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勤:当好长江中游文明的“探寻者、守护者、传承者”

2023-08-22朱娟娟雷宇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23年8期
关键词:曾国湖北省博物馆荆楚

朱娟娟 雷宇

近年来,因数次以国宝守护人和考古代言人的身份亮相多档节目,方勤让湖北的文博珍宝频频“出圈”,他也被称作“网红馆长”。

湖北省博物馆总是游客熙攘,方勤对这种状态很满意,他说,博物馆的宝贝越来越红,荆楚文化的魅力越来越大。

1991年,22岁的方勤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回到家乡湖北,从基建考古工作起步,历经在考古研究所、文物局的经历,一直在考古一线磨炼本领。2013年,他担任湖北省博物馆馆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湖北省博物馆是中央与地方共建的8家国家级博物馆之一,是展示荆楚文明的窗口。上任之初,方勤就给自己定好了位——带领全体工作人员做好长江中游文明的“探寻者、守护者、传承者”。走进该馆,各类展品令人目不暇接。“在这里可以看到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层面所描绘的绚丽多姿的荆楚文化。”方勤对各类“宝贝”如数家珍。

在曾侯乙展厅,最引人注目的是曾侯乙编钟。许多人不知道的是,编钟背后藏着一度“名不见经传”的诸侯小国——曾国的故事。

方勤的研究对象之一即曾国。在他的主持下,湖北枣阳郭家庙春秋曾国墓地考古发掘项目获评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曾国大型城邑苏家垄考古项目获评2017年度“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专著《曾国历史与文化——从“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则构建起曾国的完整历史和文化谱系,为中国先秦的国别史研究建立起标尺。

如何让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走向大众,让更多的人从中领略瑰丽的荆楚文化?在方勤的策划下,《华章重现——曾世家文物特展》展出曾国遗址近10年来出土的文物精品,获评2020年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2021年12月,湖北省博物馆三期新馆建成,众多主题展览精彩纷呈,日均吸引游客万余人前来参观。

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常来逛博物馆,也是他常常思考的问题。在陈列布展中,湖北省博物馆加入AR、VR技术,增加展览的参与性、互动性、趣味性。数字化转型之余,方勤提出,布展、开展活动等都要考虑年轻人的口味,打造集观赏学习、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场所。事实上,担任馆长以来,年轻人一直是方勤关注的群体。“近10年里,我真切感受到,我国文博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展现出勃勃生机,也吸引了一批年轻才俊的目光。”

1987年,18岁的方勤考入北大时,“考古学还是冷门专业”。彼时,方勤对“考古学”不甚了解,只因历史成绩好、家乡武汉黄陂坐落有美丽的盘龙城遗址,“误打误撞”进入考古系。

第一次考古“入门”是1989年,他跟随老师、中国考古学界泰斗严文明先生来到天门石家河遗址,对长江中游文明开展发掘、研究。经大量调查、勘探,最终,石家河120万平方米的城址被确认。

参与这一重大发现,青年方勤震撼之余埋下“初心”——要在有生之年,尽全力挖掘、研究、推广长江中游文明。

参加工作后,从史前古城到继盘龙城之后长江中游地区商人建立的新聚落中心郭元咀,再到苏家垄、郭家庙等曾国考古,從当初以学生身份到接过老师的接力棒,近年主持石家河遗址项目,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进一步破译“早期中国”密码……方勤一直耕耘在荆楚大地文物与考古工作一线。

“对于考古人来说,一个遗址需要一群人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付出和探索。这再平常不过。”方勤说。

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湖北省博物馆开启“休眠”模式,启动封闭式管理。方勤搬进博物馆大门旁的门房里,和75位博物馆工作人员一起坚守岗位“看门”,确保了所有“宝贝”的安全。

连续80天没回家,值守时,这位“网红馆长”不止一次被路过的市民误认为“看门大爷”。陆续有人来大门口打听,“博物馆什么时候才会开门”。

感动于非常时期还有人在想着来看展,方勤真切体会到,博物馆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在特殊时期能够治愈人们的心灵”。这让方勤觉得,一代代文博人数十年的探寻、守护、传承,是值得的。

不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让更多人看见荆楚文明的瑰丽华彩、从中汲取到力量,方勤非常享受这个领域带来的喜悦和收获。他说,这是一份工作,是一生不舍的事业,更是一种使命。

(紫菀摘自《中国青年报》)

猜你喜欢

曾国湖北省博物馆荆楚
《百年民俗 湖北记忆》
李汉超新著《荆楚诗韵》出版
荆楚老乡敲钟忙
曾国青铜器铭文研究的新进展
A History of 2400-year-old Civilization Unveiled
曾国七百年:历代曾侯青铜器精品展
弘扬荆楚之魂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
破解“曾国”和“随国”之谜
免费开放背景下游客对博物馆感知价值的研究——以湖北省博物馆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