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教育方针下“德智体美劳”的新内涵、新特征和新路径

2023-08-20瞿颖尹兴

文教资料 2023年8期
关键词:辩证思维

瞿颖?尹兴

摘 要:新时代教育方针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反映出党中央对新发展阶段教育系统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新要求的战略预判和系统规划。在此逻辑下,新时代教育方针下的“德智体美劳”不仅仅是新增了“劳育”,而是运用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等辩证思维能力重塑了“德智体美劳”的内涵及要求。因此,需要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深入阐释“德智体美劳”的新特征,并在辩证思维下探索其新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教育方针 德智体美劳 辩证思维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指导思想和中心任务都有了新的发展,教育方针也与时俱进,在新的指导思想下服务于新的中心任务。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将第五条内容修改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这一修改回应了新时代教育方针中“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突出了劳育的重要性,以此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的文献也有不少,但基于新时代、新思想、新任務具体阐述“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新内涵、新特征、新路径的相关文献还不多,这也正是本文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本文将从新时代这一视角出发,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具体分析“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新内涵、新特征、新路径。

一、新时代教育方针下“德智体美劳”的新内涵

教育方针中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及为人民服务为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提出了新的内涵要求,即必须要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尤其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到“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内涵中去,而不是局限于德育之中。如德育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凝聚作用,智育要培养下一代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能力,体育要塑造下一代适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体魄素质,美育要培养下一代适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审美观和审美素养,劳育要培养下一代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劳动观和劳动能力等。

(一)新时代对德育的内涵提出了新要求

新要求集中体现在培养下一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凝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德育不仅包括“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教育”等具有国际普遍性的要素,还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等具有中国特殊性的要素,而后者曾被部分人士质疑,认为应该减少“政治化”倾向,改为“公民教育”,与国际接轨。诚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融入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德育也更加侧重对“法治教育”“心理教育”等内容的加强和完善,但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却始终没有放松。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自然也需要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但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将下一代凝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下,凝聚在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增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和政治信仰,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这决定了为谁培养人,决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方向道路。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避免内耗,将下一代培养成爱党爱国、争相奋斗、勇于奉献、友善互助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对人口规模巨大、地区差异悬殊的超大规模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和方向是至关重要的。

(二)新时代对智育的内涵提出了新要求

新要求集中体现在培养下一代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能力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以及创新是第一动力。[3]我国的人口占比多,人均资源能源相比较而言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想要实现现代化唯有依靠科技及人才优势,而随着我国和西方国家科技差距的不断缩小,西方国家对我国科技封锁的不断加深,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原创科技攻关、建设世界创新高地已是迫在眉睫的时代要求。美国等西方国家可以高度依赖发展中国家的移民进行科技创新,而我国只能主要依靠自主培养的科技人才进行创新,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要从娃娃抓起。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爆炸信息过载,生成式人工智能异军突起,智育的内涵也必然从传递知识本身转向传授系统的学习方法,包括如何运用最新数字技术提高学习、思考和创新效率等,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新时代对体育的内涵提出了新要求

新要求集中体现在培养下一代适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体魄素质上。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精英导向,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现代化,在下一代教育上也就需要广泛培养更多学生的身体素质,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要比西方式现代化更加全面,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将更为艰巨,所需要的抗压能力和发展韧性也将前所未有,靠少数身体强健、精神强大的精英是不可能完成的,只有让我们的奥运竞赛精神升华为全民体育精神,让广大人民群众的下一代在体育锻炼中普遍变得身心健康、勇敢坚强、自信自律、善于合作和竞争,才能打赢这场旷古烁今的现代化持久战。

(四)新时代对美育的内涵提出了新要求

新要求集中体现在培养下一代适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审美观和审美素养。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丰富,审美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不仅涉及对音乐、美术、影视等艺术作品的审美,还涉及对各种工业产品、建筑和环境等的审美,乃至对人本身和生活方式的审美,和德育中的精神情感、智育中的创意灵感等相互融合。长期以来,由于西方主导了现代化进程,国际主流的审美观和审美素养也深深地打上了西方式现代化的烙印,便于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中国化时代化的审美观,既要继续适度借鉴西方的现代化审美观和中国传统审美观,又要化解其中西方意识形态和封建糟粕思想的无形渗透,更要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加强文化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4],为下一代培养适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审美观和审美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五)新时代对劳育的内涵提出了新要求

新要求集中体现在培养下一代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劳动观和劳动能力。中国古代私塾和西方近代学校曾是为统治阶级培养后备人才的,将生产劳动视为被统治阶级的活动而产生轻视倾向。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也是面向劳动人民的下一代。在人才强国战略中,尊重劳动自然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及尊重创造是紧密相连的,在提高人民文明素养方面,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以及勤俭节约精神是唇齿相依的。[5]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财富和幸福的源泉。劳动教育则是培养劳动观,不断在学生中弘扬我们的劳动精神[6],提升下一代的劳动能力尤其是创造性劳动能力和协作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化大生产服务。

二、新时代教育方针下“德智体美劳”的新特征

新时代、新思想、新任务进一步阐释了“德智体美劳”的新特征,教育方针中要求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新时代新特征阐明了新要求。“德智体美劳”五育在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发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化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

(一)新时代赋予德育新特征

首先,德育在思想上具有更强的政治引領性,更强调为谁培养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当前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为导向,面对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新征程面临着比过去更加复杂的环境。我们更应该强调立德树人、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课程思政概念提出,德育覆盖不断朝着全方位发展,在各专业课领域也加强了德育的政治引领。其次,德育在内容上更具有学理性和系统性,学理性与系统性相辅相成,内容上更注重用真理说服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透彻的学理分析去回应学生,彻底的思想理论来说服学生,利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去引导学生。[7]德育要超越简单的说教或情感教育,就要加强学理性研究,并不断增强研究的系统性。最后,德育在表现形式上更加具有多样性,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动摇的基础上,其表现形式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新时代以来,媒体行业迅猛发展,融媒体时代传播形式多种多样,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得到融合与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我们的德育传播途径也不断多样化,宣传形式更加丰富,德育教育更加深入人心,覆盖我们的学习、生活涉及的各个空间。

(二)新时代赋予智育新特征

首先,智育更具有前瞻性。当前世界上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在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想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急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需要人才,而科创人才离不开教育尤其是智育,而且高校本身就是我国最重要的科研主体之一。科创要求具有前瞻性,智育也必须要有前瞻性,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最新科技革命的考验。其次,智育更具有灵活性和综合性,能更好地服务于科教兴国,超越“死记硬背”和常规的演绎归纳,走向融会贯通。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不仅“死记硬背”已经被传统的人工智能淘汰,传统的应试能力甚至竞赛能力都将被人工智能超越。因此,新时代的智育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原创型创新能力和思维模式,不仅善于“举一反三”,还要善于“从零到一”,并善于结合人工智能提高学习能力,进行复合式的跨界创新。最后,智育更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更加强调因材施教。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需要解决高层次人才紧缺的问题,还需要强调加强基础学科的教育,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选拔培养机制,加大强基计划实施力度。[8]除了培养高层次的国家顶尖人才,国家还要推广高质量职业教育,促进多层次、多样性的人才培养,发挥广大劳动者的能动性,提升技术协同和系统创新能力。新形势新征程,要促进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9]

(三)新时代赋予了体育新特征

首先,新时代生产工作要求更强的韧性和适应能力,要求更强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也就需要更强有力和有保障的体育教育。新时代的美好生活也更需要“身”“心”结合,健康的心智离不开强健的躯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目标,当前发展也要求体育要促进身心健康和增强适应能力。其次,新时代学习要求体育标准更具普遍性,更注重体能训练和考核。各行各业的优秀学子都需要加强体育训练,经受体育考核,弘扬体育精神。中考、高考要加强体育考核,大学也要加强训练和体测。将体育指标作为硬指标考核,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国家重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接班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最后,体育更具有终身性,强调体育考核不代表为了考核才重视体育,而是全方位、全过程地重视。科技现代化后,生产生活中的直接体力消耗减少,而能量获取日益便捷,容易造成不健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这样不仅不利于个人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也增加了医疗负担,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对于国家财政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也有所影响。为了应对这种世界共有的新挑战新难题,国家需要更加重视体育和健康发展。

(四)新时代赋予美育新特征

首先,美育更具有意识形态性,新时代需要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引导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美好生活需要的审美素养。由于当前世界经济体系是西方主导的,世界娱乐产业、商业媒体和消费主义的审美倾向也更偏向西方。面对西方式现代化生活方式和审美品位的文化渗透,我们要坚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美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审美素养,始终将对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美育更具有社会历史性,其源于物质生产生活,并反作用于生产生活。新时代以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样的以及个性化的,但却决不能重蹈西方社会奢华腐朽、消费主义的风气,而应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进步的、充满活力的以及不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如对历史影视和科幻影视的评价,引起全民热议、票房也创下佳绩的《长津湖》和《流浪地球》都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审美视角,有助于打破西方好莱坞大片中个人英雄主义审美的霸权和迷思。最后,美育具有多样性,新时代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引导下,美育的展现形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征,美育的课程建设也更加受到重视,学科属性进一步强化,美育改革也提上日程,各种艺术性活动进入课堂,体现了文化的自信自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五)新时代赋予劳育新特征

首先,劳育更具有人民性。劳育是五育中最新加入的,本身就体现出较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特征,新时代以来加入的劳育,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中强调坚持教育与生產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根据各学段展现出来的不同特征,设立劳动教育的必修课程涵盖大中小学,并且对于加强劳动教育的问题进行系统规范。教育部门对于劳动教育课进行定量,规定安排课外劳动时间,除此之外的其他课程可以结合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中。[10]其次,劳育发展更具有针对性。新时代更加重视劳动教育,尊重劳动、赞扬劳动,是为了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对于人才的劳动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制造要升级到中国智造,是整个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升级,需要的不是只会简单劳动的操作工,而是善于进行复杂劳动的大国工匠,这就要推行更高层次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最后,劳育更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劳育是一门综合性的教育,能促进整合其他几种教育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前沿的科技创新离不开基础的生产劳动实践,二者在空间上不能长期分割,这也是发达国家日益强调制造业回流,避免产业空心化的原因之一。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就业岗位越来越具有灵活性,新时代越来越需要复合型和实践性的人才,而只有劳育才能全面系统地培养和检验这种能力,也就更需要在新时代承担重担。

三、新时代教育方针下“德智体美劳”的新路径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局势的不断变化,教育方针的内容和特征不断演变,其实现路径也需要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发展完善,以应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需要。要贯彻执行新时代教育方针下的 “德智体美劳”五育,需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用战略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辩证思维能力探索新路径。

(一)明确战略目标,合理设置战略规划

新时代教育方针提出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新增劳育并赋予德智体美劳新的含义,将立德树人贯穿整个教育过程,本身体现出极强的战略思维能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变世界时,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思想信仰更加坚定、更适应新科技革命、体魄更强健、更有文化自信、劳动者意识更自觉的时代新人。而党的新教育方针是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不仅是教育部门的工作要求,也是其他部门需要通力协作的,需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统筹协调,需要明确战略目标,进行整体规划,按照各部门的职能性质进行统筹安排。例如,教育部门可以从军队、公安、司法等部门获取德育相关的前沿素材和模范榜样等,从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获取智育相关的科技前沿指导,从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获取体育相关的技术指导,从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获取美育相关的专业素材和社会调查指导,从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获取劳育相关的职业能力培养指导和社会实践机会等。此外,教育部门贯彻执行“德智体美劳”的育人成果最终也需要在各行业各部门的实践中体现出来,各行业各部门的反馈和需求调整也需要及时反映到“德智体美劳”的具体要求之中。当前,可以在政府部门的统筹协调下,探索利用最新数字技术建立跨部门的“德智体美劳”人才需求和供给数据库,加强信息流通和战略预判,通过系统内的良性循环,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加强系统规划,促进交流渠道畅通

贯彻“德智体美劳”不仅要加强各级部门之间的系统联系,还需要加强教育部门本身的系统规划和内部联系,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建设,促进交流渠道畅通。“德智体美劳”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彼此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的完善,需要劲儿往一处使,五育整合不可或缺。与此同时,育人体系完善需要做到以点带面,按类别进行分层,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各级部门之间协同合作,并且还注重资源的整合功能。[11]首先,可以统筹协调和优化部门的德智体美劳考核评价体系。如何衡量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一项长期工作,尤其是德育,需要丰富多项指标考核,加上一系列制度配套措施,并且针对不同的层级采用不同的标准。[12]在推进德智体美劳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时,要同时处理好几个矛盾,如体育、美育和新增劳育的考核既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简单复制智育的考核模式。德育的考核很难通过常规考核形式客观评价,不能过于依赖定量标准而更注重长期定性表现。智育的考核要更加注重传统应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平衡,增加多元化标准。高校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考核尤其要平衡好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关系。其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需要加强大中小一体化。可以借助最新数字技术探索建立教育部门内的“德智体美劳”人才培养数据库,并对接之前跨部门的“德智体美劳”人才需求和供给数据库,便于不同学段和不同地区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联系,并针对最终需求的变化进行政策调整,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并组织大中小幼结对子,加强“德智体美劳”教育在不同学段之间的对接。最后,教育部门需要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布局下,不断完善大中小幼各学段的教育资源布局,各地区部门加快补足本地区不同学段教育的主要短板,从而在升学机制上保障“德智体美劳”培养体系的畅通,增进老师、学生、家长对“德智体美劳”体系改革的信任和支持。

(三)健全基层资源统筹,推动协同创新发展

贯彻“德智体美劳”需要落地,需要在基层落实,需要提升师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需要在教学实践和理论上不断创新和推广经验。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说,“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13]。新教育方针下“德智体美劳”的落实和创新关键在基层,基层落实和创新的关键在于资源统筹。在党中央统筹各部门资源和各级教育部门完善体制机制的基础上,基层教学单位也需要在新的教学方针和理念下重新理解和加强资源统筹管理,完善基层师生评价标准,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切实保障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从学校到学院(科目教研室),学院(教研室)到教师,教师到学生,每一步都需要周详考虑,具体

落实。

学校方面需要在校内统筹资源,因地制宜,打破思想障碍和政策障碍,保障学院(教研室)之间的资源公平,并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健全三级网络工作运行机制,推动“三全育人”工作的深入发展。学院(教研室)要积极调动基层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完成原有常规任务的同时,更好地完成创新转型的任务,解决好大锅饭的问题或两极分化的问题,促进教师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并在实验室、社会实践基地、产学研基地、企事业实习单位等方面和学校层面共同提供资源支持。

教师也要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注重学科间协调,具有整体培养意识和大局观,而不是只盯着自己的一门课。教师需要对教学手段和方式进行创新,主动进行课程改革,除了启发式、参与式教学等课堂教学创新外,还需要进行课外的社会实践创新,让学生在实践中而非应试中掌握新的实践能力。学生需要更好地平衡更多科目之间的精力和资源,注重“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能力的协同互促,并统一于实践基础,积极主动参与“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时间精力安排上理解和支持党中央的战略眼光和创新思维。在“德智体美劳”基层一线教师教学实践创新生成的基础上,相关教研人员要善于调研,将其转化为教学理论创新,并经由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协调组织的教学创新数据库和共享平台等,将创新经验向其他基层教学单位积极推广,鼓励其他教学单位根据自身具体情况二次创新,从而由点及面,减少重复工作,促进协同创新。

四、结语

新时代教育方针与时俱进,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運用战略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等辩证思维能力,赋予“德智体美劳”以新内涵、新特征,也需要新路径来贯彻执行,使“德智体美劳”五育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新生机,培养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3] [4] [5]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6,33,45,44-45.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决定[J].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21(4):724-733.

[6] 教育部课题组.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5.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0.

[8]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2(5):11-21.

[9] 习近平重要讲话单行本(2021年合订本)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6.

[10]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4-5.

[1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2(4):7-8.

[1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11):2-7.

[13] 李强总理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坐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 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 推动各级干部多到一线去,问需于民、问计于民[N]. 解放日报,2023-03-1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金融危机后美国制度结构转型和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分析” (17BKS096),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新乐教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2023ZSS009),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爱国歌曲的思政元素梳理” (ZZHS21030)。

猜你喜欢

辩证思维
中国哲学中的辩证思维对传统法律的影响
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内涵及其辩证思维特征
唯物辩证思维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
民族复兴视域下科技创新环境培育与优化
浅谈作文互动教学中辩证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