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国际传播视角下“东坡文化”的传播思考

2023-08-22吴云辉

百花 2023年6期
关键词:传播方式

吴云辉

摘 要:“东坡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汉语国际传播中应加以重视和运用。学习“东坡文化”不仅可以让学习者充分了解中国优秀历史人物,同时还传播了中华优秀的人文精神。本文以汉语国际传播为视角,浅谈“东坡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东坡文化;汉语国际传播;传播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1]随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广泛传播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外人文交流日益密切,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播教育也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加以重视。对此,“东坡文化”作为内容丰富、认知度较高、内涵精神多元化的文化产物代表,就体现出了极强的可传播性。汉语国际传播作为文化传播的新窗口,要结合实际加以运用。笔者以汉语国际传播为视角,谈一谈对“东坡文化”的传播思考,以期为中华文化传播提供新思路。

一、“东坡文化”传播内容概述

受众分析是汉语国际传播的关键环节。汉语国际传播的受众,就是汉语和中国文化传播活动的对象。[2]根据李宝贵提出的关于汉语国际传播受众的三组类型,笔者以苏轼为文化主体,对其进行总结概述。

(一)诗词文学

在面向汉语国际传播时,选取诗词需要斟酌考量。苏轼脍炙人口的诗词众多,在选取时要兼顾诗词本体和情感精神两个方面。

1.诗词本体

在诗词本体方面要以通俗易懂、脍炙人口为主,例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题西林壁》《和子由渑池怀旧》等。诗词本体观主要强调诗词的可传播性,此类诗词在词语、发音、韵律上都较容易被汉语学习者所接受,同时,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具有明显的主题性和教导性。

2.情感精神

情感精神主要强调诗词要有突出的情感内涵,且要被学习者所广泛接受理解。例如《水调歌头》,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失意时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定风波》所体现出的是屡遭挫折却不惧风雨的傲然品格和豁达胸怀。

(二)饮食文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重点支持汉语、中医药、武术、美食、节日民俗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代表性项目走出去。”苏东坡是中华美食大家,关于苏东坡饮食文化的传播主要体现在与其相关的菜肴和饮食文学作品中所折射出的人生哲学与养生理念。

1.东坡名馔

中国文化的汉语国际传播离不开中华美食的传播,东坡美食作为“东坡文化”的代表,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而且美食本体在海外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东坡鲥鱼、东坡蜜酒、东坡饼和东坡肉等菜肴,享誉海外。

2.人生哲学

其饮食作品所折射出的人生哲学是在传播中需要重点对待的,不能只停留于美食本体和饮食文学作品本体。在人生哲学观方面,如《初到黄州》一诗,苏轼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以一种自嘲的方式来安慰自己,足以看出其高深的旷达精神。诸如此类的作品有《惠州一绝》《食豆粥颂》等,都是苏轼在遭遇困境时借用食物来慰藉心灵,表达自己通达超脱的哲学观。以什么形式传播,要达到什么目的,要因国、因地区而异。[3]苏轼在东南亚地区有着较深的影响,因此,在传播时要有针对性,区分国别和民族进行传播。

3.养生理念

近年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国传统的养生理念越来越受海外人群的关注。苏轼的养生理念主要有食补养生、茶酒养生、中药养生、导引养生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利于被受众所接受。比如食补方面,苏轼有着一套科学的养生理论,在实际生活中常靠食补来养生健体。在《儒者可与守成论》和《老饕赋》中,都有其养生观点,东坡肉和东坡羹等都是其食补的实践菜品。又如苏轼以饮茶养生,他认为茶可以舒情爽志,在《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一诗中,就称赞饮茶的养生功效。

二、“东坡文化”的传播思考

(一)传播着力点的思考

新时代下的中国文化在汉语国际中的传播不能只依赖传统的老套路,“‘技术是影响传播的一个显在变量”,要充分利用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数字媒体,开创传播的新渠道、新模式。[4]

1.筛选经典性

中华传统文化未必都是优质的内容,因此,我们应持客观辩证的态度去筛选甄别出优质文化,这对展示当今中国的文化面貌意义重大。“东坡文化”在选取传播内容时要紧贴经典性,要充分凸显中西方的共同价值理念和文化认同。如诗词文学部分的选取,就要筛选出可以代表苏轼直观认识的部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旷达无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对亲人的思念和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乐观态度,这些对海外学习者来说,都是易于理解且在本民族文化中真实存在的。因此,对传播内容要开拓思维,依托传统历史人物,挖掘中华优质经典文化,从而使文化在汉语国际传播中更顺利、更好地走向世界。

2.寻求共通性

汉语国际传播中的文化传播是一种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在跨民族的文化中存在一些文化通性,这个文化上的通性可以认为是传播的一个契合点。“东坡文化”在内容上与其他民族有契合点,如在东亚地区的日本、韩国都有茶文化,且都受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影响,基于这一点,苏轼的饮茶养生理念就容易被东亚地区学习者所接受。同时中国的茶文化作为早期的文化传播内容之一,在海外有一定的受众基础,以此可构建新的传播渠道,使新的茶文化因子走向海外。苏轼的诗词在海外有大量学者进行研究且影响深远。林语堂1937年所作的《苏东坡传》是最先引起西方学术界重视并开始研究的,在欧美地区流传最广,早在威斯康星州大学的金斯伯格·斯坦利·摩文1974年所写的《中国诗人之疏离感与和谐性:苏轼的黄州贬放》中就采用了“知人论世”的方法来研究苏轼。[5]作为汉字文化圈的日韩地区对苏轼的了解就更为深入,早在室町时代,苏轼的文学就开始传入日本,时至今日在东亚地区仍有关于苏轼文学的研讨会。寻找文化的共通性是东坡文化传播的前期工作,针对不同地区民族来甄别筛选存在共性的内容,让学习者在共性文化内容中感知体验并学习新的元素,这样才能做到傳播内容的准确性、传播过程的有序性和传播效果的明显性。

3.把握时代性

中华文化是包罗万象、富有生命力的文化,更是与时俱进的文化。在新时代汉语国际传播视角下,要紧跟时代步伐,在传播中要向海外学习者展示当代中国的文化精神面貌、当代中国社会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正如李宇明指出的:“中国更感兴趣的,是希望把一个真实的‘当代中国介绍给国际社会,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信任中国,减少误解,广交朋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知华、友华。”[6]因此,汉语国际传播中的“东坡文化”必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以鲜活的姿态呈现在海外学习者面前,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凝练精准的文化符号。“东坡文化”中的诗词文学和饮食文化意蕴所体现出的是一种对平淡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闲适旷达、不畏困难的人生态度。这很符合当下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也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所普遍追求的。笔者认为在时代性这一特点上,应从以下三点进行考量:一是紧扣当代中国精神主旋律,树立自身的文化自信;二是筛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典范,做好内容储备;三是运用好数字媒体,打造具有时代性的文化符号。例如《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一词中,作者所表达的在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胸襟,便可以同中国当代精神的乐观主义和奋斗精神相结合,向学习者传播当代中国的精神面貌;对于东坡菜肴可以运用数字媒体,制作相关的纪录片,从而让学习者更好地认识了解这些美食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意蕴。

(二)传播方式思考

要想传播好“东坡文化”,就要设计针对性的传播方式。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合理运用数字媒体平台

前文提及,在传播时要把握时代性并且要结合数字媒体的优势来提高传播的效率,因此,打造官方的具有权威性的汉语国际传播平台势在必行,这样才可以全面展示中华优秀文化的潜在资源和内涵精神。现今的中文联盟就是一个很好的汉语学习平台,但在文化这一板块还欠缺系统性的资源储备和学习条件。对此,应该构建汉语国际传播视角下的专门性的文化学习平台,以供学习者和教师有选择性地学习和使用。就“东坡文化”的传播来说,可以拍摄特定的汉语纪录片来讲述苏轼起伏的一生,其中涉及经典诗词的创作背景、个人哲学观点和菜肴茶酒等养生理念。在这样一种专门性的平台上,学习者可以直接检索想要了解的中华文化,比如历史人物、节日、风俗等,检索出的内容要涵盖文字介绍和视频讲解,在涉及诸如灯笼、粽子、剪纸等具体物品时,还要配有具体的制作视频以供学习。例如在东坡美食这一板块,要配以制作视频,让学习者沉浸式地体验文化。同样教师也可以在平台上检索,并选择相关讲解课件和视频介绍以及教学注意事项等,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因此,构建文化传播平台的益处是双向的。此外还可以利用TikTok的海外影响力,以官方为主导开设账号,制作趣味性的视频来传播相关文化。

2.编写文化教材,开设文化课堂

当前国际中文教育的文化教材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各种文化类教材侧重点不一,有面向外国本科生的,有具有概括性的《中国文化读本》和《中国文化》,有地域性的《学在江苏》和《广东文化——越看“粤”精彩》等,关于教材是否应该统一,大多学者都持反对意见,认为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来选用合适的教材。对此,根据汉语国际传播的文化教材应该系统性和针对性地编写并结合经典性、共通性和时代性的要求,选取可以反映中国当代文化精神的、跨民族之间具有共性的、全球化背景下与时俱进的内容。基于此,教材应当分为经典历史人物、传统节日、民俗、美食、手工、绘画、书法、中医药等部分,分别进行编写,最后汇聚成套。此外,针对不同阶段的学习者也要有针对性地编写,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例如“东坡文化”中的东坡美食,就可以在初级阶段介绍,并在“美食类”部分呈现,东坡诗词哲学观就必须面向高级阶段学习者。总之,汉语国际传播视角下的“东坡文化”教材编写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分阶段性地选取编写,适应不同阶段学习者的理解接受能力;二是分类编写,将“东坡文化”分为不同类的内容,从而做到篇章性的学习和传播;三是把握时代脉搏,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普遍共识,做到最大效率的普适性传播。

文化教材的使用需要有专门性的文化课堂,在现在的国际中文教育中,文化课堂开设较少。因此,在汉语国际传播中,必须开设更多的文化课堂,来推动文化的系统传播,只有开设文化课堂才能全面系统地展示“东坡文化”的具体内容和内在精神。对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努力:一是以沉浸式体验为导向,结合学习者的知识背景和教材设计课堂,使学习者进入“感知型学习风格”;二是提高教师的文化知识素养,应对不同的课堂问题;三是结合“数字文化传播平台”,达到内容丰富性和趣味性的效果。

3.开展文化感知实践活动

沉浸式的文化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层面,实践性的感知才能做到真正的体验。文化感知实践活动类似于国内的研学活动,旨在从实地中感知文化的内在精神。例如“东坡文化”中的诗词文学《题西林壁》所表达出的“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哲学观点,如果以感知实践活动去切身实地游览庐山的风光,学习者对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就会理解得更加深刻;又如东坡美食中的东坡肉、东坡羹等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创,现在的黄冈市也是传承和发扬东坡文化最好的地方之一,学习者可以实地游览黄冈,在当地特色“东坡文化”的指引下会更深入地了解这些美食背后的历史故事和苏轼的精神内涵。对此,在汉语国际传播下开展文化感知实践活动,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以沉浸式教学为导向;二是选取规划感知体验的地方;三是明确感知目标,做到精准体验。

三、结 语

“东坡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质组成部分,在面向汉语国际传播时要找准传播着力点、明确传播目标、制定传播方法。文化传播道阻且长,要利用好汉语国际传播这一窗口,结合时代发展和中国内在精神的优化,将中华民族当代的文化精神面貌呈现在世界面前,为更多的优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拓道路。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1).

[2] 李宝贵.汉语国际传播的“五观”问题[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2(2):28-32.

[3] 同[2].

[4] 蔡燕.新媒体环境下的语言国际传播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5(10):156-160.

[5] 饶学刚.苏东坡在国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2):52-56.

[6] 陆俭明.《李宇明语言传播与规划论文集》序[J].遼宁师范大学学报,2018,41(1):1-4.

猜你喜欢

传播方式
左维泽:肝炎的分类、传播方式及预防
节日宣传,让传统传播方式换“新颜”
“自媒体”与“把关人”——微博作为一种传播方式的法律问题
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看西夏佛经的传播方式
互联网时代下报纸如何创新改革新闻传播方式
微时代下微电影广告传播方式与价值分析
优质内容呼唤更好的传播方式——谈新媒体条件下的纸媒转型
媒介融合下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变革趋势
现代木刻与中国艺术传播方式的革新
论传播方式变革对文学经典传播的影响——以《红楼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