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高三,爱上语文

2023-08-14胡锦娟

求学·理科版 2023年15期
关键词:科目文字分数

胡锦娟

只要回想起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我总会同时想到一句话:幸福总是后知后觉的。从厌恶到接纳,再到沉迷其中,我对于语文这门学科给我带来的幸福,也是后知后觉的。

刚上高中时,面对每天扑面而来的语文习题册和背诵任务,我只觉得两眼发黑,那些让人透不过气的全文背诵、让我伤透脑筋的文言文翻译、让我在考场上记忆突然断片的古诗文默写,都让我顾不上课本中那些文采斐然的句子、活灵活现的人物。当时的我就像一个着急通关的游戏玩家,眼里只有分数,只在乎分数。当时的语文课对于我而言更像是一个可以喘息的间歇,因为在其他学科课堂上,我稍微一走神就可能完全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了。

回想起来,班里的同学大多和我是一样的状态。对于语文,对于文学,不是每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就能拥有极强的共情能力,我们并不是不认真学,不用心悟,而是我们的人生阅历决定了当时读不太懂。于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只能通过背诵和抄写的方式来加深对语文课文的印象。

幸运的是,到了高三,我遇见了我高中时期的最后一位语文老师,正是他让我对语文有了更多的感受。这位老师的课堂上总是充满着欢声笑语,因为他的年纪和我们的差得不是很多,我们更是开玩笑地喊他“大哥”。在他的课堂上,与其说是我们在听他讲课,不如说是我们在和他互动嬉戏,神不知鬼不觉中一节课就过去了。

他并没有采用题海战术,也不会很死板地开展教学,而是在每次正式上课之前和我们说一些社会新闻或者热搜头条,并且和我们互相交换彼此的看法。在讲解文言文和古诗文时,他会从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及其自身状况进行分析,帮助我们客观地去理解它们。在我们学习现代文时,他会仔细分析作者为何塑造这样的人物角色,又是运用什么手法让读者共情。后来,我发现他讲解的这些不仅仅可以运用到考试中,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中都有所体现。这时我才明白,语文来源于生活,又凌驾于生活之上。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每次发新练习册/试卷的时候,我最期待的就是语文科目的,里面的一篇篇文章远比数学科目中的公式、英语科目中的单词更加吸引我。

在学习节奏很快的高中阶段,我杂七杂八地读了很多书。不管是杂志还是小说抑或是新闻期刊,只要是我感兴趣的我都会买回来读。我很喜欢做摘抄本,这给我的作文提供了很多素材。读书时,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记住所有内容,但是总会遇到自己心仪的语句,每每这时我都会打开我的摘抄本,将其誊写下来,反复诵读。凡事都有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有一句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我写作文的时候,遇到合适之处我就会用上我摘抄的句子,为我的文章增添色彩。

阅读和摘抄给我带来的好处不只体现在写作上,其在解答语文阅读理解题方面也有帮助。老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可以很好地运用到解答语文阅读理解题上。很多同学可能觉得很难在语文阅读理解题上拿到高分,其实就是没读懂作者想通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这个理解能力不是能火速提高的,它的提升必定伴随着日积月累的阅读量和不断地思考。不管我在读什么,我都喜欢慢条斯理地读,有的语句在看第一遍的时候可能看不懂,我就会反复回读,多读几次就自然而然地加深理解了。一般来说,一篇文章是有逻辑的,重点通常都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每一段的开头与结尾,并且会有关键词引导我们去理解。

我们都知道,语文卷子中分数占比较大的题型就是阅读理解和写作,答好阅读理解题需要我们准确地捕捉到文章的主旨大意和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写好作文则需要我们有大量的积累。多读书正好可以很好地解决感知能力不强、素材薄弱的问题。

此外,我还特别喜欢写日记。我不会刻意要求自己写什么,可能一天写好几篇也有可能好几天都不会想起来去写。如果你觉得写作文很困难,那可以从写日记开始锻炼,不过不要带着压力去写,就把它想象成是和一个老朋友聊天。某天你回头翻看自己的日记本时,可能有些你已经忘记的故事又会浮现在你的脑海,带给你一些鼓励和温暖,抑或是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受过的挫折,又如何成长。

这样的做法,让我的语文科目在高考时取得了120分的成绩。不过,我个人觉得,成绩固然重要,但我们学习语文更多的是为了通过文字去感知一切。我一直记得,我高二时的语文老师说过:“我知道你们现在或许读不懂鲁迅,但是你们要记住你们学过这篇课文,若干年以后,或许在你人生某个艰难的时刻,你能想起来只言片语,而它會成为支撑你走下去的光与希望。”

从《烛之武退秦师》到《鸿门宴》,从《孔雀东南飞》到《木兰诗》,从《诫子书》到《出师表》,语文是一门有灵魂的学科。记得高考后,我去了三峡大坝游玩,看见飞漱的瀑布不由地吟诵出:“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那一刻,我似乎与千年前的郦道元以心相拥。古文亦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吟诵。语文,应是不以分数为转移的一种精神共鸣;语文,不止于高考,也不应止于高考。

文字带给人的力量是不可描述的。在我失落的时候,我告诉自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我面对开了满树的玉兰花时,我想到“风有约,花不误,年年岁岁不相负”;在我面对大海,看着天上的月亮时,我惊叹“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无论何时,无论何地,让我们的情感有着合适的表达,这是语文送给我们的礼物。

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倘若没有应试教育,语文该是最美的学科。我并不完全赞同。在我看来,语文确实是最美的学科,不论其是否作为考试科目。它是古人从过去寄向未来的一封封动人的情书,让我觉察到文字的温度。在我备考教师资格考试的过程中,我再次回顾以前在语文课堂上读过的文章,我发觉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甚至生出别样的情绪。我突然为我在学生时代的毫无触动而懊悔,为我如今的“失而复得”而开心。后来我发现,无论是走出困境,还是对抗现实,读书永远是最简单的方法。当我们去感受文字里蕴含的力量时,我们就能发现文字里的浪漫,文字里的生命力,文字里的烟火气息。

猜你喜欢

科目文字分数
2024年拟在河北招生的普通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发布
文字的前世今生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可怕的分数
算分数
让讨厌的科目“牛”起来
汉语或成俄罗斯高考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