能知识生产的重要举措。教师单一的教学与学生单一的专业学习不利于激发师生创新活力。本科层次职业院校要成为激发区域创新活力的动力站,就必须进行技能创新。本科层次职业院校要能够联合教师、学生、技能工程师对以技能创新为中心的学问进行具有想象力和现实需求性的研究,在实现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日益强盛的情况下,提升师生科研创新水平,进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另一方面,技能创新转化科研服务平台是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师生实现技能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建设技能创新转化科研服务平台既需要院校内部加强整合专业技能教学与科研配套资源,也需要院校加深与外部产业、企业的联系和合作,尤其是面向区域中小型企业,切实纾解企业生产的实际问题。同时与企业共商共建共享技能创新转化科研服务平台,实现技能创新研发、技能科研成果成功转化和产品有效升级。

(三) 以全面崇尚技能文化为导向,传承创新技能文化

技能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需大力传承和创新技能文化。教育是使国家、社会、个人都重视技能、崇尚技能的最好的办法。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应当切实承担起这一重大职责。从古至今,职业教育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部分,技能文化精神在无形中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导致技能文化的影响力并不大。因此,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亟需全力把中国职业教育故事、技能故事讲好,技能文化传播与创新做好,引导全社会崇尚技能文化,才能切实扭转社会群体对技能的态度与看法[22],形成人人崇尚技能文化的社会氛围。

在技能文化弘扬方面,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必须面向全体人员。首先,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技能文化弘扬面向全体教职工与学生。教职工与学生是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内部场域的主体要素,是传承与弘扬技能文化的重要主体。若他们对自己所传承和弘扬的文化都没有归属感和自豪感,那外部场域的人对技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就更加乏力了。因此,院校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必须以身作则,由内而外营造崇尚技能文化的社会氛围。其次,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技能文化弘扬面向区域企业。院校应当加强与区域企业的联系,积极向区域企业宣传技能文化,引导企业对技能文化的科学认知与理解,不断提升企业对技能、技能文化、技能型劳动者的认可度,增进对技能文化的崇尚之情。再次,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技能文化弘扬面向政府。政府颁发的政策文件具有权威性、合法性和引导性,技能文化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推崇后,政府可在宏观上顶层设计,引导被监管者逐步建立起对技能文化的崇尚之情。最后,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技能文化弘扬面向社区居民。社区居民是社会的主要构成群体,涉及各行各业。若崇尚技能文化深深植入社区居民,那形成全面崇尚技能文化的社会氛围指日可待。

在技能文化创新方面,本科层次职业院校进行文化创新的核心是对技能文化的创新。技能发展日新又新,技能文化必然需要日新又新。技能文化创新是技能发展永葆生命力的重要基础,是技能创新不竭的精神动力。因此,必须以传承传统优秀技能文化为基石,与技能发展俱进、与时代发展俱进,与时代精神俱进,实现技能文化创新。

四、 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发展路径

在明确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内生性不足和功能背景下,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必须依据现实需求,合理化自身发展路径,助力“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美好蓝图实现。

(一) 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适应性

深化以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为主导、企业为载体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是加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亦是发展“类型教育”特色的重要法宝[23]。

首先,本科层次职业院校需依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符合自身需求且具有相应条件的企业开展密切合作。院校和企业积极整合双方资源,为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良好环境和资源保障。其次,校企依据院校现有资源与就业市场需求,协同设置专业、专业群,编订专业标准、教学标准,开发相应课程体系、教材及教辅资料。值得注意的是,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构建专业群时需要探寻岗位链、产业链与技能知识体系之间的平衡点,既对接市场的需求,又满足知识体系的学科性。最后,院校和企业协同定制人才培养标准和人才培养方式,协同参与人才培养。具体表现为:一是院校教师进企业,企业高级工程师进院校,二者双向交流,一起承担教学活动,提升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二是将企业新规范、新工艺、新技术融入院校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型课程教学模式,让学生切实感受企业实际生产环境。三是开展“工学交替”过程培养模式,促使学生知识与能力双向建构,避免理论脱离实践。

(二) 建设技能创新转化科研服务平台,提高技能科研创新转化效能

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应和区域企业密切合作,充分挖掘自身优势与特色,整合双方资源,凝聚双方优势,建设开放协同的技能创新转化服务平台。院校和企业在建设技能创新转化科研服务平台前,必须明确其服务院校和企业实现技能科研创新和技能科研成果转化的主要目的,避免成果导向偏离。为使平台高质量建设,需采取以下行动:一是院校和企业需及时洞悉国家战略布局及敏锐捕捉地方产业新发展趋势,着眼企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与重要领域,申请相关课题与项目,明晰平台科研建设方向。二是院校和企业要充分整合双方人力资源,团结力量,发挥双方优势,依托专业群建设,建立共同攻坚克难的技能科研团队,提升院校和企业的科研水平,实现技能科研成果创新。三是院校亟需扭转将课题申报、论文发表视为科研核心绩效的观念,需将技能科研创新和技能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作为特色,实现平台建设特色化。四是大力推行技能科研成果转化,使科研与人才培养之间形成相互哺育良性循环。在技能创新转化科研服务平台,技能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主要依靠院校与企业合力协作实现。在此过程中,一方面企业的竞争力和生产力可以得到增效,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兴盛发展。另一方面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教师通过和企业合作伙伴永续而高效的科研成果转化活动,在技能科研成果创新与转化方面不断优化自身,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与内容,进而高质量反哺人才培养。

(三) 举办技能竞赛和技能文化节,激活技能文化传承创新动力

技能竞赛和技能文化节是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向外界展现自身实力的重要平台,是弘扬与创新技能文化的重要渠道,这将有力促进人人崇尚技能文化的社会氛围形成。

一是院校大力鼓励师生参加技能竞赛,以赛促文化。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应当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技能文化艺术竞赛等,在提升师生技能水平和技能文化水平的同时,激发师生在技能竞赛方面的拼搏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从而形成技能竞赛文化,促进技能竞赛成果在各行各业的认可度,最终增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场域内部全体成员的技能文化自信。

二是举办政府牵头、院校承办、企业协办、全员参与的技能文化节,以此促进技能文化传播与创新。政府、院校和企业共同举办技能文化节,有利于提升技能文化节的吸引力与认可度,全员参与有利于提升技能文化节影响广度和深度,使其全方位渗入政府、渗入企业、渗入院校、渗入社区。在技能文化节的影响下,技能文化在各界不断广泛传播与创新,逐步建立起人人崇尚技能文化的社会氛围,促进技能发展可持续。

猜你喜欢

技能型学历职业院校
学历造假引发法律纠纷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知识无力感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研究生就业遭拒是因为学历太高吗?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