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摩崖石刻历史与艺术价值探析
——以宁波地区摩崖石刻为例

2023-08-10胡朝霞

书画世界 2023年6期
关键词:摩崖石刻宁波

文_胡朝霞

宁波市文化馆

内容提要:摩崖石刻作为一种古代的艺术,记录了历史,也展示了书法之美。不同年代、不同地区的摩崖石刻各具特色,或富于天然之意趣,或为名家手笔,为自然山水加入了浓厚的人文气息。笔者以宁波地区现存的摩崖石刻为例,从内容分类到书法艺术特色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探寻摩崖石刻中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一、摩崖石刻概述

什么是摩崖?马衡在《凡将斋金石丛稿》中说:“摩崖者,刻于崖壁者也,故曰天然之石。”冯云鹏在《金石索》中也明确指出:“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叶昌炽在《语石》中说:“今人见题名,或称之为摩崖,不知摩崖不皆题名也。即桂林诸山,诗、赋、赞、颂姑无论,唐宋《平蛮》诸碑、韩云卿《舜庙碑》,非巍然巨制乎?……晋、豫、齐、鲁间佛经、造像,亦往往刻于崖壁……盖摩崖,犹‘碑’也,为通称,为虚位,亦为刻石之纲,其文字则条目也。”从先贤们对摩崖石刻的论述可知,摩崖石刻可以专指石刻文字,也可以包含石刻文字和石刻造像。笔者认为,摩崖石刻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摩崖石刻包含石刻文字和石刻造像,而狭义的摩崖石刻则单指石刻文字。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现今保存的摩崖石刻众多,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摩崖石刻主要分布在山东、陕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福建等。如湖南石刻数量居全国前列,尤其是浯溪碑林集结了许多书法名家的作品,题刻丰富,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文学价值、书法价值。又如三大著名石刻——泰山摩崖石刻、武夷山摩崖石刻、重庆千佛寺摩崖石刻,其中泰山摩崖石刻就有1000余处,最著名的当数《记泰山行》,武夷山摩崖石刻有700余处,遍布山中。[1]

宁波地灵人杰,文化昌盛,四明山系从西南入境,向东北而出,穿越全境。自古以来,儒生、释道、官员游踪所至,在宁波境内的山林间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摩崖石刻。这些石刻点缀着宁波的名山,成为宁波碑刻群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宁波市内除海曙、江东、北仑区外的大市范围内各县、市、区,摩崖石刻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其中又以鄞州区数量为最多。宁波地区现存摩崖石刻既有单独存在的,也有成群出现的,其摩崖石刻总量近百处。而从年代上统计,据古籍记载宁波地区早在秦代就有摩崖石刻。如《宝庆四明志》所载,明象山县“蓬莱山西麓蓑衣岩上有古篆数行”,可惜今已不存。现存宁波地区最早的摩崖石刻当为宋代所刻,以后元代、明代、清代、民国、现代均有不同数量的遗存。

二、摩崖石刻的历史价值及宁波地区摩崖石刻的分类

摩崖石刻作为保存历史的最好载体之一,通过留在石头上的印记长久地记录了人类文化历史的变迁,为后人探究历史古迹、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遗存。从石刻记录的事件与内容来看,大体包括文学、人物生平、历史、医药、水利等方面信息。笔者就宁波地区现存的摩崖石刻进行考察研究,大致将其归纳为以下六类。

(一)海防遗存类

宁波濒临东海,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一直以来是抗击倭患和反对入侵的重要海上门户。元、明、清三朝都尤为重视宁波的海上防务,增设官兵、构筑海上防御体系。宁波镇海区和象山县石浦镇历来为海防要地。而镇海区留存以碑刻载体为多,石浦则以摩崖石刻为多。石浦的摩崖石刻主要集中分布在沿江路二湾和江心寺后一带,均为古代守备将士所留。

1.二湾摩崖群

二湾摩崖群(图1)位于石浦某军营中约二层楼高的山岩上,共有九处摩崖石刻,都为阴文楷书,摩崖总宽13.8米、高5米,总体呈对称分布。其中以横书“视卒当如婴儿”(图2)为最大,宽3.26米、高0.63米,右上角有“万历癸巳”四字,左下款“钱唐单椿”。两侧分布有“岘石恩同”,高1.38米、宽0.78米;“季侯顾我”(图3),高1.55米、宽0.7米,上款为“恩同海永”,下款为“德与石存”; 横书“戴世云天”,高0.66米、宽1.8米;“将苑羽仪”,高1.4米、宽0.8米,上款为“游击将军郑公尽忠”;“严侯永瞻”,高1.6米、宽0.7米;“石存恩在”(图4),高1.45米、宽0.8米。其中“严侯永瞻”与“石存恩在”二条皆明崇祯九年(1636)题刻。其他摩崖上下款字迹不清,难以辨认。

图1 石浦二湾摩崖石刻群

图2 石浦二湾摩崖石刻“视卒当如婴儿”

图3 石浦二湾摩崖“季侯顾我”

图4 石浦二湾摩崖“石存恩在”

2.江心寺后摩崖石刻

江心寺后摩崖石刻由三处并列的阴文楷书石刻组成,分别为:“沧海恩波”,高1.5米、宽0.8米;“思绩如山”(图5),高1.62米、宽0.64米;“世侯永乾”,高1.25米、宽0.58米。三处皆为纵向书写。每处摩崖都有刻线边框,其上部两端为倒角,原有上下款都已模糊不清,仅其中数字可见。

图5 石浦江心寺摩崖石刻“思绩如山”

(二)题咏题记类

宁波境内已知的明清摩崖石刻中题咏题记类石刻占了很大比例,主要有七处。

1.慈溪达蓬山摩崖石刻

慈溪达蓬山传为秦代徐福东渡之处,山上有佛迹洞等名迹。达蓬山共有三处题刻,年代最早的一处题刻高0.53米、宽0.5米,字径约8厘米,正书,内容为:“武林钱竿,锦屏陈帮彦,皆奉亲来瞻佛迹。隆兴二年(1164)二月二十四日。”另一处高0.48米、宽0.9米,字径约7厘米,正书,内容为:“县宰唐仲温,携家来礼古佛足迹,访禅师遗址,扪箩穿石,小休洞口,东眺沧海,真胜游也,子士贤,孙其孙侍行。淳熙九年(1182)清明前一日。”还有一处为康熙丙子(1696)冬题刻,高0.55米、宽1.7米,字径约6厘米,正书,共111字。

2.宁海县西店镇西的桶盘山摩崖石刻

宁海县西店镇西的桶盘山山上有一处高1.2米、宽0.8米的石刻题记,内容为:“嘉定壬申仲冬廿六日,成吉甫、陆子济览胜于此睨海。”“嘉定”为宋宁宗年号,“壬申”即公元1212年。山上还有一处高1.7米、宽0.6米的石刻,每字大约8厘米见方。由于风化严重,字迹模糊,较难辨认,依稀可辨为“康熙戊申……良上瀚鉴此山……第行之敬步……太初舒子朗德王颖之同……”等字,大意为数人同游至此,触景生情,步韵赋诗,可惜诗的正文字迹已漫漶不清。

3.宁海石台山南宋石台山摩崖石刻

宁海石台山南宋石台山有一处联句石刻,南宋庆元元年(1195)正月十四,宁海诗人胡融、刘允叔、王度、李揆、周仲卿一行五人登石台山游览,并在山上作联句长诗纪事,次年重九,胡融到山上书写联句,并镌于石上。石刻高3米、宽2.34米,联句加序言,共506字,古隶体,排列整齐,遒劲古朴,历经800多年依然清晰可辨。可由于未有任何保护措施,近年被人在上横卧一大“心”字,令人痛心。还有一处石刻高2.9米、宽3.58米,元至大三年(1310),浙东宣慰使哈喇罕赛游览象山县西店樟树村石屏山,游览之余赋诗一首,该诗后来被刊刻于摩崖之上:“千年壁立任莓苔,今日石盘居士来。洗刷浮云堪宴坐,不教独秀在天台。”

4.奉化溪口千丈岩摩崖石刻

奉化溪口千丈岩瀑布是宁波名胜,自唐宋以来闻名于世,历年文人墨客多来此登临观赏,题咏不绝。瀑脚附近有三处题刻。“烟声”两字通高1.5米,是明代崇祯年间奉化县令胡梦泰所书,壬午年(1642)刊刻。另二处题刻均为当地文人沈皆诚在民国五年(1916)所写 ,分别为“乐不”两字,以及记录乡人王水金先生捐资筑路之缘起的“纪功石刻”。

5.象山县丹城丹山雨香寺摩崖石刻

象山县丹城丹山雨香寺内的小涧边崖壁上,刻有一处乾隆年间清代江苏无锡人、著名书法家钱泳(1759—1844)的隶书题记,宽0.47米、高0.85米,内容为:“乾隆癸丑夏四月,陈广宁、徐华、萧鸿章同来。钱泳题记。”

6.镇海区河头郎家坪摩崖石刻

镇海区河头郎家坪山间有一处摩崖石刻,总高0.45米、宽0.5米,为曾任宁绍道台、著名藏书家、测海楼主的吴引孙所题,上为隶书“听涛”两字,下为款:“光绪辛卯年(1891)孟夏月吉日宁绍台道真州吴引孙题。”

7.奉化区溪口镇武岭中学摩崖石刻

奉化区溪口镇武岭中学内有摩崖石刻“武岭幽胜”四字,是1931年蒋介石回乡时,见武岭中学大礼堂旁树木葱郁、风景幽胜而为之题写的。四字直书,每字高约0.3米、宽约0.2米,落款为“二十年春蒋中正题”。

(三)宗教题材类

宗教类摩崖石刻内容通常以佛教术语为主,如余姚市让贤乡钱库岭北斗湾楷书“佛”字、“阿弥陀佛”四字,慈溪河头村夹岙岭“南无阿弥陀佛”、小桃花山“南无阿弥陀佛”等题刻,但多没有纪年。有明确纪年和有特色的主要有以下三处。

1.鄞州区樟水镇鹿窠村摩崖石刻

鄞州区樟水镇鹿窠村边的溪涧旁散布着“三峡”“浴心”“醉泉”“潺湲洞”“过云”等题刻,周边竹林间的岩石上又有“诃佛”“再来石”“中峰”以及心经全文等石刻九处。其中“再在石”之右旁有“开庆己未夏题”落款。“开庆”为宋理宗赵昀年号,“己未”为公元1259年。该石刻群字体相近,文字内容又多属佛教用语,临近始建于唐龙纪元年(889)、毁于明末的杖锡寺,因此认为该石刻镌刻于南宋开庆前后。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10],该量表分成29个条目,主要包括心理状态(1~9,26)、症状感觉(10、11,15~18,附加102)、社会功能(12~14,19~25,附加101)、自我评分(附加103)4个方面。各条目皆采用5级计分法,1分为无症状;2分为偶发症状;3分为一般有症状;4分为症状较重;5分为症状严重,影响平常生活,死亡患者计最高分。所有患者分别于缓解后的第一天、持续缓解后的第180天填写WHOQOL-BREF量表。

2.鄞州区横溪亭摩崖石刻

鄞州区横溪亭溪岭古道边石壁上刻有“南无”两字,上款为“万历六年(1578)”,总高0.7米、宽1米。其一旁的“阿弥陀佛”总高0.4米、宽1米。两者字体相仿,也应是同时所刻。

3.镇海区招宝山摩崖石刻

宁波已知的宗教类摩崖石刻,尤为独特的是镇海区招宝山在1984年清山绿化中在峭壁上发现的印度“蓝查体”梵文摩崖石刻,总高1.2米、宽6米。据专家考证,其内容为佛教密宗“六字真言”,汉音为“嗡嘛呢呗咪吽”,约刊刻于元明时期。

(四)标志地点类

此类摩崖石刻也有着一定的存量,大都仅有数字,但有些摩崖石刻字体较大,是榜书中的佼佼者,其中也不乏名家所题。此类摩崖石刻主要有五处。

1.鄞州区樟水镇杖锡村摩崖石刻

鄞州区樟水镇杖锡村地处四明山深处,村外的屏风岩为一长方形直立巨石,正面直镌“四明山心”四大字。四字为隶书,每字高约0.66米、宽0.57米,字间距离约为0.1米。石刻气势磅礴。沈明臣说“《志》谓出汉人手,诚然”,黄宗羲谓“乃汉隶也”,今人认为是宋时镌刻。

2.东钱湖霞屿岛摩崖石刻

20世纪70年代,整治东钱湖景观时,湮没于霞屿岛数百年的南宋石窟“补陀洞天”在无意中被发掘出来。据记载,此石窟系南宋宰相史浩为供其母到此进香而开凿。除洞壁刻有镂空石龙和石佛外,在洞口还留存有南宋时石刻隶书“补陀洞天”四字。

3.余姚胜归山摩崖石刻

余姚胜归山上有一处三字摩崖石刻“吴公岩”,为明嘉靖时余姚县令吴宗宪所书,每字高、宽约为1.65米。

4.丹山摩崖石刻

丹山位于象山县城西侧,登山俯瞰,象山县城尽收眼底,山上更有石屋名迹,历来都是游览胜景。其自石屋通往雨香寺的小径旁崖壁和雨香寺寺内,分布着“游春径”“飞霞洞”“眠云坞”“洗心池”“移情台”“流华涧”“招鹤峰”“蓬莱胜景”等石刻。

5.奉化岩头村白象山摩崖石刻

奉化岩头村白象山东麓有一处两字摩崖石刻“石泉”,为清嘉道间两浙著名书法家毛玉佩所书,高0.9米、宽0.8米。

(五)警示类

此类摩崖石刻主要有两处。

1.镇海区镇海中学摩崖石刻

镇海区镇海中学内的梓荫山东麓崖壁上刻有楷书“惩忿窒欲”四个大字,每字高、宽约1.12米。据《宁波府志》记载,此为水师统制冯枋所书。但据《镇海县志》所载,邑人胡沣于苔藓中洗剔得睹其下周瑚诗跋语,断为王荆公(王安石)所书,但今周氏跋语已不可见,何人所书,还需进一步考证,但其为宋时题刻,无人置疑。

2.宁海马辅村水车新岭山道摩崖石刻

宁海马辅村水车新岭山道,曾有盲人误听三百羊钿为三百洋钱(银圆)谋杀孩童于此,自己也被雷击。时任宁海县令的郭文志,在清乾隆己酉(1789)秋镌刻“头上青天”四个大字,以示警诫。新岭之南双龙瀑布上方路边悬崖上刊刻的“民具尔瞻”四字,由宁海东岙举人褚传中所书,同样具有警世意义,至今保存较好。

(六)吉语类

此类摩崖石刻主要有两处。

1.慈溪市积庆寺旧址摩崖石刻

慈溪市横河镇梅湖水库积庆寺旧址前左侧的巨岩上,有一巨幅楷书“寿”字题刻,高1.45米、宽1.02米。笔势苍劲有力,气势雄伟。题刻年代尚不可考。

2.鄞州区龙观乡龙谷村摩崖石刻

鄞州区龙观乡龙谷村东面岩崖上直刻“元吉在上”四个大字。字高0.45米、宽0.35米,字旁上款署“嘉庆七年壬戌之秋”,“嘉庆七年”即1802年,下款为“鄞令闽中郭志文书”。

三、摩崖石刻的艺术价值

摩崖石刻融于自然环境之中,镶嵌于山水之间,在视觉上相比于纸帛、卷轴类作品更加恢宏,风格活跃、洒脱,在天地间静静地诉说着历代名流游览山水的心迹。摩崖石刻是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从自然到人文的转化,是历代名流将原本无情的山石变得有了生命,同时,在山水灵气的滋养中,遗留下来的摩崖石刻文字历经岁月的洗涤,积淀了丰厚的历史与艺术价值。纵观全国各地摩崖石刻,尤其是宁波地区,摩崖石刻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穿越时空的书法史记

摩崖石刻从最初的记录文字,到“石头上的留言板”,再到书法美学的展现,它记载了不同朝代文字的变化,为我们留下了历代名人创作的艺术佳品。从摩崖石刻较早的文字记录来看,它始于唐代,盛于宋代,延于明、清,摩崖石刻遗存是后人研究历代书法发展史的重要依据;从形成的字体来看,摩崖石刻包括篆、隶、楷、草、行,全面展示了不同时期的五种字体,体现了历代书风的多样性,端雅朗和、方拙苍郁、雄健率意、浑厚凝重、肃穆庄严;从书体与体势来看,有方圆、刚柔、肥瘦、巨制、小品,传承了中国文字书法艺术之大美。从宁波地区的摩崖石刻来看,尽管在规模、时间跨度、字体风格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换个角度看,也是从另一个侧面为后人留下了思考与探索书法艺术发展变迁的研究空间。[2]

(二)寄情山水间的书法美学

摩崖石刻伴随着书法发展史,以其独有的展现方式为人们呈现了无处不在的视觉享受。在诸多留存于世的石刻中,既有民间普遍流传的书写文字,也有历代名家一时兴起的洒脱之作,细究起来,山水意境为书法家的创作带来了情感生发的契机,催生了书法佳作的创作,为传承弘扬书法艺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书法美学的研究来讲,书法形式的美感构成是多元的,从意境美、形式的超越到抒情,从材料美、形式的底蕴到主观精神主导,笔者认为在崖壁山石上的创作本身就是自然美与人文美的完美融合,可感的创作情感到可视的形式美,再到可感的意境,这就是摩崖石刻的神奇之处。摩崖石刻书法的书风各异:有的方厚朴拙,具魏碑体势,取魏碑方拙、浑厚之意;有的雄健挺拔,取法颜体,用笔圆润厚重,结体规范严谨,如石浦二湾摩崖“视卒当如婴儿”,平正且又有力量;有的意趣盎然,以行书居多,行笔洒脱超逸,严谨而不失灵动,变化丰富,平稳中见奇崛之态,大小错落。这些不同书体书风的摩崖石刻多在风景名胜之处或山巅断崖之上,多为擘窠大字,对于普通老百姓的美学普及无疑是好的载体,在游山玩水时即可欣赏和品评。

(三)融合碑帖的书风创新

留存于摩崖石刻的书法经典,虽各有差异,但其碑刻的特性决定了其大体的风格,尤其是雄强、豪迈、阳刚的气势,这对一个地区的书风形成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尤其是在以帖为主、柔美精致的江南书风盛行的宁波地区,摩崖石刻更是矛盾的存在,碑帖融合的书风创新成为当下书法发展的重要方向。东钱湖“补陀洞天”摩崖石刻特点明显,有“书法泰斗”之称的沙孟海先生的艺术风格与之相比可谓有着相似的风采。沙孟海喜碑,也推崇历代遗存碑版的书写方法与笔意,善作擘窠大字。他的题榜大字,尤其注重字的气势、笔力和韵味,形成了“雄强”的书风,自成格局,有机融合了今人追求的时代感、现代感的书法审美观,深为世人所推崇。其晚年所作榜书大字“龙”[3]3,雄浑刚健,气势磅礴,堪称旷世罕见;又如其为五磊讲寺所题匾额[3]74-75,无不体现了顺天时、得地利、致人和的高境界。摩崖石刻展示给世人的是一种正大气象,体现了书法以“势”为核心的创作原则,以及碑帖兼融、古拙雄强的审美风格。

结语

摩崖石刻分布广泛、内容丰富,极具地域特色,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许多摩崖石刻为政治或文化名人所题,书体繁多,书艺精湛,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其中一些摩崖石刻虽未落款,当为民间书者所书,但拙而不俗,自然天成,富于天然意趣。同时,有些摩崖石刻是已知书者唯一的手迹,极具史料价值。宁波的摩崖石刻虽因广而不聚、名家名碑不多等原因,鲜有关注,但它仍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研究宁波地方史不可或缺的珍贵史料。摩崖石刻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我们要深入挖掘和阐发摩崖石刻中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深入挖掘摩崖石刻的历史背景,研究其传播规律,让这一瑰宝更好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猜你喜欢

摩崖石刻宁波
中外石刻大不同
西狭颂摩崖石刻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摩崖石刻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一图读懂宁波
“南行唐北界”摩崖石刻考察图辑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