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视频要有意义还是要有意思?

2023-08-15孙宏艳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青少年内容教育

孙宏艳

近几年来,短视频用户增长很快,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共有短视频用户8.18亿,占网民整体的87.0%;和2018年6月相比,两年间共增长了12.9个百分点。2019年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选取了北京市、辽宁省、广东省、江苏省、河南省、安徽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8个省(市、自治区)16个市(区/盟)96所中小学,对小学四年级至高二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0095份(以下简称“本次调查”)。本次调查发现,65.6%的中小学生使用过短视频APP。这意味着短视频应用在中小学生的网络使用中已经占据很大份额。

短视频内容丰富、可视性强、生动形象,短小有趣。短视频不仅给青少年带来快乐,也是青少年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调查数据显示,有65.6%的中小学生认为短视频有利于拓宽知识面,58.4%认为短视频可视化的学习方式很有趣,57.6%认为短视频可以看到专家或权威的讲解,55.9%认为短视频更方便交流。这说明,多数中小学生非常认同短视频的教育功能。因此,教育类短视频内容也很受中小学生欢迎。超过三成(32.8%)中小学生最喜欢知识教育类短视频内容,在搞笑类、动漫游戏类、日常生活类、美食类短视频,话题类、萌宠类、才艺类、明星类等11个短视频内容中位居第三。这说明,知识教育类短视频是中小学生很喜欢的内容。研究中小学生喜欢短视频的原因发现,学习技能和获取信息也是他们喜欢短视频的主要原因,分别占比32.2%和23.6%。如何充分利用短视频引导中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助力中小学生的教育与成长,是数字时代教育的重大命题,也是短视频进入深度发展期需要肩负的历史使命。

短视频在提升中小学生的综合素养、丰富知识、课业辅导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本次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学生通过短视频获得最多的知识是才艺类知识,如绘画、舞蹈、书房等艺术特长,占比67.1%。这大大丰富了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弥补了学校及家庭在才艺教育方面的不足;辅导学习类的知识也占比很高(64.1%),位居中小学生通过短视频获得知识的第二位。短视频可以把课程内容做成碎片化的知识点,供中小学生在零碎时间里补充和强化学习;另外,健身、厨艺、美容等生活技能类知识和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科普类知识也分别占比60.0%和59.3%。从数据看,短视频已经成为知识传播和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知识类内容在中小学生接触的短视频内容中占比近六七成,为中小学生拓展知识和眼界、提升技能和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移动网络和智能终端的发展与普及,短视频已经成为新媒体的重要业态内容,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视听体验和观察视角,也为青少年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以抖音为例,截止到2020年6月,抖音平台上教育类内容累计点赞量3092亿,累计播放量超过10万亿次,累计转发分享量超过10亿次。从这些数字就可以看出来,教育类内容已经成为人们刷短视频的“刚需”,教育类短视频未来大有可为。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短视频的传播特征以及中小学生对短视频的需求,大力发挥短视频的优势,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平台和内容。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厘清五个观念。

第一,未成年人该不该用短视频?

虽然全社会都有责任为少年儿童的教育服务,但是未成年人有享受闲暇和接触媒介的权利。成年人要避免将少年儿童的休闲时间和活动功利化、非要给他们的闲暇玩耍赋予“意义”的倾向。也许未成年人刷短视频的确是消磨闲暇时间了,的确是就“图了个乐儿”,但是这些都是儿童作为一个主体应享有的权利,成年人尤其是家长老师们有责任维护儿童的媒介接触权和休闲权,理性看待未成年人与短视频的亲密接触,放松心态养育孩子,服务少年儿童成长。

第二,短视频要有意义还是要有意思?

短视频发挥教育功能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短视频产品时间短、交互性强、通俗易懂、形象有趣的特点,更有利于教育功能的实现。寓教于乐,是自古以来被认可的教育理念,通过短视频传播的教育内容也要寓教于乐。因此,有意思是重要标准。要避免短视频教育内容课本化教材化,有意思要先于有意义,有意思才能更有意义。本次调查发现,中小学生最喜欢搞笑类视频,比例接近六成,喜欢短视频的主要原因是减压和好玩,比例均在半数左右,超出学习技能、获取信息等选项10多个百分点。好玩才是硬道理,追求轻松、快乐、好玩是人之常情,成年人需要孩子更需要。短视频在为少年儿童提供知识教育時,要充分尊重少年儿童的求知需求和心理需求,不仅要让孩子们会学,还要让孩子们乐学、爱学。

第三,短视频上的知识是不是知识?

谈到未成年人的知识学习,家长和老师总是习惯与课本、作业联系起来,似乎知识学习就是语数外。但是,作为成长在信息时代的未成年人,他们需要的是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而不仅仅是课本教学。因此,只要是弘扬正能量的短视频,对少年儿童都具有教育意义。而且,脑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在7岁之前,右脑比左脑发育更快,更有利于接触美术、音乐、运动等方面的内容。所以,短视频要尝试不同内容的知识传播,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短视频都可以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例如,抖音联合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报社等机构,发起短视频知识普惠行动“DOU知计划”,通过多种方式激励权威专业的科普内容生产。截至2020年2月29日,粉丝过万的知识创作者达9万个,共发布超过2586 万知识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2.4万亿次;抖音联合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中国戏曲学会、河南豫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江苏省昆剧院等启动了“DOU艺计划”。 截至2020年9月,抖音平台8大艺术门类——音乐、舞蹈、影视、建筑、书法、戏曲、雕塑、绘画内容短视频已达2.8亿条,累计播放1.5万亿次,点赞490亿,评论26亿,使更多的人得到艺术教育。因此,短视频企业要了解不同群体青少年对短视频内容的需求,从而使产品更契合青少年。本次调查发现,小学生更喜欢萌宠类、初中生更喜欢知识教育类、高中生喜欢话题类的短视频,城市学生、高中生看科普类知识比例更高,小学生看辅助学习类知识比例更高。在内容生产和推送方面,可以结合不同群体未成年人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推送。

第四,刷短视频会不会沉迷?

提到未成年人对网络的接触,无论是网络游戏、网络小说还是短视频,成年人经常忧心忡忡、提心吊胆,生怕未成年人玩的时间太长影响视力、健康、学习,更怕沉迷进去无法自拔。本次调查发现,学习成绩差、缺乏交流对象、感到学习负担重、心理有压力、对未来迷惘、缺乏交往技能、人际关系不和谐的未成年人,刷短视频的频率均最高、时间也最长。家庭教养方式对未成年人刷短视也有较大影响,常常感到家长不尊重自己的未成年人,经常刷短视频的频率更高(23.9%),比没有这种感受的学生高16个百分点;常常在家中感到不自由的学生,经常刷短视频的频率更高(19.7%),比从没有这种感受的学生高11.3个百分点;常常因家长唠叨感到心烦的学生,比从没有这种感受的学生经常刷短视频的比例高11.7个百分点;家人经常各自上网缺少交流的学生,比没有这种感受的学生经常刷短视频的比例高15.7个百分点。在时长上也具有同样的特点。以每天刷短视频4小时以上为例,经常有家长唠叨让人心烦感受的学生比从没有这种感受的学生高3个百分点,家人经常各自上网不交流的学生比从没有这种感受的学生高5.3个百分点。所以,尊重与陪伴是更好的管理,管理要从陪伴开始。成年人如果担心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不妨从陪伴开始,在陪伴中了解未成年人的成长困惑以及他们想得到的帮助,并对未成年人进行管理和引导。如果家长还能陪伴孩子一起看看短视频,一起学习一些有趣的知识,那么不仅是孩子的幸福更是家长的幸福。在陪伴中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更好地管理孩子合理接触短视频。

第五,如何为数字时代的青少年賦能?

利用短视频学习是互联网时代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这种方式为未成年人带来丰富的内容、便利的互动等,然而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不利于集中注意力、缺乏优质内容、知识准确性无法保障、让时间管理变差等。本次调查发现,有四成多中小学生(43.2%)认为使用短视频后时间管理变差了。认为学习变差的比例有37.4%,生活习惯变差的比例有24.8%,个人信息保护变差的比例为18.5%,消费行为变差的比例有17.4%。产生这些问题,意味着我们在教会青少年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合理消费、养成数字时代良好生活方式、自我管理等方面做得不够好。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监督管理的同时,还要给青少年赋能,使他们学会自我管理,从而形成数字时代的媒介素养和科学的生活方式,适应新时代的学习规律。此外,还要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体作用,赋能青少年的媒介参与能力,运用短视频平台丰富的专业资源和素材资源,带领青少年参与视频创造。例如,一些在抖音上非常活跃的艺术家走进山区,带领当地的留守儿童用艺术手段记录生活的美,在短视频中展示家乡的青山绿水、人文家园、非遗技艺等。留守儿童在参与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不仅体验了多种艺术形式,享受了艺术创造的幸福感,同时也唤醒了他们对家乡的自豪感、认同感、归属感。通过线上和线下的结合,为青少年健康与教育赋能,使青少年在参与创造中产生获得感。

猜你喜欢

青少年内容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题解教育『三问』
青少年发明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主要内容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