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献礼

2023-08-10嵇启春

安徽文学 2023年8期
关键词:扫帚贫困户

嵇启春

2014年11月3日,洪伟提着行李,上了局里送他下乡的车子。蚌埠市五河县城管局的领导十分重视,除了一名副局长另外有事走不开,局长吕有辉带着其他班子成员一起送他下乡。洪伟被选派到大新镇郭府村驻村扶贫,县城管局也明确作为该村的主要帮扶单位,班子成员也要看看这个戴着“省级贫困村”帽子的村子,究竟长啥样。

车子出了县城,披着早晨苍白的阳光,向南疾驰。地里的庄稼早已收割完了,小麦的种子还在泥土里孕育,田野呈现黄褐色。远处河面上,薄雾氤氲。晚秋的淮北水乡,显得缺乏生机。

五河县因境内淮、浍、漴、潼、沱五水汇聚而得名,水韵灵秀,有可与锦绣江南媲美的纵横水网。郭府村位于淮河西岸,离县城六七十里地。交代任务时,领导已经和洪伟介绍过郭府村的基本情况。一路上,又给他打预防针,郭府村人口多、底子差,情况复杂,困难比较多,叫他要有思想准备。

洪伟点点头,他思想上有所准备。他觉得此行不比两年前去郭咀村,那时,他心里完全没有底。

2012年4月,洪伟作为选派干部,被安排到城关镇郭咀村挂职,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洪伟从小在县城长大,农村对他来说是个未知数。将要面对的农村工作,用五河的老话来说:“王洪归王洪,郭四归郭四。”同他的本职工作风马牛不相及。再说,他在职读的本科和研究生,专业都是法学,农村生活生产知识,几乎是空白。并且,郭咀村又是个出名的后进村,因此当初接到任务,他顾虑不小,也不明白组织上为什么会选派他这个“80后”下来挂职。

时光飞逝,一转眼两年半过去了。2014年10月,洪伟挂职郭咀村驻村扶贫工作到期。两年多来,他和郭咀村的干部群众,一起风里来雨里去,朝着“争先进、挖穷根”的目标打拼,切切实实体验了一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农家生活,也逐渐爱上了这片还不富庶的土地,同村里的干部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洪伟主动向组织上提出申请,要求在刚刚摘掉“后进村”帽子的郭咀村再干一轮,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向小康。

很快,他接到通知,再次被选派下乡驻村扶贫。不过,出乎意料的是,他不是留在郭咀村,而是被派到大新镇郭府村,担任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

郭府村是五河县在册的十九个贫困村之一,2013年被列为安徽“省级贫困村”。临行之前,洪伟又上网仔仔细细查阅了郭府村的资料,虽然觉得困难不少,任务艰巨,但有在郭咀村扶贫工作的经历打底,他有信心完成组织上交给的任务。

车开了不到一小时,就看见“郭府”的界牌了。高高的淮河防汛大堤,就在乡道东边不远处。拐进坑坑洼洼的村中小路,洪伟透过车窗向外张望,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低矮破旧的土坯茅草房,明显给人一种穷乡僻壤的感觉。

车在一座破败的院子前停下。当洪伟提着行李下车时,不由得惊呆了——这就是他将要入住的村部吗?

院子的铁门锈迹斑斑,推门而入,院子里杂草长得齐膝高,几处积水已经发黑。一排低矮破旧的五开间砖墙茅草顶房,是村部的办公用房,当中用作会议室的那一间,屋顶上开了“天窗”,烂了一个洞,除了一张积满灰尘的破旧会议桌、几张条凳,其他啥也没有。

洪伟的宿舍被安排在西侧一间没有窗户的十五六平方米的屋子里。房子矮,又不透风,加之长期空置,走进屋里,一股刺鼻的霉味。

送他来的几位局领导见此情景,都忍不住摇头。

吕有辉局长安慰洪伟说:“你先克服几天,下一步再想办法改善。”他转头对班子成员说:“没想到郭府村的贫困程度这么狠,怎么支持洪伟做好扶贫工作,我们回去得好好研究。”

村部如此,村里的状况和村“两委”的工作可想而知。郭府村的名字听说有些来历,看上去似乎比郭咀村要高大上,但郭府村比当初的郭咀村更穷更糟。

郭府村在大新镇算是个大村庄,有13个村民小组,800多户人家,3600多人,耕地6000余亩。长期以来,是个无产业、无项目、无规划、无集体经济的“四无”村。许多村民特别是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下老人和孩子守着几亩地,不少人一走许多年,混得好的不好的,都不想回来。2013年,村里曾经按照上级布置,对贫困户调查摸底并建档立卡,全村贫困户多达111户、274人。

冬天来临了。初冬时节,空旷的原野,昼夜温差很大,太阳一落山,冷丝丝的。到了夜晚,灯火寥落的村庄,更加寒气逼人。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天晚上,突然下起了大雨。雨水从还没来得及修缮的卧室顶上漏进来,洪伟赶紧找家什接水。不料雨哗哗地越下越大,不一会,低洼的院子水汪汪一片,不知藏在哪个旮旯洞里的老鼠憋不住了,跑出来在院子的水塘里乱蹿。

雨水很快从他的卧室门缝里涌进来,皮鞋、运动鞋、拖鞋飘了起来,桌上的电饭煲、热水壶,架子上的行李箱,都被雨水淋湿了。

今夜的觉是没法睡了。洪伟望着门外如注的大雨、黑漆漆的夜空,顿时有一股凄凉的感觉,鼻子酸酸的。他掏出手机,想给家人打个电话,刚想拨号,又停下了。他想,此刻惊动家人也没意思,只会令他们担心,徒增他们的烦恼。

在这个雨淋淋、黑漆漆、冷飕飕的不眠之夜,他想起了这两天在村子里转了转见到的一幕幕:坑坑洼洼的泥土路,破败不堪的土坯茅屋,衣衫褴褛面有菜色的留守老人和孩子……

想到这里,洪伟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新中国成立六十五年了,还有不少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下。不挖掉穷根,我们共产党人对不起老百姓啊!

他抹了一把打在脸上的雨水,心想,雨会停的,天会晴的,不彻底改变郭府村的贫穷面貌,绝不回城!

比贫穷更棘手的是人心涣散。

郭府村是由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的,但并村不并心,村“兩委”班子不团结,党组织缺乏战斗力。刚在村部住下的日子,洪伟总是见不到村干部的人影,破败的村部也没人来开会。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也摸不着村干部家门,他只能孤独地守着村部几间破房子。洪伟心里明白,一些干部群众对他缺少信任度。就像第一次到郭咀村,他听到最多的一句话:“肯定是上面下来镀金的,混个两三年就回去了。”

洪伟心想,要把工作抓起来,先要熟悉人头、熟悉村情。

于是,他迈开双脚,在村子里四处走动,逢人就拉着聊上几句。哪儿人多,他就往哪儿去。墙角里有几个老人在晒太阳,他主动上前打招呼,坐在小板凳上,递上香烟,自己也点上一支,和他们一边吞云吐雾,一边海阔天空畅聊。他打听到村里一些老干部、老党员家住哪儿,就上门拜访;对种植大户和扎扫帚作坊,也重点走访。家长里短,天南海北,不限话题,有时一聊就是好半天。

聊着聊着,大家见这个城里来的年轻的“第一书记”,很随和,接地气,便不把他当外人,话越说越多,什么话都掏心窝子跟他说了。

聊着聊着,洪伟对村里的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下一步工作如何开展,慢慢地心中也有了谱。他在走访村民的过程中,听到不少村民对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人数有意见:“我们村那本账,水分大着呢!有些户头根本不符合帮扶条件。”

这个问题有点严重!

洪伟想,精准扶贫,首先是“扶贫对象精准”。于是,他在布置扶贫对象核准工作时,特地加了一项要求。他对村“两委”班子成员说:“贫困户名单上来后,请大家把名单里自己家的直系亲属全部标出来。”

他一个一个找村“两委”干部谈心,打预防针:“你们自己忙产业、创收入,需要帮助支持,我会鼎力相助。但不能把手伸向群眾,伸向集体,侵占群众利益。”

个别干部不以为然,他在会上发狠话,正色道:“如果哪个胆敢把手伸向群众,伸向集体,去吃拿卡要、贪污挪占,你们也知道我就是纪检干部,被我发现了,我自己就把他送到县纪委去!”

顿了顿,他又说:“同样,如果我在村里存在这些问题,欢迎你们到县纪委和组织部去反映。”

全村贫困户名单汇总报上来了。洪伟对照标准,逐户核查,对村“两委”班子成员的直系亲属,看得更是仔细。对名单中不符合条件的,一律予以剔除。认为符合条件的,还一户一户亲自上门核查。经过反复核查,共清理了不符合扶贫条件的21户、48人。对最后确认的贫困户名单,也不藏着掖着,叫人张贴在村中公示栏里,接受村民监督。

公示栏前人头攒动。上贫困户榜单不是有脸面值得夸耀的事,但村民都要看看哪些人“榜”上有名。一个一个名字念下来,村民点头称道:“该列进去的都没漏掉,不该上榜的一个也没有!”

“这事办得公正,叫人服气!”

个别不符合条件“落榜”的村民,想托人跟洪伟打打招呼,旁边人劝阻道:“拉倒吧!趁早死了这条心,洪书记可不吃这一套。”

洪伟心里明白,一张贫困户的榜单,群众看到的是干部的作风,看到的是他这个新来的“第一书记”办事的准星,是不是向老百姓倾斜。

对郭府村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问题,上级十分重视。镇党委及时调整了村党总支成员,村委会主任郭飞接替年龄到点的老书记,担任了党总支书记。

郭飞是土生土长的郭府人,比洪伟大一岁。十多年前,他外出闯荡,在江浙一带跑运输。他不怕吃苦,人又聪明,很快打开局面,一年有二十万元左右的收入。尽管事业有成,但他始终心系乡梓。2014年8月,村委会换届,他毅然放弃手头正做得风生水起的物流产业,回来当上了村委会主任。洪伟下来担任“第一书记”之后,郭飞接触下来,觉得这个比自己小一岁的城里人,思路开阔,是个干实事的人,和自己很投缘,便全力配合洪伟工作。

洪伟也觉得郭飞熟悉村里的经济和人员状况,他这方面的优势正好弥补自己这个“外来户”的不足。两个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携手挑起了带领郭府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任。

洪伟和郭飞四处“化缘”,按照“双基建设”,即基础设施、基础公共服务建设达标要求,多方争取和筹集资金,改善村中基础设施;结合村部改造新建了“党群服务中心”。有了活动场所,洪伟带领村党总支一班人,按照上级组织规定动作,深入开展“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活动,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上下一心,投入到带领村民脱贫攻坚、创业致富的事业中来。

驻村的日子里,洪伟深深感到,中国的农民勤劳刻苦,但一些农民陷入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文化不高,年老体弱,家中缺乏青壮劳力;有的身体残疾,患有这样那样的疾病;等等。洪伟在走访中见到的郭凯先一家,就是这样一个令人揪心的贫困户。

郭凯先幼时患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残疾,行走撑着两根拐杖。初中毕业后,性格倔强的郭凯先不愿待在家里吃闲饭,流浪外地,以卖唱为生。成家后,他与妻子育有两个女儿,不料大女儿有疾病,丧失劳动能力。2009年,他回乡带着女婿办了个扎扫帚的家庭作坊,加工农村打谷场上用的和城镇环卫工人扫大街用的大扫帚。

说起来,扎大扫帚算是郭府村的一个传统产业,有四十多年的历史。村里零零星星有几户人家,靠祖辈传下来的这门手艺活创收。由于不成规模,销路不畅,价钱又卖不高,收入微薄,只能聊补家用。

郭凯先带着一家人起早贪黑忙着扎扫帚。一把扫帚看上去不起眼,做起来也有劈、编、捆、扎好几道工序。郭凯先扎扫帚不马虎,扎好的扫帚都要仔细检查质量。由于质量好,一年能卖出几千把,一把扫帚十来块钱,一年收入也有几万块钱,去掉成本,有些结余,一家人日子还勉强过得去。

可倒霉的是,2014年,郭凯先突然觉得鼻部不适,去医院一检查,竟然患有鼻咽癌。恰在这时,又遇扫帚滞销,院子里扎好的扫帚堆积如山。一家人仿佛跌入谷底,顿时崩溃。

郭凯先治疗后,病情稍有稳定。见洪伟上门来探望,他没有向书记哭穷,而是想着多卖几把扫帚。他说:“我虽然身体不好,但还有两只手,不能等着政府救济。可扎好的扫帚卖不出去,看病没钱,生活咋办呢?”

洪伟安慰他说:“看病要紧,怎么卖扫帚,我帮你想办法。”

洪伟和村干部商量,将郭凯先家核定为贫困户,列入低保。怎么解决大扫帚的销路问题呢?洪伟想到,市容环卫所是他所在的城管局下属单位,平时没少打交道,马路上街沿等清扫车开不进去的地方,以及街坊弄堂、居民小区,还得靠环卫工人和保洁工挥舞大扫帚清扫,大扫帚应该有市场。

洪伟回到局里,向领导汇报了帮助村民打开扫帚销路的设想。局领导认为这个主意好,立马指示下属市容环卫所前去接洽采购,并安排有关干部同兄弟市县环卫部门联系推销。环卫部门见郭府村的大扫帚质量好,价格又实惠,听说又是扶贫项目,纷纷前来采购。很快,不仅郭凯先家作坊里积压的扫帚销售一空,村里其他扫帚生产户的扫帚也卖光了,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郭凯先没想到洪书记说到做到,这么快就帮他和其他村民打开了扫帚销路。他戴上“贫困户”帽子才一年左右,就摘帽脱贫。收入上来了,病情也有好转,郭凯先想扩大生产规模。他找洪伟说:“洪书记,扫帚好卖,我想扩大生产。”

洪伟也正有此意。他觉得扎扫帚是个粗活,不需要多大的体力和技术,如果能扩大生产,就能解决一些村民就业问题。他对郭凯先说:“我正要找你商量这件事,有什么问题要帮助解决?”

郭凯先说:“就是缺少场地和启动资金。”

洪伟说:“我来想办法!”

洪伟和村“两委”班子商量后,为郭凯先申请了5万元小额贷款,帮他建了新厂房。郭凯先知恩图报,优先聘用村里的贫困户和残疾人来他的扫帚加工厂上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洪偉眼见村里扫帚生意红火,在解决村民就业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十分高兴。心想,能不能把这个传统产业做大做强,让更多的村民就业增收呢?

他召集村“两委”班子研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建言献策,思路集中到走新型合作化道路上来。

郭府村扫帚生产加工合作社正式挂牌,还组织扫帚加工户成立了“扫帚协会”。洪伟一看入社成员的名单,有好几名共产党员,便筹建了扫帚协会党支部。成立大会上,洪伟叮嘱说:“习总书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们都是共产党员,不仅自己要带头脱贫增收,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困难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县城管局大力支持,广泛联系周边省市环卫部门,进一步打开了扫帚销路。有了市场,有了上级部门的支持,入社村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郭凯先的加工厂一马当先,发展最快。三五天发一批货,一次就能卖出一千多把。扫帚年产量从原来几千把,猛增到十多万把。每把11元,年产值达一百多万元。扫帚加工成为郭府村的特色产业,全村扫帚生产加工作坊已发展到17户,年产量一百余万把,产值一千余万元,扫帚远销浙江、山东、河南、江苏等省份。

郭凯先的加工作坊前前后后已安排了20多人就业,工人扎扫帚月收入最高的有一万多元。其余16户扫帚作坊都聘用村民,少则3—5人,多则十几人,带动就业100多人。收入稳定,腰包渐渐鼓了,村民笑得合不拢嘴。

身残志坚的郭凯先被村民称为“扫帚大王”。他逢人就夸:“多亏了洪书记和县城管局,多亏了党的扶贫政策。祖辈留下的手艺活,成了大产业。”

郭府村人均耕地不足两亩,农作物种植品种单一。洪伟想,要让更多的贫困户脱贫,光盘活扎扫帚这个“存量”产业还不够,还要想办法搞活“增量”,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洪伟召集村“两委”班子商量兴业脱贫对策。他说:“村无产不兴,民无业不富。县里、镇里给了我们不少财力物力支持,但这只是输血。输血只能解决一时的突出问题,我们要想办法造血。”

大家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有人提出请能人回乡创业。

洪伟点头道:“眼下我们一没资金,二没市场运营经验,请能人大户回村创业,带动村民就业,他们也能享受到国家的扶持政策,这是双赢的好事。再说,人都有家乡情结,我们不妨走出去请请看。”

郭飞说:“听说老贾和他的外甥女想回来做点事。”

洪伟问:“他们在哪里?”

郭飞说:“老贾叫贾廷林,他的外甥女叫郭秀丽,都是本村人。老贾在凤阳承包土地种植蔬菜、粮食,出去好多年了,是种庄稼的一把好手。他的外甥女在浙江温岭种植花卉苗木,也做得风生水起。”

洪伟立即说:“管!他们有经验有技术,在别处能做好,在我们这里也一定能作出名堂来。”

第二天,洪伟、郭飞等人就开着车,风驰电掣,直奔温岭。

郭秀丽见家乡人千里迢迢上门诚邀,十分感动,欣然允诺回村创业,成立了郭府万景花木公司。果然,万景花木产业一炮打响,经营业务蒸蒸日上。

然而,好事多磨。意想不到的是,郭秀丽身体突然出了状况,难以正常工作。花木种植是个技术活,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替代,大家十分焦急。洪伟和郭飞又赶到凤阳,找贾廷林商量怎么办。不过二人已有想法:做老贾工作,请他这个种植能人回来创业。

人心换人心。贾廷林见书记、主任诚心诚意欢迎他回去创业,说:“我外出这么多年,赚了一些钱,也总想着回来为大家做点什么。再说,你们支持秀丽回来创业,建花木大棚,政府投了不少钱,不能就这么打水漂。你们这么支持,我回来和你们一起干!”

“老贾回来啦!”在村民的期待中,在外闯荡十多年、已年过半百的贾廷林,回到了郭府村。

洪伟召集村“两委”班子开会,讨论老贾的创业计划。

老贾除了接过外甥女的花木公司继续经营,还提出要调整村里的种植结构,他说:“我们村子靠近淮河岸边,沙土地适宜种植蔬菜,村民门前屋后也都种一些蔬菜。蔬菜生长周期短,经济价值高,建议再建几座冬暖式蔬菜大棚。”

郭飞说:“管!我们村过去就种大白菜,号称万亩蔬菜基地,蛮有名的。”

说干就干!村里申请帮扶资金建好蔬菜大棚,租给贾廷林经营。签订合同时,洪伟说:“就是有个要求,除了技术人员,用工必须优先从贫困户中录用。”

贾廷林一口应允:“没问题!一个人富算不了啥,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才是真本事。”

第一茬种下去的是茄子、豆角、番茄、辣椒等常见蔬菜品种,由于缺乏特色,滞销严重。洪伟和大家一起分析得失,总结经验教训。经过市场调研,老贾提出改种山东香芹。这种芹菜碧绿青翠,芹香浓郁,吃口爽脆,有一股微微的甜味,还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很受市场欢迎。

洪伟和班子其他成员都表态赞同:“管!改种香芹。”

船小掉头快,五座蔬菜大棚全部改种了香芹。果然,香芹上市后,很受欢迎,供不应求。香芹市场价一元多一斤,一亩地可产七千斤,亩均收入上万元,经济效益明显。

洪伟见蔬菜大棚经济市场前景很好,召集村“两委”班子商量,乘势而上,筹集资金,又陆续兴建了一批高档蔬菜大棚,支持老贾放开手脚干。

老贾按照当初的承诺,优先录用了一批贫困户进蔬菜大棚务工。怎么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务工收入?老贾思考再三,向村委会提出:成立合作社。贫困户不仅可以务工就业,还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和贷资入股,增加收入。村民贷资或带资入股,还可以解决一部分发展资金问题。

2016年10月,贾廷林任法人代表的盛泰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合作社以蔬菜大棚和流转土地为基础,吸收有意愿的贫困户入社共同经营,形成了“扶贫项目+基地+贫困户”的新型合作经营模式。果然,这一合作模式一推出,就受到村民特别是贫困户欢迎,2017年就有10户贷资入社。

老贾雄心勃勃,提出增加流转土地,扩大合作经营规模,并且大胆地提出了调整祖祖辈辈“一麦一玉米”的传统种植結构的设想。他在村“两委”班子会上汇报说:“新流转的土地,一部分扩大种植优质蔬菜,一部分我想尝试进一步调整麦田种植结构,在小麦地里套种西瓜和红小豆。每年三月小麦拔节时,在麦地里套种西瓜。小麦收割完后,在瓜地里套种红小豆。西瓜上市时,红小豆也长起来了。这样一地三茬,一年下来,每亩地至少增收两千元。”

也有村干部担心销路:“产量上来了,怎么卖出去?”

洪伟想起省里要求农村电商全覆盖,便说:“县商务局正全力推广农村电商,除了农贸市场、大超市,可以线下线上结合,在网上销售,开网店还有政策扶持。”

老贾说:“管!销售也要采取新办法,我们开网店,上网卖。”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老贾扩大合作经营规模,村里又流转了300余亩土地给盛泰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运作。

“麦套瓜套豆”的种植模式,迅速在全村推广。老贾在县商务局的帮助下,在淘宝等电商平台开了网店,还和广东的一家电商平台达成合作协议。

2018年1月,贾廷林担任法人代表和总经理的电子商务公司挂牌。公司名称,大伙儿商量,就用了响当当的“明侯故里”,全称是五河县明侯故里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

对老贾的盛泰种植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洪伟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按照“双培双带”要求,“润物细无声”地经常找老贾谈心聊天。

贾廷林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不久被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贾廷林举起在庄稼地里摸爬了半辈子的粗糙的右手,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宣誓。这一刻,他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一年后,老贾按期转正。

盛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除了香芹,又引进了大白菜、菠菜、蜜薯、西农8号西瓜、香瓜等优质蔬菜和瓜果种植,大力推广有机绿色蔬菜,基本上实现了“订单种植”。网上销售红火,2018年收购的全村80多户脱贫户的红小豆,全部通过网上销售,帮助脱贫户进一步实现增收。截至2020年底,高档蔬菜大棚发展到90多座,流转土地达到580多亩。全年生产销售优质蔬菜、瓜果600多吨,实现收入300万元。贷资入社合作经营的脱贫户已有64户。

郭府村被评为“全省电子商务进农村全覆盖工作示范村”,村扶贫基地被评为“全省产业扶贫十大园区”,盛泰种植专业合作社进入“中国农民合作社500强”。

洪伟根据镇党委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的指示,及时研究在盛泰合作社建立党支部,并选举贾廷林担任党支部书记。老贾从一个会挣钱的种植能人,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洪伟到郭府村驻村扶贫两年半,本应于2017年5月到期。由于一次特别的“上访”,却使他留在郭府村又干了一轮。

“人心齐,泰山移”,戴着“省级贫困村”帽子的郭府村的变化,可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到了2016年底,共脱贫75户、208人;除去“精准核查”中不符合扶贫条件的21户48人,加上新认定的贫困户5户9人,起初建档立卡的贫困户111户、274人,还剩20户、27人,贫困发生率由起初的7.5%,下降到0.66%。

上级按照贫困村退出的七条标准,经过对郭府村严格检查核实,宣布郭府村从“贫困村”出列,同时启动“市级美丽乡村”建设。

喜讯传来,村里干部群众欢欣鼓舞,洪伟也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洪伟在郭府村的第二轮驻村扶贫到期,县委再次将洪伟列为选派帮扶干部。不过,这次不是驻村,而是任命他挂职担任五河县大新镇党委专职扶贫副书记、县扶贫开发办扶贫专员,挂职时间三年。

洪伟接到组织上通知,要外出到浙江考察学习。临行之际,洪伟在村里转了好几圈,同脱贫的乡亲们,同回乡创业的能人大户们,同指点过帮助过他的老党员老干部,一一道别。他也舍不得这片历经苦难而又前景灿烂的古老土地,舍不得待他如亲人般的那些勤劳纯朴的乡亲们。

好几户已经脱贫的农户听说洪书记要走了,拉着他的手不放,泪水转在眼里,动情地说:“洪书记,我们日子过好了,你却为我们受累了!”

一些村民,隐约听说过洪伟舍小家为大家的故事。

郭府村虽说离县城有些距离,但并非十分遥远,六七十里地,开个车,顶多一个小时就到了。然而,农村的工作不比在城镇机关到点上下班,有双休日和节假日;再说,脱贫攻坚是硬任务,上级布置的工作都有时间节点目标。常言道:“贫贱夫妻百事哀。”洪伟深深感到:“贫困村子百事忙。”因此,他常常十天半月甚至连续好几周不回去,有几次一连几个月都没有回家。父母年纪渐渐大了,老人难免有个头疼脑热,有时甚至生病住院,他都照顾不过来。女儿上学放学接送、功课辅导,他都出不上力。有一次,女儿生病发高烧,因为连续几个星期没有见到爸爸,在电话中对他大声哭喊:“爸爸,你怎么不来看我呀!”

洪伟觉得最对不住的是自己的妻子,几年来,从郭咀到郭府,他驻村扶贫在外,家中里里外外,照顾老人和孩子的担子,都落在妻子一个人身上。每念及此,洪伟深感愧疚,觉得对不起家人。

洪伟的父母、妻子都是共产党员,在得知洪伟的思想负担后,一向严肃、话语不多的老父亲,跟洪伟认真谈了一次话。老父亲说:“看见你为群众做了很多实事,我们全家为你感到骄傲。你作为党员要继续严格要求自己,家里的事不用担心,有困难我们会克服,我们会全力支持你的工作。”

人心都是肉长的。洪伟想,此次外出考察学习结束后,自己就要到大新镇上班,新的工作岗位肯定也很忙,但毕竟离家近了不少,可以多少照顾一下家庭,尽一点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职责了……

这天,洪伟随团正在浙江长兴参观考察,突然手机响了,洪伟一看,是郭飞打来的。他接通电话,只听郭飞急切地说:“洪书记,村民准备集体到县里去上访,马上就要去镇里了!”

洪伟心里一惊,忙问:“什么情况?才出来几天,出什么大事了?”

郭飞说:“群众听说你村里工作结束就要回去了,写了三封信,按上红手印,已经送到村部来了。一封村民代表写的,一封村里贫困户写的,一封村里企业大户写的。他们说了,如果你要回去,就准备去上访了。”

洪伟愣住了,握着手机,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郭飞说:“大家舍不得你走啊!”

洪伟说:“那,那我向组织上汇报一下。”

挂断电话,洪伟禁不住泪水湿润了眼眶。他想,两年多来,自己只是做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没想到乡亲们这么认可他。自己何德何能,值得乡亲们这么暖心地挽留?

洪伟想,郭府村虽然从贫困村出列,但许多脱贫户还仅仅只是解决了温饱,有些脱贫户主要靠政策兜底,“脱贫不脱帮”各项工作一刻也松不得,一不小心有些脱贫户就会致贫返贫;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还不足,“双基”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刚刚起步。这两天在浙江的农村参观考察学习,无论是经济实力、村容村貌,还是老百姓的幸福感,差距不是一点点!他明白,乡亲们要他留下来,是希望他继续带领大家朝乡村振兴的好日子奔!乡亲们从他一个普通共产党员身上,看到了圆梦小康的希望!

洪伟拨通了县委组织部的电话,汇报了村民要上访的情况和自己的想法,明确要求说:“就让我留在郭府村再干一轮吧!”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五河县委研究决定:洪伟挂职担任五河县大新镇党委专职扶贫副书记、县扶贫开发办扶贫专员不变,同时继续担任郭府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再干一轮。

就这样,洪伟留在郭府村,开始了他的第三轮驻村扶贫。

转眼2019年新年来临,郭府村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家家户户忙着盘点一年的收入,欢欢喜喜置办年货、为孩子添置新衣,准备过大年。

这天,一个村干部急匆匆来找洪伟汇报:“洪书记,郭建亮一家回来了!”

洪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想,过年了,外出打工的回来不是很正常吗,怎么这么紧张?便问:“是外出打工的村民吗?”

“是的。一家七口出去好多年了,看来混得不行,听说这次回来不走了。这不,又突然冒出了一个贫困户!”

洪伟一听说是贫困户,立即拉着郭飞说:“走,去看看!”

赶到郭建亮家一看,洪伟惊呆了!一间十多平方米的泥坯茅草房破烂不堪,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什,两张床上还放着几只接雨水的盆子。屋里除了郭建亮和他的妻子张跃敏,还有一个老人和五个女孩。

郭飞看看他们拉回来的一车东西,对洪伟摇摇头说:“这么些东西,50元钱也不值啊!”

郭建亮看上去病殃殃的,见洪伟和村干部来了,慌乱得不知说什么好。老人是小女孩的爷爷,身上穿着破棉衣,脚上的鞋头破了一个洞,露出了两只脚趾头,蹲在墙角,闷头抽烟。他住在本村,今天特地过来看孙女。寒冬腊月,五个女孩穿着单薄的衣衫,蜷缩在妈妈的身边,怯生生地望着陌生的来客。

洪伟问了些情况,郭建亮夫妇俩唉声叹气,也不知道今后该怎么办。

洪伟准备回村部去,临走时,他看着老人露出脚趾头的鞋子,问道:“你这鞋子都破了,你穿多大码?”

老人抬眼望了洪伟一眼,不知道洪伟问话是什么意思,下意识地答了一句:“42码吧。”

回到村部,洪伟问郭飞说:“怎么我在村里几年了,都没听说过有这么贫穷的一户?”

郭飞说:“别说你了,就是我们也都很多年没有见过他们了。他们一家外出好多年,从没和村里联系过,我们都以为他们在外定居了。”

“他们怎么一家子都外出这么多年了也不回来?”

“唉,说来话长。”郭飞长叹一声道,“当初小夫妻俩成家后,一连生了两个女儿。农民吗,老思想总是有,总想生个儿子。按照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超生要罚款,为了躲避处罚,夫妻俩就带着两个女儿跑了出去。也不知道他们在哪里打工,有十一年了吧,他们从没有回过家,也从没和我们联系過。没想到在外头又生了三个女儿,看来,在外混得也不好。”

洪伟问:“他老爸破衣烂衫,低保户名单里怎么没有他?”

“他老爸有三个儿子,其他两个儿子过得还不错,他自己平时还干一些泥瓦匠活,不符合低保、贫困户条件。老人舍不得在外的五个孙女,挣的钱全部补贴这个儿子了,所以自己日子过得很紧巴,穿得破破烂烂。”

天上掉下这么个贫困户,洪伟觉得有点棘手。他想,当初他家超生,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可如今回来了,总归是郭府村的人。习总书记说过,脱贫攻坚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群众。他们家脱贫,我们不能不管!

洪伟回到宿舍,把脚上的鞋子脱了下来,另找了一双鞋子穿上,又去了郭建亮家。他把鞋子递给郭建亮老爸,说:“我的鞋也是42码,你先穿着。”

洪伟寻思郭建亮老爸的个子和自己的父亲差不多,第二天回到县城家中,又找了一些衣服、鞋子送了过去。

没几天,村里桥头的老年活动中心传出话来,把洪伟上郭建亮家送鞋送衣服的事,说得神乎其神:“洪书记到郭建亮家,看见他家穷,当时在屋里就把鞋子、外套都脱下来给他老爸了,自己赤脚走回村部的!”

洪伟听到传闻,很是感动。心想:群众是朴实善良的,你为他们做一丁点儿事,他们就放在心上,念念不忘。

洪伟和郭飞商量,以村委会的名义,又买了一些米面食油和被褥等生活用品,给他们家送了过去。

郭建亮两口子眼泪汪汪,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洪伟想,送衣送物,只能解决燃眉之急,如何能让他们“两不愁三保障”,彻底脱贫,才是根本。突然冒出这么个贫困户,致贫的原因比较特殊,人口又多,要帮助他们解决的问题很多,洪伟决定回县城管局向领导汇报。

县城管局吕有辉局长因年龄关系退居二线,县公安局副局长欧明久调来接任了局长。欧明久是一名转业军人,回地方后,还保持着军人作风,说话办事果断干练。听了洪伟汇报,他当天下午就在洪伟的陪同下赶到郭建亮家察看,随后回到村部,和村干部一起商量帮扶措施。

郭建亮一家要解决的问题一大堆,最突出的是住房问题。

欧明久说:“住房问题我来想办法解决,其他帮扶措施你们抓紧落实。”

临走时,欧明久又叮嘱洪伟等人说:“这事只能特事特办。脱贫攻坚,2020年底是个界限,贫困户一个也不能落下,一定要按期完成脱贫任务!”

洪伟召集村“两委”班子开会,按照程序把郭建亮认定为贫困户,安排人为他们办理了低保,一家七口可以按月领取低保金。郭建亮和张跃敏二人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也很快补办好了,保险金均由村里代缴。“教育有保障”是脱贫的硬性指标之一。除了五岁的小女儿还未到学龄,另外四个女儿都必须尽快安排入学。经过多方联系,大女儿先入读镇上的大新中学。大女儿很用功,当年秋季考入县城新集中学,这是蚌埠一所教学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市级示范高中。老二、老三、老四则就近入读郭府小学。这四个女儿都按规定享受教育资助。

欧明久把解决郭建亮家的住房问题挂在心上,抽时间走访了县里几家企业,很快从中国黄金、大盛置业、元鼎建设等公司募集到了5万元现金和1万元物资。又张罗安排建筑队,帮郭建亮新砌了二层砖混楼房,把他家破旧的老屋也修缮一新。细心的洪伟觉得他们家孩子多,又都是女娃,没有独立的洗漱间很不方便。他通过局里联系爱心企业,又帮他家砌了一间卫生间。住房面积达到140平方米,虽然简陋些,但一家人安居得到保障。

令洪伟颇为伤脑筋的是他们夫妇就业问题,只有就业,有活干、有稳定的收入,才能持久稳定地脱贫。问题是,郭建亮患病,基本丧失劳动力,他妻子张跃敏文化程度不高,又没有什么技术专长。村里给张跃敏安排了公共场地保洁的公益岗位,但工资不高,每月500元,一年6000元,只能贴补贴补家用。洪伟了解到张跃敏会炸馓子,立即通过局里又联系到一家爱心企业赞助,帮郭建亮在家中院子空地上,建了一间六七平方米的食品加工作坊,砌好灶台,安上大铁锅,还装上脱排油烟机。

家庭重担都落在个子矮矮的张跃敏肩上。回村第二年,二女儿入读县城苏皖中学,两个大的女儿都在县城寄宿读书,张跃敏忙里忙外,一面照顾三个小女儿和生病的丈夫,一面做保洁、卖馓子。她一般上午到包干的区域做保洁,下午把批发来的米饼等膨化零食和隔日炸好的馓子装在推车上,到村口路边、学校门口售卖,一个月也有千把块钱收入,去掉成本,一年下来也能赚个七八千元。

张跃敏盘算了一下一年的收入,有六七万元呢!大头还是政府和村里补助,有五万多元,单是低保金,就有近四万元。有这么多收入,一家人日常开销,女儿读书、丈夫看病,基本不愁了。

一天夜晚,女儿和丈夫各自在屋里睡着了,她忙完一天的活,站在自家小院子里,望着灿烂的星空发呆。

她想起了夫妇俩拖着五个女儿在外漂泊的艰难日子,想起一家人回到村里踏进空置了十一个年头的破屋那惶恐不安的一刻,想起洪书记把自己的鞋子送来给孩子爷爷和村里送来的粮油被褥,想起起初担心拿什么钱给患病的丈夫看病,想起非亲非故的县城管局欧局长自个儿掏钱资助在县城念书的女儿,还时不时接她们去他家过周末……她想,要不是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要不是这些好心人,她一个弱女子,怎么撑得起这个家呢?特别是前两天洪书记又来看望他们,对她说:“你们达到脱贫标准了,但党的政策是脱贫不脱帮,你们家享受的各种补助目前不会变。”又给她吃了颗定心丸。

想到这里,这个个子矮小却又坚强的五个孩子的母亲,禁不住眼泪大颗大颗地滴落下来。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也蔓延到五河。洪伟和郭飞这两位郭府村的带头人,一方面带领村民战疫情,另一方面千方百计稳定生产,特别是要保证蔬菜上市供应。与此同时,二人还合计怎么招商引资,为红红火火的村集体经济,再添一把柴;为脱贫群众和其他村民在致富路上,再助一把力。

郭飞想了想,说:“以前有个和我一起做生意的人叫吕二庆,现在在常熟做豆制品生产加工。他是隔壁张圩村人,在常熟干了十幾年了,有自己的食品厂,也有技术、销售渠道和资金。我想,能不能把他请回来,我们也办个豆制品厂。”

洪伟一听,拍手叫好,说:“现在我们村里农业种植这一块做得红红火火,就是还没有生产加工企业。大新镇也是黄豆主要生产和集散地之一,加工豆制品有条件,原料不缺。”

郭飞立即掏出手机,跟在常熟的吕二庆通了电话。

吕二庆在电话里当即表示,他有扩大投资的意向,愿意回乡办厂,欢迎他们来常熟考察、洽谈。

第二天,洪伟和郭飞等人就驱车前往常熟。没费多少口舌,双方就达成在郭府村办豆制品加工厂的共识。

回村后,洪伟和郭飞一刻不停落实办厂前期工作。项目很快得到县里批准,村里还争取到了扶贫资金122万元,用于厂房和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吕二庆投入500万元,用作购置生产设备和启动资金,以及招聘员工。

2020年春,郭府村口,一座水电配套齐全的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望着新砌的厂房,吕二庆激动地说:“不到半年,村里就把厂房和配套都搞好了,路也修通了,我这是拎包入住啊!”

吕二庆成立了一家公司,负责郭府村豆制品厂的经营运作。公司的名字,根据洪伟的建议,跟老贾的电子商务公司一样,也叫响当当的“明侯故里”,全称是五河县明侯故里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投产那天,洪伟、郭飞带着村干部都来向吕二庆祝贺,许多村民也来围观道喜。

吕二庆领着洪伟和村干部入内参观,介绍说:“现在有五条自动化生产线,生产豆干、豆皮、豆饼、豆腐,每一款豆制品加工都实现了清洁化、节能化,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健康食品,今年销售收入就可以达到2000万元。”

郭府村的豆制品很快畅销长三角地区。一年之后,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投资176万元的二期厂房和冷库建成投产,产品从豆制品扩大到市场热销的鸡排、鸡米花、千张包肉等预制包装食品,当年实现销售2400万元,成为一家产销两旺的新办规上企业。到厂里上班的村民增加到六十多人。女工平均月收入四千元,男工平均月收入五千元。

洪伟见郭府村各种产业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立体产业”模式初见成效,他心想,应该把村里的产品品牌化,并且就用“明侯”做品牌,申请商标注册。洪伟安排把红小豆、黑豆、黄豆等杂粮,以及大扫帚等产品,全部申请注册了“明侯故里”牌商标。他希望通过培育和运作,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品牌价值,更好地拓展市场,做大做强郭府村经济,让“明侯故里”,在淮河两岸,在神州大地,熠熠闪光,美名远扬。

郭府村人很久不提“明侯故里”了。

所谓“明侯”,是指朱元璋手下郭兴、郭英兄弟兩员大将。郭兴、郭英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战功卓著,分别封为巩昌侯和武定侯。二人之妹郭宁莲嫁给朱元璋,册封为宁妃。郭家“两侯一妃”,荣极一时,“郭府”也由此得名。

郭府村人曾一次次错失“挖掉穷根,过上好日子”的机遇,甚至戴上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郭府村人觉得自己愧对列祖列宗,直不起腰杆,抬不起头来。

老人一声叹息:“明侯故里?这副穷相,说不出口啊!”

这一次,在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郭府村人终于抓住了机遇。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有心心念念想着百姓的带头人,郭府村人不傻、不笨、不懒,肯干、能干、巧干,短短几年,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赶上了奔小康的队伍,搭上了乡村振兴的快车!

2020年3月,郭府村被评为蚌埠市“十佳美丽乡村”和“安徽省第二批美丽乡村示范村”。洪伟的好搭档——郭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郭飞,先后当选五河县和蚌埠市人大代表,获得“安徽省皖美村支书”、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2021年6月,已担任五河县大新镇党委副书记、人大副主席的洪伟,不再兼任郭府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结束了长达七年的郭府村驻村扶贫工作。2022年1月,洪伟调任五河县小圩镇党委副书记。2月,当选小圩镇镇长。洪伟先后获得蚌埠市“十佳村党组织书记”,县、市、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优秀选派帮扶干部标兵”等荣誉称号。

2022年8月22日,洪伟从家乡五河来到省城合肥。翌日,他同安徽省其他获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的个人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的代表一起,在合肥南站乘上开往北京的高铁,他们将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出席党中央、国务院隆重召开的表彰大会。

汽笛一声,复兴号披着夏日灿烂的阳光,向北疾驰……

责任编辑 黄月梅

猜你喜欢

扫帚贫困户
寻找魔法扫帚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不会骑扫帚的小巫师
真心帮扶贫困户的“甜蜜事业”
加价收购贫困户小麦
鲁爷爷和他的“铁扫帚”
抢扫帚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