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时代下红色文化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2023-08-14汪正一

区域治理 2023年18期
关键词:红色数字化数字

汪正一

广东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数字时代下红色文化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数字时代下,将红色文化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充分贯彻“举旗帜、育新人、兴文化”思想的有力措施,体现了丰富的时代意蕴。

(一)“举旗帜”的时代需要

“举旗帜”指的是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数字时代下,将红色文化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举旗帜”的时代需要。“举旗帜”就是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指导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因此,数字化手段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将红色文化这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2]推向新阶段的重要法宝,更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纲引领办学的根本方向,指引新时代高校完成培养社会主义人才根本任务的新时代新发展需要。

(二)“育新人”的应有之义

“育新人”指的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数字时代下,将红色文化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育新人”的应有之义。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所形成的优秀历史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把红色故事、红色精神等优秀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不仅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而且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红色事迹,借用数字技术下产生的高新技术如VR、AR、MR 等,可以让高校学生更好地了解先辈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易,进而培育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意识,增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感,使其能做到坚定自身信念,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因此,在数字时代下,将红色文化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三)“兴文化”的必要之举

“兴文化”指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数字时代下,将红色文化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兴文化”的必要之举。高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阵地,担负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引领社会思潮等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3]利用数字时代下的新兴技术手段,将红色文化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有利于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而且可以利用红色文化的话语影响力,更好地改造高校学生内在精神世界,使其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因此,在数字时代下,将红色文化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二、数字时代下红色文化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数字时代下,红色文化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数字化技术为手段,为红色文化赋能,可以增强高校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课堂体验,激发其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是对“前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超越。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技术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在为红色文化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技术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现实困境。

(一)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边界模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一般是指高校教师,客体是指高校学生。传统课堂以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在同一课堂通过经验传授、问答互动、逻辑训练等教学方式交互完成教学,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数字时代下,依托数字化技术诞生的虚拟课堂则是通过数据分析、3D 建模、全息投影、AR 教材等手段为高校学生打造可以调动多种感官的虚拟体验空间,学生在虚拟空间内沉浸式学习从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虚拟课堂的出现模糊了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身份,主体与客体不再是固定的叙事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主体与客体根据课堂需要而生成。主客体边界模糊,意味着传统教学模式下建立起来的规约框架将不复存在。一方面,教师离场无法维持课堂机制。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通常受到老师的指导与监督,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遵守课堂纪律与教学要求。而在虚拟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可能从监督者变为参与者,这将削弱教师维持课堂秩序稳定的能力。另一方面,虚拟课堂的学习高度依赖学生的自制力。学生依托传统课堂主客体形成的学习路径被虚拟实践所替代时,学生能否自觉沉浸于虚拟空间的教学,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边界模糊将会使红色文化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技术逻辑与价值导向耦合不足

数字时代下,红色文化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技术逻辑与价值导向耦合不足的问题,即技术逻辑与价值导向在价值优先层面的契合度不够。一方面,偏重技术逻辑将会走上“技术决定论”的道路。数字化技术如何为红色文化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赋能,主要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为红色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将其场域的时间、空间维度拓宽,创造数字化虚拟空间使学生获得沉浸式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但是技术逻辑代表的“工具性思维”由于其自身更新迭代的特性,会为了“技术而技术”,不能很好地执行“以红色之魂筑育人之基”这一核心思想,最终走上“技术决定论”的道路。另一方面,侧重价值导向将重回传统思政教育的范式。数字化技术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主流意识形态入脑入心。但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这就导致当前对数字化技术的利用大多停留在表层,仅仅将其作为传统范式教学的辅助手段。在当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忽视数字化技术支撑的价值引领则难以满足教育对象的个性化与精准化需求。”[4]因此,无论是偏重技术逻辑还是侧重价值引领,都难以满足现阶段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

(三)资源供给与实际需求存在脱节

数字时代下,面临着资源供给与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的问题,即数字化资源的供给无法有效支持红色文化嵌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具体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数字设备供给机制有待建立。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数字设备的供给主要是以高校自建为主,能够基本维持教学的正常运转,处于“需要什么补什么”的阶段,缺乏前瞻性以及必要的动态完善,导致资源的更新往往滞后于师生的需求。第二,供需双方缺乏有效沟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高校学生,其对数字资源的接受度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数字时代下的教育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育模式,需要学习者的高度参与才能发挥其作用。但是目前的数字化资源供给是以高校决策供给为主,学生的参与度低,而且高校与学生缺乏针对性的沟通,这将导致数字化赋能的教育资源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求,难以使红色文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第三,缺乏专业性人才的系统支持。在数字时代下,将红色资源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开发到建设再到后续的维护及完善,都需要诸如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方面的智能技术人才保驾护航,从而保证系统工程的正常运行。目前,从事数字化教育产业的相关人才相对匮乏,存在一定的人才缺口,导致资源供给的速度跟不上实际的需要,阻碍了红色文化嵌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

三、数字时代下红色文化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

数字时代下,随着红色文化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面对诸多现实困境,需要形成红色文化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理论认知、构筑红色文化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运行机制、完善红色文化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保障机制,从而完成后续的优化工作。

(一)形成红色文化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理论认知

红色文化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理论认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思想。数字时代下,将红色文化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对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认同度。因此,在嵌入的过程中,应秉持以学生为本思想,避免走上“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的歧路。第二,应找准新旧教育模式的契合点。数字时代并不意味着要放弃传统教育模式,而是探求两种模式的契合点,进而使两者互嵌融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数字时代下,数字化技术的诞生激活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潜力,使传统教育模式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两种教育范式的契合点就在于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为前提,以主体与客体的交互能力为参考,以数字化虚拟体验为手段,从而避免出现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边界模糊的问题,做到将红色文化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境身合一”的目标。第三,认识到数字化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数字时代下,将红色文化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一场贴合时代脉搏的思维变革。以往两者的融合受时间、空间、手段的限制,效果不佳,难以形成大规模、普及性的实践应用,其根本原因在于红色文化物质形态的获取难度大。VR、AR、MR、CR 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出现可以将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信息处理,使红色文化转化为数字化虚拟样态,减少获取资源的难度,从而使红色文化能够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之,红色文化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理论认知,就是要认识到数字时代下,两者的融合是依托数字化思维方式影响教育各环节、各要素,从而达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增强对红色文化情感认同的目的。

(二)构筑红色文化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运行机制

构筑红色文化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运行机制,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发力:第一,打造全阶段的系统性工程。在数字时代下,要认识到将红色文化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从而保障其正常的运行。首先,在开发阶段要做到因地制宜。红色文化具有分布范围广、地域性强等特征,高校在将红色文化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时,要立足于本地区特有的红色文化,充分挖掘资源的时代意义与价值,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红色文化的潜力,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动力。其次,在应用阶段要做到实事求是。数字时代下,红色文化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达到良好的育人实效,取决于教师与学生的体验与感受。教师、学生和教学是一个整体,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同时在场,在实践教学中才能判断成效如何。仅仅有良好的硬件与软件是不够的,归根结底需要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积极参与,才能推动课堂数字化变革。最后,在评估阶段应秉持以人为本。育人实效如何取决于是否满足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现实需要。因此,高校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满足教育主客体的现实需要:第一,高校要加强组织领导,做好顶层设计,各职能部门应协同合作;第二,高校要定期开展数字化理论课程,提升教师的数字化媒介素养;第三,高校应及时收集学生对红色文化数字化思政课程的反馈与建议,提升课堂质量;第四,高校应因地制宜成立红色文化虚拟仿真教学课堂,让学生更好地领略红色文化的魅力。第二,引导技术逻辑与价值导向互嵌。数字时代下,红色文化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出现技术逻辑与价值导向耦合不足的问题,“唯技术论”或“工具性思维”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红色文化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需要认识到数字化教育并非作为一种辅助的手段存在,它本质上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达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而服务的教育模式,其数字化思维贯穿教育的各个环节,从而避免回到“前数字时代”下的传统教育模式。同时,数字化赋能红色文化,为红色文化打造了虚拟的时空场域,复原再现了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为使用者带来深度的具身沉浸,但这并不意味着为了要以加深学生的沉浸体验为目标而一味地追求技术,而是应将从红色文化中提炼出来的红色符号、红色精神隐喻其中,自然而然的感染学生,提升其对红色文化的认识程度,真正做到将数字化体验转化为真实世界实践的生机活力。

(三)完善红色文化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保障机制

完善红色文化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保障机制,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设多方协同的数字设备供给机制。以往高校教育数字设备的供给以高校自建为主,供给角色单一,导致设备不够新、不够用的局面出现。因此,需要联合高校、政府、市场、社会机构等多方角色协同供给高校数字教育设备,利用市场的前瞻性、政府的协调性、高校的现实性以及社会机构的公益性,打造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需要且紧跟时代发展的设备供给机制。第二,加强供需双方互动交流。供需双方的交流错位以及缺乏针对性沟通是导致数字时代下红色文化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显著的原因之一。数字时代下,数字化教育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更高的互动性、更多的参与度。因此,应建设供双方交流沟通的通道或平台,使问题能够第一时间通过平台通道进行反馈,进而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升受教育者的学习体验感。供给方也可通过平台通道与学习者进行深层次、针对性的交流,吸收有益的建议,从而提供有效的资源供给,为学习者创造更加专业的学习环境。第三,增加对技术人才的投入。红色资源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是一项系统工程,这意味着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保障系统工程的正常运行。一方面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从政策、补贴上给予人才更多的关注,吸引专业技术人才投身于这一系统工程之中,使系统工程能够有序的、稳健的、更好的开展。另一方面,提升高校教师对数字教育的理论认知与实践水平。高校教师作为红色文化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参与者,需要清楚地认知数字化理论的内涵,避免“技术冷漠”“数字鸿沟”等问题的出现,从而有效的使用数字化技术,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高校教师需要不断地实践应用数字教学设备或技术,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沉浸体验,以达到更好地推进新型教育资源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猜你喜欢

红色数字化数字
红色是什么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红色在哪里?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追忆红色浪漫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