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在城市高架桥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2023-08-16吴铭飞

无线互联科技 2023年11期
关键词:水准测量高架桥内环

吴铭飞

(上海城建城市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23)

0 引言

地面沉降是一种环境地质现象,其成因是受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地壳表层压缩,导致区域地表高程下降。 它是一种变化缓慢的地质灾害,会带来永久性的环境和资源损失,已成为全球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重要课题[1]。 地面沉降将导致城市防洪抗洪能力下降,市政基础设施遭到破坏,城市建设和维护成本增加等,更严重的会造成地下管线断裂、道路塌陷断裂、建(构)筑物变形倒塌,造成巨大危害和损失,严重影响社会正常的生活生产,制约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地面沉降监测技术主要依靠精密水准测量,通过对大量离散沉降点的监测,获取沉降数据[2]。 水准沉降监测方法虽然精度高,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且只能实现对点位沉降信息的监测和分析[3]。

近年来,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技术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InSAR 测量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4]。 该技术本身具有规模大、全天候、时效性强的特点[5],在快速、经济地获取大规模地表变形信息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已广泛应用于地面沉降监测领域[6-8]。

1 技术原理及方法流程

1.1 InSAR 数据处理

本文采用37 景高分辨率X 波段TerraSAR 升轨影像对上海内环高架桥沿线进行了时序InSAR 处理。37 景SAR 影像的时间跨度为2009 年3 月至2012 年10 月,影像的斜距和方位向分辨率分别为0.91 m 和1.97 m。 SAR 影像数据集的时空基线分布如图1 所示。 在时序InSAR 分析中,主影像选取2009 年3 月15 日这一景SAR 影像,InSAR 干涉对的最大时间基线为850 天,最大空间基线为400 m。

图1 干涉时空基线

为了提高计算效率,沿内环高架桥设置了200 m宽的缓冲区。 该实验区域的高相干点基于时序InSAR 技术处理得到。 在实验区共得到291 820 个相干点,缓冲区内平均每公里约6 000 个相干点,其中最大形变速率达-19.18 mm/a。

1.2 聚类算法分离高架路相干点

由于获得的相干点包括地面、高架以及其他位置点,而本文研究对象是高架桥梁,所以需要分离高架桥上的相干点及地面相干点。 本文基于K-means 聚类分析原理,将高程值设为分类的指标。

在K-means 算法过程中,首先确定所要聚类的准确数目K,并随机选择K 个样本,每个样本代表一个类的均值。 对剩余的每个样本,分别计算它与这K个均值的距离,并将它归到最近的那一类中。 然后重新计算K 个类的平均值以形成新的聚类中心,这个过程反复进行至同一类的内部相似度最大,而不同类间的相似度最小。 对于内环高架路段,将海拔在0~20 m 的点分为地面点、高架点和其他点3 类。

2 上海内环高架形变监测

2.1 区域概况

本文以上海内环高架为实验对象展开研究。 上海内环高架又称“上海内环线”,全长47.7 km,是上海市最早建设的城市快速高架道路。 它由黄浦江分为浦东段和浦西段,浦东路段为“罗山路→龙阳路”的地面快速道路,浦西路段为“中山南路→中山南一路→中山南二路→中山西路→中山北路→中山北一路→中山北二路→黄兴路”高架道路。 上海内环高架桥浦东路段主要以地面道路为主,浦西路段主要以高架道路为主,主要形式是双向四车道和双向五车道,单车道宽约4 m。

2.2 内环高架InSAR 监测结果

为了分析上海内环高架桥的变形,需要将高架桥上的相干点从形变结果中分离出来。 为了减少干扰数据,本文在高架桥选定的中心线两侧设置了30 m的缓冲区。 考虑到高架桥的实际高程范围,且高程值大于20 m 的相干点去除不予考虑,沿上海内高架桥共计提取出27 919 个相干点。

从相干点分布来看,浦东路段相干点密度较低。原因是浦东新区的地面道路在SAR 影像获取时间范围内仍在施工,影像相干点识别受干扰。 由于本文主要目的是研究利用InSAR 技术获取内环高架桥路段的形变,因此,本文仅对内环高架桥浦西段的相干点进行分析。

使用K-means 聚类分类后得到高架桥上共计10 276 个相干点。 统计结果表明高架桥上相干点的垂直形变速率为-14.84 mm/a~8.88 mm/a。 平均变形速率为-0.20 mm/a。 聚类分类后得到位于高架桥下方的地面点共计8 813 个点。 高架桥下地面点的垂直方向的形变速率为-14.08 mm/a 至9.36 mm/a。平均形变速率为-0.80 mm/a。 存在形变的路段主要有5 处,分别是中山南路部分路段、中山南二路部分路段、中山西路部分路段、中山北路/中山北一路部分路段及中山北二路部分路段。 高架桥上的点与地面点的垂直形变速率如图2 所示。 通过对比可见,二者接近一致,表明高架桥总体稳定,没有显著变形,所产生的沉降绝大部分是地面沉降导致。 图3 中用圆圈标识了有较明显沉降的路段。

图2 内环高架点及地面点垂直形变率直方

图3 上海内环高架分布及形变速率(圆圈表示该区段有较显著地面沉降)

2.3 水准点沉降速率计算

由于SAR 影像时间覆盖范围为2009 年3 月28日至2012 年10 月8 日,所以实际使用的水准数据为2009 年8 月至2012 年11 月3 年间4 期水准测量结果,并将其与InSAR 技术测量得到的形变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水准数据获取的具体时间分别为:2009 年8月、2010 年8 月、2011 年8 月、2012 年11 月。 上海内环高架桥精密水准测量监测点位于高架桥墩上。

假设桥墩点水准高程的变化是线性的,根据2009—2012 年3 年间桥墩点的水准高程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即:

H = vY + h

上式中,H 表示水准高程(单位:m),Y 表示年份(单位:a),v 表示水准沉降速率(单位:m/a),h 表示截距(单位:m)。 利用最小二乘原理,通过平差计算得出v 作为该水准点3 年间的平均沉降速率。

由于每一期水准沉降测量中,并非所有桥墩控制点都被测量到,且部分水准数据含有粗差,所以对于无水准数据或者只有一期水准数据的点,不纳入计算范围;对于只有两期水准数据的点,若平均速率精度较差,后期也不纳入计算范围;对于有3 期及以上水准数据的点,则利用线性拟合求出平均沉降速率。 针对精度较差的点,如果存在明显测量误差,则剔除该点。 另外,比较该点与邻近点的沉降情况,如果明显不同,则剔除该点。

2.4 InSAR 与水准测量结果对比

将存在形变的水准路段的水准点沉降速率与InSAR 测量的形变速率进行对比,结果如图4 所示。

图4 InSAR 形变速率与水准测量形变速率值对比

结果显示,在沉降的路段,InSAR 与水准速率虽未完全吻合,但在沉降的趋势上保持一致。 对于水准测量得到沉降的路段,InSAR 均能检测出来,对于InSAR 反映沉降而水准测量不明显的路段,如上图中山南路、中山西路(沉降段),路段前后水准未显示沉降,而InSAR 监测结果显示存在较为明显的沉降。 二者数值上存在差异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1)部分水准点一定范围内(30 m)没有相干点,无法直接比较;(2)水准测量是多期、多段的,基准点不一致或基准点本身有沉降;(3)水准点经纬度位置由内插而得,存在一定点位误差;(4)InSAR 得到的相干点速率是相对形变量,不是绝对形变量。

3 结语

本文研究探讨了InSAR 沉降监测技术原理,提出了一种城市高架桥梁InSAR 沉降监测方法。 采用时序InSAR 方法获取了上海市内环高架路2009 年3 月28 日至2012 年10 月5 日的地表变形,结果表明高架桥总体稳定。 高架桥存在5 个较明显沉降的路段,通过与同期水准测量结果对比,两者沉降趋势基本一致,验证了InSAR 技术能够用于发现内环高架存在变形的路段。 本文提出的城市高架桥InSAR 监测方法可以提高城市沉降监测水平及精度,对于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水准测量高架桥内环
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的“内环-外循”框架研究
福州高架桥上的“红色飘带”
拆除高速路
拆除高速路
经脐两孔法腹腔镜腹股沟疝内环高位结扎加脐外侧襞加强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附108例报告)
经脐微型腹腔镜内环高位结扎术联合包皮环套术的临床应用
水准测量在高层沉降观测中的应用思考
SDCORS高程代替等级水准测量的研究
全站仪进行水准测量的可行性分析
城市桥梁工程跨河水准测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