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以贵阳市为例

2023-08-23陈永波王秋红张修宝

耕作与栽培 2023年2期
关键词:间作贵阳市株距

陈永波, 王秋红, 张修宝

(贵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贵阳 550081)

2021年,我国玉米进口2835万t,大豆进口9652万t,占进口粮食总量的76%。由于耕地资源日益紧张,难以满足玉米、大豆单作扩种的生产需求,因此可利用玉米、大豆间套作的创新模式来实现“高产出”与“可持续”的统一,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解决耕地有限和粮油供需缺口的有效途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是在传统间作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通过大豆带与玉米带复合种植,让高位作物玉米具有边行优势,扩大低位作物大豆受光空间,实现大豆玉米“一季双收”[1]。为促进玉米大豆、粮食油料的共同发展和产能提升,在适宜种植的区域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022 年,农业农村部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并对贵州省实施该项目进行财政支持,下达贵州推广面积7.33万hm2,其中贵阳市0.13万hm2(清镇市、修文县各667 hm2)。鉴于此,本文对贵阳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项目的实施现状、推广优势和存在问题进行了阐述及分析,提出了下一步的发展建议,为大面积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提供实践经验和技术指导。

1 实施现状

玉米作为主要粮食作物,贵阳市种植面积在3.33万hm2以上,大豆作为蛋白、油料豆科作物,在传统的旱地种植方式中,大豆形成了与玉米间作的模式。2013—2021年,贵州省农科院旱粮所在我市开阳县进行玉米-大豆间作高产栽培小面积示范,在确保玉米净作不减产的条件下,实现大豆产量80~120 kg/667 m2。在示范推广中,合理地利用了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的特性,提高了贵州旱地的复种指数及光能、养分利用效率,在稳定推进玉米生产的同时提高了大豆的生产面积与产量。

2022年,在农业农村部和贵州省农业农村厅主推技术参数的指导下,贵阳市开始示范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清镇市和修文县分别建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各0.13万hm2,清镇市主要分布在卫城镇、新店镇、暗流镇、犁倭镇,修文县主要分布在龙场街道、阳明洞街道、久长街道、六屯镇、洒坪镇、六广镇、大石乡、六桶镇,两地推广示范面积共0.140 6万hm2。主要推广“2+3”模式即2 行玉米+3行大豆和“2+2”模式即2行玉米+2行大豆,玉米与大豆行间距50 cm,玉米行距40 cm,大豆行距40 cm。玉米育苗移栽株距20 cm,大豆窝播2~3粒种子,株距15~20 cm。直播玉米每窝留苗2株,株距35~40 cm。玉米品种为真玉1617、金玉579、贵卓玉9号等半紧凑型品种,大豆品种为黔豆10号、黔豆12号、安豆7号及本地品种。

2 推广优势

2.1 栽培技术较为成熟

贵阳市在参考省级推荐技术模式基础上,结合实际做好技术储备和示范推广,在确保玉米产量与净作产量水平基本相当的情况下尽可能多产大豆,确保种植收益不降低。 1) 品种选择。玉米品种选用经国家或贵州省审定,植株高度低于250 cm的紧凑型、半紧凑型、耐密植抗倒伏的高产品种,如贵卓玉9、贵卓玉10、金玉579、真玉1617等。大豆品种选用经国家或贵州省审定的高产、耐荫、抗倒伏春大豆品种,如黔豆9、黔豆10、黔豆12、安豆7等。 2) 栽培密度。主要推荐“2+3模式”,行距:玉米与大豆行间距50 cm,玉米行距40 cm,大豆行距40 cm;株距:推荐玉米株距16~18 cm,大豆株距8 cm;折合密度:玉米3 000~3 500株/667 m2,大豆10 400~11 900株/667 m2。 3) 杂草防治。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金都尔)80~100 mL/667 m2于播后芽前进行封闭除草;玉米、大豆专用除草剂定向除草(通过物理隔帘将玉米、大豆隔开施药或在喷雾器喷头上加装罩子缩小喷面),如玉米用75%噻吩磺隆0.7~1.0 g/667 m2,大豆用25%氟磺胺草醚水剂80~100 g/667 m2或15%精喹禾灵+25%氟磺胺草醚(20 mL+18 g型1套/667 m2)。 4) 化控抗倒。每667 m2用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5~10 mg/kg干拌大豆种和30 mg/kg分枝期叶面喷施,苗期不倒伏,增产20%以上。 5) 机播机收。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地形地势,可用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施肥播种机(2 BMZJ-5型)实施机播,单粒播种,实现种肥同播。玉米大豆达到收获期时,可选用小两行自走式玉米收割机(50马力4 YZP-2 C)收获玉米[2],选用大豆联合收获机(刚毅GY 4 D-2)收获大豆。

2.2 提升供给保障能力

2020年,贵州省大豆种植面积21.18万hm2,产量22.35万t。2020年9月,贵州省从乌拉圭进口大豆1.8万t入库贵阳综保区开展原料加工,显示贵州省和贵阳市在大豆生产上存在较大的缺口。贵州省和贵阳市的油料、饲料加工企业需要大量的优质大豆作为原料,因此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升大豆产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贵阳市地处贵州中部,区位交通优势明显,雨热同季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玉米、大豆的生长。全市现有耕地19.09万hm2,春播玉米4.36万hm2,有多年开展粮食高产创建的良好基础。目前全市大部分农户有在玉米行间套作大豆的习惯,加上玉米-大豆间作高产栽培经过8年的试验示范,为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提供了基础条件。2022年以来,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项目给予200元/667 m2的补助资金扶持,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户和种植主体的生产积极性。据统计,通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项目的示范带动,全市大豆种植总面积达1.08万hm2,其中净作面积0.54万hm2,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0.14万hm2,其他间作套种面积0.48万hm2。按平均产量68 kg/667 m2计算,大豆总产量将达1.11万t,这将极大填补我市大豆供不应求的产量缺口。

2.3 生态综合效益凸显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能实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降低残留污染,有效保护耕地和水源,可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3-5]。利用两种作物的高度差,可以高效利用光能,增大边行优势,而且大豆根瘤菌具有固氮和施肥的功能,实现玉米大豆的根冠协同和种间养分互补,氮磷肥利用率分别提高84.8%和34.2%。间作玉米比单作常规施肥(40~50 kg/667 m2)可减施氮肥4~6 kg/667 m2。玉米大豆间作可增强提高农业作物抗病虫害能力,减施农药10%~15%,可避免农药过度使用破坏周边环境[6]。此外,玉米、大豆秸秆可加工成储备饲料饲喂牛羊,再对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后作农家肥还田,实现生态化循环利用。

2.4 协同增产优势明显

玉米为高光效C4作物,大豆为C3作物,二者间作可以高效率利用空间资源,实现协同增产[5]。玉米植株高大,间作后能更好的透风透光,每行都有边际优势光能利用率3%以上,有利于玉米生长。而大豆是短日照作物,玉米可遮挡一部分阳光,不影响通风和大豆生长。玉米根系发达,能够深入泥土里,吸收更多的养分和水分。而大豆的根系比较浅,既怕旱又怕涝,间作后可以提高大豆的耐旱性。间作玉米与单作相当,平均产量500~600 kg/667 m2;大豆平均产量80~100 kg/667 m2。

3 存在问题

3.1 大豆种子储备不足

今年贵州省除承担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7.33万hm2外,还有大豆种植任务23.17万hm2,导致全省大豆种子需求急剧增大。如我市个别项目县因前期预判不足,未获得中央和省级扶持资金,未及时组织采购,导致大豆种子未能备足,在任务完成上以本地大豆品种补充缺口进行种植。

3.2 栽培模式不够规范

项目区(市、县)大部分地方主要推行玉米—大豆“2+3”模式和“2+2”模式,部分地方农户按“1+1 模式”进行种植。同时,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密度与净作相当(3 000~3 500株/667 m2),大豆达到净作密度的70%以上(10 400~11 900株/667 m2)。部分地方存在大豆、玉米行株距过宽,大豆玉米间距不规范等问题,导致种植密度不足。

3.3 机械化程度不高

由于贵州山地居多,贵阳市喀斯特地貌突出,耕地分散破碎,现有的大豆玉米播种机和收割机不能适应质量影响较大。在夏季(6~8月)以云纹叶枯病、茶轮斑病、茶小绿叶蝉、茶尺蠖、茶毛虫、茶黄蓟马、茶棍蓟马、黑刺粉虱等发生危害重;在夏末秋初(8~9月)以茶炭疽病、茶轮斑病、茶黄螨等发生危害重;对夏秋茶的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大。在秋季(9~11月)以茶白星病、茶饼病、茶云纹叶枯病、黑刺粉虱、茶橙瘿螨等发生危害重,对茶树的生长影响较大。

猜你喜欢

间作贵阳市株距
不同间作模式对山苍子光合特性及其栽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蚕羌种植最佳移栽密度研究
洋马高速插秧机株距调节方法
核桃柴胡间作技术
关于贵阳市低碳交通发展路径的探讨
寒地水稻良种良法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离贵阳市区最近的滑雪场 高坡滑雪场
枣棉间作系统光合特性研究
贵阳市乌当区地下水问题及防治
巧解“植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