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视野·新境界

2023-08-23王伟林

中国书法 2023年3期
关键词:新视野

王伟林

摘 要:《书法工作散论》不是一本普通的书法理论著作,它不同于纯理论架构,没有艰深玄虚的高谈阔论,也有别史论考据,没有滔滔不绝的引经据典。全书直面当代、直面现实、直面问题。透过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了当代书法探索者的宏阔视野和博大胸怀。其当代视野提供了一个横向的坐标系,立足上海则得以在纵向深入观照,上述两者的理论思维又在书协管理工作中得以验证和推广。

关键词:书法工作 宏阔视野 理性观照 新视野

当代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兴起『书法热』,尤其是以一九八一年五月中国书协成立为标志的全国范围内书协组织的创立和逐渐壮大、完善,催生了中国书法空前发展的历史阶段。四十多年来,当代书法于创作、学术、教育、出版、交流等领域,取得的成果与突破已为书坛广泛认同。而鲜有人对推动协会各项工作发展的引擎——书协组织及自身建设给予关注并作系统而深入的思考、理论探索。上海书画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潘善助著《书法工作散论》可算是填补上述领域的开卷之作。

内容构成

《书法工作散论》究竟是一本写什么的书?

我们不妨先读一读作者在本书『后记』中的一段话:『如何研究性地开展书法行政工作,这是我自踏入上海书协办公室以来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与上海书协团队共勉的一个话题。』通览全书,这其实也成为理解全书要义的一把钥匙。

全书共收六十篇散论,每篇独立成文,作者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上海书协乃至全国书法组织及管理方面的现状,从理念、方法、措施、成效,尤其是针对当代书坛面临的困境、挑战,书协组织工作者应具备的素养、能力、协会制度、人才建设、展览模式、品牌建设、书法新媒体、书法文献、会员管理、公共教育、大众审美等多方面多角度展开。从讨论的主题内容来看,全书的篇目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关于当代书法

这一系列共有十七篇,主要涉及书法创作、展览、展厅、学术、批评、评审等,对应的篇目序号分别为四十二、五、九、三十六、三十七、四十三、四十五、八、十一、三十一、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八、三十九、四十七、五十五、五十六。

关于上海书法及上海书协

这一系列共有十三篇,主要涉及上海书法的优势、历史积淀、面临困境、上海书协特色化发展等,篇目序号分别为十八、四十、四十一、四十四、四十六、四十八、四十九、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七—六十。

关于书协行政工作这方面共有三十篇,恰好占了全书篇目的一半。

其内容涵盖了书协组织和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既谈成绩,更直面问题;既谈现状,更面向未来,努力探寻破解困境的方法、途径,篇目序号为一—七,十—十七,十九—三十,三十二、三十三、五十—五十二。

全书各篇目,虽内容侧重有别,但相互之间又互有关联,不可分割。『当代书法』是一个大的概念,它是『上海书法』得以生存、发展的广阔背景。而书中讨论的『书协工作』是指当代格局中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自觉推动书法事业发展的生动景象。从宏观到微观,从向内的专业素质提升到向外的跨界融合、借鉴,新时代的书法工作充满活力和希望。

新视野:鲜明特色

《书法工作散论》不是一本普通的书法理论著作,它不同于纯理论架构,没有艰深玄虚的高谈阔论,也有别史论考据,没有滔滔不绝的引经据典。全书直面当代、直面现实、直面问题,作者关于当代书法、上海书法、协会工作的『散论』,都是从亲身体验中有感而发,也是从一线实践中总结而来,有血有肉,有声有色。透过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了当代书法探索者的宏阔视野和博大胸怀:对当代书法发展现状的深刻反思,充满忧患;对上海书法及上海书协历史的深刻体认,充满激情;对书协行政工作的深情投入,充满睿智。当代视野提供了一个横向的坐标系,立足上海则得以在纵向深入观照,上述两者的理论思维又在书协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中得以验证和推广。

在作者看来,当下要做好协会工作首先必须树立『大书法观』,即『不只看书法家,也要看书法工作者和书法界』『不只看上海書协,也要看上海书法』『不只看书法工作领域本身,也要看与书法工作相关的领域与行业』『不只看一种书法风格,也要看各种风格』『不只看作品的技法水准,也要看作品的内涵与韵味』。谈书协工作,不只看上海的昨天和今天,更要看到全国书坛的过去和现在。

因此作者不惜笔墨,用十七篇文章探讨当代书法的问题,涉及当代书法的多个层面。如《关于当代书风同质化的思考》是一篇颇有见地的讨论当代书法创作的文章。尤其是分析同质化现象产生的多方面原因。作者认为:首先,当前交通的便利,加上信息传播的快捷和方便,将『小范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大,甚至把当前书者都圈在同一个范围里了,这就容易形成同质化现象。其次,同质化现象的产生与现在书法的实用性变弱以及进入展厅时代相关。再次,同质化与书者的文化修养降低有关。最后,同质化的产生还有一个原因——可能与书者不能合理使用电子书法字典有关。对于如何改变同质化,作者也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一要适当放慢全国大展的脚步,二是充分发挥地方书协的积极性,三是实行免评选制度,四是建立策展人制度。在纷繁复杂的当代书法生态中,作者对展览中的同质化现象的分析、梳理,一方面体现出内心深深的忧虑,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作者积极破题、寻求出路的正能量。同样的思考也见诸于书法学术、批评、评审等各篇。如《善待书法学术》《呼唤理性的书法批评》《谈谈书法评审》《展厅是最好的课堂》等篇章,既敏锐发现问题,更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如针对书法批评,作者指出『为纯正书坛,营造良好的书法批评风气,我建议设立书法批评奖,开设书法批评培训班,高校书法专业开设书法批评课程,新媒体管理单位有必要规范新媒体运营。对于动机不纯、不讲道理、语言低俗的胡乱批评要追究有关部门或个人的责任。』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作为当代书法人的责任担当。《真假与虚实——有感于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面试工作》一文中,作者对国展面试工作提出如下建议:一、建议覆盖落款、杜绝人情。二、建议面试不允许带字典或其他工具书入场。三、建议面试现场提供的原作品图片分辨率要尽量高一点。四、建议书写内容以简化字命题。五、建议研究提高老会员投稿积极性问题。正是作者对当代书法发展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和冷静的分析,因而在思考地域发展、推动协会工作时更有针对性。

全书用十三个篇目集中解剖麻雀,通过讨论上海书协相关的话题,如记者团、网络展、布展创意、学术领先理念、教育滞后症结、抖音、专委会等,协会发展中的亮点、特色得到强化,而协会发展中存在的困惑、弱点也能客观面对。

就全国范围来看,上海书协成立最早,一九六一年四月,其前身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这是全国公立书协系统成立最早的组织,汇聚了以沈尹黙、潘伯鹰、白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书坛名家,由此进入了海上书法复兴的快速发展期,同时极大地推动了当代书法热的兴起。上海书协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为新时期书法腾飞的宝贵财富。加上进入新时期以来,上海书法人开放的胸怀、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在书协工作中又极富前瞻意识和眼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了许多工作亮点和品牌,积累起不少成功的经验。如上海书协的宣传报道工作尤其是新媒体建设,具体到记者团、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无不倾注协会驻会干部的心血和精力,非亲历者难以想象其中的甘苦!

基于对当代书坛发展的观照和对上海书协工作的探究,作者创造性地提出『研究性书法行政工作』的理念,提倡调查研究、理性思考、纵横分析,将行政管理学原理运用到书法工作实践中去,积极探索书协工作规律。无论是关于书协工作导向、制度建设、宣传工作,还是关于公信力、志愿者、公转自转、书法文献等方面的真知灼见,均彰显出本书作者的宏阔视野和在新时代致力于文化自信自强的责任担当。如谈到协会工作中如何把握好以人民为中心的正确导向,作者认为,首先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好『人民』的概念,对书法家协会而言,人民的范围有三个层次:专业书法家、业余书法爱好者和普罗大众,也就是说协会工作的面要实现从家到者到界的跨越。对于是否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检验与衡量的标准包括如下几点:一、协会是否做强做大。二、有没有推出名家、名作。三、书法艺术活动、成果有没有普惠共享。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其突破点有三:一是观念。二是调研。三是策划。谈到如何做好协会宣传工作,作者结合实际工作,提出宣传有四个境界。第一境界:一个活动,多媒体立体宣传;第二境界:一个活动,一家媒体多次报道;第三境界:省级活动,全国影响:第四境界:活动作为案例,写入著作或教科书。以上见解不仅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更为从事书协工作的同道提供了借鉴。这种开放的新视野无疑构成了全书的鲜明特色。

新境界:理论价值

开拓之功

当代书法经过四十多年的迅猛发展,已从最初的热运行阶段转到当下理性思考的发展阶段。由此,人们期盼中国书坛新秩序的到来。书法创作、学术、教育、传播、交流等各个领域都面临这样的挑战。自然,对于四十多年来在推动书法事业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书协组织及自身管理来说也同样面临上述挑战。只有深化改革、大胆探索、创新开拓才能增强书协组织的凝聚力、公信力、影响力,提高其美誉度,從而真正发挥其在国家艺术推广和文化发展战略中的积极作用。《书法工作散论》一书正是主动应对这种挑战而奉献出的探索成果和理论思考。书名虽曰『散论』,但全书形散而神不散,它坚持立足当代书法的发展现状和上海书协工作的实际,集中、系统地讨论和总结协会工作经验、管理模式、运行规律,在当代书坛填补了空白,因此具有开拓之功。

其一,拓宽了协会工作视野,延长了工作手臂。

《书法志愿者队伍靠什么来打造》一文,即形象生动地介绍了一支上海书协的书法志愿者队伍在活动中如何靠自身境界、靠激励竞争、靠活动培养一步一步发展成为书协『嫡系部队』的历程。

其二,探索了可资借鉴的实施办法和管理经验。

二〇二一年,上海书协成立六十周年,一场名为『辙印』的大型文献展引起书坛广泛关注。长期以来,在协会实际工作中容易被忽视甚至遗忘的书法文献在这个时刻受到特别的聚焦和宠爱。人们正是通过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数据、一列列表格……感性地认知了上海书协六十年的峥嵘岁月,从而对老一代艺术名家沈尹默、潘伯鹰、白蕉、郭绍虞、谢稚柳、王蘧常等愈发生出敬仰之情。

可见,书法文献是协会组织建设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格外重视。而关于如何做好此项工作,作者进而提出了可资借鉴操作的四点心得(加强文献意识、重视规范化建设、重在日积月累、举办文献展及编印文献集)。

其三,提升了对协会工作规律的认识。在《公转与自转》一文中,作者迁移地理学科的知识,谈协会运转的规律,显得通晓易懂又十分亲切。而艺术性地处理协会工作中公转与自转的关系,恰是协会赢得主动的一大关键。

其四,彰显了独特的创意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书法布展上的新尝试》《展厅是最好的课堂》《上海书协为落选作者办培训班》等篇反映出在当代展厅文化背景下广大书法爱好者的热切心声以及上海书协时刻不忘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在实际工作中善于攻坚克难,大胆创新,从而探索出富有独特创意的工作方法、工作机制,赢得社会广泛认同。

文体之魅

一方面,本书由六十篇独立成篇的文章组合而成,其短小精悍、要言不烦的散文体风格与上海书协协会工作的精干高效正相契合。另一方面,全书语言平和简约,文风朴实无华,如同与老朋友茶叙,作者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在讲故事和拉家常中闪烁智慧之光。这与上海书协务实、民主的工作作风相吻合。而历史地看,本书这种文体之魅与流传至今的大多数古代书论著作的务实之风一脉相承。

新思路:实践启示

曾经长期主持江苏省书协驻会工作后又连任两届中国书协副主席的言恭达先生在其二〇一八年出版的《抱云堂艺思录》中就做好协会工作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做协会工作有三种态度,一是当职业来做,肯定只是一般过得去;二是当事业来做,协会可以干出很多的活动与项目;三是当学问来做,协会工作必有创意,必定能探索出新时期工作的好多规律。如今,潘善助十年磨一剑,其《书法工作散论》一书在实践层面正应验了上述观点,并为当代书法树立了典范。

《书法工作散论》向书坛昭示的是要将书法行政工作当学问来做的勇气和努力。通过实践摸索规律,总结经验,完善思考,形成创意品牌,提升活动品质,增强队伍品位。在大力倡导文化自信自强的今天,协会工作是推动书法发展的引擎。

上海书协工作的作风正是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城市精神的具体体现。

我们从那支异常活跃的上海书协记者团身上可以感知:这支团队经过摸爬滚打,已锻炼成集采访、报道、评论、调查、研究、策划于一体的组织,成为协会名副其实的智囊团。我们还可从反其道而行之的那个『落选作者培训班』上感知:上海书协的培训活动,不是邀请

获奖、入选作者,而是遴选落选作者中成绩接近入选水平的作者作为培训对象,并作为公益性活动来办,是一种富有前瞻意义的尝试和创新。难怪学员称赞是『真真切切地给我们这些书法爱好者带来了福音』。

创新、引领,上海总是走在前面。如何破解展览开幕式等于闭幕式的僵局,也成为上海书协重点研究攻克的课题。精心策展并安排专家滚动导览、开幕式现场直播、展中跟踪宣传、利用微信公众号线上线下互动等举措十分有效地改变了原先展览开幕即闭幕的尴尬境地。

作为近代中国书法的中心,又是当代中国书法『复兴』的策源地,上海的高等书法教育状况一段时间来与城市的地位并不相称,为此上海书协一班人忧心忡忡,强烈地意识到发展书法本科专业是推动书法人才建设乃至推动上海书法振兴的牛鼻子。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奋斗,情况终有改观。及至今年二月,中国书协教育工作会议落地上海,从此不仅甩掉了高等书法教育滞后的帽子,更迎来百花争艳的发展春天。

上海书协又针对会员近二十年来不愿主动走出上海进行交流的现状,十分重视请进来的工作,从而使本土书家开阔眼界,增加交流,得到教益。从二〇一〇年承办十届国展到新近承办第五届草书展等全国性书法大展,极大地激发了上海书家的参与热情,同时也提升了上海书法的竞争力,扩大了上海书法的影响力。请进来比走出去更加见效。上海书协的这种工作策略表面上反映的是上海书法人的智慧,深層次地看,可见上海书协一班人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工作态度和作风。从事书法创作要用脑思考,谋篇布局。做书法工作,做书协工作,它又何尝不是一件大创作,需要用心、用脑,更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正是在这层意义上,潘善助的《书法工作散论》一书特别让人回味。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本文责编:朱中原

猜你喜欢

新视野
《新视野下的区域教育督导》简介
“三论”新视野下的美国后现代派小说
走进波士顿,开拓新视野
网络时代新媒体人才培养的新视野与新思考
空间转向下文学研究的新视野——从西方二十世纪文学批评谈起
后冥王星时代“新视野”要去哪儿?
“新视野”邂逅冥王星
基于新视野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浅析
多院区管控:院长新视野
“新视野”号抵达太阳系新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