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北极而来的新生之歌
——读林庚《破晓》

2023-08-13

星星·散文诗 2023年20期
关键词:陌生化特质意境

吴 锐

破 晓

林 庚

破晓中天傍的水声

深山中老虎的眼睛

如一卷迷潆的古代的画

帐幔子上的影消失去

在鱼白的窗外鸟唱,

如一曲初春的解冻歌,

(冥冥的广漠里的心)

温柔的冰裂的声音

自北极像一首歌

在梦中隐隐地传来了

如人间第一次的诞生

《破晓》一诗是林庚探索新格律诗的代表之作。此诗在典型化的形式特征之外,体现出表意的自然和意境的浑融。朦胧意境的营造与新诗“现代”的特质,显示林庚诗歌创作融汇古今中西的功力,有一份现代意义上“晚唐的美丽”;陌生化的语言,凸显其诗学理想与诗学实践。

此诗以“破晓”为题,书写的是中国古代诗歌常见的题材,似乎并未突破已有的经验范围,但破晓象征着光明、胜利、希望、新生,现代性的意义完成了对古代诗歌“破晓”内涵的超越。以“破晓”为题,不仅点明了叙述的时间、氛围,更是对意境营造的铺垫,朦胧深幽的意境,使此诗也接近中国古典诗歌审美。诗人使用影、窗、梦、鸟等古典意象,取得了意境化的审美效果,将黑夜比作“冥冥的广漠”,显示出黑夜的昏暗、幽深、广博,强化了破晓时刻幽深的氛围感。水声与鸟声反衬破晓时刻的宁静,从听觉上强化破晓之静,由“天傍”“深山”至“窗外”“帐幔”,是视觉的转移,也是远近的结合,由远及近,由虚至实的结合均服务于意境的营造。时空的转移,勾勒出诗人的想象意境,为此诗蒙上了一层迷雾,充满象征与暗示,和晚唐诗风遥相呼应,但这份“晚唐的美丽”融合了古今中外的诗歌资源,在内涵和表达方式上,极具创造性和现代意义。

诗思的跳跃性和表意的整体性,显示出此诗的“现代”特质。将天傍水声、老虎眼睛、北极之歌、迷潆古画、冥冥广漠等一系列语义跨度极大的词汇并置使用,显示出诗人思维的活跃,善于进行想象和联想,将视觉、听觉结合起来,捕捉刹那间独特的感受。这种个人化的体验辅之以含蓄精练的表达,会使读者初读时产生晦涩之感,造成理解的困难,但这种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因为诗人建立的表意体系极其完整,诗思的跳跃并没有使读者产生割裂感,反而使诗歌的表达含蓄蕴藉,更加符合诗歌的文类特质。诗中用“鱼白”“初春”“解冻歌”“冰裂”“诞生”等词汇不断呼应与强化“破晓”的意义,共同构成了一个意义共同体,且它们的使用是分散的,相互指涉,相互暗示,相互强化各自的意义。

此诗的表意逻辑自然且完整。开头两句中“听见天傍的水声”和“看见老虎的眼睛”,首先交代了时间,营造了氛围,而后视角拉近,看见了帐幔上的影,化为鸟在鱼白的窗外歌唱。鸟唱的是初春的解冻之歌,也是诗人心中的新生与希望之歌。此诗没有使用人称代词,“冥冥的广漠里的心”,诗中用括号加以强调,正是主体的登场。在“我”的梦中,听见了来自北极冰裂的声音,就好像新生婴儿的啼哭之声,充满了破晓时刻的憧憬与希望。通过意义的不断叠加,诗人不断强化破晓时刻的内涵;“如人间第一次的诞生”,更是一改诗人以往含蓄的风格,直接点明此诗的主题。这种点题并不会显得突兀,因为它是在严谨表意逻辑下水到渠成的结果。

陌生化的语言,凸显出诗人对新诗的语言主张。这种主张表现为对常规语言逻辑的破坏,赋予语言诗的特质。在本诗的最早版本中,“帐幔子上的影消失去”一句里的“影”,原为“衣影”,改后将具体的物象调整为颇具暗示性的抽象意象,更具复义性;“去”字的使用看似突兀,实则赋予“影”行动的能力,影没有消失,而是飞出窗外,化为鸟歌唱。“鱼白”“鸟唱”等词,是诗人对口语有意裁剪的结果,不仅取得了陌生化的表达效果,使其更符合诗歌语言精练传神的特质,而且颇具自然天真的清新风格。“温柔的冰裂的声音”使用了倒装句式,强调“温柔”一词的含义,和前句“广漠里的心”形成呼应。

总的来说,此诗呈现出含蓄精练、意味悠远的语言风格。语言摆脱了新诗自诞生以来的工具论角色,参与了诗歌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诗歌文类本质的呼应。这种尝试既符合诗人的语言主张,也是诗人诗学理想的成功实践。

猜你喜欢

陌生化特质意境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