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隋唐五代谚谣语言研究

2023-08-22滕华英

名家名作 2023年2期
关键词:音步辞格押韵

滕华英

谚初指传播广泛的俚俗语言,谣初指民间流传的俚俗歌曲,两者有说和唱的区别,后来逐渐合流。绝大多数谚谣是普通百姓对社会生活的调侃或总结,是最能够反映普通大众真正心声的话语,因此谚谣研究是了解社会历史、社会风情、人际习俗的重要途径。隋唐五代时期,各类文化百花齐放,谚谣作为其中一种,题材丰富,体裁多样,充分展示了隋唐五代的文化盛况。

隋唐五代谚谣概括总结了社会的各个方面,上至国家政治、外交、军事,下至地方物产、生活、习俗,文化内蕴极其丰富。同时,隋唐五代谚谣继承了上古诗歌的特点,结构灵活,短小精悍,活泼俏皮,通俗易懂。目前对隋唐五代谚谣的研究多集中于通论式的研究,而专题式的研究较少。本文参考《古谚谣》《中国历代民歌整理与研究丛书》等著作,收集到近400 条隋唐五代谚谣,对其进行语言研究,探讨隋唐五代谚谣的句式结构、语音情况和修辞特点。

一、隋唐五代谚谣的句式结构

从句式类型上看,隋唐五代谚谣句式结构较为灵活,但也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一)四言为主

(1)名僧引谚:看风使帆,应病与药。

(2)禅师引谚:水涨船高,泥多佛大。

隋唐五代的谚谣,四言有近150 个,是占比最多的句式结构。《诗经》中诗歌常以四言的句式出现,这种四言体制在上古为主体,在魏晋之后,四言在文人诗歌中逐渐没落,却在民间的谚谣中得以保存。四言短小精炼,便于传诵,契合谚谣的传播性特征。

(二)五言、七言居多

(1)隋唐人俗谚:日出事还生。

(2)颜师古引谚:贼无历底中道回。

在隋唐五代的谚谣中,五言近100例,七言有近50例。魏晋以来,诗歌格律日渐成熟,隋唐时五言、七言发展到巅峰,唐代文人创作的五言诗、七言诗更是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与此同时,民间五言、七言谚谣也随之加快发展,在谚谣中占极大比例。

(三)三言、六言较少

(1)李邕引谚:河南照,天下少。

(2)哥舒翰引谚:狐向窟嗥不祥。

隋唐五代的谚谣中,三言和六言比较少。一是受民众使用习惯的影响,在汉语的使用过程中,单音节词逐渐被双音节词取代,双音节词又以二字、四字居多,因而使用范围较小;二是由于三字、六字的表现力不如其他几个好,较为单薄,声律不够协调,所以即便三言、六言存在,其数量也极其稀少。

(四)长短互见

在隋唐五代谚谣中,除了规矩整齐的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和七言外,还存在着许多长短不一的句子。

(1)李邕妻温氏引谚:士无贤不肖,人朝见疾。

(2)画松谚语:画松当如夜叉臂,鹳鹊啄。

长短互见的句子,在内容上容易拓展,表达出更多的内容,句式比较灵活,能够适应人们表达的需要,因而这种形制在后世也比较多见。

在隋唐五代谚谣中,还有一些仿《楚辞》《诗经》的形式,例如 《河南民为河南尹某公歌》中多用“兮”字,如“明明在上兮天子圣,四方取则兮我公令。疲民苏息兮公之政,一日将去兮,谁活我之性命”,反映了隋唐五代谚谣形态的丰富性。

二、隋唐五代谚谣的语音

隋唐五代谚谣的结构以双段式为主,占比60%以上,其余则半数单段式,半数多段式。谚谣广布流传的原因,除了内容的丰富性之外,主要还在于语音。谚谣流畅明快,朗朗上口,比一般口语更注重节奏和押韵。

(一)音步

邢福义认为:“音步又称节拍,是指每隔一定时间重复出现的有一定强弱分别的一系列拍子。它是显示节奏的基本单位。”研究隋唐五代谚谣的节奏,可以从音步上进行分析。

三音语的谚谣,通常会有以下几种节奏:“2+1,2+1”,如“河南/照,天下/少”“苦泉/羊,洛水/浆”;“1+2,1+2”,如“生/东吴,死/丹徒”“云/行西,星/照泥”。除上下对称的情况之外,还有两句不对称的情况“2+1,1+2”,如“三公/后,出/死狗”“木奴/千,无/凶年”;或者“1+2,2+1”,如“军/无媒,中道/回”“分/香莲,不论/钱”。

四音语的谚谣,节奏多为“2+2”,如“郎枢/女枢,十马/九驹。安阳/大角,十牛/九犊”“丰年/珠玉,俭年/谷熟”等。其次,还有一部分为“1+2+1”的节奏形式,如“天/不可/违,时/不可/失”“贵/不如/贱,富/不如/贫,智/不如/愚,仕/不如/闲”等。不管是“2+2”还是“1+2+1”的音步,都遵循汉语等时等长的原则,具有结构匀称、节奏分明的特点。

隋唐五代的谚谣,五言近100 例。从语意段落上来看,谚谣一般由三个音步组成,如“2+2+1”,如“朝廷/左相/笔,天下/右丞/诗”;或者“2+1+2”,如“竹鸡/吃/半夏”;又或者“1+2+2”,如“ 线/因针/而达,不/因针/而稳;女/因媒/而嫁,不/因媒/而亲”等。也有由两个音步组成的,分别是“2+3”和“3+2”,如“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音步划分类型中,“2+3”类型占绝大多数,约占到五音语的80%以上。这种民间谚谣的音步情况,与文人五言诗的音步一致,节奏分明,朗朗上口,易于传诵。

隋唐五代六言谚语主要是由“2+2+2”和“3+3”两种样式组成,约占六言整体比例的90%以上。前者如“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琵琶/多于/饭甑,措大/多于/鲫鱼”;后者如“玉不琢/不成器,“天瑞有/五色云,人瑞有/郑仁表”。有些六言谚语,虽然可以做“2+4”的音步划分,如“宁可/清贫长乐,不作/浊富多忧”,但整体读起来仍然是“2+2+2”组合。

七言古诗中传统吟诵方式为“2+2+2+1”,日常朗读采用“2+2+3”,例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2+2+2+1”的结构,而我们在读的时候,多读为“2+2+3”的节奏形式,一般读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隋唐五代有近50例七音语的谚谣,多是“2+2+3”,如“霜重/方知/松柏操,事难/始见/丈夫心”,少数为“1+2+4”或“2+1+4”等其他格式,如“祸/不入/慎家之门”和“说事/即/喙长三尺,判事/则/手重千斤”等。

除了以上几种形式外,隋唐五代谚谣还有少数八音语,如“百岁奴事三岁郎主”“三个秃不敌一个卢”等,它们的节奏划分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二)用韵

隋唐五代谚谣除了具有节奏分明的特点,能够朗朗上口的重要原因还在于押韵。单段式的谚谣也能押韵,多为句中的字与句尾的字押相近的韵部。比如:

(1)哀家梨谚:愚者得哀家梨必蒸吃。

(2)中唐俗谚:孟诗韩笔。

以上例句中,“梨”与“吃”,“诗”与“笔”这些字分处句中与句尾,语音上押韵母或是押韵腹。

双段式、多段式的谚谣中,押韵形式更接近文人诗歌。这种押韵多出现在结构相似、字数相同的谚谣之中,比如:

(3)琼振二州人谚:跳石牛骨碌,好笑又好哭。

(4)冯翊谚:苦泉羊,洛水浆。

(5)刘师颜引谚论占候:月如悬弓,少雨多风。月如仰瓦,不求自下。

双段式的例(3)(4)是诗歌中最常出现的对句押韵,“碌”与“哭”押韵,“羊”与“浆”押韵,这些都与诗歌押韵情况相似。多段式的例(5)“弓”与“风”,“瓦”与“下”分别押韵。多段式谚谣中途有换韵的情况,与格律诗押同韵的要求不一致。因为谚谣毕竟属于俗语、民间创作及民间流传,不受文人诗歌创作要求的束缚。

三、隋唐五代谚谣的修辞

隋唐五代谚谣广泛运用辞格,既有单用辞格的现象,也有叠用辞格的现象。

(一)辞格单用

隋唐五代谚谣中使用辞格比较多的是对偶、比喻、比拟、夸张和借代等。

对偶是诗歌中最常见的辞格。对偶可以使语句排列得更加整齐,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按照上下句之间意义的联系来看,隋唐五代谚谣可以分为三种基本形式:正对、反对与串对。正对如“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用“王昌龄”和“郭正一”来指代他们二人的作品,“活剥”与“生吞”相对。反对如“生东吴,死丹徒”,“生”与“死”相对。串对如“白日无谈人,谈人则害生。昏夜无谈鬼,谈鬼则怪至”等。“白日”上下句、“昏夜”上下句构成简单复句,同时两两对比,二者组成并列复句。

比喻可以形象生动地展示事物的特征,因此,隋唐五代谚谣中常使用比喻。“生狼犹恐如羊”是唐代的谚语,完整表达是“生子如羊,不如生子如狼”,表示希望自己能生个凶悍残暴像狼一样的儿子也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老实懦弱得像绵羊一样无用且受人宰割。

借助想象力把物当作人,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的修辞方式称为比拟。隋唐五代谚谣中运用了很多比拟的修辞格。如“蝙蝠不自见,笑他梁上燕”,将“蝙蝠”等当作人的形象来写,以“笑”来形容,生动有趣。

夸张这一修辞手法,通过对事物的显著特征进行强调,可以达到突出事物特征的效果。“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极力表现韦杜两个家族的地位鼎盛。在隋唐五代谚谣中,人们往往愿意把事物叙述得更大更强,以突出隋唐五代人们对事物的爱恨憎恶,从而大大加强谚谣的情感力量。

为了避讳和语言的生动,人们常常使用借代这种手法,选择与本体相关的事物来表现事情与哲理。“不畏侯卿杖,惟畏尹卿笔”,用“杖”代表武力,身体惩罚,而用“笔”表示书籍记载,文字讨伐。用特定的物体指代整体,不仅贴近群众日常化的交际习惯,而且让表达更加形象。

(二)辞格叠用

在隋唐五代谚谣中,为了达到更佳的修辞效果,往往会将多个修辞格进行叠加使用,主要分为连用、套用两种类型。

一段文字中同一种辞格或者不同辞格的连续使用,且辞格之间地位相当,不分主次,就叫作辞格连用。按照是否是相同辞格,可以分为同类辞格连用和异类辞格连用。

(1)画松谚语:画松当如夜叉臂,鹳鹊啄。 【比喻、比喻】

(2)乾符中人称蒋凝语:白头花钿满面,不若徐妃半妆。 【借代、对比】

例(1)中比喻连用,把松树的枝干比作是夜叉臂,鹳鹊啄,指出唐人在画松树的时候,追求纵横奇突、拙朴怪异之美。例(2)中运用借代、对比,用“白头”指代老人,用“徐妃”指代长得好看的人,通过两者对比,形象地写出有才能的人即使略显才能,也远远胜过那些平常普通的人。(1)属于同类辞格连用,(2)属于异类辞格连用。在隋唐五代谚谣中,辞格连用的情况较为少见。

一种辞格中包含着其他辞格,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几种辞格之间相互包含与被包含,彼此之间地位不平等,这种情况叫作辞格套用。

(3)郑仁表自语:天瑞有五色云,人瑞有郑仁表。【仿词、对比】

(4)释普济语:赤脚人趁兔,著靴人吃肉。 【借代、对比】

例(3)采用仿词和对比的修辞手法,“人瑞”是根据“天瑞”仿词而来,“天瑞”与“人瑞”,“五色云”和“郑仁表”相互对应,郑仁表豪爽、文采斐然的形象由此可见。例(4)以“赤脚”和“著靴”作为典型特征,“赤脚人”指劳苦之人,“著靴者”则为富贵之人,贫富的差距由此可见,苦乐不均,世道不公。辞格与辞格之间相互连接紧密,完美融合,相得益彰,起到多姿多彩的作用。

谚谣凭借其灵活轻巧的形式得以传播,以其知识性和思想性流传下来,融入修辞,使它更具文化传承活力。句式上,隋唐五代谚谣中四言居多,五言、七言常见,三言、六言较少,长短互见也有;语音上,谚谣的音步划分符合口语表达习惯,朗朗上口,谚谣一般都押韵,押韵情况分为单句句中与句尾押韵和多句句尾押韵两种;修辞上,隋唐五代谚谣重视辞格的运用,修辞的单用、连用、套用现象普遍,辞格的普遍运用使谚谣更生动形象、通俗易懂。隋唐五代谚谣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是千百年来口语传承语言文化的精华,值得学界进行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音步辞格押韵
押韵押出韵味儿
体育新闻中的辞格运用
巧缀辞格在诗词中的应用
如何使用拈连辞格
音步转型下ABB韵律结构与文体分布的变化
现代汉语黏合结构和组合结构的韵律差异
我给小鸡起名字
Watch Out
语形辞格的象似性研究
连词“而”的韵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