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问题链的设计与实践

2023-08-15刘艳杰上海市松江二中集团初级中学

教育 2023年23期
关键词:线段思维数学

刘艳杰 上海市松江二中(集团)初级中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指出,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四基”,获得“四能”,形成数学核心素养,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着手点。教师借助问题链为学生的思考指明方向,通过数学问题链的设计与实践,将课程标准实施自然地嵌入教学过程中。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通过对问题链的解决,让学生学会数学基本思想方法,发展数学关键能力,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概述

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活动的源泉和动力。”但是,并不是课堂上有了数学问题和用了常见的“师生一问一答”教学行为就能称为问题链教学。数学问题链教学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引导下,把一节课的一个或几个知识、技能等构建成问题系列,把数学知识的形成、巩固和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链接在一起,从而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二、数学问题链设计的意义

1.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数学的灵魂。问题链教学用问题引发思考,用链把问题引向深入,能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2.建构知识间的联系。“问题链”并不是几个问题的简单罗列,而是将教材知识转化为层次分明、相互关联的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能让学生从中发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脉络,构建知识间的联系。

3.增强学生参与探究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意识的能动作用。以问题为导向,学生不再被动学习,而是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数学问题链设计的原则

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串“问”成“链”,才能提高课堂效率。设计有价值的问题链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基于教材原则

要围绕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关键点和中心点进行设计。设计的问题要有逻辑性和递进性。问题之间需要环环相扣,以旧引新,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中逐渐引出新的问题,在新问题之间建立联系,促进认知结构的逐渐完善。还要先易后难、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建构出新的认知结构。

(二)面向学生原则

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注重学生深层学习;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应用性原则

问题链的设计要具有应用性。我们在课堂上所教、所学的东西都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设计的问题链要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迁移,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其他领域和其他学科当中。

四、数学问题链设计的实施策略

(一)指向核心目标,有尺度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因此,问题链的设计不能盲目随意,而是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核心教学目标为衡量尺度。

案例1:在讲授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x2-3x=0 时,围绕着“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这一核心目标,设计了如下问题链:

问题1: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我们学过的方法是什么?

问题2:应用学过的开平方方法可以解这个方程吗?(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

问题3:观察此方程的特点,怎样进行降次呢?

问题4:能否把方程左边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积?

问题5:这两个因式的积是零,这两个因式都一定是零吗?

问题6:像这样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因式分解法。

和学生一起提炼总结出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几道题目进行巩固训练,这样就顺利完成了这节课的核心教学内容。可见,围绕核心目标设计问题链,学生有了“问题”,教师有了“尺度”,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二)契合认知水平,现梯度

问题链的设计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出发,争取“跳一跳能摘到桃子”。遵循科学的认知规律,按照层层深入、梯度推进的思想设计,体现数学学科的特点,使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

案例2:第七章“线段与角的画法”是初中阶段几何学习的起始内容,本章学习的是平面几何中最基本的图形——线段和角的有关概念、大小比较、计算、画图等知识和技能。小学阶段,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获得是直观的、形象的和感性的,所以学生还处于对几何知识的直观体验阶段。而初中阶段,对于几何课程的学习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关系,以及更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其中,“7.1线段大小的比较”这节课的核心任务是:让学生从直观体验阶段过渡到操作几何阶段,提升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水平,为今后的推理几何打下基础。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问题链设计:

1.基于旧知设计“问题链”

复习环节的“问题链”设计为:

如图,问题1:哪个是线段?

问题2: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问题3:其他的图形是什么?

问题4:直线、射线和线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辨析线段、射线和直线,重构三线的区别和联系,引出线段的两种表示方法,并为接下来研究线段做好知识铺垫。

2.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问题链”

(1)活动一环节的“问题链”设计为:

问题1:老师和某某同学(选取身高差明显的同学)比身高,谁高?

问题2:老师和某某同学(身高差不明显的同学)比身高,谁高?

问题3:能用哪些方法来比较?

问题4:(教师站到台阶下)这样是不是我变矮了?

问题5:比身高时要注意什么?

通过课前访谈发现,对于长短差异明显的两只铅笔都选择直接观察;对于长短差异不明显的放到一起比;当物体不能移动时,会想到借助尺或其他的工具。可见观察法和度量法都是学生所熟知的。课上借助比身高,归纳出第三种方法——叠合法。从熟悉的实例出发引出新知,学生更易接受,同时也直观地感受叠合法的关键是一端对齐。

(2)活动二环节的“问题链”设计为:

如图5,问题1: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工具,比一比这三条线段,哪条最长?哪条最短?

图5

问题2: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比较呢?小组间从可行性、便利性、准确性、独创性这几个角度进行相互评价。

从比身高引出线段长短的比较,将熟悉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线段大小的比较),然后借助身边(除尺子外)的工具(圆规等)进行线段长短的比较,从猜想到实验,从而理解叠合法比较线段的大小,并为接下来用尺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埋下伏笔。

3.基于生活常识设计“问题链”

如图6,在公园景点甲、乙之间有三条路,小杰想尽快地从景点甲赶到景点乙,请你帮他判断该选择走哪条路,为什么?

图6

问题1:走哪条路?

问题2: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在小学已经直观获得“两点之间有很多连线,最短的那条是线段”,其实,这就是数学“公理”。此处,只要在具体情境中,直接唤醒学生原有经验,并充分认识即可。本课未按照教材上的设计,而是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情景,直观引出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公理。

(三)启发自主探究,重参与度

自主学习能力是从平时学习中逐步培养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教师在问题链设计时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度和能力的培养。

案例3:在探究反比例函数图像与性质这节课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

问题1:正比例函数图像是什么?有什么性质?

问题2:猜猜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会是什么?有什么性质?

问题3:怎样画函数图像,具体步骤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1)函数图像分别位于哪几个象限内?

(2)在每一个象限内,随着x值的增大,y的值是怎样变化的?能说明这是为什么吗?

(3)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可能与x轴相交吗?可能与y轴相交吗?为什么?

通过设计此问题链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类比正比例函数,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利用问题层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逐步抓住问题的本质,让学生自主构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自主有效地构建数学知识。这样具有探究性、层次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四)提高推理能力,拓深度和广度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开放性的问题链,用以链成串的问题为载体,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推理能力,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案例4:在初三二模复习中,对于一道综合题的问题链设计如下:

在⊙O中,AB、AC是两条弦,且AB=AC,D是AO延长线上的一点。

(1)求证:BD=CD;

(2)如果AB2=AO·AD,求证:四边形ABDC是菱形;

(3)延长BO交AC边于点E,求证△ABE∽△OAE;

(4)如果△COE是直角三角形,且圆O的半径为1,求B、C两点间的距离。

本题改编自2017年、2019年的两道中考题,由于这两道题都是以同圆中的两条等弦为主要条件,因此作了整合,改编成4 个小题,由易到难,同时结合了四边形、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最后一问还涉及分类讨论的方法。通过这道题的设计,让学生学会中考题中以圆为背景的综合题的解题思路和分析策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为了解决班级学生遇到综合性题目就犯难、无从入手的困境,在解决这道题目时,设置了这样的问题链:

问题1:证明线段相等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这一问完成度很高,基本都能做出来,但是90%的同学用的方法是联结半径,通过二次全等来证明,也有同学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逆定理来证明。其实这个题目通过联结BC,用垂径定理的推论证明更加简洁。这一小问体现出,学生总是对三角形青睐有加,用起来也得心应手,对于圆的基本性质理解不够透彻和深刻,而这一小问的本质其实就是圆的轴对称性的具体体现。通过这个问题,总结基本方法,拓宽思维的广度,引导学生优化解法,并逐步探索知识的本质,进一步深化理解。

问题2:第(2)小问见到等积式想什么?证明菱形有哪些方法?

第(2)小问在问题引导下基本解题思路比较清晰,利用等积式化比例式,寻找相似三角形。但是,对于怎么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结论去证明四边形ABDC是菱形,有些同学会出现解题思路不明晰的问题。是用边还是角?是先证平行四边形还是直接证四边相等?问题解决时,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思路清晰,优化解法。

问题3:第(3)小问如何寻找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问题4:△COE是直角三角形有几种情况?

问题5:不同情况的分类依据分别是什么?

第(4)小问是特定条件的分类讨论,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个比较难突破的点。因此,在课堂上以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有方向可寻。师生一起分析完成、当堂反馈的时候,能够理解的同学占到了75%,基本达到预期。

以发展学生数学思维为核心目标,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知识结构本身入手,通过课堂中数学问题链的设计和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帮助他们养成勤于思考,不断探究的好习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线段思维数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数线段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