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杂粮产业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3-08-25胡一晨黄静玮时小东曹亚楠邹亮

高教学刊 2023年23期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硕士研究生科学素养

胡一晨 黄静玮 时小东 曹亚楠 邹亮

摘  要:教育质量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础支撑,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地区产业的一种稀缺资源,对社会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实验室在对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围绕“栽培—营养—加工”杂粮全产业链研究的关键环节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从加强德育教育、重视个体需求、优化课程配置、构建导师组、探索多元导师制和加强国际合作培养等多方面对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进行探索与实践,并且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杂粮全产业链;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3-0154-05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s the basic support for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social progress. As a scarce resource of regional industries,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play a pivotal and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progress. In the cultivation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for postgraduates, the Key Laboratory of Coarse Cereal Processing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is cultivating scientific literacy around the key link of the research on the whole grain industry chain of "cultivation-nutrition-processing". In the process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from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paying attention to individual needs, optimizing course configuration, building tutor groups, exploring multiple tutor systems, and strengthen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training, weexplore and practice effective ways to cultivate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for postgraduates. Our team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in the training of postgraduates.

Keywords: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whole grain industry chain;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 scientific literacy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当今国际间的竞争以人才竞争最为激烈,而“人才资本”则是国际竞争、社会革新中的中坚资本[1]。教育部、科技部等六部门共同启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2],并于2019—2021年先后公布计划中的288个培养基地,培养基地所属高校包括首都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高校。该计划扩大了培养基地所属高校的建设范围,打破“双一流”“985”等知名高校和地方高校之间的身份壁垒,为地方高校突破人才培养瓶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人才培养路径革新,以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效路径的探索和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平均水平密切相关,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地方高校的办学基础和办学理念,通常与地方特色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结,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往往与地方产业链发展有着较为紧密的结合,其所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对接地方产业发展,所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地方产业链领军人物的后备力量,对产业发展革新起着重要作用[4]。

一  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和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一流国家和一流教育相互需要,相互成就[5]。

2002年黨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6]”教育体系对人才的分层级培养结构应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相匹配,“高素质劳动者”是社会建设的基石,“专门人才”是社会高效发展的中流砥柱,而“拔尖创新人才”则位于人才金字塔的顶端,对社会革新、产业升级有着引领作用。周其凤院士[7]和杨卫院士[8]指出,拔尖创新人才在品德、知识结构、创新实践能力等多方面都应具有突出素质,是被广泛认可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精英人才。有学者将拔尖创新人才的人才特征概括总结为:完善且独立的人格素养、突出且独特的创新素养、善于变通的情商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丰富且完备的科学素养和知识结构[9]。

总体而言,在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评价中,除了其优异的专业素养以外,对其人格品质、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等综合素质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拔尖创新人才不论是对产业还是地区而言都是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对于社会进步、产业升级、行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  杂粮产业链视域下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目标定位与基本思路

2021年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共招生1 001.32万人,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 078万,高考本科录取率41.63%,本专科录取率92.89%[10],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本科教育阶段逐步进入大众化时代。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构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质量,既关系到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平均水平,又关系到地方经济和产业健康发展、创新转型的速率和质量[11]。地方高校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其意义在于既开拓了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范围,避免了高考选拔应试教育的选拔局限性,为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提供了更为强大坚实的人才资本保障,又在人才选拔培养过程中与地方特色、产业特色紧密联系,其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地方发展、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并最终对推动科研创新、产业升级、社会经济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依托成都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实验室围绕杂粮优质专用品种的选育与栽培技术提升、杂粮精深加工技术改良、高值化产品加工与产业化示范推广及杂粮分子营养作用机制与营养的精准利用等多方面进行多学科交叉性研究。根据研究需求,分设有资源开发利用与原料生产研究室、杂粮加工技术与高质化利用研究室和杂粮营养与功能研究室,三个研究室的研究内容及研究范围相辅相成,形成对“栽培—营养—加工”的杂粮产业链全覆盖的研究体系[12]。在研究生的培养中,以学生为中心,对接产业缺口,聚焦产业发展瓶颈,以研究服务产业链,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链转型升级。研究室现有在读研究生86名,在研究生培养中,实验室形成了“以研为主、研产结合、注重学科交叉和研教产高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中心,不断提升研究生导师团队质量,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及考核方式。

三  杂粮全产业链视域下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

(一)  以育德为基石,注重个体需求,进行精英化培养

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产业高层次人才、领军者的后备军,担负着重要的时代使命和历史重任。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在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通过学校平台对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培训、思政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等,积极提高团队研究生导师的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在导师团队中提高对育德和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团队导师先后参与省级“食品科学与工程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建设及多项省级、校级思政课程建设工作,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成效。团队导师在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在课程设计中围绕“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大健康产业”等问题,提炼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社会责任、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增强学生的课堂获得感和满足感,将研究生课程作为拔尖创新人才育德的首要环节;在研究培养中,营造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研究环境,以及科研报国的意识形态;在寒暑假利用“三下乡“、假期实践等机会深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昭觉县、美姑县等荞麦、藜麦杂粮种植基地,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提高农业产业服务乡村振兴的思想认识,带领学生深入西麦食品集团、环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昌市正中食品有限公司等杂粮相关加工企业,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杂粮产业需求,增强学生对“新农科”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职业信仰。

根據人才规律,人才培养需要分层分类分级推进[13],在产业链的人才分层中,包括领军人才、高层级人才、中层级人才和基层级人才[14]。研究生毕业进入其专业对应产业以后,对应的应是中层级以上人才。因而,从硕士研究生培养开始,对于学生的培养则应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阶段向高等教育精英化培养阶段转变。在精英化培养过程中,就培养对象而言,对于拔尖创新人才思维的独立性、创新能力的独特性、培养模式的个性化和培养目标的卓越性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就培养目标而言,拔尖创新人才在后续发展中应与产业链人才分层中的领军人才和高层级人才相对应,作为充实产业链领军人才和高层级人才的储备力量和产业链持续发展的人才资本,以提高拔尖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并最终提高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15]。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尤其注重学生个体需求和个体特征,在研究生入学之初,以研究室导师组成的导师组为单位,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等形式,充分详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体需求、学业规划、成长目标等个人情况,评估个体特征,有针对性地规划培养方向,制定培养目标,充分将个体特征向个体优势转化;同时,在对学生的评估中,以导师组为单位,提高对学生评估的客观性,有效避免因为导师个人认知差异等主观因素导致对学生评估的偏差。

(二)  优化课程配置,推进培养方案个性化改革

专业课程学习是硕士研究生在校接受专业培养的首要步骤,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完备性对于研究生专业素养培养,使其在本科教育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优化知识体系有着重要意义[16]。因此,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课程配置的合理性和优越性、课程质量的优质性、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对人才的培养质量都将产生直接影响。

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招收的研究生主要来自农业和种艺专业及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两个领域,其中农业与种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在资源开发利用与原料生产研究室进行培养,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的研究生主要在杂粮加工技术与高质化利用研究室和杂粮营养与功能研究室进行培养。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分析原有研究生课程的构架及局限性,结合实验室研究内容全产业链覆盖的优势和特色,加强学科融合、专业融合,从优化课程体系、革新课程内容、创新课程形式等多方面优化已有课程,同时从产业发展趋势和产业人才需求出发,建设完善特色课程,从专业公共课、核心主干课、专业限选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实践课等多层次课程,搭建课程体系,完成专业框架。目前,就农业与种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程,结合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和现代农业供给侧改革趋势设有现代农业发展与实践案例、农业科技与政策等特色课程,结合栽培、育种等农学学科的前沿研究趋势,开设有农业与种业领域研究进展、农业科技与政策等课程;就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而言,结合食品安全、精准营养、大健康产业等产业发展趋势和政策导向,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专题、食品安全案例法、食品企业经营与管理等相关课程,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和发展趋势,设置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新技术进展、食品加工新技术研究进展等课程。在授课形式方面,积极引入“翻转课堂”“PBL”“CBL”“小组汇报”“专题汇报”等多种授课形式,创新课堂形式。在授课团队方面,除了由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所依托的成都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的专任教师团队进行授课外,积极与学校高等研究院、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附属医院合作,邀请特聘研究员、特聘副研究员等加入授课团队,以“化学危害与食品安全”“基于多糖结构特征的功能保健食品品质研究策略”等为题进行课程内专题讲座。通过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受到学生广泛的高度评价,学生毕业对学校和导师的满意度达95%以上,教改成果在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等多个国内外知名教育学刊物得到发表。

(三)  构建导师组,探索多元导师制,注重科研环境氛围建立

在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研究平台和导师团队的科研水平高低与研究室科研素养的培养质量密切相关[17]。同时,培养过程主要活动场所的环境氛围,对学生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因此,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要将培养措施扎实落实到培养过程,着眼培养细节,重视过程化评价,在研究平台提高学术氛围和研究环境的基础上,提高学生投身科研的高阈值参与体验[18]。

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导师是第一责任人,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但作为个人而言,其科研思维、科研眼界、知识框架始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拥有教授、特聘研究员9人,副教授、特聘副研究员14人,同时,拥有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栽培生理岗位科学家等多名行业顶尖专家。重点实验室充分发挥研究团队优势,在对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培养中,除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外,组成导师组,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示范引领作用。针对学生的研究方向,寻找交叉学科的突破口,以不同专业背景的导师形成导师组,导师组与研究生之间形成“多对一”的协同指导模式,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研究思路,聚焦学科交叉,并以此为突破点,创新研究思路,在此模式下,研究生的高水平成果产出有着明显提升。

同时,硕士研究生分别以研究室为单位进行分组,以周为单位,展开学术讨论会,在讨论会上由研究生轮流进行学科前沿进展总结、个人研究进展汇报,讨论会由研究室内所有导师参加,学术讨论会对于增强研究的文献阅读及总结归纳能力、改进研究方案、营造学术氛围和增强学生的情感归属感等都有着积极作用。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鼓励研究生除了专注于自己的科研方向以外,积极参与其他研究室的科研内容,增强不同研究室间的科研交流与协同合作。由于资源开发利用与原料生产研究室在栽培方面的研究工作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因此在每年播种、考种、收获等农忙时节,鼓励杂粮加工技术与高质化利用研究室及杂粮营养与功能研究室的研究生积极参与栽培相关工作,而在相对农闲时间,则鼓励资源开发利用与原料生产研究室的研究生积极融入杂粮加工技术与高质化利用研究室及杂粮营养与功能研究室的科研项目,参与企业调研、营养评价、营养机制等研究工作。团队对硕士研究生的交叉培养,既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团队协调合作能力,使得研究氛围更加积极向上、团结和谐,又有利于扩展研究生的研究视野,提高研究思路的层次构建,通过参与不同研究室的研究工作,完善学生对于杂粮产业链的认识,逐步建立以研究服务促进杂粮全产业链健康持续发展的思想认知。

在此培养模式下,实验室对研究生的培养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多名研究生于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等IF>10或一区TOP期刊发表封面文章等多篇文章,以“新型藜麦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提升”“燕麦幼苗耐鹽性与酶活性的相关性”“想你想(藜)“麦酥饼”“源库调节对苦荞结实率及产量的影响”等为题多次荣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级、省级等竞赛奖励,90%以上的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获得国家级、省级、校级等奖学金支持。

(四)  打造开放学术环境,探索国际合作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中,学术视野的宽度与学术思维的深度密切相关。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依托校、院两级平台,充分发现平台优势、凝聚力优势及人才优势,积极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科研氛围。学校以“成大讲坛”“嘤鸣讲堂”等多种形式,定期开展学术活动,并多次邀请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Ada Yonath、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Thomas C. Südhof,以及樊代明院士等国际顶尖专家以线上、线下多种形式进行学术讲座,创造研究生与学术大师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扩展学术视野。借助学院平台和团队科研优势,多次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植物种质资源学家刘旭院士,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张名位教授,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杂粮初加工)首席科学家、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任贵兴教授,四川省农产品食品加工首席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陈功研究员等行业顶尖专家到实验室进行学术讲座、学术交流,加强研究团队导师及研究生对学科前沿的认识、最新研究动态的了解和学科发展趋势的把握。同时,实验室高度重视科研与市场、实践的紧密结合,关注市场变化,对接市场需求,多次邀请四川光友薯业有限公司、环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爱达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和西昌市正中食品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等到实验室进行交流访谈,让学生在提升科研素养的同时,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

当前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科研交流日趋密切。借助团队大多数新进年轻教师有着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海外留学经历,增强实验室与国外相关研究团队及研究者的交流合作,扩展国际化培养。在导师访学、科研合作、学生选派等领域尝试开展深入合作,充分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各类人才培养相关项目,鼓励青年教师进行国际访学提升研究能力,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出国攻读博士学位,并且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多名学生参加公派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项目,到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等学校攻读博士学位。

四  结束语

在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中,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有效路径的探索和改良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如何培养既有较高的科研素养,又有较强的应用能力,能够将研究内容与地方特色、产业需求相结合的拔尖创新人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现阶段,对于地方高校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从选拔模式的创新、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升,到实践措施的有效落实,都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推动研究生培养和产业发展,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从加强德育教育、重视个体需求、优化课程配置、构建导师组、探索多元导师制和加强国际合作培养等多方面对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进行探索与实践,并且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姚建建,门金来.高校科技人才培养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基于上海市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4):118-126.

[2]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10):29-31.

[3] 黄茜.浅谈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文教资料,2017(21):158-160.

[4] 楊岭,赵光锋,毕宪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21(9):60-63.

[5] 吴晓求.世界一流大学与国家发展:历史与逻辑——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的发言[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0(1):5-18.

[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11月8日)[EB/OL].https://fuwu.12371.cn/2012/09/27/ARTI13487347086071

17.shtml.

[7]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型大学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EB/OL].http://fz.people.com.cn/skygb/sk/index.php/Index/seach.

[8] 杨卫.坚持卓越教育理念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7(21):14-16.

[9] 陈权,温亚,施国洪.拔尖创新人才内涵、特征及其测度:一个理论模型[J].科学管理研究,2015,33(4):106-109.

[10]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203/t20220301_603262.html.

[11] 檀坤华.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我国地方高等院校的发展战略选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4):11-14.

[12] 时小东,彭镰心,谭茂玲,等.研究生参与高校科研实验室本科生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0(1):83-85.

[13] 张德高.分层分类视域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3,33(19):77-80.

[14] 黄钢,沈学善,王平,供给侧改革与现代绿色薯业技术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456-470.

[15] 刘宝哲.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培养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6):12.

[16] 程芳琴,曹丽琼.交叉学科背景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建设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7):50-52.

[17] 张媛.基于“学术型”定位导向的研究生培养创新机制略探——香港科技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微视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8):132-135.

[18] 徐秋晨.“五位一体”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评《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22,10(3):128.

基金项目:教育部2021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食品营养与安全检测平台建设”(202101134011);成都大学2021—2023年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强基计划背景下的生物与医药硕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效路径研究”(cdjgy2022017)

第一作者简介:胡一晨(1987-),女,汉族,浙江杭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食品营养功能成分分析与产品开发。

*通信作者:邹亮(1979-),男,汉族,四川威远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食品营养功能成分分析与产品开发。

猜你喜欢

拔尖创新人才硕士研究生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篮球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研究
高校硕士研究生对学校和导师水平能力的评价分析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
我国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现状研究
论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养成
高校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