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储楚《物非物》系列作品评赏

2023-08-25张洁李京阳

艺术科技 2023年17期
关键词:书法摄影

张洁 李京阳

摘要:储楚,当代摄影新锐,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成员之一,杭州市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通过艺术方式来消除内在矛盾进行不断驱魔,使内在平和、宁静”是她独特的艺术观念。她作品中的虚与实,不仅是西方摄影技术中虚与实的对比,还包含了她对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艺术的体会与感悟。书法和摄影乍看之下并没有直接相通的联系,中国书法本质上是一种写意的艺术,是一种感性的表达方式;而摄影则依托拍摄者的技术,强调逻辑性及精确的控制力,是理性的。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媒介也是相分离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视野的不断开阔,学科的边界也随之模糊。许多跨界艺术家尝试通过摄影作品展现书法的魅力,呈现出不少优秀的作品。文章对储楚《物非物》系列作品进行评价和赏析。储楚的《物非物》系列作品不仅是书法与摄影的结合,还融入了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内容,体现了她对哲学和文学的思考和理解。《物非物》系列作品虽然构图简单却饱含哲理,作品题材的真实与储楚想表达的精神虚实相生,让观者透过实在的物象去体会她的主观情感和她对物的思考。储楚将书法和摄影结合于一体,开创了新的艺术方式,赋予了艺术表达新的可能,也对后来者产生了新的启发。

关键词:储楚; 《物非物》 ;摄影;书法

中图分类号:J292;J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7-0-03

0 引言

储楚从2006年开始着手拍摄《物非物》系列摄影作品,《物非物》系列包含《白兰花》《城市》《容器》《刀身》《果实》《工具》等摄影作品。她通过数码影像输出作为远置景观,与前景实体之物在不觉间虚构于同一空间之中。再由传统大画幅相机进行拍摄,沿用传统银盐乳剂胶片在暗房冲洗生成。《工具》《果实》《城市》《树语》《白兰花》将人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触手可及、不起眼的物件和景色以独特的摄影视角和手法表现出来,为其造像,让物品从现成品的平庸中跳脱出来[1]。

1 《物非物》系列作品内容

《工具》系列是储楚在就读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时确定静态影像研究方向后最早期的作品,也是《物非物》系列作品中重要的灵魂作品。在这一系列摄影作品中,她通过对人们日常所使用的工具进行再造重现,将工具抽离出人们常见的场景而投放于虚构的时空中,打破了人们既定的认知,从而引发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物”指工具,具有物性、诗性[2]。榔头、锤子、扳手等都是劳动工具,从人类起源至今,劳动与人类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农业、手工业、制造业,这些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行业更是让人们对劳动工具产生了深厚的情谊。而在机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业化产物层出不穷,随着一些劳动工具使用頻率的降低,人们对其的记忆也逐渐被掩盖。储楚认为:“在以前,人们还经常慢慢地品味着使用工具时花费的时间和与工具对话的温情,因为工具本身是物,而它所创造的结果也是物,后者蕴含了漫长的人类历史过程和个体的经验过程。”[3]这些工具经储楚之手,变得独立、赤裸、干净、肃穆。它们是工具,也像碑一样具有纪念意义,纪念那些在时代洪流的碰撞中被人遗忘的部分,呼唤着人们回忆起那些人类与自然更为贴近的日子。

2007年,储楚的妈妈给她带了一些橘子到工作室,后来储楚又带了其他的水果,随着时间的流逝,果实的水分逐渐流失,表皮变得干瘪且粗糙,就像化石一样。但是无论外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果实都还是原来的果实。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按照规律发展的,事物的表象不可能永恒不变,不变的唯有其本质。储楚把握住这一点,将这些腐坏的果实拍摄下来,创作了《物非物·果实》。当代西方理论家周诗岩对《物非物·果实》系列评论道:“储楚的《果实》系列就像岁月抽空了果实,所有的抽空过程都仿佛只为最终把面对腐坏的失语状态逆转为绝对的审美时刻……它们是精心培育的死亡,在展厅墙面上,它们是精心培育的重生。”[4]

《物非物·城市》系列始于2010年,是储楚在杭州拍摄的作品。储楚出生于杭州,在杭州生活学习,杭州对她来说是有归属感的城市。对于熟悉的城市,她更能静下心来去体会。《城市》系列中的城市与人们平常所看到的城市仿佛不是同一座,而是脱离了其具体形态。最初的人类居无定所,生活在自然形成的洞穴中,现在的人则穿梭于钢筋水泥所筑成的高楼大厦中。在《城市》系列摄影作品中,储楚所看见的城市是城市在历史中的记忆,是自然、是山水、是天地、是森林,她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里寻找一种最初的宁静,是人与自然在心灵上的契合。

储楚曾提及《物非物·树语》系列的创作源起,其始于2010年初春,那时的她由于脊柱出了问题,被迫经常抬头仰望天空,于是她看见了形态各异的树枝,以不同的姿态叙述着春天的气息;看见了随风掉落的枯枝,有桂树、茶和竹,它们生命将至但又代表着另一种生机。“每逢初春我都会去家边上的植物园,找寻春天的感觉,这个时候气候还是寒冷,但是大地已经有了暖意,这是一种非常细微的感觉,只有特别敏感的人才能够体会,我想我应该就是这样的人。我捡起那些掉落在泥土上的树枝,拿回工作室,拍摄,然后选取出一些,最后呈现16张树枝。”[5]储楚将这些捡回的枯枝散落于工作室的地面,以从天空俯瞰大地的角度,拿起照相机进行拍摄。《树语》系列的构图和布光体现了中国画的留白之美,如中国传统绘画中“无画处皆成妙境”[6]一般,画面中坚硬的树枝向上延伸,空白的地方则带来了无限的春意,使观者能体会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意境美,也呈现出了一种宋代小品的视觉效果。

对于《白兰花》系列的创作,储楚曾在微博上这样写道,“白兰花只属于短暂而多情的梅雨天,而它较弱的芬芳,只在枕边留一两夜”。她拍的花并非纯粹的花,她至今为止创作的《物非物》系列作品就可以完全证实,相较于之前的《物非物》系列作品,《白兰花》系列更为细腻柔软,也更加女性化。在镜头与白兰花之间是一整个独立的空间,而储楚在这个空间中处理着时间,从表面上看时间看似定格,但是感情的投影无法避免,所以时间就会随心绪泛起

波动。

2 储楚的个人经历和艺术生涯

储楚出生于艺术之家,奶奶是王羲之后裔,她的号便是经由绍兴华堂王氏宗祠得来,曰“华堂女史”。其父在浙江美术学院学习雕塑,后以画漫画闻名。她自幼就受到中西方艺术的熏陶,在耳濡目染中,储楚流露出对美术超乎寻常的喜爱。她少年时在少年宫学书法和绘画,上小学时开始接触摄影,上中专时学习设计,但也没放下摄影,常常在暗房里一待就是整整一天。大学本科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习油画,后来进入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攻读硕士学位,不久就全身心地投入摄影当中。读博士时,却是始料未及的定向书法。这些看似富丽甚至略显炫目的艺术生涯,成了滋养储楚的最好土壤,虽然她学得多,但仍能做到怀着艺术初心去做事,主动选择想要的,舍弃不想要的。而且一旦选得不好,就会适时调整,不会执拗

下去[7]。

在20岁之前,储楚阅读的书大部分是西方经典小说、诗歌、哲学等,这也使她顺其自然地接触到了油画、摄影等不同种类的西方艺术形式。她出生于西湖湖畔,常年古典文化的浸淫使她的文质愈发厚实,这也是后来她能将书法与摄影完美融合的原因之一。储楚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看待世界,她将这个世界视为一个充满诱惑的空间,而她在这个空间里穿梭游走,感受着这个世界的一切。她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思想,用自己的行动来表现对生活的热爱与坚持,以及对艺术的追寻与探索。

3 书法和摄影在《物非物》系列中的融合

书法是最直观而又超凡飘逸的中华感性文化形象,哲学家熊秉明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书法。”[8]神采、神韵、气韵、意境等较为抽象的审美观念,存在于书法中,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9]的,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10]一般,既是无迹可寻的存在,又有耐人寻味的魅力。在2005年第一届“书·非书”展览中,从其中展示的立体、装置、影像、行为、观念等多种现代书法作品中就能看到,中国现代书法完成了传统与现代艺术的对接,突破了笔、墨、纸、砚作为媒介的书写方式的局限,各种形式层出不穷。随着媒体技术的冲击和各种材料的介入,书法创作开始从二维走向三维空间的探索,也使现代书法有了从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的可能[11]。

2014年起,储楚开始使用藏字的方式在《树语》系列的枯枝的阴影中书写书法,书写内容多是《诗经》和唐诗宋词中有关树的部分诗句。她将这些枯枝用大画幅胶片照相机拍摄下来,拍摄之后将胶片扫描转成电子文件,然后微喷在宣纸上,再用草书或者正楷以藏字的方式写入画面,书法自然融于树枝的阴影,字迹有的清晰、有的模糊,能让观者沉于自然,仿佛听见树的低语,感受到自然的倾诉。这些在人们眼中平平无奇,甚至不会多看一眼的事物,透过储楚的眼睛和作品,呈现出了从未见过的一面。

“摄影是具有诗性的,摄影不仅仅是摄影,你可以拍得很写实,但我需要的是一种诗性。”[12]基于此,储楚将诗这种极其感性的文学体裁以另一种感性的艺术形式——书法来加以表现,并将它们融入摄影之中。原本拍摄出来的树枝是黑白色调,呈现出坚毅、比较刚硬的形态,但是当储楚加入了书法、诗词这些雅致柔软的要素之后,坚硬的感觉就被中和了。

摄影也是艺术,它拥有移情与沉浸、仪式感、偶然性这些超越视觉的价值,这极大地丰富了摄影的可能性,并且令它与中国传统艺术美学有着类似的意趣和境界。因此,摄影和书法虽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有着许多共通点。而储楚正在探索的便是二者结合的可能,《树语》和《白兰花》系列就是这一探索实践的产物。

储楚丰富的艺术经历可以让她的创作更加自由,让她的作品更加丰富。借以书法家王冬龄对“齐物·储楚书法摄影跨界艺术展”的评价便是:“摄影家拍摄的物像照片与书法家挥洒符号都是美的诉求与内心的呈现,表达了艺术家对整体生命的感受和理解。整个展览所要表达的,是书法与摄影从理念到形式的一种融合。”[13]对艺术天生的敏感度,可以让储楚更快、更精准地把握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共通点,并将其完美结合。

4 结语

评论家王进玉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众多中华优秀文化思想的集合与提炼,其核心的核心,也应该是优秀文化思想精华中的精华,而不是书法,书法只是中国文化的众多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儲楚将书法、诗词、哲学等中国传统文化与摄影这种西方文化相结合,将中华文化的感性和西方文化的理性完美融合,为新一代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海杰.储楚 日常物的纪念碑[J].东方艺术,2012(19):152-155.

[2] 仇敏业.我的天[J].数码摄影,2014(12):24-25.

[3] 王江.储楚:那些远去的物是人非[EB/OL].色影无忌,https://vision.xitek.com/interview/201104/06-309258_6.html,2011-04-06.

[4] 姜秦淮.在书法与摄影中融合跨界[EB/OL].国美聚焦,https://www.caa.edu.cn/gmjj/201906/18981.html,2019-06-06.

[5] 储楚,冯富裕.树有形·语无声 储楚摄影中的风骨雅调[J].数码摄影,2016(2):46-55.

[6] 李岩.无画处皆成妙境:谈中国画的“空白”[J].中国民族博览,2019(6):157-158.

[7] 邹萍.藏显之间:储楚的东方智慧与西方无畏[EB/OL].雅昌专访,https://amma.artron.net/observation_shownews.

php?newid=842337&p=2,2016-06-02.

[8] 靳圣.熊秉明书法美学思想述评[J].美与时代,2023(2):28-33.

[9] 朱良志.论中国艺术的“高古”之境[J].文艺研究,2023(1):5-20.

[10] 祁志祥.中华传统美学精神[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333.

[11] 储楚.书·非书—现代书法代表人物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5:21

[12] 郎静山,刘半农,黄炎培,等.专题[J].中国摄影,2016(8):28-93.

[13] 恒庐.看储楚的跨界艺术展[EB/OL].杭州新闻中心,https://hznews.hangzhou.com.cn/wenti/content/2013-05/26/content_4750394.htm,2013-05-26.

作者简介:张洁(1999—),女,江苏泰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史论。

李京阳(2000—),女,湖南永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

向:书法美学。

猜你喜欢

书法摄影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类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