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汉广》新解

2023-08-22曹苗苗

今古文创 2023年30期
关键词:周南本义诗经

【摘要】《诗经·汉广》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古代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文王的德化说;二是咏汉水神女说。目前学界对于这两种说法已经很少相信,大多认为汉广是一首恋歌,并且文中所提的“之子于归”与婚姻有关,而究竟是怎样的婚恋模式?尹荣方认为与我国上古时代婚姻制度中存在的“成妇之礼”及相应的“留马、返马之礼”有关;张剑提出“女子已有夫,他人不可求”的说法,认为樵夫的幻想变成失望和不可能。而本文通过梳理,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此诗应为女子出嫁,男子虽爱慕她,然而现实已不可能,但身为樵夫的他还是喂饱了他心爱女子的马,表现出爱情中无私的付出。

【关键词】《诗经》;《周南·汉广》;本义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0-000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0.001

一、引言

关于《诗经·汉广》这首诗,历代都有很多的解释,《诗序》云:“《汉广》,德广所被也。文王之道被于南国,美化行乎江汉之域,无思犯礼,求而不可得也。” ①毛亨认为《汉广》是文王德、礼教化的结果,文王的教化在江汉之域盛行,使得主人公对于游女的爱只能止乎于礼,求而不可得。《郑笺》说:“封时淫风偏于天下,维江汉之域先受文王之教化。”郑玄也认为江汉之域最先受到了文王的教化。《诗集传》说:“文王之化,自近而远,先及于江汉之间,而有以变其淫乱之俗,故其出游之女,人望见之而知其端庄静一,非复前日之可求矣。因以乔木起兴,江汉为比,而反复咏叹也。” ②朱熹对于前两种的说法进行总结,认为江汉地区首先受到文王教化的影响,人望见游女出于礼的约束不可像前日那般求得,因此,《汉广》以乔木起兴,对于求而不可得的苦闷心情进行反复的咏叹。

以上三例可以看出,毛亨、郑玄、朱熹等人都持“文王教化说”,鼓吹文王教化的功德,认为是文王的教化使得江汉之域的百姓知礼、守礼,这种说法影响很深远,古代的许多学者大都认同此说法,然而现在学者对此进行了矫正,认为他们是以儒教、理学的观念出发,对文本进行强加附会的结果,对于该说法并不认同。

今人大多认为这是一首恋歌,如余冠英、陈子展、尹荣方、张剑等,无不认为《汉广》是一首男子面对心爱的女子求而不可得的情歌。虽然都赞同这是一首恋歌,然而在具体阐释这首诗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尹荣方认为,与我国上古时代婚姻制度中存在的“成妇之礼”及相应的“留马、返马之礼”有关,诗中女子虽然嫁给了男子,但尚没有成妇之礼,他的妇还是可能会离开自己,因此他百般焦虑忧心。张剑则认为,《汉广》这首诗“抒发失恋青年对女子嫁给了别人的难以排遣的苦闷心情,‘女子已有夫,他人不可求一切都成为失望和不可能,因此将准备举行婚礼的柴薪当饲草喂马”。今人的解释打破了朱子对于理学的固执偏颇,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認为这首诗表达的是男子求爱女子的恋歌,并且他们的解释也都合情合理,契合文意,但是仔细研析发现仍然存在过度解读,牵强附会的因素,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究。

二、成妇之礼

尹荣方认为,《诗经》是礼制时代,文学作品是时代的反映,因此《诗经》会受到当时礼乐制度的影响,他认为《汉广》这首诗或许与我国上古时代婚姻制度中存在的“成妇之礼”及相应的“留马、返马之礼”有关。

尹荣方所谓的“成妇之礼”是说:在古代贵族阶级,女子出嫁并不是真正意义地嫁到男方家里,要先完成成妇之礼,所谓成妇之礼是要在男方的宗族庙堂里进行教化,对祠堂进行跪拜,这算是对于祖先的一种祭祀,教化三个月之后,如果男方的家族认同女子,则完成了成妇之礼,地位才算是确立下来,才能和丈夫同居,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妇。与“庙见”相应的则有“留马、返马之礼” ③,上古贵族女出嫁,要乘坐自己的车和马到男方家,这是因为如果未完成成妇之礼,被男方家庭所抛弃,男方自然是不会派车将女子送回家的,那么回来的时候就可以直接坐嫁过来时自己带的车和马,也算是女子为自己留的后路,这当然是比较坏的情况,如果女子完成了三个月的成妇之礼,那么女子就不需要坐车马回去,只需要男子行返马之礼,男子将女子所带来的马返回到女子家中,而将其车留在男方家中,这是向夫家说明女子已经真正地嫁过来,被男方的家族所接受,是夫家向女家“示与之偕老不复归也” ④。

尹荣方认为,诗篇主人公已经迎娶心爱的女子,然而她尚未行成妇的庙见与返马之礼,即三月的教化还没有完成,所以她“妇”的地位还未最后确立,还不是真正的夫妻,他心爱之人还是有可能离开他的,所以,他发出“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的哀叹。而且在婚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主人公为了能够和心爱的女子缔结良缘所做的努力是有限的,他能做的只是喂饱女子出嫁所乘之马,一来缓解等待的焦急心情,二来寄予返马的强烈愿望。

尹荣方的观点认为男子是守礼节的,即便面对心爱女子,未行成妇之礼,仍然是不可求的。然而对于成妇之礼的解释可以看出,女子是否能留在夫家,被夫家所接受完全取决于夫家,女子并没有决定权,决定权在男方手中,那么男子说“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显然存在逻辑上的不通,假设如男子所担忧的,女子可能会被男方家人所不接受,那婚姻也是有可能有希望的,而且都已经有婚约在身,准备嫁娶,又怎么毫无希望呢?诗篇中,主人公把游女不可求与高大的乔木不可休思,宽广的汉江不可泳思相类比,显然主人公已经认识到现实中求娶心爱女子的愿望已经破灭,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反复地咏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表达的是一种绝望、心死、悲凉的心情。一个是有可能,一个是没有可能,二者无相似之处,构不成比喻关系。显然,《汉广》的主人公认为女子不可求并不是因为成妇之礼尚未进行,而是因为他与所求的女子之间再无可能,所以才会再三地吟唱“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为什么再无可能呢?从“之子于归”,可以看出女子要出嫁了,并且嫁的人肯定不会是自己,所以男子才发出难于上青天的感慨,并且全诗也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令人读之断肠。

三、之子于归

关于“之子于归,言秣其马”,余冠英先生对此的译文是:有朝那人来嫁我,先把马儿喂喂饱。另一个较有影响的学者赵浩如在《诗经选译》中对于这句话的翻译则为:“如果那女子嫁给他,他情愿给那女子喂马饲驹。”从中可以看出,余冠英和赵浩如这两位有影响力的学者关于“之子于归”这句都解释成如果那女子嫁给我,把之子于归当成是一种假设,假设心爱的女子嫁给自己,自己将会怎么做,然而综析《诗经》中所有提到“之子于归”的,都没有假设的意思,这从《诗经》其他篇章可以得明证。

《诗经》中提到“之子于归”的共五篇,共有十二句“之子于归”,而这十二句全都是用来表达女子已经出嫁的事实或正在出嫁的行为,没有一处是表达女子出嫁这个事实尚未发生,男子设想和她结婚这个意思的。如《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是说那女子今天出嫁,一定能使她的新家和和美美的,这是对女子新婚的美好祝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是说那女子出嫁的时候,有百辆的马车用来迎娶她,场面非常浩荡;《邶风·燕燕》:“之子于归,远送于野。”是说女子出嫁那天,娘家人一直把她送到了远远的野外;《豳风·东山》:“之子于归,皇驳其马。”是说妻子当年出嫁的时候,坐着黄白相间的马车。可以看出,在《诗经》中所有提到的之子于归,都是表达女子要出嫁的事实,没有对女子出嫁的假设,那《汉广》中的之子于归,肯定也不会例外,也证明了关于余冠英和赵浩如对于之子于归的解释是不正确的,本篇中的“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心爱的女子要嫁给别人了,赶快喂饱她的马;而女子将要出嫁也与男子为何觉得游女不可求而伤心欲绝前后呼应。

四、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余冠英《诗经译注》解释“错薪”是比喻一般女子,“楚”“萎”是比喻所求女子,且不说这个解释是否有合理性,一般来说,在《诗经》中提到的“楚”“薪”大都指的是结婚习俗。《幽风·东山》:“有敦瓜苦,桑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讲述的是自丈夫去东山服役,夫妻俩已经三年没有见面了,看到结婚时所用到的瓤瓜和栗薪还放在那里,心里很难受。又如《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这首诗是写男子遇到心仪的女子时愉悦激动的心情,感慨道:今天是什么好日子,竟然见此良人。显然“束薪”“束刍”“束楚”都是与结婚有直接关系的。

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一些地区在举行婚礼时常常用到柴,或燃之以祝喜庆,或束之以示结合,称为“束薪”之礼。前一层意思,20世纪50年代北方农村尚被沿用,结婚时点燃柴薪让新娘子花轿从火堆上抬过的仪式。婚礼时点燃柴薪庆喜,可以使新婚夫妇变得“火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第二层“束之以示结合”的意思,“束薪”取“束心”之意,寓意结婚之后夫妻同心,百年好合,皖南一些地方至今尚有新娘轿后挂一束用红绳捆着树枝的礼仪,这大概就是古代 “束薪”婚俗的一种演化流传。

古代结婚时,常常用到柴薪的习俗,所以在《汉广》中也用柴薪,刈楚来表达结婚之意,那男子为何要刈楚、刈蒌?接下来男子提到“之子于归”,也就是说女子要出嫁了,在女子出嫁时必然是要用到这些东西的,可是那女子嫁的人并不是自己,这些东西不应该会用到自己身上。学者张剑认为,男子在这里准备柴薪,本来是打算与女子结婚时用到的,但是现在女子要嫁给别人,只好将草料喂马。并且高亨《诗经今注》注释这两句中的“楚”和“萎”说:“楚,一种丛木,它的细枝嫩叶可以喂马。萎,一种篙子,今叫柳篙,可以喂马。”证明这些枝条确实可以喂马,张剑认为这是男子为了结婚提前准备的,然而本文提出以下不同的看法。第一,如果男子真的认为有希望能与女子走到结婚这一步,所以提早做了准备,那么应该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了,结婚已经稍有眉目,那为何女子又匆匆地嫁给了别人?第二,假设男子并没有提亲,只是认定了该姑娘,为何非要准备柴薪?想来如果真的爱慕姑娘,柴薪自然也应该准备新鲜的,而不应该放太久,并且婚姻流程繁琐,等到结婚日期,想必都已经萎靡,并不是明智之举。因此,男子刈楚并不是为自己的婚姻做准备,而应该是为将出嫁的女子做准备的。

清人方玉潤等提出此诗是一首樵歌。方氏《诗经原始》云:“此诗即为刈楚刈蒌而作,所谓樵唱是也。近世楚、粤滇、黔间,樵子入山,多唱山讴,响应林谷,盖劳者善歌,所以忘劳耳。其词大抵男女相赠答,私心爱慕之情,有近乎淫者,亦有以礼自持者。” ⑤方氏的“樵唱”说,较之前面两说是个很大的突破,影响较大,今人不少从其说。方氏提出的“樵唱”说确实有一定的道理,毕竟在《诗经》中确实有许多的诗歌都是展现劳动人民一年四季辛苦地劳作,比如《诗经》中描写劳动人民辛苦的《七月》,《七月》全面细致地展现了劳动人民一年四季所从事的农事劳作,这些劳作包括:耕田、养织、狩猎祭祀等活动;还有《周南·芣苢》中“采采芣苢”,主人公用了“采、掇、捋、袺、撷”几个动词,生动地展现了采采芣苢的过程;因此,《诗经》中描写劳作的诗句很多,《汉广》也有可能是方氏所说的“樵唱”诗,然而根据以上的分析,无论是“之子于归”,还是“言刈其楚”,都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爱情诗,不是樵唱诗,但是方氏的说法还是可以给人们一些启发,这首诗应该是一位樵夫所作。那么作为樵夫砍柴,砍枝条就是他的工作,而他今天的工作就是刈其楚、蒌为即将出嫁的女子。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女子应该出身高贵,社会地位很高,从诗歌中男子的比喻来看,乔木是高大的形象,江汉是宽广的形象,都可以说明女子的身份地位,当然男子描写乔木,江汉,也可能是该女子在他心目中的形象比较美好,遥远,但是秣其马、驹就可以证实女子身份高贵,因为古代的等级制度按人的社会地位乘坐不同高度的马,毛《传》谓:“六尺以上曰马”“五尺以上曰驹”,在当时,七尺以上是诸侯所乘坐,那么以此推论,六尺应该是士大夫所乘坐的,所以,诗中的女子是贵族女,并且结合尹荣方所说的留马、返马的习俗,可以得知女子出嫁是要乘马车的,所以男子就在她出嫁前割荆条喂饱她的马驹。

五、结语

综上,尹荣方所说女子已经嫁过来但尚未行成妇之礼,男子有所担忧,加上男子又是守礼教的,因此认为游女不可求,很明显这只是一種担忧,与诗中所表达的和女子在一起完全不可能是不符的,因此这种说法很难成立。

关于张剑所说男子准备柴薪本来是打算与女子结婚时用到的,但是现在女子要嫁给别人,只好将草料喂马。一对恋人深深的相爱,却不能决定自己的婚姻,张剑的说法表明他也认同这是一首爱情诗,至于柴薪是为自己结婚时用到这点还有待考究,由于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樵夫,所以刈其柴薪只是他的本职工作,并不是他为自己结婚准备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主人公应该是一位樵夫,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样来到江汉边砍柴,而在南方江汉河边又是许多青年男女约会的地方,望着眼前一对对恩爱的情侣,主人公想起自己心爱的女子将要出嫁,不免感伤流泪,但又无可奈何,只好在心里一直暗示自己不要有奢望,放下感情,告诫自己与该女子再无可能,这种矛盾交织的心情,使得主人公面对浩渺的江水唱起了感人的情歌,之后男子还是在女子将要出嫁时,割取象征婚姻的柴薪喂马,送她出嫁,默默为自己心爱的女子做最后的事情,这可以说是一段没有结果的暗恋,也许女子出嫁都不知道男子默默深爱着她,而男子的深情却让今人读到这首感人至深的悲歌,久久不能释怀。

注释:

①陈奂:《诗毛氏传疏》,中国书店出版社1984年版。

②朱熹:《诗集传》,中华书局1958年版。

③尹荣方:《〈诗经·汉广〉新解》,《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第73-76页。

④尹荣方:《〈诗经·汉广〉新解》,《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第73-76页。

⑤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4年版。

参考文献:

[1]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陈奂.诗毛氏传疏[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4.

[3]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8.

[4]鲁洪生.诗经学概论[M].沈阳:辽海出版社,1988.

[5]魏源.诗古微[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4.

[6]陈启源.毛诗稽古编[M].上海:上海鸿宝斋书局,1891.

[7]尹荣方.《诗经·汉广》新解[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09,30(03):73-76.

[8]张剑.《诗经·汉广》探微[J].庆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2):18-21.

[9]郑必铭,章绍嗣.《诗经·周南·汉广》浅论二札[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5):112-115.

[10]焦继顺.《诗经》中《周南·汉广》本义新释——以“游”字为分析视角[J].学术交流,2010,(09):152-154.

[11]熊艳,桂珍明.《诗经·汉广》游女形象考述[J].贵州文史丛刊,2020,(04):32-42.

作者简介:曹苗苗,女,汉族,河南周口人,辽宁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明清文学。

猜你喜欢

周南本义诗经
逃之夭夭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芣苢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还想听你的故事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民歌《茉莉花》歌词本义喻反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