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

2023-08-17张春丽

南方农机 2023年15期
关键词:社区农村建设

张春丽

(青岛理工大学,山东 青岛 266525)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这是国家的一个重大决策部署,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就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真正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的新篇章。乡村振兴作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前途命运。河南省作为全国重要的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深刻的作用[1]。

1 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

1.1 没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设资金存在较大缺口

在长期的重视工业和城市发展,轻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思想下,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够重视,河南农村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和转型,还是教育、文化、卫生等整体发展仍然比较薄弱,仅仅靠政府投入远不能解决问题,资金缺口仍然较大[2]。而且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制约,许多乡村还处在偏远地区,无法引进社会资金。乡村振兴资金不足,在乡村振兴建设之后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等维护中资金明显跟不上去,部分乡村可以利用的资金除上级补助外,主要靠村民自筹,但是村民以及村委的财力十分有限,对乡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也是杯水车薪。

1.2 没有处理好统一标准和尊重差异的关系,建设特色不突出

河南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有部分乡村抓住机遇,根据自身特色和风土人情,打造了一批乡村品牌[3],吸引了许多城市居民在闲暇时去感悟体验乡村生活,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但也有不少乡村并没有发挥当地特有的优势,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对自身发展定位不清晰,没有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导致乡村的亮点不突出。原因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建设过程中,只注重经济的发展,没有发掘乡村的自然资源优势,打造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的本土特色和品牌,部分乡村虽然远离城市,却盲目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造成乡村振兴建设和周边环境及社会脱节;另一方面,建设的观念和主题不明确,对发展好的模式经验“拿来用”思想根深蒂固,不能够根据自身特色进行“本土化”,导致很多乡村“千篇一律”,突出不了自身的亮点,造成很大的浪费,偏离本村实际,同质化情况严重[4]。

1.3 没有处理好乡村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村容村貌的改善和生态环境的治理,更要重视乡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要在农村产业融合的基础上把乡村建设成美丽、宜居、和谐的乡村,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河南部分乡村振兴的建设仍然存在着农村产业融合水平不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村庄承载能力薄弱等问题[5]。一方面,农业产业标准化水平不高,以农产品简单加工起步,且以低成本为基础,专业化进程缓慢,对劳动力吸纳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有待提高[6],农产品主要还是以低成本、原材料形式进行外售或者出口。

1.4 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建设人才短缺

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依靠农民,即使是现在大力发展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农业生产的主要依靠力量依然没变。但是由于粮食价格低、时间以及人力成本高,加上现代社会经济压力大,许多中青年农民选择外出务工挣钱养家糊口,而不是像老一辈农民一样选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生活,这就形成了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年迈老人留村看家的情况,这是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遇到的普遍困境,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人才短缺。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最终依靠的还是农村年轻人,老人、儿童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虽然也贡献了不少力量,但是经常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由于农村经济产出机会较少,导致许多有才华、有思想、有力量的人逃离农村,奔向大城市[7]。这种现象在河南农村非常常见,长此以往,必然会给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带来许多困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程也会缓慢许多。

1.5 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的建设发展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对农村的财政拨付相对于城市来说也是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了我国农村建设长期远远落后于城市。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社区的发展进度开始加快,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目前,在河南有很多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修建是由村民和村委共同集资修建的[8]。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政府对农村社区建设不够重视,财政投入力度不够,农村数量多、农村人口多,少量的资金扶持对于大规模地进行农村社区建设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有的村庄由于资金不足,工程进行到中期不得不暂停;第二,农村经济水平落后,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种地,收入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后期的管理费用、维修费用也难以得到拨款支持,或者由村民和村委筹集。同时,由于农村在经济、环境、人文等方面相对比较落后,难以吸引社会组织和企业的投资,资金融合机制未能实现多元化[9]。

2 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2.1 建设数字乡村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一定要充分重视数字乡村的建设,运用数字技术对乡村进行数字化建设、数字化治理,并建立乡村数字化档案等。在过去,许多乡村因为地缘因素不为外界所知,无论是文化还是生产活动,均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状态。但数字信息技术便可解决这个问题,促进乡村与外界的交流,数字化建设也可以助力乡村人口结构和产业的调整[10]。此外,建立乡村数字化档案也十分迫切,尤其对于那些处在消亡边界的乡村。截至2023 年3 月,河南省共有275 个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些村落均拥有较为丰富的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11]。但现实情况是,这些村落也面临着消失的风险,特色建筑在历史烟尘中风雨飘摇,特色民俗文化也因人才外流和城市文化入侵而失去生长空间。然而,数字化建档,不仅对这些村落可以起到保护作用,还能对其文化进行产业开发,带来切实的经济效益。

2.2 提高乡村振兴的领导力和内生动力

在乡村振兴的五大振兴中,组织振兴是根本保证。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一在于组织振兴,在于乡村振兴的领导力问题。正所谓:“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要把村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村子怎么发展,人心怎么聚,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会有“主心骨”。发挥好支部书记的“领头雁”作用[12]。乡村振兴更要发挥好支部的领头作用,以党的建设为核心,做好基层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基层工作在各方面的提升,在基层工作上下真功夫、狠功夫,全面提升乡村振兴的领导力。第一,乡村振兴的要义在于“城乡融合”,把县域治理发展与乡村振兴统筹起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夯实基层基础、锤炼过硬作风,确保各项工作落细、落实、落到位[13]。第二,关键在于变“行政推动”为增强“内生动力”,把农民的主体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大力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推动有志青年返乡创业[14]。

2.3 实现“三链同构”,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乡村振兴短期看政策,中期看产业。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现了产业振兴,就有了物质保障和资金支持,形成产业链带动农村发展,农民就业问题就有了解决的途径,农村社区发展就有了坚实的物质支撑。要用“三链同构”完善现代农村产业体系,以供应链的畅通支撑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进而提升价值链,让农民群众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要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就要坚持结构优化、龙头带动、品牌塑造,在提升农业竞争力上探索新路径[15]。乡村振兴不能简单地走经济发展的道路,而是要全面发展、全面振兴。生态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基本要义,要避免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走过的弯路,避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要对生态振兴和生态体系构建进行深入考虑;要对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农村整体文明程度进行综合考虑;要充分考虑各地乡村的差异,因地制宜,有序推进乡村振兴[16]。

2.4 建立健全人才培育、导流机制

无论是城镇化还是乡村振兴,底层逻辑都少不了对人才的抢夺。城市本就占有环境、资源、机会等方面的优势,在这场人才抢夺战中,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高质量人才面对城市的高福利,往往也会选择在大城市打拼,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也会觉得读书就是为了逃离贫困的家乡,在大城市谋一份高薪职业,这对乡村人口结构造成很大冲击。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在奋力走出农村,大多数农村只剩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中青年农民对农业的热情逐渐消退,最终导致恶性循环,乡村越落魄,越无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人才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至关重要,无论是大学生村官还是驻村第一书记,说到底,都是政府对乡村的人才导流[17]。但除了政府作为,乡村振兴更需要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人才的到来与回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少不了青年人才来注入新鲜血液,为国家的乡村振兴事业贡献一份力。

3 结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提高了农业、农村、农民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客观要求。中国的农村数量多、农村人口多,很多地理环境恶劣的农村发展更是难上加难,只有农村发展起来了,中国才能真正发展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不仅对于我国意义重大,对于整个世界来说也意义非凡,它能够为世界农业农村的发展树立中国样板,为世界农业农村发展问题的解决提供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社区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