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民阅读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现状、问题与路径*

2023-08-17

南方农机 2023年15期
关键词:全民图书馆建设

刘 纯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中山 528400)

0 引言

继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之后,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立足新时代“三农”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顶层设计。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1]。同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明确指出应当推进乡村“五个振兴”,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自此,我国乡村振兴开始进入快车道。

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振兴”之一,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的重要一环,也是我国全面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乡村文化振兴尤其顺应了广大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新时代乡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国家大战略的引导下,政府、社区、社会多方协作,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建设成果以农村书屋、乡村图书馆、农村茶舍书房等形式,成为乡村振兴的亮眼符号,乡村文化面貌在硬件基础建设的加持下焕然一新,农村居民开展阅读、交流等文化活动有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早在2006 年,中宣部等11 个部门就发布过《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全民阅读作为一项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在提升国民文化素质、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全民阅读和公共文化普及取得了长足进展,全民阅读已经先后八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社会已经初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2]。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全民阅读理应成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路径,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 乡村文化振兴与全民阅读相关研究分析

以2022 年11 月在中国知网检索得出的文献数据为研究对象,不难发现,自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之后,学界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出现明显放量增长,并且多年来一直维持较高的研究热度和增长态势。从学界的关注点看,现有研究分布比较广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产业振兴”“文化旅游”都有不少研究者在关注,并发表了许多研究成果。但从研究的学科分布上看则是另外一幅景象:文化、农业经济、政党及群众组织三大类的文献数量占了全部文献的70%以上,其他学科则分享了剩下的30%,研究文献整体呈现出“三强”的局面。研究文献数量的分布直接反映了当前在乡村振兴领域研究热度的大小,这与国家战略引导和乡村振兴目前的推进机制是高度相关的。值得关注的是,从图书情报和数字图书馆角度的研究文献数量约占其中的3%。这部分研究大多重点关注乡村文化的建设,即从图书馆学科视角出发,将乡村文化建设作为图书馆服务的一个社区延伸。

在前文检索的基础上,若以“乡村文化振兴+阅读”为主题关键字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可得到研究文献158 篇。笔者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这部分研究在将乡村文化建设作为图书馆服务的一个社区延伸的基础上,对目前乡村文化振兴的状况进行了分析,主要落脚点是为乡村居民提供更为便捷的图书服务并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张文彦、袁继慧认为应积极推动阅读推广技术创新,在全民阅读工作中开发实用有效的阅读推广方法、技能和手段[3]。操菊华、陈晓珍认为应加强优质阅读资源建设并对阅读活动进行宣传教育,以提供正确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4]。张文彦、徐升国认为未来中国应该是一个学校以阅读为教育主轴,国民以阅读为生活方式,城市以阅读为文化形象和气质,国家以全民阅读事业激发国民文化凝聚力、国家软实力的国度[5]。

在提倡服务育人和“书香中国”建设的新时代,以全民阅读为核心的阅读推广工作一直是图书馆界研究和实践的热点。经过多年的发展,全民阅读在理论总结、学理探究和推广模式上都有了不少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但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学界在全民阅读领域直接聚焦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仍然不够,即便是农村书房、乡村图书馆等的建设也是基于传统图书馆服务的物理延伸,视角较为单一。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将视角更多地切换到全民阅读领域,针对乡村居民实际的文化需求、自觉的文化觉醒、提炼乡村民俗文化精髓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开展更多研究,解决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满足乡村居民实际文化需求和激发村民文化觉醒”等文化下乡“水土不服”问题,让农村居民在国家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中切实享受到阅读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 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问题分析

2.1 软硬件建设不同步

在国家大战略的引导下,政府、社区、社会多方协作,农村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农村的硬件条件提升明显。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巨资,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许多村落建设了自己的农村书屋、乡村图书馆、农村茶舍书房等各种形式的文化阵地,这些建设成果相当一部分还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亮眼符号。乡村图书馆的建立,填补了农村图书馆的空白,改善了农民文化生活的基础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村的发展,让农村告别了文化闭塞,使农村居民拥有了与城市居民一样能随时随地享受文化食粮的可能[6]。总之,乡村文化在硬件基础建设的加持下面貌焕然一新。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乡村文化在建设过程中硬件建设和软件配套并不同步,投入巨资建设的乡村书屋利用率不高,大部分农村居民对图书馆的需求并不强烈,部分农村图书馆长期空置,有的甚至已变更用途,造成了一定的浪费。

2.2 建设机制单一

乡村振兴是国家层面统一部署实施的大战略,政府毫无疑问是推动其落地的最大力量。从目前乡村振兴项目的建设机制看,乡村振兴项目也基本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完成。这种建设机制有利于各类资源的整合及建设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整体协调解决。政府作为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的最大力量,确保了项目准确落实国家战略,多方力量协调推进。但具体到文化建设领域,这种自上而下的建设机制也导致了村民对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观参与度较低。乡村居民是乡村文化活动真正的主体,其较低的参与意愿也是造成相关文化设施使用率低的直接原因[7]。过于单一的建设机制,客观上不利于乡村文化建设形成“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浓厚氛围。

2.3 文化资源匮乏

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承及乡村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自然应该是图书资源的主要提供者,这也是其作为图书馆服务物理延伸的必要条件。但目前乡村建设的各类农村书屋、乡村图书馆、农村茶舍书房等场馆,更多地仅仅是注重空间建设,对于如何进一步配置图书资源、提供图书资源服务并无深入研究。一方面,乡村书房为政府主导建设,其资金来源一般为政府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统筹,资金效能的要求使其更注重村容环境的改善,容易出现“重投入、轻效果”的问题。另一方面,与城市公共图书馆相比,乡村图书馆的藏书资源过于贫乏,无法承担更多文化学习和交流的功能,这也是导致其闲置率较高的现实原因之一。客观地看,乡村书房有其独特的地域性,其资源配置无法也不应该追求跟城市公共图书馆完全一致,这既不现实也不明智。

2.4 专业人才欠缺

农村书屋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空间,是传统图书馆服务的物理延伸,同样需要有专业人才作为支撑。但目前乡村振兴的整体建设机制无法全面覆盖项目建成后的运营管理及人才支持。当地村委会作为场馆的产权主体,也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和运营资金,一般仅能做到在建成的基础上代为管理,无法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也正因为如此,部分地区的农村书屋逐渐转化成村委会或村民休闲、开会场所,其文化功能丢失大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聚集效应明显,也直接导致了农村人才外流,许多村落仅剩老人、小孩留守,不断被合并或自然消失。如此,对于文化领域需要的专业人才,客观上也很难在乡村内部找到。

2.5 服务能力不足

文化活动是一个地方文化氛围是否浓郁的最直观体现。因农村居民长期从事的工作与文化活动联系并不紧密,所以传统的图书服务并不足以引起农村居民的阅读兴趣,也无法对接和满足村民的阅读需求。农村居民的认知及消费习惯也难以支持他们为文化产品进行付费。因此,在人才匮乏、条件欠缺、需求不足三方面的影响下,农村书房需要提供专业且迎合村民需求的文化产品或服务显得更加不切实际[8]。

3 全民阅读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路径

从2006 年国家发布《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起,我国在全国层面推进全民阅读已经十多年。2021 年,全民阅读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为全民阅读确立了更高的目标。回顾这十多年,全民阅读作为一项国家级别的文化自信与文化繁荣大战略,在促进我国国民自主阅读、提升国民文化素质、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全民阅读推进过程中,政府、高校、图书馆、文化馆、出版社、文化产品供给方、专业人员、热心读者等各类活动主体都积极参与其中,献计献策,形成了许多新思路、新做法、新实践和新案例,将全民阅读推向深入。应该梳理和优化这些宝贵的思路和实践,以惠及文化基础薄弱的广大乡村。同时,由于乡村居民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其长期的农耕生活所形成的认知和文化接受习惯与城市居民差异巨大,也需要相关行业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文化产品。

3.1 完善机制,发挥乡村力量

乡村振兴目前的建设机制依然是政府主导,尤其是美丽乡村、精品乡村等项目,是由政府部门拨付专项资金进行建设的,在项目整个建设周期政府的主导作用一以贯之[9]。这种建设机制有利于项目的整体协调和推进,尤其在项目启动和建设前期,保证了各项工作特别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实施。目前,乡村振兴的“五个振兴”已全面铺开,遍地开花,一些项目已完成前期建设,进入实际运营阶段。新的建设阶段有许多新的变化,尤其是项目运营的机制问题,需要从项目运营实际出发,对目前的建设机制进行完善,建立更加科学、更加适合运营阶段的协同机制。笔者认为,乡村文化活动的主体是村民,村民的阅读水平、阅读数量及其参与阅读推广等文化活动的主观意愿,是检验乡村文化振兴最直观的基础指标。乡村文化是否振兴,乡村居民是最不能被忽略的群体。全民阅读十多年的发展经验启示我们,中国广阔的乡村可以是、也应该是全民阅读大有可为的领域。因此,将社区、村委和村民代表等主体纳入机制,参与文化振兴项目的规划、运营等环节显得十分必要。乡村居民既是建设者,也是服务对象,能确保项目在设计之初即更符合乡村居民实际文化需求。乡村居民作为建设者之一,主观上也更愿意参与其运营过程中的各项文化活动。此外,行业专家、第三方文化产品供应商、文旅行业人员等相关方也是在乡村文化建设上可以发挥力量的重要成员,灵活的机制安排,能多角度收集各方专业意见,实现“政府主导、群众参与”,让乡村文化建设切实落到实处,惠及乡村居民。

3.2 多方合作,引导知识下乡

从全民阅读的研究和实践来看,图书馆、文化馆、高校等机构是全民阅读理论探索和案例实践的前沿阵地。这些机构通常拥有专业的人才和丰富的资源,长期活跃在社会各层面的文化活动中,对于乡村文化建设,这些都是宝贵的资源。乡村因长期以来基础条件差,农民文化水平不高,不受文化活动关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方面条件越来越好,文化活动的基础环境也在逐步改善,为阅读下乡、提升农村居民文化水平、培养乡村文化氛围提供了条件。事实上,今天的乡村已经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年轻人带着知识和技能返乡创业,回归田园,将时尚文化和传统乡村结合,创造了许多新的生活和文化形态。当前社会的文化和科技发展迅猛,创客、自媒体、直播、短视频等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这些新事物与美丽乡村融合,将创造出更多文化、科技与田园生活融合的现代农村新形态。图书馆、高校等掌握着前沿知识和技术的机构,只要通过适当的合作和引导,都可以成为乡村发展、乡村文化建设强大的动力来源。新时代的大学生,既是阅读的主力军,也可以是乡村阅读推广人,用最新的媒介手段和文化形态,让自身的学识和技能在乡村发光发热,营造更加繁荣的乡村文化氛围。

3.3 加强研究,挖掘乡村特色

历史上的中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人们在日复一日的自然农业生产中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一个地方的风俗民情常因地理位置、民族习惯、语言等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本身就是独特而宝贵的乡村文化。在国家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这个大的叙事背景下,人们更不应该忽略乡村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的民俗文化[10]。从这个意义上看,当地居民作为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并不是人们日常认为的“没文化”,而毫无疑问是最“有文化”的群体。民俗文化因乡土文明而生,来源于粗犷而更富生活气息的乡村生活,其文化体验与精致的文字阅读差异巨大。为了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应该进一步加强研究,自下而上发掘当地的乡村风俗民情、文化特色,对其加以记录、整理和提升。并多从现代叙事的角度,采用电子阅读、新媒体、数字再现等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提炼和包装,使其更符合现代阅读需要。

4 结语

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既是乡村文化繁荣的过程,也是我国乡村居民文化水平提升的过程。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只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国家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决心和经验作为支撑,不断完善建设机制,发挥各方力量,多手段积极推动文化下乡活动和乡村文化特色挖掘工作,必将不断提升乡村文化建设水平,坚定乡村文化自信,最终实现我国文化繁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全民图书馆建设
全民·爱·阅读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图书馆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可持续全民医保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去图书馆
全民环保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