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制造业优势行业及提升路径研究★

2023-08-19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3年6期
关键词:山西制造业发展

李 蕾

(山西省宏观经济研究院, 山西 太原 030024)

1 我国制造业总体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制造业格局步入重大调整,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端制造向中低收入国家转移同时发生,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深刻变化,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制造业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关键技术多点突破,自主创新成果丰硕,新兴领域异军突起,为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1 我国制造业总体竞争力位居世界前列

2010 年以后我国成为了世界产出第一的制造大国。在联合国工业大类目录中,我国是唯一拥有所有工业门类制造能力的国家,目前我国500 种主要工业品中有220 多种的产量位居全球第一。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制造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在缓慢下降。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制造业的经济地位逐步让位于服务业,但仍为国民经济产业发展的支柱。同时,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我国专利申请的重点领域为电机、电气装置、电能,数字通信,计算机技术及机器工具等,主要集中在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等制造业相关的科技领域。

1.2 区域上呈现东强西弱的阶梯状分布

从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看,江苏、山东、广东一直稳居全国制造业前三强,东部地区远高于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各省份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近年来保持上升趋势,其中河南省和山西省两省分别位于首位和末位,其他四省保持相近水平。从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人均创收(利润总额/平均从业人数)看,东部地区发展整体较好,中部、东北地区基本处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发展不均衡,西藏和青海分别位于人均创收全国首位和末位。中部地区各省份除山西外人均创收基本接近,在全国平均水平上下浮动。2013 年以来山西一直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7 年利润总额成倍增长,因而人均创收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1.3 制造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从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看,制造业重点领域投入强度、专利产出均不断加大。2021 年,高技术制造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5 684.6 亿元,投入强度为2.71%,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超过千亿元的行业大类有5个,占全部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 经费的比重为51.2%。2021 年,我国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69.2 万件,按行业分,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发明专利拥有量最多(49.6 万件),其次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9.2 万件),二者之和占企业全部有效发明专利的比例为40%以上。我国制造业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越来越活跃,产出不断增大。

1.4 重点领域逐渐形成集聚优势

先进装备制造业东部沿海地区发展优势明显,中西部地区通过差异化发展突围。其中长三角地区依托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各类特色载体,依旧保持产业发展领先地位;京津冀地区坐拥全国最集中的智力资源,发展产业链上游设计、研发环节优势明显;珠三角地区加速智能制造装备与传统轻工业的融合,重点瞄准软硬件协同发展;中西部地区围绕军工、卫星、冶金等特色领域的优势,集中突破关键零部件及重大集成智能装备。

新材料产业已经形成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重点,东北、中西部特色突出的产业集群分布。环渤海地区创新资源集中,在稀土材料、磁性材料、膜材料等领域具备优势明显;长三角地区新材料产业基地数量最多,已形成航天航空、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新材料产业集群;珠三角地区新材料产业集中度高、下游产业拉动明显,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东北地区已形成以哈尔滨为中心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基地,以长春为核心的光电材料生产基地,以沈阳、大连为核心的节能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基地;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新型功能耗材产业基地。

节能环保产业基本形成“一带一轴”的产业总体布局,即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核心区域聚集发展的节能环保产业“沿海发展带”和东起上海、沿长江至四川等中部省份的节能环保产业“沿江发展轴”。从各区域节能环保产业分布来看,长三角地区节能环保产业基础最好,已经形成了以苏州杭州无锡、宁波、上海、南京等城市为核心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2 山西省制造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山西省制造业借助资源条件以及良好的政策发展环境,产业规模逐步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产业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

2.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山西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基本维持在30%以上,其中2018 年占比为37.6%。从整体看,制造业对山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下降,说明山西制造业整体生产能力和发展水平较低。近几年,山西把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21 年,山西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9.5%,高技术制造业增长34.2%,均超出规上工业增加值12.7%的增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装备制造业增长24.4%,汽车制造业增长32.5%。

2.2 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2008—2021 年,山西制造业企业单位数占工业企业的比重超过56%,整体变化幅度较小。资产总额基本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长9.5%。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工业企业的比重保持在46%以上,由5 643.3 亿元增长至8 846.2 亿元,年均增长5.12%;制造业利润总额由127 亿元增长至1 164.7 亿元,年均增长24.81%。2014—2016 受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主营业务收入呈现负增长,利润总额变动更大,出现负增长甚至有亏损。2017 年经济增速回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达到30.1%;利润总额较2016 年增长了3.59 倍。

2.3 产业结构趋于多元

在山西制造业各行业中,利用生产效率和专业化程度分析,截止2021 年,山西制造业发展的十大优势行业分别是: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从产业规模看,这十个行业的资产总计占整个制造业资产总计的85.7%,企业数量占比为70.4%;从经济效益看,这十个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整个制造业的82.8%,贡献了全行业85.7%的利润;从就业效益看,这十个行业贡献了全行业74%的就业岗位。在山西制造业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这三个行业在资产、收入、利润的占比更高,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占比偏低。

2.4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山西持续加大制造业研发投入,2021 年制造业规上企业R&D 经费支出为149.47 亿元,占整个工业规上企业R&D 经费支出的80%;制造业投入强度达到0.91%,比规上工业企业平均投入强度高出0.36 个百分点;从分行业投入强度看,医药制造业(1.54%),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45%),通用设备制造业(2.14%),专用设备制造业(1.94%),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2.9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2.97%),仪器仪表制造业(1.13%)等产业投入强度高于规上制造业平均投入强度;部分新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5 倍,移动通信手持机产量增长37.9%。

3 山西制造业在中部地区竞争力对比

1)产业结构上,中部六省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河南、湖北制造业的总体竞争能力较强,山西制造业发展快速的产业部门较少,总体竞争能力偏弱,产业层次较低。在细分行业中,山西仅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具备一定竞争优势,而其他五省具备竞争优势的制造业行业较多,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竞争优势更为明显。见表1。

表1 中部六省制造业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优势行业分布

2)产品结构上,山西制造业优势产品以焦、冶、化等产品为主,从产品产量来看,2021 年山西焦炭产量9 857.2 万t,全国排名第1;钢材6 173.9 万t,全国第6;粗钢6 740.7 万t,全国第5;生铁5 988.4 万t,全国第5;氧化铝1 959.5 万t,全国第2;化肥383.3 万t,全国第8。通过与中部六省的同类产品产量比较可以看出,除化学肥料外,其他初级产品的产量远低于山西,尤其是焦炭和粗钢。相反其他五省的计算机、蓄电池、生产设备以及汽车等交通运输工具的产量多于山西省,说明了中部其他五省的制造业产品结构更加多元高端。

3)科技创新能力上,尽管近年来山西在制造业研发投入和产出上有了显著的增长,但与中部其他省份相比仍处于低水平阶段。从研发产出看,山西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偏低,2021 年销售收入分别相当于河南、湖北、湖南销售收入的18%、17%、15%。从研发投入看,与中部地区相比,山西制造业的科研投入力度明显不足,R&D 经费为149.47 亿元,仅是河南R&D 经费投入的16.8%,山西R&D 人员全时当量仅是湖南的21.7%。通过与中部地区规上制造业企业对比发现,无论是从研发投入还是研发产出看,山西都远远落后于中部其他省份,制造业迫切需要从“粗放式”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通过技术创新减少传统生产要素实现节能减排以及通过技术创新形成新兴行业促进经济增长。

4)要素利用能力上,山西省作为中部地区资源丰富的省份之一,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拥有量位于前列,由于过度依赖固有的自然资源,其产品主要集中于初成品以及资源的采掘业,短期内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资本与劳动力过多倾向于该类行业,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强大的挤出效应,阻碍了制造业的发展。从劳动要素看,2021 年,山西制造业城镇单位年平均工资为7.47 万/人,明显低于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四省,略高于河南。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为77.4 万人,远低于其他五省,仅占中部六省的6.77%,反映出山西制造业的就业规模相对较小,吸纳就业的能力较弱。

4 山西省制造业优势领域识别

区位熵可用来反映某一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和生产要素集聚程度,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及准确性,可采用分行业就业人数指标进行测算。选取区位熵的相关量化指标对2021 年山西制造业28 个细分行业专业化程度进行分析,明确山西制造业发展的专业分工水平,从而确定优势竞争行业和重点提升领域。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LQij为i省j产业的区位熵;Xij为i省j产业的就业人数;Xi为山西省制造业所有产业的就业人数;为山西省制造业j产业的就业人数;X为全国制造业所有产业的就业人数。一般来说,区位熵值越高就表示该产业集中度越大,当LQij>1 时,表示山西制造业j产业的集聚程度在全国制造业排名中较高,当LQij<1 时,表示山西制造业j产业的集聚程度在全国制造业排名中较低。见表2。

表2 山西制造业细分行业区位熵

如表2 所示,以区位熵大于1 作为制造业重点领域的选择标准。计算可知,28 个细分行业中,能源产品加工业的区位熵大多在1 以上,其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的区位熵高达10 以上,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区位熵也在4 以上,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区位熵也接近2 左右。专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装备制造、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区位熵也大于1,专业化程度较高。基于上述行业,结合山西省制造业产业发展基础和行业专业化程度,本文重点对能源新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现代医药、新材料等七大优势制造产业领域提出具体的提升建议。

5 山西省制造业优势行业提升路径

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统筹考虑制造业上下游协调发展,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个层面,培育壮大制造业龙头企业,合力构建制造业集成创新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

1)产业链层面明确各个环节和企业载体间的分工合作,一方面聚焦下游总装集成环节,加强龙头企业的培育,积极协调产业链上大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生产关系、产业内部的分配关系;另一方面逐步向上游基础材料、元器件和中游分系统研制环节延伸,优化配置科技力量和产业资源,积极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创建产业链上下游联合的研发系统,提升制造业协同创新水平。

2)供应链层面着力提升企业核心能力,一方面有效提升龙头企业研发能力,鼓励龙头企业以开放性的知识产权和专利制度推动供应链的合作创新,借鉴吸收制造业先进方法和工具推动管理创新;另一方面坚持竞争中性原则,鼓励产业链上的不同类型企业为制造业发展做出贡献,加强不同部门间的横向集成,建立大融合体系,实现人才融合和技术融合。

3)价值链层面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一方面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环节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的转变,推动服务环节从低附加价值向高附加价值、传统服务向现代服务的转变;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数字化平台,推进设计、产品、流通、管理和售后服务的数字化,推动制造业从聚焦生产制造销售环节到前沿产品研发、维修保障服务等领城和提供制造产品全周期服务的商业模式转型。具体见图1。

图1 山西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思路

5.1 能源新型装备行业

发展高端煤机成套装备,重点打造山西(太原)煤机技术研发中心,构建煤机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科技创新团队相结合的煤机装备创新体系,重点突破高端煤机共性关键技术制约。发展煤炭高效智能绿色开采装备,加快煤炭开采核心设备(三机一架)及关键配套件的更新换代和技术升级。建设太原、晋城两大煤层气装备制造基地,加快在千米定向钻机、压裂车组、车载钻机、无磁钻铤取得突破。开展大型高参数洁净煤化工装备智能制造。努力攻克大型、高压、高温等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以成套设备为主的煤化工装备。

5.2 轨道交通装备行业

积极引进中国铁建磁浮轨道交通、中煤集团磁浮货运装备制造等企业,联合省内外高端研究科研院所,重点开展动车组轮对、新型轨道车辆车体、储能与节能等技术研发,加快提升不同类型整车研发、设计、制造能力。依托太重、晋西等轨道交通龙头企业,发展高速列车、重载列车、城市快捷轨道装备等产品,建设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5.3 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

依托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电信运营企业等联合突破北斗导航相关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推进网络技术和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与产品发展。推进人工智能在健康医疗、交通物流、家居养老、社会服务、工业制造、能源矿山等领域的应用。推广智慧矿山远程中心建设技术。发展电磁信息安全、自主可控计算机、生物识别、数据安全、工控安全等重点产品。

5.4 新能源汽车行业

大力发展电动、甲醇和燃气汽车,推进电动汽车整车及电机控制器和电池管理系统的核心技术创新,扶持培育山西自有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围绕山西新能源、大运、成功等整车企业发展需求,引进一批关键、核心零部件优势企业。建立和优化新能源整车开发流程,攻关整车设计、动力总成、整车匹配等关键共性技术,推进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及产业化。开展氢能基础设施、研发与测试服务平台等共性设施建设,突破车用燃料电池电堆、关键材料与核心零部件等关键技术。

5.5 现代医药行业

以大同医药园为载体,着力提升主导原料药及制剂的清洁化生产和深加工水平,打造晋北原料药基地。以榆社、太谷、晋中开发区医药园为载体,整合运城、长治、临汾等地重点中成药企业资源,打造晋中中成药基地。以亚宝工业园、盐湖工业园、康宝医药园、屯留康庄医药工业园为载体,整合太原、临汾等地关联企业资源以及国内外科研资源,加强血液制品的综合利用升级、专利药仿制和新药研发,打造晋南新特药基地。

5.6 新材料行业

依托太钢集团等重点企业和太原特殊钢生产基地,组织开发具有高强、耐蚀、延寿等综合性能好的高品质钢材。重点发展应用于汽车、高速列车及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军工等领域的新型轻量化镁合金产品。以发展汽车铝合金零部件和建筑铝合金结构件为重点,支持运城铝合金材料产业基地聚集铝加工和应用推广企业,实现产业发展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竞争转换。以高纯度、大尺寸、高均匀性、高性能、低成本、多功能和集成化为方向,重点培育发展集成电路及半导体器件产业应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开展大功率风机叶片、电力传输、建筑工程、交通运输等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示范。

5.7 航空航天行业

开展先进通用航空器研发设计、工艺及制造技术研究,重点发展农林植保作业小型无人机,鼓励发展系列通用直升机及固定翼飞机,鼓励由组装向配套生产发展。支持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水上应急救援飞机、新能源飞机、喷气公务机、多用途固定翼飞机等新产品和新型号的研制。大力发展飞机结构件制造,力争形成机身、机翼、尾翼、起落架、轮胎、座椅、飞机内饰系统、航空螺旋桨等配套生产能力。开展通用飞机综合航电系统研发工作,统筹飞行大气数据系统、大气参数显示与测量、膜盒式机电仪表、弹性敏感元件、高端传感器等专业技术与产品谱系。重点发展以大型结构件制造为主的运载火箭及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吸引更多航天产品制造与研发项目。

猜你喜欢

山西制造业发展
我在山西等你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