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环保视域下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研究—以石马河治水为例

2023-08-24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3年13期
关键词:马河排口排水口

朱 琼

(贵州生态环境工程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贵州 毕节 551700)

引言

近年来,各城市生活污水量持续增加,市区内的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量、单日处理任务相应增加。参照各城市的污水处理厂规划情况,各市区内每年平均增加3~5个污水处理厂,每年污水处理规模增加量的单位为“万吨/日”,市区单日处理污水量年均涨幅单位为“亿吨”。由此可见,各市区均加大了污水处理的规划力度,明确了污水治理的重要地位。

1 石马河水环境概述

石马河项目总长约为67 km,含有不少于100条河涌,区域内水环境面积约为1 250 km2。此项目流域范围内的人口数量约为151万人。在污水治理之前,石马河作为关键的输水工程,周边工业、制造业等各类生产企业较多,形成了较为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多年前首次进行治水处理,成功改善了石马河水质,相应修复了天然河道,初步取得了治水成绩。由于石马河项目的径流范围较广,关联的治水主体较多,尚未制定顶层治理方案,治水工作表现出零散性,无法保证治水质量。在此种治水条件下,石马河的水质较低,多处存在黑臭问题,间接降低了周边居民用水环境的舒适性。为此,石马河治水工作迫在眉睫[1]。

2 石马河环保治水战略

2.1 建立环保治水管网体系

石马河环保治水工作的参与主体众多,各单位建立了联合治水体系,严格遵守国家生态环保战略的各项要求,给出的治水方案为“流域统筹、全面整治、提高水质、重点击破”,将城市用水规划与生态环保工作衔接,积极整改原有的河道治理方法,分析水污染问题,给出有效的治水方案。在建立治水管网时,采取集中规划、污染防控等措施,以此保障管网的建立质量。一,环保治水集中处理。建立污水管网,用于全面收集城市污水。设计者需参照石马河项目的实际特点,给出可行的管网设计方案,以此保障污水收集、污水输送的有效性。参照“全区域覆盖”、“有效收集”的污水整治规划,防止出现污水排放问题,以此保证城市用水的生态性。在设计污水管线时,管理者需正确看待污水处理工作,保证管网设计的合理性;二,污水规划全面性。依据污水防控思想,参照石马河项目周边的生态环境,加强污水处理。结合各区域的污水处理情况,制定相应的污水排放要求,使处理厂的污水处理量处于有效控制范围内;三,规划污水管网时,需迎合“节能减排”思想,以此提高城市污水的处理速度,增强污水管网设计的有效性。在城市密集区域设计小型处理站,用于处理城市污水。采取此种规划方法,能够有效控制管网设计成本,增加可获取的污水处理收益;四,建立环保治水联合组,共同明确了石马河的水质整治目标是“V类”。施工组织自2019年起进行雨污分流处理,工程内设计了1 400余个施工点,分别进行雨污分离处理。施工期间,埋管长度约为2 100 km,立管长度约为1 500 km,以此保证雨污分流质量。雨污分流处理后,建立了多个地块进行水质专项管理,并针对区域内的输水管线开展有效检查,建立完整的输水管网。其中,主管长度约为11 km,分支管网长度约为320 km,以此构建管网体系。将管网体系与污水系统相连接,让雨水流向河道,把污水输送至处理中心,以此减少河面污染物含量;五,针对污水管线的适用性,混凝土管线虽然表现出较强的抗压能力,其工艺成熟,管线质量较好,但运输支出较多、对管口的加工要求较高,管道极易发生流动问题,且管壁会长出不易清洗的物质。石马河项目选用的是HDPE管,此种管线外壁为环形,内壁为PVC,表现出质量小、连接稳固、抗磨性强、不易腐蚀等管材优势。

2.2 加强排口环保管理

2.2.1 排口整治分析

(1)排口污染情况。石马河项目的中心位置是清溪镇,此区域内人口约有32万,石马河经过清溪镇的河流有44条。其中,26条河流处于严重黑臭状态,黑臭程度稍轻的有11条,其余7条河流无黑臭情况。清溪镇的污水排放口约有820个,采取明渠排放污水的点位是356个,其余463个排口均为暗渠。清溪镇排口设计主要有生活污水、生产污水两种类型[2]。此处是石马河治水的关键区域。

(2)排口环保管理方法。应对管网信息不完整、各排污口方位不明确、多数排污口存在坍塌堵塞等问题,积极解决污水四溢、水环境污染等环保问题。经过多方联合,共同给出了排口环保管理的整治方案。施工单位派遣专人,参照管网运营组织给出的污水井位置,进行深挖找井。深挖发现:污水井被埋在地下>-2 m的位置。经过多方人员仔细确定,排查出管线堵塞的原因,进行管线疏通处理。

(3)调查排口污染情况。采取摸排调查的方式,全面复核、核实排水口位置的污染情况。调查项目包括:排口材质、排口类型、排口规格、排口所在道路、排口高度、水流速度、水流量、水体颜色、水体嗅味、水中悬浮物等。针对管径≥300 mm的情况,获取其每日排放量、排放水质等详细信息。如有污水排放问题,及时锁定污水源头。其中,排水口材质有三种:PVC、木泥管、砖混。确定排水口方位的流程如下:一,将初期设计的排水口资料导入CAD中,使用奥维地图进行分析。以各镇区、河涌为地理单元进行巡查;二,如果初期设计的排水口方案准确,借助其坐标确定排水口位置。如果信息有误,需结合实际排口位置标记位置偏差量;三,排水口编码管理。确定各处的排水口方位后,逐一进行位置标记,在底图标记具体的位置、编码等信息。初期排水口的编码形式为:“河涌简称+排水口类型简称(污水口,w;雨水口,y;混流口,H)+流水号”。监测排水口的排水质量时,≥300 mm的原排污口不予处理,测定新排口、原排口的排水量、排水流速等信息。

(4)拟定排口环保治理方案。以河道为沿线追溯各排口位置。利用明渠、暗渠两种类型的排口,逐一追溯调查形式,能够有效查出排水口的相关信息,包括排水口尺寸、管道质量、排污类型等。结合调查结果,对比初期的设计方案,更正排口方案。明渠排口检查时,以人工测定形式为主。确定暗渠参数时,如果截面规格不大,可利用激光扫描技术获取暗渠断面、排口方位等各项参数。采取“雨污分流”方法有效封闭排污点,防止污水排入河道。针对城中村路网规划错乱的情况,采取总口截污方法,将污水输送至集中处理点。一,排口源头截污处理。排口位置的污染物较多,可采取雨污分流设计方法,从管线源头进行水流划分。管线改造完成,封堵此污水排放口,让雨水正常排入河道;二,入河口截污处理。非工业区的暗渠排口两边均设有截污装置,依据河涌沿线情况给出截污处理方案。使用污水管线、调蓄池进行污水输送。沿河位置使用PVC管建立污水输排体系,防止生活污水排入河涌。河涌两侧未设截污装置的暗渠,采取上侧截污设计,以此有效截流污水。工业区内的排口整治,采取统一规范排水管控方法。如有偷排、漏排等问题,需由执法者提供相关违规资料。经过排水执法,消除偷排、漏排的点位,促使企业自行建立污水排水管网[3]。

2.2.2 石马河排口环保管理方案

石马河项目内共设有7 700个排污点,以排污点为起点,创建排污、市政等各输水体系的关联关系,合理划分排口类型。参照排口特点,明渠有4 410个,暗渠有5 512个。采取雨污分流、管网细化、截流疏排等措施消除排口,以此防止工业、制造业生产污水排入河道。

2.3 修复受损水文项目的环保措施

2.3.1 建立水环境资料库

石马河项目需建立水环境资料库,动态更新各点位水质信息,便于相关人员准确掌握水环境治理进度,增加水环境整治的有效性。水环境资料库中,含有较多的数据资料,建库需参照水生植物的生长特点,实施相应的植物保护工作。获取水环境的相关信息时,可使用“蓝藻治理”“污染控制”等技术,以此保证信息获取的完整性。

2.3.2 河道清淤技术

工程流域中混有较多的淤泥,且有一段时间未予清理,由此增加了底部淤泥的堆积量。经过实地勘察发现,初步估算淤泥量不少于3.5万立方米。淤泥堆积是加重流域污染,导致水质恶劣的关键因素。如果淤泥厚度较高,将会降低流域整体的蓄水性。为此,石马河项目水环境修复的首要工作是清除淤泥。实际清淤量达到5.12万立方米。

2.3.3 活水补水技术

在流域内混有较多的淤泥,会削弱水体自净能力。以生态环保为项目修复出发点,合理利用活水补水技术,有效修复石马河水动力,以此增加水体流动能力,逐步修复水体的净化功能。活水补水技术是利用水利设备激活水动力,有效控制污染物的混合量,增强水体流动能力,以此逐步达到水质净化的目标。石马河使用活水补水技术的操作流程如下:一,底层增氧,恢复流域氧含量。石马河项目中的黑臭情况较为严重,黑臭水体表现出较强的耗氧性,会消耗水中60%~90%的溶解氧。石马河项目采取生态活水整治方案,借助机械活水、生物制剂,有效增加流域底层的溶解氧含量。清除淤泥后,流域底层产生的氧化还原层可用于培养微生物栖息地、培育多样性的水生植物。氧化还原层具有一定隔绝功能,能够降低有机物的散发量,以此保持水体含氧量的平稳性;二,利用微生态制剂保证治水效果。使用活水治水技术,黑臭水体的整治成本约为60至100万元/立方千米,此技术表现出较高的节水、节能优势。黑臭水体自行增氧、恢复至生态状态至少需要10天,最长需数月。石马河项目使用生态活水技术后,在3天内迅速改变水体生态功能,使流域拥有一定生态净化能力,有效控制蓝藻生长。配合引水、补水、种植水生植物等措施,投放一定量的浮游藻种,以期打造出多样性的水生环境,全方位增强水体生态性。经过活水治理后,石马河黑臭污水问题在15至20天内完成治理,再未出现黑臭现象[4]。

2.3.4 曝气增氧技术

石马河水体出现的黑臭现象,主要是由水中含氧量较小,流域内含氧量不充足,致使厌氧生物数量增加引起的。在厌氧水生物与有机物发生反应后,会释放出较多的甲烷,使水体散发臭味。为此,可选择曝气增氧技术,向河域补充一定量的氧分,以此抑制厌氧水生物的生长。曝气增氧技术有多种类型:一,机械曝气。外观形态具有一定美观性,停止增氧时,不会出现在水面上。此种增氧技术,在增氧均匀性、增氧有效性等方面存在技术欠缺,且增氧期间会消耗较多的电量。此种曝气增氧方法适用于水景观设计,要求水深大于0.5 m。石马河并未进行景观设计,不适用此种曝气方法;二,超微孔曝气。此种曝气增氧技术增氧效果较好,拥有较高的通气量,充氧速度快,节能性更强。在此技术使用时,可能出现曝气装置堵塞问题,氧气转化效率较低,约为14.7%至39.31%,此技术适用于水深大于0.6 m的水域。石马河处理黑臭问题后,100余条河道均需进行增氧处理,此技术氧转移能力较低,无法高效完成100条河道的增氧处理;三,太阳能曝气。此技术适用于接电不便的工程,增氧效果不明显,需联合其他生物。石马河整治初期,河道内生物种类较少,不宜选择太阳能曝气方法;四,MABR膜曝气。此技术具有较高的氧转移能力,且能耗低,膜体可承载较多的微生物,具有较强的除污效果,适用于水深大于0.8 m、流速小于1.5 m/s的河道项目。经过对多个曝气增氧技术进行对比,石马河最终选定MABR膜曝气技术,邀请专人现场指导,保障各条河道增氧的均衡性[5]。

2.3.5 环保修复工程量统计结果

石马河治水期间的修复工程,如表1所示。

表1 石马河治水期间的修复工程

自2020年起,加强石马河水质管理,使其保持Ⅴ类级别,进行多次水库清淤工作。石马河所在区域内居民人数较多、城市建设项目众多,需保证水质,防止水体受到污染。为此,采取河道缓冲带的设计形式,以石马河沿线为基准,建立河道缓冲带,以此进行截污处理,抵挡城市生活、工业生产等各类污水成分。河道缓冲带规划了80 m2左右,含有净化、过滤等功能,以此有效减少入河污染物含量。

2.4 集中处理污水

石马河项目建立了多个污水处理站用于集中处理城市污水。表2是石马河项目污水处理厂的规划情况。

表2 石马河项目污水处理的规划情况

在集中处理污水期间,石马河项目引入“现代水利”思想,借助物联网、GIS等各类先进技术,有效布设水质监测点,利用各类水质信息,建立水质管理平台,线上监控城市水环境。

2.5 环保治理效果

各项治水措施自2019年开始实行,2年内石马河水质达到V类目标。各类治水措施联合智能技术,同步进行水质监管,有效修复城市水环境,污水管控效果较好。石马河项目治水效果如表3所示。

表3 石马河项目的环保治水效果

由表3治水前后的数据对比发现:治水效果显著,成功提高了石马河水质。

3 结语

综上所述,石马河项目在多方联动、多措并行治水的努力下,水质始终保持在Ⅴ类。工程中,合理使用了雨污分流、排口管理、水质监测等多项技术,减少污水处理量,防止污水排入河道,及时发现污水问题,以此迎合生态环保战略。

猜你喜欢

马河排口排水口
城市道路排水口安全自动打开系统的设计
多点网格采样在燃煤机组总排口的应用
Targeting cannabidiol to specific areas of the brain: an ultrasound-based strategy
基于TMDL理念的流域排口污染物削减研究
河道疏浚断面设计探讨——以濛马河上段为例
排水口工程对京杭运河通航条件的影响研究
天脊集团:总排口废水深度处理装置正式运行
你没有回头,我也没有说
石马河速记:给你
可裁剪地漏过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