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企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研究

2023-08-19刘俊慧凡雅格郝宏锦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3年6期
关键词:信用风险账款金融机构

刘俊慧, 王 颖, 凡雅格, 郝宏锦

(哈尔滨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1 制造企业供应链金融的三种模式

供应链金融是近年来涉及供应链服务管理领域与国内企业金融领域交流合作与发展新的研究方向,其融资模式的创新和其他业务的发展为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的融资业务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渠道,其主要业务形态有应收账款融资、存货类融资和预付账款融资三种模式。

1.1 应收账款融资模型

核心企业不愿立即支付货款,形成了对上游企业供应商的应付账款,上游企业由于自身规模与资金的限制,同时与上游供应商也形成了应付账款,此时,上游企业以核心企业信用为依托向银行提出了融资申请,实现金融机构对上游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支持。

1.2 预付账款融资模型

下游购货商由于规模和资金限制而无法预付这笔交易结算金额,向有关金融机构提出预付账款融资申请,通过担保金融机构对下游购货商进行帮助,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签订物流仓储监管担保协议,核心企业向金融机构指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仓库发货,并将取得的仓单交给金融机构,下游购货商之后向银行支付一定款项,就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由银行指派仓储方向其提供货物。

1.3 存货类融资模型

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企业采购过程的原材料、销售过程的产品、拥有的机械设备等在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存储,被质押的存货和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将这些存货实现销售的款项将作为还款的来源[1]。中小企业自身条件有限,对于存货类融资也处处碰壁。企业向银行网点提出供应链贷款质押申请,银行与第三方签署协议,企业向指定的物流企业发货,经查收验证后,物流企业通知银行放款,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2 制造企业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识别(见表1)

近年来,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供应链金融相关政策,随着工业互联网化的发展,“制造企业+供应链金融”的模式成为主流发展。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和控制的基础,制造企业在运用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应特别重视信用风险控制问题。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是在供应链背景作用下,整个金融服务链条上融资企业形成的能够对其他供应链企业产生反向影响的综合信用风险[2]。对于供应链金融而言,涉及供应链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政府等多方,而且平台中涉及资金和物流等交易过程,更应该格外的关注信用风险问题,防止过程中资金交易和流通阻塞,影响整条供应链的正常运行。

对于应收账款融资模型,应收账款产生于上游中小企业和下游核心企业间的贸易往来[3],在该模型中,主要的潜在信用风险来源于核心企业。一方面核心企业由于不愿意立即支付货款,使上游供应商得不到回款,阻碍着进一步贸易,由于核心企业较长时间的拖延付款,就会带来信用风险的爆发;另一方面,在核心企业直接向下游交易销售产品的过程中,如果下游企业没有及时的向上游企业支付应付货款,容易导致上游企业资金流动出现问题,进而影响上游企业作为债权人出现违约行为,这也会带来信用风险。

对于预付账款融资模型,预付账款主要来源于下游中小企业和上游核心企业之间回购业务的往来。在该模型中,金融机构在帮助下游中小型企业完成支付上游核心企业货款后,需要再与第三方仓储机构签订三方协议,对下游企业的货物存储和发放进行统一的控制,但如果产品的运输成本比较高、存储管理条件太高或者是市场需求量比较小,在后期也可能会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带来一定的信用风险。

对于存货类融资模型,也会涉及银行等金融机构与第三方仓储机构签订仓储监管协议,都会受到产品价格变动、变现等因素的影响而带来一定的信用风险。

3 制造企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控制措施

随着供应链金融的迅速发展,信用风险作为主要风险问题对供应链各主体均产生影响[4]。为了降低信用风险对于供应链金融上各主体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以下几条措施:

3.1 加强供应链金融的信息化建设

供应链金融是集金融、贸易、物流、咨询、监管于一体的,实现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信息流、过程流“六流合一”的服务平台,是一种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双赢互利的合作模式,为了保证各合作企业之间工作流程的协调,促进供应链金融的正常运行,需要加强运营管理及参与过程的相关人员的系统化学习和培训,加强人才动态配置管理,借助智能合约、分布式账本等有效方式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有机地联系和整合起来,加强相关企业间信息交换,降低企业之间在信息传递交流过程中带来的信用风险,防止联合骗贷等违法事件的发生。

3.2 构建一个相对完善合理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模型

在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同时,也要格外注意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报告系统数据库中数据的逐步挖掘和积累。当今银行风险控制管理的主要发展趋势是数量化、模型化,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集合式的业务,风险分析模型的构建更是至关重要的,而构建和完善这一模型的核心就是收集数据。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要注意物力、财力、人力的投入,开发针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分析模型,提高经营管理效率,降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

3.3 应用区块链技术升级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体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科技为解决金融问题提供了很多的途径,区块链技术在解决供应链金融的信息不对称、贸易欺骗等问题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用区块链技术,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企业间贸易往来的交易信息可以通过区块链进行验证,可以减少人力成本和误差,企业将相关采购、生产、物流等的交易记录也可以通过区块链的共识机制进行验证,防止了一些挪作他用现象的发生;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对第三方仓储机构的交易记录的所有节点进行监督,可以对于出现的违规情况进行记录[5];区块链技术的运用可以帮助企业记录和监督供应链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通过各类算法在相关企业之间进行信息共享和验证,进一步减少了一些投机行为的发生;此外,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在下游企业不能支付预设保证金金额时,银行等金融机构仍可通过实际支付保证金金额生成提货权,或者在设置库存警戒线的情况下依据下游企业的销售计划获得提货权[6]。具体见图1。

图1 区块链技术完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体系

4 结语

“制造业+供应链金融”模式将成为今后制造企业发展的主流,通过供应链金融可以帮助制造企业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优势,提高经营效率,供应链金融的平稳运行对制造企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关系着供应链企业利益的供应链金融是企业之间联系的枢纽,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看出对制造企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控制研究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猜你喜欢

信用风险账款金融机构
我国银行应收账款管理研究——以A分行应收账款管理为例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应对民企应收账款上升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我国金融机构股价和主要财务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上市公司应收账款问题探讨
京东商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防范策略
个人信用风险评分的指标选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