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油松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2023-08-21刘少慧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综合防治技术虫害病害

摘要 油松属于杉科针叶藤本植物,其种植融合性强,根系抗寒性和耐贫瘠性也较强。油松普遍会受到森林大多数病虫害的一系列影响,如油松毛虫、松叶微卷蛾、针锈病、霜霉病、赤霉病等,对油松种植区的林业生态环境的保護产生不利的影响。基于此,介绍了油松和在混交系统中常见的病虫害,从林业对策、动植物检疫、病虫害预测、气象预报和人工防治等方面阐述了油松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 虫害;病害;油松树;综合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06–0010-03

现如今,如何快速有效地预防油松的病虫害,同时防止化学制剂对生物多样性产生重大损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油松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被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领域,尤其是北方地区。在荒山造林、水土保持等项目中,种植油松可以起到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此外,油松还具有药用和工业价值。油松是我国特有的树种,可以根据油松生长习性进行科学种植。及时防治病虫害是油松的重要种植措施,是促进油松健康生长的重要保障。油松病虫害成因主要是该地区人工造林建设面积持续扩大,导致树木生长发育抗病能力不足,加上单一油松林中生态稳定性不足,使处理虫害的一系列工作变得繁杂[1]。大多数外来物种及其病虫害对我国现有林区构成了巨大威胁。此类病虫害防治技术比其他树种病虫害防治技术落后,此类外来入侵物种大规模扩散的防治难度系数较高。全球变暖给大多数害虫和疾病提供了生存条件,出现更多的害虫和疾病。此外,人为因素产生的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不科学施用化肥及其生长发育技术会导致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2]。

1 油松基本介绍

1.1 油松基本组成

油松属杉科,高30 m,为阳性树种,

根部下侧的颜色多为深黑棕色,解体油松的外观显示出不均匀的叶片和叶肉。相对较大的树枝外观是平的,并向上倾斜。油松的根和茎位置较浅,具有一定的整合能力,抗冲击性和耐寒性非常明显,即使在极端条件下也能生存。例如,在-25 ℃的温度、密实的土层或钙黄土层中都能生存,油松是人工造林的最佳选择。油松最初产于中国。根据油松的外观特征,它也可以被称为红松等,其生长类型多样,重点生长区域在华北地区,如辽宁和吉林。此外,油松还具有喜光和耐贫瘠的优点。因此,松土层是油松生长最理想的自然环境。如果土层被粘住,水分较多,会直接影响自然通风的实际效果,对生长产生许多不利影响,如早期枯枝。种植者必须高度重视油松生长的自然环境,不要将其种植在地下水相对较多且长期蓄水的平地上[3]。

1.2 油松病虫害发病规律

对于油松的角斑,最大的害虫是由聚集引起的,发现幼苗后,绿色植物表面通常有深褐色斑点。当病情逐渐恶化时,幼苗的地下茎会变成淡黄色,从而完全枯萎。出现这种问题的关键因素有2个:第一,病毒感染,这是由一些常见病毒引起的。第二,非病毒感染,即土层太黏,排水管道不好,或者土层太厚。如果幼苗在发芽初期受到感染,就会很快腐烂。茎特别容易木质化,因此很容易突然倒塌。如果出现了木质化的问题,而且很早就感染了根部,则根部就会腐烂,无论在哪个阶段,油松的稳定生长发育都会受到影响[4]。

1.3 油松病虫害的影响因素

(1)气候条件。气温、降水量、湿度、风力等气候条件对油松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比如,高温干旱容易导致油松螟虫大量繁殖。

(2)林分管理方式。种植密度、修剪管理、施肥和农药使用等林分管理方式会影响油松病虫害的发生。比如,密植情况下,油松林容易发生虫害,过度施肥则会导致病害大量滋生。

(3)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油松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周围的树种种类、土壤类型、地形等均会对油松病虫害的发生产生影响。

(4)生物学特性。不同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也会影响它们的发生与发展。比如,一些病原菌或虫害幼虫的越冬和繁殖需要环境湿度和温度等适宜条件。

综上所述,油松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针对不同的成因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2 在混交系统中常见的病虫害

在混交林生态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平衡性非常强,物种多样性凸显。现阶段,要注重提高对病虫害的综合抗性。现阶段,油松林业的生产和制造需要分析区域种植现状,分析气候因素和土壤质量,加大苗木投入,加强混交林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油松种植区,要注意选择综合抗病能力强的绿化植物,优先选择当地栽培树种,增强花草树木的综合免疫力。将该地区种植的纯油松改造为混交林,并强调封山育林的管理方法,以促进树木的稳定生长[5]。

2.1 常见植物本体病害

油松毛虫是油松生长过程中存在的害虫。油松毛虫的繁殖期大多发生在春季,每年的3月中下旬。许多毛虫幼虫在成功过冬后,会在春季爬到树干上。由于外部气温的持续升高,毛虫幼虫数量开始增加,严重损害树木。秋季,3~4龄幼虫开始钻入草地和下一层土地过冬。在预防油松毛虫时,应注意采用林地管理方法,并及时扫除杂草和枯叶。种植人员应监测环境保护,并人工控制立即清除幼虫。用纸绳缠绕树干,防止春季幼虫爬上树。对于老年害虫,可选择高压线杀虫。同时,可以释放赤眼蜂,释放4.5万~15.0万只。种植区的涿州松林密度较高,必须在油松毛虫爬树前使用尿素烟雾喷雾防治幼虫。

2.2 松针锈病与白粉病

松针锈病的病原菌是风和雨交替作用的共同结果。当它们接触到松针时,也会引起芽管,并且从出气孔进入繁育。松针锈病会导致油松树叶发黄,新芽长得慢。在防治阶段,使用15%三唑酮液态和800倍液农用链霉素。选用1∶200倍氢氧化钠溶液喷雾器进行预防。油松枝条表面带有白色晶体,会提高感染部位的可塑性,并且会嫩叶受到严重影响。在防治阶段,需要注意人工清洗和监管,及时喷洒三唑酮和硫磺粉混合物质进行防治[6]。

2.3 赤枯病

根据分生孢子模式,该病的分生孢子和菌丝在发病树中过冬,直至每年5月上半月。在大多数地区,油松的萌芽期始于每年年底和初夏。新的树木非常容易生病,松树的树皮在树枝感染后会慢慢枯萎。许多受感染的真菌也会在自然降水的作用下产生胞苷圆盘,导致松树和柏树受到感染。在此阶段,有必要及时预防疾病,以减少损害。选择硫黄气溶胶及其超细硫黄粉末,按4∶1的比例进行熏蒸。土壤相对疏松的地区应该保持肥沃,有利于排水和灌溉。应处理掉苗圃中的枯枝和病叶。抗病树应在冬季混合并深耕,以确保将细菌埋在土壤中,减少病原体总数。

2.4 松材线虫

松材线虫是油松常见的害虫和病害。一旦出现松材线虫,很可能对整个地区的松树造成巨大破坏。这也是农场避免森林害虫的关键因素之一。松材线虫根据裂头虫属分布在中国松树和柏树上。绦虫的卵不大,繁殖能力强。感染病虫害后,油松主茎的阔叶林呈现深咖啡色或浅咖啡色,枯萎松弛,树干停止环氧树脂的代谢。树干可以注意到天牛进入洞口或产卵,所有患病的树木都会枯萎死亡。每年7月和9月是松材线虫易发生的季节,应及时掌握天气情况。

2.5 立枯病

立枯病多发于油松幼苗期,该病害具有感染性强、危害程度大的特点,主要危害苗木根部,会导致幼苗枯死。一旦油松苗感染立枯病,会在短时间内在树木之间快速传播扩散。立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土壤透气性差、排水不良,油松根系长期处于湿度较大的环境,导致根系感染腐霉菌、镰孢菌等,最终诱发立枯病。

3 病虫害防控技术

3.1 病虫害监测与预测

病虫检测和市场预测是油松害虫防治的前提。农场必须在林地重要区域设置固定监测设备,全方位掌握当地油松病虫害发生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选择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法。病虫害的发生还与当地土壤分层、温度、降雨量、油松种类等密切相关。对此,应总结每年病虫害的自然条件,建立每年油松病虫害的数据管理库。应用信息技术和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对每年极有可能发生的病虫害进行预测分析,为全面应急做好准备。油松球果小卷蛾的防治采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产的成品性诱剂,在植保器材厂购置诱捕器。将诱剂三面涂上黏虫胶诱芯并用细铁丝悬在诱捕器的正中间,于成虫羽化时的4月初开始将制作好的诱捕器放在良种基地内,油松的侧枝彼此间距20~

30 cm,懸挂高度不宜太低,一般离地面2~3 m(树的上坡方位)较好,诱捕器的进虫口要大,才能有较好的捕杀效果,诱捕器间距不超过50 m。

3.2 结合预测预报进行防治

天气预报是在天气方面帮助人们解决病虫害问题的重要预防措施。高质量的预测可以为准确地预测害虫和及时地控制病虫害提供合理的方案,尤其是针对那些因为不了解病虫害而错过重要防治机会,使其无法尽快控制幼虫的木材蛀虫。这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物候预测法、诱蚊灯和性引诱剂法是预测油松害虫最常用的方法。将防治虫害和天气预报相结合,包括光喷洒、性引诱剂喷洒和物理信息预测。物理预测在实际生产中非常实用,可以预测害虫的结构损伤,尤其是在防治的关键时期,但是难以掌握害虫的数量和危害程度。掌握害虫防治关键期与物候期的关系可以更好地指导防治工作。在实际防治过程中,还需要仔细观察以确定理想的防治时间。

3.3 黑光灯诱杀

根据蛾的趋光性,在种子园的生产和加工区域使用黑光监测和天气监测,以确定药物预防的最佳时间,配合使用光照诱捕油松种子害虫可以降低来年害虫的种群密度,并进一步减少害虫对球果的伤害。黑光灯诱杀法根据若虫(雌蛾和雄蛾)以500 m以上的间隔飞行的特点,在油松优良品种产业园,每隔1 km左右的空地上放置1个20 W的黑光荧光灯管,距木地板1.5 m高,并在捕集灯的布赫纳漏斗裤中放入1个毒瓶座,以毒杀若虫。每年4月中旬开始诱捕油松球果微卷蛾若虫,使用黑光灯诱捕若虫,光照诱捕持续至5月中旬;松枝螟和微型红枝螟的诱捕和捕杀期从6月中旬开始,至7月中下旬结束。昆虫发情后,雌性或雄性会向异性释放一种化学物质——性信息素,这样物种中信息含量的传递才能保证交配和种群繁殖效果。因此,可以使用此功能监测和预防害虫。性信息素(性引诱剂)被广泛应用于国外阔叶林种子园,作为种群检测和控制害虫的手段。

3.4 人工防治技术

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具有技术性,包括物理预防、生物预防和机械预防。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一般不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但见效慢,无法大规模应用,因此应作为预防油松病虫害的重要防治方法。例如,人工释放赤眼蜂,可以有效防治油松毛虫。有机化学防治的实际效果显著,可大规模应用,防治成本低,但极易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在消灭病虫害的前提下,还会消灭有益生物。在防治油松病虫害的过程中,可以选择物理防治策略和人工防治策略。在人工防治的过程中,关键要切断各种病虫害的枝条,捕捉和清除虫源。在物理防治的整个过程中,需要选择持续高温溶液进行实际操作,按时向树干注射药物,喷洒药物,组织和狩猎。各类实际操作相对方便、快捷,不会污染周边环境,低碳环保特色凸显。在选择综合防治策略时,应选择生物和有机化学防治技术。在有机化学防治的关键技术中,通常选择植物性农药、抗生物中药制剂、化学品和性引诱剂[6]。

3.5 化学防治

目前,化学防治是最有效的防治,在病虫害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化学防治的效果是最佳的,取得效果是最快的。油松树的虫害主要为四松材线虫,所以在防治时要选择渗透性强的内吸性药剂,如1.2%苦参碱乳油稀释至1 000倍,加入50%甲胺磷乳油800倍液,此类化学防治主要是在害虫孵卵阶段,因为卵体对药物比较敏感,因此用量少、效果好,间隔7~10 d,连喷2 次。但是,如果卵体孵化后,由于质蜡层的保护,害虫幼体对药物不再敏感,且有树体保护层,则需要喷施40%啶虫毒,可以维持在1 000~1 500倍液,这样可以快速杀死幼虫,但是经济成本较高,对环境污染较大,毒性较大。

3.6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是指利用天敌、寄生虫、微生物等生物制剂控制病虫害的一种防治方法。

常见的生物防治技术包括:

(1)天敌放虫:利用食草昆虫的食物关系,引入其天敌,如杀虫蜂、蚜茧蜂、瓢虫等,控制害虫数量。

(2)寄生虫防治:在害虫体内产卵并发育繁殖的寄生虫可作为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如大蚜小蜂等。

(3)生物农药:利用有益微生物、植物提取物等制成的农药,如绿僵菌、拟除虫菌等,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4)民间技术:利用蟋蟀、老鼠、蚂蚁等,采用一些简易的方法防治病虫害,如铝箔、盐、醋、辣椒粉等。

生物防治技术有较好的环境友好性,不会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还可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3.7 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技术具有安全、方便、经济性好、选择多等优势。常用的物理防治技术如下:

(1)根据油松病虫害发生类型和发生数量,在油松林放置杀虫灯、捕虫板;

(2)设置阻隔网或在油松林间营造不同树种的阻隔林,阻隔油松病虫害的传播扩散;

(3)加强油松林管理,及时清理林间落叶和杂草,预防病虫害的发生与扩散;

(4)在树干放置纸绳,防止幼虫上树或下树,以达到收集和消灭幼虫的目的。

4 結束语

在种植油松时,应从其他地方引进新的翠绿色幼苗。主管部门应尽可能做好对花卉植物的质量检查,从源头上防止病虫害的传播。同时,还需要引进许多技术设备和电子应用程序,以改善天气条件和病虫害检测,从而掌握油松种植区每年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结合各种信息数据,识别病虫害的发展方向,及时选择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油松的种植对区域绿色生态环境的绿化和水土资源的日常维护至关重要。各种病虫害对油松的稳定生长发育会产生较大的危害。现阶段,根据油松不同发育过程中病虫害的特点,选择综合防治管理方案,提高油松种植的经济效益。如果不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油松的总体存活率将受到影响。因此,在选择和种植油松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病虫害的防治,以进一步提高油松整体成活率。

参考文献

[1] 高宗林.油松的种植技术及主要病虫害的防治[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3(4): 77-78.

[2] 张慧,聂正英,张永鑫,等.万家沟管理站油松病虫害防治对策[J].内蒙古林业,2022(12):40-42.

[3] 张文伟.油松育苗栽培要点和病虫害防治管理研究[J].新农业,2022(22):45-46.

[4] 胡广魁.油松育苗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J].农家参谋,2022(22):138-140.

[5] 马刚.油松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2(11):68-69.

[6] 邱云.油松育苗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子科技,2022,40(18):112-114.

责任编辑:黄艳飞

Analysis of Comprehensive Control Techniques for Diseases and Pests of Pinus tabulaeformis

Liu Shao-hui (Zhouqu Investigation Team of Bailongjiang Forest Ecological Monitoring and Investigation Planning Institute of Gansu Province, Zhouqu, Gansu 746300)

Abstract Pinus tabulaeformis is a coniferous vine in the taxaceae family. It has strong planting integration, cold resistance and barren resistance of roots. Pinus tabulatus is generally affected by a series of forest pests and diseases, such as pinus caterpillar, Pinus tabulaeformis leaf microcirrus, needle rust, downy mildew, scab, etc., which have adverse effects on the protection of forestr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planting area of Pinus tabulaeformis. Based on this, introduced the pest and disease of Pinus tabulaeformis and the common pests and diseases in the mixed system, and expounded the integrated pest and disease control technology of Pinus tabulaeformis from the aspects of forestry countermeasures, animal and plant quarantine, pest prediction, weather forecast and artificial control.

Key words Insect pests; Disease; Pinus tabulaeform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作者简介 刘少慧(1987—),女,甘肃白银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生态监测和调查规划设计工作。

收稿日期 2023-02-17

猜你喜欢

综合防治技术虫害病害
早春养羊需防六大病害
小麦常见三种病害咋防治
葡萄病害周年防治历
桃树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
果树休眠期咋防病害
不用农药也能治虫害
浅析白三叶的虫害防治
行道树香橼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小麦病虫害防治的误区及综合防治技术
赣北地区景观石榴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综合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