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博IP移动视频传播研究

2023-08-21谢征宁瑞欣

今传媒 2023年8期
关键词:文博

谢征 宁瑞欣

摘 要:随着机构生产的文博IP移动视频兴起,PGC内容成为文博IP移动视频的重要产生形式之一。本文对文博IP移动视频的来源、传播形式、提升路径进行了研究,发现文博IP移动视频可以通过让内容更好看、适应平台属性、构建传播链条等途径,获得更好的发展,旨在促进文博IP移动视频的传播,同时为移动短视频发展提供借鑒。

关键词:文博;IP;移动视频;PGC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8-0045-0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博物馆IP的媒介化研究”(18YJA860016)。

一、文博IP移动短视频的来源

文博IP移动短视频的两种重要来源。一种源自于长视频节选。一种来自于文博机构的传播部门、电视台或视频平台专门制作的短视频。

(一)长视频节选

长视频节选,指过去在电视等“大屏”播放的长视频被节选成了短视频,并在网络平台传播。把电视等“大屏”中曾经播出的“长视频”节选成短视频片段,也是文博IP与移动短视频结合的最初形式。2016年,《我在故宫修文物》在中央电视台播出,随即就有用户在各平台网站上传自己剪辑的视频片段。例如,哔哩哔哩平台“钟表组王津师傅”的视频剪辑片段获得了6.6万次播放。这类短视频是“大屏”内容被加工后的产物,一些观众会在社交平台观看短视频后,转阵央视、爱奇艺等平台观看长视频。《国家宝藏》第三季中,演员富大龙饰演嬴政的片段在微博以裂变之势传播开来,引起了不少网友讨论,推动了这一季节目的“破圈”。这些短视频在移动平台的传播使受众进一步关注到长视频,从而形成同一主题内容在“大屏”和“小屏”上共同传播的现象。

电视节目,或者长视频内容,创作初衷是为了满足“大屏”的传播需要。在大屏传播之后,这些长视频经过节选或者其他制作加工,成为了适应移动平台的短视频,在手机或平板等“小屏”形成了一种新的传播。这些短视频在移动平台的传播,会反过来推动受众进一步关注长视频。这些情况共同作用,能够促进同一主题的内容,在“大屏”与手机、平板等“小屏”的共同传播、互相促进。

(二)移动短视频制作

专业机构专门制作短视频,是文博IP移动短视频的另一种来源。最初,开展这项工作的,是文博机构。2019年,湖南省博物馆联合胡桃夹子工作室,制作了全国首部文物保护与修复题材手绘科普短视频《文物重生秘籍》。每集3分钟的短视频在新浪微博话题阅读量达435万,视频阅读观看量达236万,在新华社客户端的播放量超700万次,引发了大众关注文博IP短视频的热潮。紧接着,电视机构也加入到专门生产文博IP短视频的行列。2021年,由央视社教节目中心参与制作的《博物馆说》陆续在学习强国、人民网、央视网、光明网等主流平台以及芒果TV、爱奇艺、快手等视频平台上线。《博物馆说》将电视制作和移动传播平台相结合,融合了主持人、面对面采访、纪录片等多种形式,每个视频用3到5分钟介绍一件馆藏精品及其背后的故事。可见,在文博IP短视频生产中,专业机构的介入能够使短视频在精美程度、叙事结构、制作手段等方面有更好的保障。

专门制作的文博IP短视频,与由长视频节选而来的短视频不同。这类短视频一开始就受制于移动传播平台,不论是其时长、内容、传播形式、叙事方式等,都体现出了其作为“短视频”的应有特点。此类文博IP短视频的内容摄制,从一开始就结合了移动平台传播特性。实践者应该把握这些特点,将这些特点贯穿于节目的策划、制作、播出等过程中。

二、文博IP移动视频的其他传播形式

除了在各类移动视频平台传播的各种移动短视频,文博IP移动视频,还包含通过移动直播传播的视频形式,以及通过入驻平台、形成专属账号的传播。

(一)移动直播传播

移动直播中播放文博IP内容,也成为文博IP移动视频传播形式之一。文博IP与移动直播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形式。这种形式既有了传统意义的“节目”特点,也融合了“网络直播”的特点。这种形式面向“小屏”,着重体现网络直播的灵活参与,但同时,又有“节目”的策划制作。不少文博IP通过各种渠道与移动直播相结合,成功吸引到用户的关注。2021年5月,在“世界博物馆日”期间,抖音平台联合山西博物院进行了一场长达7小时的“云端博物馆”直播活动,博物馆讲解员接力讲解,以“直播”+“观展”的新形式带领网友全天候观展,成功吸引了用户的关注。

电视机构同样涉及了文博IP直播活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推出的“文物潮我看”融媒体节目,不仅有央视主持人出镜、重量级嘉宾参与、多机位拍摄、脚本准备以及直播切换等“电视元素”;同时,也出现了一边走一边聊天观景、围绕主持人或嘉宾的长镜头、主持人和嘉宾间更加口语化的互动等“移动直播元素”。在节目中,“电视元素”和“移动直播元素”巧妙而紧密地结合,将文博IP需要传达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要求进行了艺术表达,形成了节目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文博IP与移动直播的结合开启了一种新形式。这种形式的特点是,它既面向“小屏”,在移动平台上播出,又融合了传统意义的“电视节目”和“网络直播”的特点,不仅注重类似于电视节目的策划、制作,又注重网络直播一般的灵活性。

(二)入驻平台

入驻平台是指文博单位等主体在当下火热的移动视频平台开设账号,进行常态化移动视频传播。这为相关平台孕育重要传播活动提供了契机。

目前,大量文博单位在抖音平台开设账号,其中,人气最高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有102万个粉丝。这些文博单位的抖音号发布的短视频内容涉及文物知识、展览信息、文物介绍以及活动展现等,是博物馆展示形象的新空间。例如,2018年抖音平台联合我国7家知名博物馆共同制作的视频“文物戏精大会”,将抖音上流行的“拍灰舞”“98K电眼”“我背后有人”以及“千人千面”等流行元素与国宝有机融合,充分利用移动传播新技术、新方式,让博物馆镇馆之宝“动起来”;截至2018年5月23日,“文物戏精大会”播放量突破1.18亿,点赞量达650万,分享数超过17万,成为一时备受关注的热点现象,也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案例。

文博机构开设移动视频平台账号,促成了文博机构进行常态化的移动视频传播。这种现象也为移动视频平台带来利好,为平台孕育重要传播活动提供了契机。

三、问题与提升

一般来讲,文博IP具有自己的特点,它们都有较深的文化底蕴、较高的审美价值和丰富的内涵,在具备自身内容特点的同时,文博IP的内容源头———专业机构也同样值得关注。如上述的传播案例中,专业内容的移动视频广泛“圈粉”,既适应了移动平台受众的需要,也发挥了专业内容在策划创意、内容制作、技术手段等方面的特长。产生这一情况的原因,笔者认为是因为文博IP移动视频的转化需要借助机构专业化的传播手段,才能进行较好的视听呈现;通过策划、制作等专业手段使受众获得到所期待的艺术享受和文化感知,从而获得良好的体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视频的传播平台始终在移动终端,即通常所说的“小屏”。因此,这些视频内容制作需要结合“小屏”中平台、粉丝、社群等的传播特性。文博IP的移动视频传播还存在需要提升的现实问题。

(一)让内容“更好看”

实践者应该调动积极因素,让文博类移动视频“更好看”。这也是机构参与制作移动视频所具有的“重量级武器”。

首先,“更好看”应该表现在视频带给受众的感官体验上。《博物馆说》在制作过程中,充分利用技术赋能,挖掘文物细节信息,还原历史时空,增强了受众的审美体验。例如,河南博物院运用文物3D扫描技术,把文物博物馆学中用到的文物扫描技术和拍摄技术结合起来,全方位展现了文物“莲鹤方壶”的工艺构造及纹饰,通过专业领域技术手段和大众传播巧妙结合,进行传播展示。可以看到,当下流行的视频制作技术,如VR、H5等,都适合进行文物的展示,应该更多地运用到文博IP视频传播中,让受众在欣赏文物的同时了解其背后故事,感受到视听传播科技带来的感官上的愉悦。在视频生产中,电视媒体的拍摄、收集、整理、编辑、加工能力都是其他类型媒体望尘莫及的[1]。其次,“更好看”应该表现在叙事结构上,应用具有创意的且合理的叙事方式建构整个移动视频。移动视频讲究知识性、创意性、情感性[2]。不同于电视视频的表达特点,移动视频更强调将艺术性与通俗性相结合,即受众在移动平台上的信息获取行为始终要与社交媒体、社群传播的属性相关。移动视频既要有会讲故事,又要能共情。

(二)适应平台属性

目前,文博IP视频不仅登陆“央视频”“新华社客户端”“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平台,在“抖音”“快手”等新兴平台也有所呈现。部分移动视频的浏览量可能依赖于流量明星,即已经产生带动流量效应的主播,如直播带货主播;也可能依赖于模式化内容,即已经有固定生成模式、拥有固定受众的内容生产,如吃播;也可以依赖系列化传播,使受众在收视后产生对后续视频的期待,如抖音、快手平台中类型化的视频等,这些都是在已有移动视频传播中的“流量经验”,值得文博IP移动视频学习。文博IP视频究竟“圈”了哪些“粉”,也值得进一步总结经验。类似“文物戏精大会”创造1亿多浏览量,成为移动视频当中现象级的传播案例,其粉丝已经产生破圈效应。因此,实践者需要强化对垂直领域目标人群的精准内容设计,同时在设计中融入社交元素,面向更多目标受众。只有这样,文博IP移动视频才更有可能适应平台传播,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三)构建传播链条

从更广阔层面来看,文博爱好者、文博影视节目爱好者、文博移动视频爱好者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契合,但是,也有不重叠的部分。与此同时,受众受到博物馆实体、文博影视节目、文博移动视频任何一个因素吸引,都有可能成为关注文博内容的人群。从受众角度来看,文博IP既拥有相对稳定的受众群体,他们愿意在不同媒介平台上观看视频内容,又存在一个较大的潜在受众群体。实践者应该通过有力举措,对这些潜在受众群体加以开发。此外,文博IP的传播中,场馆内的数字创意从形式向内容渗透,与场馆外的数字开发及传播连通场馆与社会相结合[3]。对此,文博IP移动视频可以着力构建更长的传播链条。一些原本独立进行的活动应形成彼此关联。比如,在文博移动视频与博物馆网站、专题展览、线上活动参与、实体参观、网上预约之间彼此形成引流关系;建立移动视频与“大屏”上文博影视节目之间更加显性的关联,通过移动视频为实体参观和影视收视引流。这样将更有利于文博IP的整体传播,实现移动互联网对传统参观和传统影视收视的直接影响,从而有利于文博IP整体开发,也有利于不同产品各自产生更大的传播效应和市场效应。

四、结 语

文博IP的移动视频传播已经产生了一些现象级传播案例,它们受到了大众的喜爱。这些情况说明,文博IP移动视频的传播,产生了积极的传播效应,同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PGC的移动视频具有很多类似“大屏”的制作优势,如电视主持人的主持经验、强大的策划能力、多种摄录技术手段、现场编播以及后期制作等。制作者要将这些优势充分转化为传播优势,与移动平台的特点以及“小屏”的傳播特点充分结合,从而扩大文博IP移动视频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向芳.地方广电媒体深耕短视频生产的实践[J].新闻战线,2021(22):91-94.

[2] 张琪.如何打造引人追捧的文物类短视频作品[N].中国文物报,2021-05-11.

[3] 陈璐.从实体到去实体:数字浪潮下文博类IP的内容创意及传播[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4-18.

[责任编辑:李慕荷]

猜你喜欢

文博
校园春色
文博
《广州文博》征稿启事
基于文博信息技术下的创新体系研究
文博扬帆起航
文博学院
浅谈高职院校文博人才的培养
文博事业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探析
数字化文博创意产业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探析
唐代景教与广州——寄望岭南文博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