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中日韩产业合作思路、原则与路径

2023-08-18逯新红

全球化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日韩

摘要:国际政经格局加快调整背景下,中日韩产业合作面临脱钩断链、高技术产业合作受限等诸多挑战,中美博弈长期化将给中国产业升级带来持续的压力,寻求中日韩产业合作新思路新策略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梳理当前中日韩已形成的产业发展格局,分析新形势下中日韩产业合作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提出新形势下促进中日韩产业合作的思路、原则与路径。中日韩应共同维护三国经贸关系稳定大局,以“产业互补,差异化发展”为基本原则,推动中国与日韩产业合作,增强战略捆绑和利益纠缠,防止脱钩断链。要突破传统合作模式思维的束缚,培育壮大新的合作增长点,重点推动半导体、汽车、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健康养老和人文交流等领域的产业合作,要加强中日韩产业链深度嵌套,充分发挥好日韩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优势,以高科技领域产业合作带动中国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推动中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关键词:中日韩 产业合作 RCEP 东亚生产网络

作者简介:逯新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世界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引 言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中国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形成紧密稳定的全球经济循环体系(刘鹤,2020)。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与时代背景、内外部环境、发展条件等因素相关,国际变动与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交织激荡,推动高水平国际合作面临新的要求(韩文秀,2021;杨长湧,2022)。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中国坚持以邻为伴的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周边是中国安身立命之本,中日韩是天然近邻,三国地缘相近,文化相似,经贸合作源远流长,形成了紧密联系的东亚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网络。中日韩产业合作不仅对东亚生产网络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对全球生产网络也具有重要影响力,新形势下加强中日韩产业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中日韩产业合作具有多重优势。从产业合作基础看,中日韩密切的经贸合作为中日韩产业合作夯实了基础,中日韩之间的经济互补性、相互依赖程度、政府间合作平台、互利共赢的需求、区域经济一体化和RCEP的推动,将中日韩合作推向新高度(白文静,2023)。从产业投资角度来看,中日韩产业投资合作紧密,即便是经历了全球新冠疫情、中美博弈、乌克兰危机等影响,中日韩产业投资合作仍稳步增长(张雪领,2023)。从产业互补性来看,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差异有效促进了各自产业升级与优化,形成了互利共赢关系(徐博、庞德良,2022)。

新形势下中日韩产业合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中美大国博弈加剧、全球新冠疫情影响仍在持续、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意识形态化分裂化趋势、全球经济滞涨风险加大、乌克兰危机等地缘政治风险加大等因素影响下,国际格局加速调整(徐占忱、逯新红等,2022)。各國将政治安全的考虑凌驾于经济发展之上,日韩对华经贸政策收紧,外贸外资合作受到冲击,日本企业加快实施“中国+1”政策,韩国企业出现外迁回流等动向,加大中日韩产业链供应链脱钩断链风险,给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带来挑战(逯新红,2020)。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些领域呈现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局面,产业分工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变,日韩对华的高技术出口限制制约了中日韩产业合作和区域产业链的升级(刘文,2021)。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全球技术和产业发生深刻变革,全球生产布局出现动态调整,进入科技竞争和商业竞争交互阶段(王立勇、杨发琼,2021)。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半导体产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为中日韩合作带来新机遇(方晓霞,2020)。“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落地实施进一步加快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东移,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开展RCEP框架下的中日韩敏感产业合作带来可能(逯新红,2022;张晓静、涂佳佳,2023)。

新形势下,中日韩产业合作需要新思路新路径。以“产业互补,差异化发展”为原则,推动中国与日韩产业合作,增强战略捆绑和利益纠缠,加强中日韩产业链深度嵌套,重点推动半导体、汽车、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健康养老和人文交流等领域的产业合作,发挥中国大市场磁吸作用,拓展中日韩产业合作空间,在合作中推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中国产业发展水平,拓展中国产业升级空间,充分用好RCEP增强中日韩产业合作和区域产业合作,维护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王晓博,2020)。与此同时,要加快自身固链强链延链补链,加快向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跃升,不断提升产业全球竞争力和吸引力,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运行提供重要支撑(康逸,2023)。

一、中日韩产业融合发展新趋势

中日韩产业之间优势互补,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带动双边贸易和双向投资快速增长,推动中日韩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合作越来越紧密,为东亚繁荣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中日韩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

中日韩双边贸易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推动中日韩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

在贸易领域,中国从日本进口的前四大类主要商品是机电类、运输设备类、光学医疗类和塑料类产品,合计占比70%左右。根据海关编码(HS编码),中国从日本进口的84章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和85章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合计占比50%左右,呈小幅下降趋势。中国对日本出口的前三大类主要商品是机电类、纺织品及原料、光学级及医疗类产品,合计占比超过50%,其中机电类出口占比超过40%,呈小幅下降趋势。中国自韩国进口的前四大类主要商品是机电类、化工类、塑料类、光学及医疗类产品,合计占比超过80%,其中机电类产品占比超过65%,呈上升趋势。中国对韩国出口前三大类主要商品是机电类、贱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合计占比超过52%,其中机电类产品占比42%左右,相比新冠疫情前下降约4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Wind资讯数据整理而得。】

在投资领域,中日韩双边投资同样集中在制造业领域。2020年,日本对华制造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为64.8%。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31%,其中,运输机械器具投资下降22.4%,一般机械器具下降70.1%,电气机械器具下降41.0%;非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2%,其中,批发零售业投资同比增长63.8%,达到3179亿日元,金融、保险业增长43.1%。【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日本对中国投资报告》,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网站,2021年7月。】韩国对华投资主要以芯片和新能源汽车中间品与零部件为主,三星、SK、LG、现代等著名企业在中国开展了大规模投资。日韩企业对华投资为中国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使日韩企业在不断发展的中国市场中获得了良好收益,推动中国与日韩乃至东亚产业链供应链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中国对日本投资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动化和互联网等相关项目,以及跨境电商、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新经济领域和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目前科大讯飞、比亚迪、蜂巢能源科技等企业进军日本市场。中国对韩国投资主要集中在跨境电商、清洁能源等数字经济和绿色投资领域,目前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等电商平台在韩国设有法人或机构,部分企业参与当地清洁能源、电力等领域的投资并购项目。

(二)中日韩产业梯度差距日益缩小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参与东亚国际分工体系,逐步形成了以日本为“领头雁”的东亚经济发展的雁行模式和以“技术密集与高附加值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垂直型阶梯式产业分工体系。在这一产业链构成中,日韩处于中高端,中国处于中低端。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兴起,中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在数字经济、绿色低碳、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的优势不断显现,中国与日韩之间的产业梯度差距日益缩小,中国逐步向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跃升,推动中日韩垂直分工体系渐渐向水平分工体系转变,中日韩产业合作空间不断得到拓展。当前,中日韩在半导体、汽车、康养、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的竞争与合作不断加强,产业发展各具优势,向着差异化发展协同并进方向推进,更加注重高科技领域合作,更加注重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合作,以维护东亚乃至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加大,中日韩亟需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风险挑战,携手稳定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对地区乃至世界经济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随着RCEP深入实施以及中韩自贸协定升级版的推进,青岛、天津、大连、上海、苏州、成都、北京等多个城市建有中日产业园区或创新示范区,江苏盐城、山东烟台、广东惠州和韩国新万金的四大中韩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的中日韩产业发展格局。面向未来,中日韩产业合作空间更加广阔,应拓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低碳绿色、数字经济、财政金融、医疗养老以及产业链供应链等领域的合作,缩小产业梯度,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

二、中日韩产业合作面临新挑战

国际经济格局加速调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呈现本地化、友岸化、近岸化布局新趋势,给中日韩产业合作带来的不稳定性显著增強,寻求中日韩产业合作新思路新策略意义重大。2021年10月以来,日韩政府先后进行更迭,岸田文雄政府和尹锡悦政府分别就对华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呈现出“趋美遏中”的倾向,在经贸政策上体现出加强对华防范的动向,在核心产业链供应链上体现出联美制华的一面,给国际格局新变化下的中日韩产业合作带来挑战。

(一)国际政经格局阵营化演变强化美日韩同盟

新冠疫情加速世界经济格局调整,深刻改变全球现有分工协作格局,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亚太地区已成为全球地缘战略竞争、地缘经济博弈的重心。当前,全球经济滞涨风险加大,国际贸易投资放缓,全球融资环境收紧,经济复苏动能持续减弱,各国防疫防控政策和宏观政策的不同步带来经济发展的不同步,导致全球分化复苏不均衡格局仍将延续。

乌克兰危机加剧国际秩序阵营化演变,东北亚和中韩经贸合作承压。持续发酵的乌克兰危机加剧国际秩序阵营化演变,深度动摇战后形成的以美西方为中心的“外围—中心依附体系”,将对东北亚地区局势造成深远的影响,经济全球化进程将被基于地缘政治安全采取封锁对抗的阵营所扰乱。北约马德里峰会首次将中国视为“系统性挑战”,首次邀请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参加,并计划在日本设立联络处,日韩成为北约进入亚太地区的马前卒。北约的持续东扩和北约“印太化”“全球化”的发展,将加剧美西方与中俄在亚太、印太地区的战略冲突,加速国际秩序“阵营化”演变。

中美博弈加剧,牵动欧盟、日本、印度、韩国等国家(地区)的神经,使其面临利益取舍和战略调整,经济利益关系变得更加错综复杂。美国将中国视为“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全面升级对华战略打压与遏制,对华政策由中美建交以来的“接触+遏制”两手政策转向“全面战略竞争”政策。中美博弈由初期的贸易战经技术脱钩向战略竞争、意识形态斗争、体制之争延伸,中美关系进入竞争与对抗阶段。尤其是在美国推行印太战略、加强美韩同盟的形势下,日韩新一届政府表现出加强对华防范,在核心产业链供应链上加入美国牵头构建的排华小圈子的动向,令中国感到担忧,处理不当势必将给双边经贸合作带来不小挑战,大国关系在利益交织和纵横捭阖中愈加错综复杂。

(二)美国加快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去中国化”

近年来,在新冠疫情冲击、乌克兰危机、中美博弈等重大因素影响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呈现本地化、友岸化、近岸化新趋势。随着“美墨加协议”(USMCA)、“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RCEP等区域合作协定的签署和实施,全球价值链网络体系由2000年的“北美—欧洲—亚太”板块向“北美—欧洲—东亚”板块转变,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东亚板块的核心,进一步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全球产业链格局(见图1)。当前,三大因素冲击下,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和安全保障成为大国竞争的战略重点。美西方国家纷纷实施重振制造业战略,加速将产业链供应链回迁本土,支持本国企业从中国迁出。比如美国接连出台鼓励制造业回流政策,欧洲推出“欧洲工业复兴”的再工业化计划,日本企业加快推进落实“中国+1”战略,韩国发布“材料、零部件和设备2.0战略”促进制造业回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加快重塑。同时,日韩政府鼓励在华日韩企业回迁或转移,虽然以中国为主要消费市场的企业不会发生明显的产业转移,但不是以中国市场为主的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已出现明显转移趋向。日韩对华新增投资呈现轻资产倾向,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领域的布局上,日韩企业或将优先考虑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或地区,与中国企业在相关上下游、产学研的配套发展中的竞争也将加剧。

中美博弈加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意识形态化、“去中国化”趋势。美国推动构建日澳印新产业链联盟、科技联盟围堵中国,出台新版印太战略和印太经济框架(IPEF),构建关键领域排除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抬高对华规则竞争的地位。未来东亚产业链或将被IPEF所取代,国际大三角分工格局或将向“IPEF、美欧、中东和非洲”三级转变。在美国共同价值观的导向下,日韩积极加入美国主导的供应链联盟,作为创始成员国加入IPEF,考虑加入芯片四方联盟(Chip 4),加强与美国在高技术方面的投资审查和出口管制的协同。受此影响,日韩企业担忧中美经济“脱钩”的冲击,对华投资信心不足,并加快产业链供应链的多元布局,将部分产业链供应链回迁本土或转移到越南、缅甸、印度等东南亚、南亚、非洲国家,加大中日韩产业链供应链的“脱钩”趋势。

(三)日韩对华经济政策由“中美对冲”向“趋美遏中”转变

一是日韩经贸政策向“趋美遏中”转变。日本对华经济政策调整深受美国掣肘,但也会出于自身需求进行调整,以实现其利益最大化,体现了日本多向对冲和“安美经中”的战略思维与政策架构。2017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日本并未完全追随美国发起的中美贸易战政策,而是延续对华接触与合作的政策,同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第三方市场合作,2020年共同推动RCEP的签署生效。2020年拜登政府上台以来,提出价值观联盟理念,日本对华经贸政策转向加强对华经济领域防范,推行经济安保法案,对华政策整体趋向消极,无论是从产业链供应链的脱钩断链、科技封锁、企业回迁外迁、高科技人员交流、言论导向等双边合作领域,还是加入美日印澳四方机制、蓝点网络计划、印太战略等区域战略,以及与美西方国家联手打造科技联盟、芯片联盟等方面,都采取了配合美国围堵中国的政策和行动。这些措施导致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加快推进落实“中国+1”战略,将部分产业鏈供应链回迁本土或转移到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加快产业链供应链的多元布局。根据日本银行统计,2020年日本对东盟累计投资27.6万亿日元,同期对华累计投资14.4万亿日元。

韩国对华经济政策调整采取模糊立场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做法。2022年5月尹锡悦当选韩国总统,其在竞选时的对华强硬言论曾给中韩关系蒙上阴影;5月底拜登首次亚洲之行首选韩国而不是日本,加大拉拢力度。之后韩国宣布加速部署“萨德”,设立驻北约代表处,与美欧联合建立“针对中国的技术封锁机制”,韩政府官员曾表态要与华经济脱钩加快融入美西方阵营等联美制华措施,这些都体现了韩国对华态度的转变。虽然韩国表示这“不意味将转向反俄、反华政策”,但

韩国对华政策已倾向配合美国。韩国积极向美国展示跟随姿态,在一些重点产业领域,韩国与美国合作加强对华高技术出口管制,加快向北约靠拢。加剧韩国企业对“韩中经济脱钩”的担忧,叠加新冠疫情反复对中韩产业链供应链的破坏,预计韩企将会暂缓对华投资,并考虑加速产业从中国外迁至东南亚等地区的可能,这将进一步冲击中韩产业合作。

二是日韩产业政策由“合作竞争”向“竞争防范”转变。日本产业政策调整动向。近年来,日本通过政策制定、战略引导,不断优化日本产业链供应链全球化布局,已出现产业链供应链本土化、意识形态化等趋势。比如,在半导体政策方面,2021年出台《半导体产业紧急强化方案》,计划到2030年实现半导体产值提升3倍;2022年出台《经济安全保障推进法案》,加强与欧美的经济安全协调,减少对中国的经济依赖,重点强化包括半导体在内的特定重要物资在其国内的供应链稳定,尤其针对电气、金融等14个关键基础设施设备采取事前审查,推进尖端技术的官民合作研究和特定专利不公开;还制定了半导体产业扶植细则,承诺给予新建厂补贴但附连续生产10年的要求,在高校设置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提升产业竞争力,预计未来10年,日本工程师缺口达3.5万人【 华尔街见闻:《日本想振兴芯片行业,但工程师大量短缺》,百家号网,2022年6月27日。】。在政策引导下,日本企业加大对半导体领域的投资,索尼与台积电联手在日本本土设厂,铠侠联合西部数据积极回本土投资设厂,瑞萨电子也响应号召在本土投资设厂。与此同时,日本加强与美国合作开展半导体新技术研发,构建国际性半导体领域的产学研合作体制。在汽车产业政策方面,日本通过国家目标来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2021年提出到2035年将禁售汽油车,日本国内销售的新车100%将为电动化车辆,同时持续多年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税收优惠和补贴力度,大力支持氢燃料汽车发展。在医药产业政策方面,日本推动医药研发从模仿创新向原研药研发创新转变,《经济安全保障推进法案》将医药品和原研药列为特定重要物资,纳入确保国内供应链稳定的保供之列。

韩国产业政策动向。2021年韩国出台《税制修改案》,指定半导体、二次电池、疫苗为国家战略技术项目,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韩国继续加快在半导体领域的投资布局,以占据产业链的高端位置。韩国半导体继美国之后位列世界第二,2019年韩国半导体市场份额占全球近20%,【 韩联社:《韩国半导体晶片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增速居世界首位》,商务部网站,2019年2月5日。】韩国三星、SK海力士等知名半导体企业占世界五大半导体巨头的两大席位。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表示,到2030年10年内将投资510万亿韩元。【 韩联社:《韩国发布“K半导体”战略,计划到2030年成为半导体综合强国》,商务部网站,2021年5月4日。】2021年韩国发布“K-半导体”战略,为半导体企业提供税收支援,计划到2030年成为半导体综合强国。2022年韩国计划实施473亿美元的《芯片法案》,用于扩大本土芯片制造能力,打造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生产基地,应对全球芯片的激烈竞争和供应链问题,计划未来5年大力投资人工智能(AI)半导体领域,2023年成立AI半导体数据中心,继续扩大这一领域优势。新能源汽车领域,2021年韩国提出第四期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21—2025年),扩大新能源汽车普及,推进技术创新,计划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增至785万辆,实现汽车碳减排24%的目标,同时2021年底韩国再次推出加快绿色新能源汽车转换速度相关政策,给予新能源汽车补贴优惠。

(四)制约中日韩产业合作深化发展的瓶颈问题不断显现

一是中国与日韩经贸结构不平衡。中日方面,日本是中国半导体晶圆搬运设备进口贸易第一大来源地,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1年该占比达27.1%。这意味着中国在半导体设备和关键原材料上“卡脖子”问题突出。中韩方面,中韩贸易过度依赖半导体,韩国对华出口中半导体所占比重明显过高,据大韩商工会议所发布的报告,该比重由2000年的3%上升至2021年的40%,【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韩国发布报告称对华半导体出口暴增近13倍》,百家号网,2022年8月23日。】半导体产业具有升级换代快和价格波动大的特点,这意味着两国贸易容易受半导体产业周期性波动的冲击。

二是中日韩产业同质竞争上升,互利互补下降。随着中国制造水平的提高,中日韩产业结构趋同,同质竞争上升,互利互补下降。中国对日韩贸易中,机电产品出口比重最大,出口竞争力较强;日韩对中国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占比约为50%。【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商务部公布数据整理而得。】中日韩在机电产业尤其在半导体产业领域竞争加剧。在汽车领域,中日韩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竞争加剧,近年来三国都在积极部署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领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日韩在节能减排领域经验丰富,在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不遗余力;中国后来居上,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用户,也是在政策上发力较早的国家之一,已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与日韩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加剧。中日韩在数字经济领域的竞争也逐渐加大,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处于领先地位,韩国积极跟进,商用5G全球领先,日本在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方面虽有迟滞但也在奋起直追。因此,进一步深化中日韩经贸合作,存在如何寻找新的增长动力的问题。

三是近年来全球产业转移中的非经济因素,对中日韩产业合作带来的挑战也不可忽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产业转移出现“逆向转移”的新趋势,美欧日等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制造业复兴”等计划,推动跨国企业回迁或在本国投资建厂,强制一些产业从发展中国家回流到发达国家。被要求“逆向转移”的产业多为高端制造业,旨在进一步巩固发达国家的技术领先优势,加剧了世界各国在新兴产业领域的竞争。中美博弈叠加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价值观联盟推动下,美西方重构的全球产业链表现出明显的“去中国化”特征,即与中国产业脱钩成为西方普遍倾向,政治性产业转移特征显著。美国试图打造由其主导的新兴技术标准和市场规则,摆脱在关键产业领域对中国的依赖,尤其在光伏、稀土、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加大对中国的联合遏制。欧洲加强构建数字主权,着力发展“碳中和”工业战略,将环境、气候、人权等问题纳入供应链管控范围,加强对高科技产业领域的投资审查。日本、印度紧随美国政策,韩国进一步向美国靠拢。在此背景下,中国面临产业链脱钩和制造业“卡脖子”“掉链子”的风险加剧,中日韩推进产业深度合作的困难加大。

三、中日韩产业合作面临新机遇

中日韩要在危中寻机,增强抗击外部风险的能力,需要评估风险与收益,通过继续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尤其瞄准区域内市场提升产业链跃迁能力,夯实东亚生产网络,才能不需再忍受被外力支配的痛苦。

(一)全球经济重心东移推动东亚生产方式转型机遇

全球新冠疫情凸显东亚生产网络的重要性,中日韩是东亚生产网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中日韩地理相接的天然属性和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的优势,催生中日韩对维护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畅通的共同需求,共同维护东亚生产网络稳定的意愿增强。新冠疫情以来,全球经济重心东移趋势加速,呈现全球需求东移、供给东移、创新东移、服务东移、资本东移、货币和金融合作东移六大趋势。推动东亚生产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推动东亚从为全球提供制造和劳动力向为本地区和全球创造需求转变;促进东亚区域内贸易、生产、创新、服务、金融、航运等领域合作加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推动东亚区域内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驱动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及智能制造合作,以及5G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新基建合作和数字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新金融产业合作。為中日韩合作带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平台和新机遇,有利于推动东亚生产方式转型和中日韩合作模式转变。

(二)全球数字经济和绿色低碳发展机遇

第四次工业革命推动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新动能。根据互联网数据中心(IDC)预测,2023年全球数字经济产值占比将达到62%,【 中清产教数据中心:《2022年全球数字经济行业市场规模及发展前景分析》,搜狐网,2021年12月29日。】全球将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在数字经济和绿色低碳等领域的发展

潜力巨大。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012年的11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50.2万亿元,连续数年稳居世界第二。【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网信办发布报告: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50.2万亿元》,百家号网,2023年5月23日。】中国积极打造“数字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推动中日韩在数字经济和低碳绿色领域的合作,推动中日韩“数字+绿色”双主轴政策的对接,推动三国在高端制造、技术创新、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领域开展合作。

(三)全球半导体产业快速发展机遇

目前全球半导体市场依然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据麦肯锡预测,2030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万亿美元,预计70%的增长来自汽车、计算和数据存储、无线三大行业。【 半导体产业纵横:《麦肯锡预测 :到2030年,半导体市场规模将达万亿美元》,国际电子商情网,2022年4月2日。】亚太地区的技术发展及市场应对,已成为推动全球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2022年,亚太地区半导体销售额占全球的比重为58%。其中,中国市场保持全球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发展形势。2022年,中国半导体销售额为1857亿美元,占全球半导体销售额的比重为32%,尽管比2021年同比下降1.4%,但仍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美洲、欧洲和日本分别占比24%、9%和8%。【 数据来源:Wind资讯。】与此同时,开放合作仍是半导体产业链发展的优选模式。从新冠疫情和地缘政治动荡带来全球供应链中断、导致全球芯片荒现象来看,开放合作仍是最有效的共同解决方式,遵循开放合作模式,仍是今后半导体产业链发展的优选模式。

(四)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加强机遇

RCEP的落地实施有利于重塑和巩固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原产地累积原则和优惠关税待遇将增强中日韩与RCEP成员国之间的中间品贸易联系,有利于推动中日韩与东盟之间的产业循环畅通,共同打造稳定畅通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国积极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全面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利于提升东亚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水平和区域内贸易合作水平,将为中日韩产业合作和区域内产业合作创造更多需求及应用场景与合作机会。

四、新形势下中日韩产业合作思路、原则与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中国坚持亲诚惠容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给中日、中韩产业合作带来一定影响,双方政府应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为双方合作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新形势下,中日韩应以领导人共识和中日建交50周年、中韩建交30周年为契机,携手开创中日、中韩产业合作新时代,要突破传统合作模式思维的束缚,共同开拓新的合作领域,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

(一)共同维护中日韩经贸关系稳定大局

中日、中韩经贸关系发展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和长期坚持,共同维护双边经贸关系的稳定。要增进政治互信,摒弃零和博弈,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推动中日、中韩关系积极向好发展;要加强各层级对话沟通,建立多层次对话交流平台,推进对话机制化常态化;要加强战略经济对话,促进政策沟通,务实推动双边产业投资合作,找到更多的利益契合点。与此同时,积极发挥工商界领袖作用,扩大双边贸易投资合作,推进双方务实合作,充分发挥中日、中韩智库二轨对话交流合作平台作用,推动政府和企业互动,为政府决策建言献策,增进两国人民文化交流,互学互鉴,增进相互理解,夯实两国合作的民意基础,携手促进区域稳定与繁荣。

(二)推动中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近年来,中日韩产业分工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合作演变,中国产业结构与日韩日渐趋同,但产业结构在合理化与高端化方面与日韩仍有很大差距。当前,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产业结构仍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芯”“少核”“弱基”问题突出,特别是高端芯片等“卡脖子”问题严峻,产业升级难度较大,而中美博弈长期化将给中国产业升级带来持续的压力。因此,中国产业升级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好日韩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优势,加强与日韩高科技领域产业合作,带动中国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发挥中日韩各自优势。可通过产业互补,差异化发展,开展共同研发和提供应用场景等合作,提升贸易投资合作水平。通过加强中日韩在第三方市场合作等方式,推动重点产业领域的务实合作,带动中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三)拉住日韩开展产业合作的基本原则

新形势下推进中日韩产业合作要坚持的基本原则是拉住日韩,针对东亚地区中日韩产业链之间相互嵌套、联系紧密的特征,找准互利合作的契合点,增强产业链粘性,做到挂钩不脱钩,同时发挥中国高水平开放不断释放国内大市场消费升级需求的优势,拓展中日韩更广阔的产业合作空间。一是要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敞开开放的大门,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深化双多边和区域合作,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国际合作和国内企业“走出去”,稳步推进国际化进程。二是坚持“产业互补合作,差异化发展”原则,充分发挥中日韩产业结构互补性远大于竞争性的特点,大力挖掘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服务业领域的巨大合作潜力。三是加强与日韩战略捆绑和利益纠缠,进一步加强中日韩贸易投资合作,加强与日韩在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医疗健康、疫苗研发和创新药研发、科技创新、人文交流等领域全方位合作。大力推动企业间紧密合作,加深利益融合,积极推动中日韩第三方市场合作,从周边市场做起、从“一带一路”高质量共建做起,逐步提升中日韩国际合作水平,帮助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互利多赢。四是加强隐性的协调和一致,面对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收缩风险,中日韩应加强产业政策协调,携手互助,共克时艰,全面加强合作,深化协作分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坚持在跨国合作行动上保持低调,加强推进实质性合作和已有项目落地,推动中日韩产业合作行稳致远,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苏。

(四)新形势下推进中日韩产业合作的五大路径

新形势下,中日韩产业合作路径设计要考虑如何规避或突破美国的阻挠,既能与日韩在重点产业合作上取得新进展,又能为中国产业升级战略服务。一是要充分發挥中国大市场和产能优势。让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者和国际资本不肯放弃的重要投资地。要进一步加强中日韩贸易和投资合作,让中日韩经贸合作和产业合作继续发挥两国关系压舱石的作用。二是加快构建以中国为主导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要充分发挥中国具有世界最完整制造业供应链体系优势,加快补齐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短板,着力固链强链延链补链,实现中国制造业核心产业链自主高效,促进产业链加快向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跃升。要努力提升核心企业的基础能力和供应链水平,积极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大力推进中国供应链的海外布局,积极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供应链网络体系,加快构建以中国为主的全球供应链网络。三是加强与日韩产业链供应链深度合作。以RCEP规则为引领,以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半导体、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合作为抓手,以双向投资项目为重点,以中日韩产业博览会等为平台,以改善营商环境更好吸引和服务在华日韩企业为中心,进一步加深与日韩产业链供应链羁绊。四是推进RCEP框架下产业合作。要借助RCEP落地实施红利,共同推动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合作,充分挖掘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优势互补合作潜力,推动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与融合,维护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与畅通;要共同推动区域内科技创新合作,建立面向全球的研发中心和创新中心,提升区域创新优势,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要积极探索RCEP框架下产业合作新模式,推动RCEP框架下产业园区合作,以构建国际合作产业园区为抓手,先行试点开放制度创新,推动中日韩产业合作、产城融合发展,构建开放创新、绿色低碳、智慧现代的未来科技园和现代产业园,以产业合作平台为纽带,提升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同时,要鼓励中日韩企业用好RCEP优惠关税、原产地累积等原则,进一步扩大中日韩及RCEP成员之间贸易投资合作,尤其是拓展RCEP框架下中日韩“一带一路”第三方市场合作新空间,巩固中日韩在第三方市场已开展的项目合作,稳步拓展合作新领域,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日韩+X”合作。五是提升应对美国“长臂管辖”的能力。要进一步完善涉外法律和规则体系,提升中国涉外法治话语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版“阻断法令”,对冲美国“域外法权”,保护中国企业免受美国制裁,制定严格的个人数据保护条例,提高美国法院获取个人信息数据成本。

(五)寻找重点产业合作契合点实现互利共赢

充分借助日韩在半导体、汽车、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健康養老和人文交流等领域的产业优势,寻找产业合作契合点,提高中国产业发展水平和空间。

一是加强半导体产业互补合作。在半导体产业链中,中日韩占据重要位置且高度互补依存。日韩处于芯片领域高端,日本在半导体设备、半导体材料方面全球较强,韩国拥有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供应链,但缺少关键材料;中国芯片设计全球领先,封装势头强劲,而且能为世界提供庞大的半导体市场规模,但缺少自主关键核心技术。中国仍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2021年和2022年全球半导体企业约30%的营收来自中国。【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Wind资讯数据整理而得。】此外,RCEP框架下,中日韩将分阶段撤销90%以上商品的关税,其中包括部分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大大降低了中日韩半导体企业的合作成本。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中日韩应进一步加强半导体产业合作,特别是在集成电路装备、材料等领域的深入合作,加强半导体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二是加强汽车产业合作。日韩新能源汽车发展起步较早,日本在氢燃料汽车方面、韩国在电动汽车及推动汽车碳减排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技术,但都存在缺少应用场景和消费市场不大的问题,而中国能很好地提供新技术和新产品施展的舞台。新形势下,中日韩可利用技术相通、场景互补优势,积极开展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领域的合作。一方面可带动中国新能源汽车和中高端汽车的发展;另一方面可增进三方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交流,推动汽车减碳适用技术合作,推动未来中日韩汽车产业合作向着长期共存、共同促进方向发展,推进节能减碳等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是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国际合作。中日韩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有着共同的需求和巨大合作潜力。日本正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推动社会5.0战略,提高生产率,解决老龄化、缩小教育差距、盘活地方经济;韩国重点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推进数字大坝、智能政府和国民安全社会建设;中国加快数字化发展,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打造数字社会,建设数字中国。新形势下,中日韩加强数字经济合作应秉承发展和安全并重的原则,继续加强在数字化防疫抗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数字化转型、智慧城城市建设、网络空间治理、网络安全合作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四是推动绿色低碳国际合作。中日韩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有相同的需求。日本致力于构建脱碳社会,韩国加速向低碳社会转型,中国在努力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分别制定在2050年、2050年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中日韩绿色低碳发展目标日渐趋同,将有利于深化绿色低碳领域的务实合作。要重点加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能源发展等领域的产业合作,推进企业合作、科技合作与人员交流合作。

五是推进健康养老与人文交流合作。中日韩都面临健康养老等共性社会问题,这有利于三国探索建立健康养老合作长效机制,推动健康养老经验交流与研究合作,打造健康养老最佳实践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促进全球健康养老合作。要加强在制度建设、人才培养、产品研发、养老护理机构管理服务、老年辅具和智能设备制造等方面的合作,加强在文教体旅、媒体、影视、青少年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构建人文交流新格局,增进两国民众的相互理解,夯实两国交流的民意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鹤:《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5日。

2.韩文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0日。

3.杨长湧:《构建新发展格局下我国推动高水平国际经济合作的路径与方向》,《全球化》,2022年第5期。

4.白文静:《中日韩三国开展经贸合作的优势条件分析》,《投资与合作》,2023年第2期。

5.张雪领:《RCEP背景下中日韩产业与投资合作新举措》,《中国投资(中英文)》,2023年第1期。

6.徐博、庞德良:《中日建交50年电子信息产业合作:回顾与展望》,《现代日本经济》,2022年第6期。

7.白玫:《韩国产业链供应链政策变化及其影响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2022年第1期。

8.徐占忱、逯新红:《2021年前三季度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研判》,《全球化》,2021年第6期。

9.逯新红:《加强中国供应链安全建设刻不容缓》,《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20)》,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

10.刘文:《RCEP框架下的中日韩产业合作》,《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1年第3期。

11.王立勇、杨发琼:《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全球生产布局调整分析》,《国际贸易》,2021年第2期。

12.方晓霞:《中日产业竞争力比较与产业合作的前景分析》,《发展研究》,2020年第4期。

13.逯新红:《RCEP框架下,拓展东亚东南亚合作新产业新业态新平台》,《中国对外贸易》,2022年第1期。

14.张晓静、涂佳佳:《RCEP生效与中日韩敏感产业合作》,《东北亚经济研究》,2023年第2期。

15.王晓博:《领航天津健康产业,示范新型合作发展——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调研》,《东北亚学刊》,2020年第5期。

16.康逸:《中国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运行提供重要支撑》,《新华每日电讯》,2023年4月10日。

17.逯新红:《中国如何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中国对外贸易》,2022年第3期。

18.张燕生:《中韩应强强合作,开拓第三方市场》,《北京日报》,2022年9月20日。

19.中国日本商会:《中国经济与日本企业2021年白皮书》,第一财经网站,2021年6月16日。

责任编辑:李 蕊

猜你喜欢

中日韩
“蛰伏”后,再启程——记中日韩对接合作发展山东行
在潍坊,共话中日韩合作
“中日韩+X”模式,打造三国合作新平台
中日韩农村环境政策比较分析
1~2月中日韩造船三大指标实现情况
中日韩自贸区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