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查村:黎族传统聚落

2023-08-15卞王玉珏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茅草黎族船型

卞王玉珏

山坳中,一间间船型屋隐藏在绿色之中,优美静谧。白查村的最初印象,一直挥之不去。十多年来,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多次走进白查村,见证了它的变迁和一步步走红,从中体会到了黎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还记得第一次走进白查村的情景。2005年早春时节,我陪同《海南日报》记者到江边乡采访,顺道去看望在白查村写生的一位画家朋友。

我们从东方市区八所镇出发,沿着蜿蜒的314省道驱车而来,一路翻山越岭,折腾了近两个小时才到达白查村。来的路上,我一直很疑惑:大山深处的白查村魅力何在,为何能吸引画家朋友专程从几百里外的省城海口来到这里写生?当汽车停稳后,我渐渐被眼前古朴纯美的风土人情折服了。村内80余间船型屋掩映在高高的椰子树下,给人一种隔世之感。我走上前去,深情凝视,轻轻地触摸着它粗糙的泥墙,从中感受黎族3000年的古老文明。村庄三面环山,一条涓细的小河从村边流过,美若仙境。早春的木棉花開得正艳,点缀在一片绿色之中,如火如霞。翠绿的田野从村边一直铺展至山脚下,一派生机盎然、如诗如画的早春景象。白查村的黎族先民一定是费了很大功夫,才在大山深处觅得这块风水宝地。

时近中午,袅袅炊烟从茅草船型屋里飘出。屋檐下,黎族妇女席地织锦,精美的图案在她们灵巧的双手中渐渐浮现。村民老符领着我们参观了他家的房子,这是我第一次进入黎族人居住的船型屋,心里充满了好奇。步入屋内,一股呛人的烟熏味刺鼻而入。原来,黎族人生火做饭、吃喝睡觉都在同一间屋里。长期的烟熏火燎,使房屋内积存了浓烈的烟火味道。老符说,在屋里生火,茅草不容易长虫,而且可以保持屋内干燥,延长茅草的使用寿命。没想到,这人间的烟火味里,还蕴藏着这样一门学问。

船型屋以茅草盖顶,用泥巴拌着干稻草糊墙,是黎族独特的传统民居。因其外形像船篷,从远处看,犹如一艘倒扣的船,故称“船型屋”。相传,黎族的祖先当年乘舟登陆海南岛时,由于没有栖身之地,就把木船翻过来居住。为了纪念祖先,黎族后人就仿造船型,建造了茅草屋。船型屋分为高架船型屋和落地船型屋等建筑结构。白查村的船型屋属于落地船型屋,这种房屋最大的特点是,呈圆拱造型,屋顶的茅草几乎延伸至地面,具有较好的防潮、防雨、隔热功能,同时有利于抵御台风的侵袭。

历经千百年风云变幻,船型屋就像是历史沉淀下来的古老物件,它具有自身的价值,但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上世纪90年代,海南省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启动实施了“不漏一户”的茅草房改造政策,使广大黎族同胞逐步告别低矮昏暗的船型屋,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但任何事情都有利与弊,随着改造政策的深入实施,黎族船型屋越来越少,这一传承了黎族优秀建筑技艺的载体,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人们逐渐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保护工作提上日程。当时尚未实施改造的白查村船型屋,自然成为了保护对象之一。应该说,黎族船型屋是幸运的,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有太多的文化遗产被人为破坏,遭受灭绝。

2008年6月,以白查村为代表的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此,白查村如一坛启封的老酒,香飘八方,令人向往。慕名而来的专家学者、画家、摄影家、作家、游客络绎不绝。久居深山的村民渐渐与外界有了联系。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白查村,了解黎族的传统文化。

与此同时,为了既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茅草房改造任务,又能使船型屋得到保护传承,2008年初,白查新村整体搬迁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这是一项两全其美的决策,但同时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俗话说,故土难离。虽然当时政府在新居建设中给予砖石、水泥等补贴,但村民们住惯了茅草房,加上家庭经济困难,一时难以补足搬迁的资金缺口,新村建设进展缓慢。面对这种状况,政府急群众之所急,多措并举解决群众所需,并组织乡村干部反反复复做思想工作,动员群众投工投劳,才使得新居建设工作有序开展,并于2009年春节前完成整体搬迁任务。从此,白查村有了新村和古村落之分。

当年除夕前,我曾以《海南日报》特约记者的身份参加了几户人家的乔迁喜宴。黎家人的豪爽大方在酒桌上可见一斑。他们端出自家酿的白酒和山栏糯米酒,热情招待远方的客人。席间,频频敬酒,生怕招待不周。酒过三巡,场面喜庆热闹。大家以歌助兴,以酒恣情,不醉不归。当时黎家人甜美的山栏酒和长度达20公分左右的大粽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回想起来仍不禁垂涎。

整体搬迁后,全村老小都住进了1公里外的新村,古村落成为了一个空壳村。无人居住的船型屋,少了炊烟的熏烤和人气的滋养,茅草和木条很快被蛀虫损坏,保护工作一度陷入被动。好在东方市政府高度重视,拨出专款,组织人员负责日常巡护和定期修复,使81间船型屋、6间谷仓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2012年12月,白查村被住建部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被誉为“黎族最后的精神家园”和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活化石”。2015年11月,白查村船型屋被列为海南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身价”和“地位”越来越高。

今年6月,我又一次走进白查古村落。蓝天白云下,村庄显得干净整洁,古朴的船型屋、优美的景色依旧。只是对于我这个常客来说,没有了人烟的村庄,总是觉得少了一些韵味。当然,这些丝毫影响不了它的魅力,它已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打卡地。每天都有各地游客慕名驱车前来参观、拍照,领略黎族风情。几户村民在树荫下摆起地摊,向游客售卖椰子、甘蔗及黎族土特产,一户人家还在新村开办了“白查花梨工艺品店”,吃上了旅游饭。在古村落一隅,已过70岁高龄的省级船型屋营造技艺传承人符那庆,领着一帮年轻人正在给破损的船型屋更换屋顶茅草、修补脱落的泥墙。他是目前东方市唯一的一位省级传承人。我走上前去,向他了解船型屋营造的相关知识,可是由于语言不通,无法交流。一位年轻的小伙子主动向我介绍了船型屋的营造技艺。经了解得知,他叫符打因,今年28岁,大专文化程度,是船型屋营造技艺市级传承人。他坦言,船型屋的修复工作收入低,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大都不愿意干,他之所以参与其中,那是因为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热爱。

船型屋的营造大体分为备料、平整地基、立柱构框架、盖顶糊墙、装门叶、打扫场地贺新居等流程。他说,看似简单的船型屋,凝聚着黎族先祖的建筑智慧。以前每一间船型屋的建造,先祖们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心筹备,不管是建筑材料的准备,还是开工的日子等都有讲究。如砍木料要在每年7月至9月份,因为这段时间砍的木料不长虫,木料以格木为好。为了让木材长久耐用、防虫蛀,必须将木材放在泥水中浸泡或埋藏一年以上。砍竹子要在晚造水稻开花后,冬至为佳,那时的竹子不长虫。茅草需求量比较大,需要提前备足。从备料到房屋建成,最快也要两年时间,其中备料时间较长。挖墙脚和立柱要择吉日良辰,一般在牛日、猪日、鸡日、龙日(黎族动物记日法)的上午为立柱好时辰。

不仅如此,船型屋内的柱子还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船型屋中间三根高大的柱子,黎语称为“戈额”,象征着男人;两边6根矮的柱子,黎语称为“戈定”,象征女人,寓意为一个家庭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看来,黎族船型屋的建造大有学问,需要仔细考究。

如今的白查古村落,已成为东方市黎族节庆活动的主要举办地之一。每年“山栏节”,政府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文艺演出和各种黎族特色节庆活动。现代文明与古老文明在大山中相遇,释放出无限魅力。四面八方的人们,不论远近,慕名而来,陶醉在古朴纯美的景色之中,接受黎族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节日的喜庆气氛和黎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一些社会团体也常常把特色文化活动安排在此举办,每一次都产生积极的宣传效应。白查古村落在一次次活动中提高了知名度,声名渐渐远扬。

猜你喜欢

茅草黎族船型
黎族小伙闯“深海”
坐在风中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茅草和芦苇
割茅草
茅草
56个民族56枝花 黎族
中国古代著名的海船船型
——福船
中国古代著名的海船船型—广船
Anti-ageing effects of a new Dimethylaminoethanol-based formulation on DGalactose induced skin ageing model of r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