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 和MRI 在不同分型踝关节运动骨折患者检查中的应用研究

2023-08-17方玉祥蒯茂松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12期
关键词:踝关节分型韧带

方玉祥,田 丽,陈 瑜,杨 旭,蒯茂松,夏 雪

(南京梅山医院放射科 江苏 南京 210039)

踝关节主要负责人体的负重和运动,踝关节运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外伤性骨折,一般是指在运动期间踝关节遭受直接或间接暴力所致扭伤[1]。临床常采用踝关节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即通过在患处植入螺丝钉,使断端复位并固定,减少韧带损伤,促进生理结构恢复。但由于踝关节解剖结构相对复杂,X 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方式被用于术前诊断及预后评估[2-3]。根据外力大小和受伤状态的不同,踝关节骨折具有不同分型,Lauge-Hansen 分型是指通过受伤时患足的位置及足部(距骨)相对于小腿的运动,分为旋前外展型、旋前外旋型、旋后外旋型、旋后内收型四种,每种再按韧带和骨折情况进行分度。本研究探讨CT和MRI 在不同分型踝关节运动骨折患者检查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南京梅山医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82 例,男63 例,女19 例;年龄16~49 岁,平均年龄(36.62±5.35)岁;骨折分型:旋前外展型(pronation abduction,PAB)25 例、旋前外旋型(pronation-external-rotation,PER)16 例、旋后外旋型(supination-external rotation,SER)31 例、旋后内收型(supination-adduction,SABD)10 例。

纳入标准:①均确诊初发踝关节单侧骨折,且属于运动所致的闭合性骨折;②无合并其他骨折;③临床资料完整,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肝脏疾病者;②合并恶性肿瘤性骨折、陈旧性骨折者;③手术禁忌证;④非外伤原因所致骨折者;⑤病例资料不完整或影像资料欠佳者。

1.2 方法

根据患者不同骨折分型、移位严重以及是否合并肢体肿胀等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1 d、术后6 个月依次给予CT、MRI 检查,检查方式如下。

1.2.1 CT 检查

CT 检查以GE 公司16 层螺旋CT 进行扫描。①设置扫描参数:扫描层厚间距均为5 mm,管电压120 kV 或140 kV,管电流120 mA,螺距和重建间隔均为1 mm,矩阵512×512;②患者取仰卧位,从患侧骨折线上至外踝下约1 cm 进行平扫,完成后可高压静脉注射80 mL 碘海醇完成增强扫描;③然后将扫描数据信息传至数据处理中心,行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包括对横切位、矢状位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形成三维结构图像;④最后,由2 名3年以上影像诊断的经验的医师以双盲法读片,分析术前术后影像学特征,分析有差异时,协商后得出最终结果。

1.2.2 MRI 检查

MRI 检查以西门子公司skyra3.0T MR 进行扫描。①设置扫描参数:常规扫描序列T1WI 序列参数为TR 500 ms,TE 10 ms,层厚为4 mm,层间距0.5 mm,视场角160×160;矢状面和冠状面质子密度加权脂肪抑制序列参数为TR 2 500 ms,TE 46 ms,层厚为3 mm,层间距为0.3 mm,视场角160×160;轴位T2加权脂肪抑制序列T2WI 参数为TR 3 800 ms,TE 95 ms,层厚为3 mm,层间距为0.3 mm,视场角160×160;②患者取仰卧位,下肢自然伸直,从胫腓骨下到根骨水平面进行完成各序列方位检查,将图像上传至数据处理中心,同上完成读片。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不同检查方式影像学特点。②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不同检查方式的骨折分型诊断符合率。PAB 是患者后足处于旋前位,踝关节受到强力外展或外翻用力,内侧受强力牵拉,外踝受挤压;SER 是指患者受伤时处于旋后位,距骨以内侧为轴向外后方旋转,外踝向后移;PER 是指患者受伤时足处于旋前位,距骨受到外旋力以外侧为轴向外旋转,内侧结构收到牵拉;SABD 是指患者受伤时足处于旋后位,外侧受牵拉,内踝收到距骨挤压。③术后1 d,CT、MRI 评估复位、内固定质量。复位质量:患者骨折部位基本恢复正常,踝关节面移位<2 mm,对线对位良好为解剖复位,否则为非解剖复位;内固定质量优是指患者内固定钢板位置恰当,螺钉距离合适,否则为差。④术后6 个月复查,CT、MRI 评估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检查方式影像学特点

CT 三维重建:患者骨折处可见高密度影现场,明显高于周围临近组织肌肉;损伤时骨间韧带中断、挛缩、增宽清晰可见,立体感较强,韧带连续性中断,呈现低密度影;MRI 诊断:患者患处韧带变细、增粗、表面不平,T2W1 上信号增强,28 例患者存在积液,脂肪抑制图像在液体及出血的部位均呈现高信号。

2.2 不同检查方式骨折分型诊断准确率

CT 三维重建的PAB、SABD 诊断准确率高于MRI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检查方式骨折分型诊断准确率 单位:例

2.3 不同骨折分型患者术后疗效

以CT 和MRI 联合检查结果为准,对不同分型骨折患者采用针对性手术方式治疗,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SER、PER、SABD 患者均实现骨折解剖复位和内固定满意,PAB 患者中22 例患者手术均成功,3 例患者后踝复位不佳将导致下胫腓联合无法复位。术后1 d,CT 检查PAB、SABD 分型复位、内固定质量检查符合率高于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骨折分型患者术后疗效[n(%)]

2.4 不同检查方式对术后并发症预测效能

随访6 个月,术后出现踝关节疼痛、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9 例,实际发生率10.98%。CT 与MRI 检查预测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CT 与MRI 联合预测率为100%。见表3。

表3 不同检查方式对术后并发症预测效能

3 讨论

踝关节作为承担机体最重要的负重屈伸关节,关节腔轻薄,周围韧带外侧较分散,内侧较集中,在剧烈运动或强大外力冲击下极易造成损伤,因此,踝关节运动骨折是发生率非常高的骨科损伤性疾病[4]。踝关节运动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有较复杂的解剖结构及力学机制,据报道,踝关节面的平整度及移位情况,包括受伤时足部方向与患者受伤程度密切相关,距骨外移1 mm 也会导致胫距关节接触面积大大减少,腓骨外移超过2 mm 造成踝关节应力异常,增加踝关节术后关节炎症等风险[5-6]。因此,踝关节具体的损伤部位和损伤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对策,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Lauge-Hansen 分型是踝关节骨折术前分型采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骨折的外力方向、足部姿势以及韧带情况来对患者骨折碎块位置、断端移位方向以及关节韧带损伤等情况进行准确评估和判断,包括旋前外展型、旋后外旋型、旋前外旋型、旋后内收型,从而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正确的手术治疗方案。临床常采用X 线对踝关节骨折情况进行准确诊断,操作简单、经济适用,尤其对于完全移位性骨折具有高检出率,但由于不同骨折分型的踝关节具有不同的影响学特征,X 先拍摄体位有限且极易具有骨骼影像重叠的情况,难以显示出一些细小骨折及断端情况。对于骨折术后疗效及预后评估需要更加清晰、准确显示出螺丝钉复位及内固定情况[7]。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SER、PER 分型诊断情况比较两种诊断符合率无明显差异,但CT 在PAB、SABD 分型诊断符合率高于MRI,这提示CT 三维检查图像更直观清晰,计算机能够对图像进行处理和重建,可以进一步了解骨折碎片位置与脱位情况,尤其PAB、SABD 分型需CT 直观显示患者胫骨远端内侧关节面软骨损伤和关节面压缩情况,从而发现腓骨高位骨折,准确评估患者三踝骨折及周围肌腱损伤情况,有助于为临床恰当治疗方案提供指导[8]。

本研究结果显示,SER、PER、SABD 分型患者均实现骨折解剖复位和内固定满意,PAB 患者中22 例患者手术均成功,3 例损伤患者后踝复位不佳将导致下胫腓联合无法复位。这提示不同骨折分型的均呈现出较好的复位效果和内固定质量;术后1 d,CT 三维重建检测PAB、SABD 分型复位、内固定质量检查符合率高于MRI。这提示,CT 对患者断裂处游离碎片、移位成角等情况的检测,对踝关节骨折进行准确术前病理分型,充分理解踝关节损伤机制,同时对骨折线走向、关节面、关节囊损伤进行分析,结合损伤程度,给予不同的针对性的手术操作方式,对于损伤程度较轻微的SABD 分型患者骨折线较短者可垂直骨折线打入全螺纹松质骨螺钉,骨折线较长或伴胫骨远端关节面塌陷者考虑采用支撑钢板固定;PER 分型患者采用外踝、复位下胫腓联合、后踝、内踝、固定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方法等[9]。临床也发现MRI 也准确反映出患者损伤韧带信号类型、厚度、轮廓和连续性等情况,从而掌握应患者韧带损伤情况,明确韧带撕裂部位、范围,对SER、PER 分型患者诊断也具有临床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CT 和MRI 评估不同骨折分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复查实际发生率基本一致,且联合预测效能100%。分析其原因,CT 能够三维立体显示患者骨折术后螺钉植入角度和位置以及复位程度,伪影干扰少,但敏感度低于MRI;而MRI 通过组织水肿、血液供应情况评估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但检查价格昂贵且扫描时间长,体位改变反复[10]。因此,单纯MRI 或CT 检查均有自身不足,有效结合两种方式,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准确分型,针对性治疗,减少术后并发症。

综上所述,CT、MRI 检查可从不同角度诊断显示踝关节骨折情况,可有助于预测术后并发症,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信息。

猜你喜欢

踝关节分型韧带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三角韧带损伤合并副舟骨疼痛1例
注意这几点可避免前交叉韧带受损
失眠可调养,食补需分型
便秘有多种 治疗须分型
距跟外侧韧带替代法治疗跟腓韧带缺失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
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能否负重的生物力学分析
浅述蒙医治疗踝关节骨折进展
基于分型线驱动的分型面设计研究
中医康复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