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润疆的历史站位、理论遵循与实践路径

2023-08-09曹雅丽

关键词:中华文化新疆工程

曹雅丽,张 勇

(石河子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是党中央基于历史传统和时代背景做出的重要治疆策略,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一环,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新疆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新疆工作步入新的阶段,我们在论述和研究文化润疆这个命题时,绝不能仅仅将其作为一项常规性文化政策方针,而是应将之理解为以文化层面建设为基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以确保新疆各项事业有序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为追求的系统性、长远性、战略性工程,必须重视文化润疆理论阐发与实践探索的同步推进,最终实现文化润疆理念深入人心、文化润疆工程推进卓有成效、新疆文化繁荣发展的最终目标。

一、文化润疆的历史站位

文化润疆是历代边疆文化治理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和创新,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在新疆开展的文化建设基础上展开的重要治疆方略。

(一)历代边疆文化治理经验的积累

文化治边是中国历代王朝治理边疆的重要举措和策略。“治国必先治边”,边疆远离国家政治中心,呈现出相对孤立的政治空间形态,更需要因地制宜地管辖和治理。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开拓必然促成边疆不同民族的汇聚,在增进相互间的交流,国家观念的认同,社会稳定有序发展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边疆的移植和广泛传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文化是促进民族团结、和谐相处的重要媒介。边疆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差距,导致大一统的实现往往采用以中原文化整合边疆地区文化的模式,即对边疆地区居民进行“教化”,使他们接受华夏文明的礼仪、制度和文化。实现“以夏变夷”和“大一统”。历史上君主政治理想均以实现“大一统”为政治目标,倡导“夷夏一体”、“王者无外”,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言“天下一家”、“胡越一家”,就表达了对治边效果的极大期许,也由此唐初的治边效果在历史长河中颇为彰显,深为后世历代王朝仿效。辽金作为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深受中原儒家文化熏陶,在文化上盛行儒学和诗词之风,同时仿效中原选官制度,开科举取士。清朝在历代王朝一脉相承的文化治国观念基础上,出现了更完善的文化治边思想,通过文化来熏陶和滋润边疆异俗,增强边疆民族对中央政权的服从与认同。近代以来,边疆和民族危机凸显,诸多文人志士开始从厚重的历史文化中寻求治边之道。如流传今世的《禹贡》《新亚细亚》《边政公论》等致力边政治理的知名学术期刊在此时大量涌现。同时,专业的边疆政治学会、边疆学校也纷纷成立,与边疆政治、边疆行政、边疆政策等相关的知识也成为学堂教育的重要内容。

尽管古代与近代中央政权十分重视对边疆的文化治理,但总体上并未达到较好的效果,更不及常态化稳边的水准。其往往随着政治力量的退出而遭遇冷却。究其原因,大多源于缺乏对文化治边深层规律的总结和把握,而文化的传播与影响本身就是讲究方法、遵循规律的产物。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治边和治疆实践的推进

治国必先治边,治边必先治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就积极开展治疆工作,于1950年通过多方努力首先实现了新疆和平解放,为保障群众利益和实现边疆地区各项事业发展,采取多项措施稳疆治疆。首先,为真正把民族平等和团结原则落到实处,党在新疆地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实现新疆各民族真正当家做主奠定了制度基础。其次,党和国家坚决反对和克服大民族主义特别是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从一开始就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等内容写进宪法,为新疆社会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在新中国初期我们就形成了“慎重稳进”的社会改革方针,有益地指导了党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各项工作,为民族地区形成统一的国家观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考虑到边疆地区复杂的特殊区情,为了有效治理边疆和巩固国防,党中央还决定成立生产建设兵团,目前已成为凝聚各族民众的大熔炉,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示范区,为当今文化润疆工程的实施提供了较为强劲的制度保障。

这些边疆治理的实践积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式治边方略的创造,既成为当前文化润疆提出的经验来源,也成为今后新疆文化建设探索中的宝贵财富。

(三)新时代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要求

实行文化润疆战略,不仅是历史的呼唤,更是新时代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要求。上个世纪末以来,“三股势力”在境外敌对势力的支持下持续对新疆开展分裂和破坏活动,“大肆歪曲、编造、篡改新疆历史,夸大民族间的文化差异,煽动民族隔阂和仇恨,鼓吹宗教极端,为实施分裂活动大造声势。”[1]对新疆的政治局势、群众生活、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破坏。因此,新疆反对“三股势力”,解决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问题,就要在意识形态上下功夫。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分析新疆形势、确立了新疆工作的总目标,采取了一系列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有力举措,新疆社会局势已明显好转。但同时也要看到新疆社会稳定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比如“三股势力”贼心不死,意图影响和腐化新疆各族群众的精神世界,不断暗中宣扬各类极端思想,境外部分势力也意图挑拨和离间人民群众,这些构成了影响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新挑战,必须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巩固现有的意识形态领域阵地、保护新疆文化发展成果、守护新疆各族群众精神家园等任务都迫切地需要文化润疆工程的推进。如何在新疆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真正使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深入各族人民群众心中,成为文化润疆工程最主要的目标。社会稳定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人民群众的主动配合,文化润疆理应成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长治久安需要新疆各族人民心往一块连、劲往一块使,文化润疆也必然是促进新疆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法宝。

二、文化润疆的理论遵循

文化润疆作为新时代新疆文化工作的总目标、总抓手,理论内涵深刻,目标层次分明,实现路径通透,具有深厚的理论魅力。

(一)明确文化润疆的理论内核

文化润疆“以文化人,滋润新疆”,其实质就是依循文化发展和传播规律,通过归属于中华文化的各类先进文化去浸润滋养新疆文化土壤、充实人民群众精神家园、满足各族群众追求先进文化的心理和现实需要。文化润疆的关键在“润”,但也绝不是仅仅只润,片面追求其他文化对新疆的外来滋润并不长久,在滋润滋养过程中激发新疆文化土壤原生文化创造力才是关键。“只有以中华文化为主体,文化润疆才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思想导向。”[2]文化润疆绝不仅仅是单向度的中央向边疆进行文化输入,而是寻找二者内在精神的一致性,找寻新疆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一份子的内在关联。

文化润疆中“润”字有三重意蕴,“润”既是实践推进的主要方法,也是衡量文化润疆能否实现“润”的目标的标准。

首先,“润”的前提是“不润”,新疆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相对落后,中华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严重不足,文化土壤相对贫瘠,需滋润与抚育。目前新疆部分地区仍然存在文化沙漠的现象,不管是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还是群众精神文明的充实都呈现出严重不足的状态。

其次,文化润疆的“润”是促动新疆文化发展的方式和方法。如发展文化产业,宣传中华文化,要讲求方法,既不能大水漫灌,采用强制推送、填鸭式灌溉、盲目学习内地等方式,也不能出现供给不足,在文化政策、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不足、文化产业发展不受重视等问题。而是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采用温和的手段和措施,让各族群众潜移默化的接收和认同优秀和先进的中华文化。

最后,文化润疆的目标和方向,是实现新疆文化的“润成”,要使文化土壤不再干涸。一切政策和措施都要围绕“润成”的目标去前进,只有实现了中华文化在新疆的长足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长足进步、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才能够说是文化润疆工程的目标完成。

(二)明确文化传播的主体与客体

“文化传播是指文化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区域传到另一区域以及从一群体到另一群体的互动现象。”[3]文化润疆的本质是先进文化在边疆社会的传播与扩散,研究文化润疆理论,实施文化润疆工程,必须区分和明确文化润疆过程中先进文化传播的主体和客体。

首先,让先进文化在新疆各族群众间广泛传播。由于文化润疆更多的是采用多种手段来让先进文化滋润新疆大地,组织文化活动和主导先进文化传播的机构和个人就成为文化润疆过程中最重要的主体。党和政府是文化润疆工程实施的组织者和发起者,各项政策和措施首先要从党和政府方面予以落实,承担文化产业和事业的相关机构、企业和个人作为文化润疆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实际组织者和直接参与者,是先进文化传播的另一个主体。人民群众是先进文化传播的目标和对象,所有措施和政策都是为了保证各类先进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能够让人民群众接受和认同,其理所当然成为文化传播的客体。

其次,发挥人民文化传播主体作用,实现先进文化传播的主客体互动。同时,人民群众在接受了先进文化后,会在主动或被动下向周围扩散,彰显出先进文化传播的主客体二重性,党政机关和社会机构等为了宣传优秀中华文化等先进文化,也必须先行了解相关政策和内容,做到自身对先进文化的认同。先进文化的传播,既离不开文化传播主体的积极努力,也离不开文化传播客体的主动学习。新疆各族群众应当在学习各类先进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增强自身“五个认同”,完成从学习者到接受者的转变;同时,在树立对先进文化认同后,在进一步学习和了解的过程中对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实质内容、理论体系等进行全面了解,并自觉向他人和社会传播传递,实现从接受者到传播者身份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看,文化润疆工程在全疆范围内得以落实并深刻影响到各族群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主客体间的互动。

(三)辩证认知文化润疆的理论与实践

文化润疆有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魅力,是新疆文化建设的科学导向。因而,我们在文化润疆的贯彻和落实既要建构起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又要及时将其付诸于实践中检验,以此保障文化润疆工程的科学切实推进。

完善文化润疆理论是文化润疆工程得以顺利实施的根基。夯实地基才能盖起高楼,文化润疆的提出必然经过了科学判断和深刻考量,是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集体意志,是科学的理论。经过各界学者不断探索,提出了文化润疆的目标、原则、路径等多种方案,这些都是对文化润疆理论的深耕。同时,必须明确,重视实践,切实把握文化润疆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统一,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上升。文化润疆理论的正确性,必须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但文化润疆实现“润成”目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润疆理论作为根本遵循和前进方向来指导新疆的文化建设,不断在文化建设中吸收经验教训,实现文化润疆工程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断丰富。

三、文化润疆的实践路径

最是文化润人心,以中华文化滋养、浸润新疆文化土壤,最终实现“文化润成”的目标,实现新疆文化工作的飞跃,是文化润疆实践的目标和方向。在此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文化润疆工程的实施要求,科学构建文化润疆实践效果的评价标准,最终实现文化润疆各项任务的全方位联动推进,使文化润疆理论真正深入人心,使文化润疆工程真正造福全疆。

(一)准确把握文化润疆工程的实施要求

保持文化润疆工程实施方向的正确性,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快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各级党委要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确保各项工作行之有效,精准落地。文化润疆的深入开展,需各方力量负起主体责任同向发力,准确全面地解读和落实中央政策,相互配合、互相监督、动态考核。要始终葆有中华观念,从中华视野高度眺望文化润疆推进方向。文化润疆,根本上还是要从群众出发,在争取人心、凝聚人心上下功夫,使群众始终坚守正确的文化立场,树立文化自信,启发文化自觉,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我们要把文化润疆实践打造成凝心聚力的铸魂工程。

文化润疆工程的实施必须分步骤、分层次进行,决不能一蹴而就。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的,文化润疆工程绝不是平地起高楼的短期项目,而是夯实地基、层层谋划、逐步推进的过程,其具体实施应在“润”字上下功夫,把握初步滋养、深入浸润、文化润成三个阶段。初步滋养,即针对当前新疆文化工作开展不足、文化土壤干涸的问题,对重点地区实行重点关照,实现先进文化的广泛传播。例如,在民族成分复杂的南疆地区,群众对中华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较低,必须先打击各类不良思想和极端思想,通过学校等机构向群众传播先进文化,使群众逐步接收和了解先进文化,为后续提高中华文化认同等打下良好基础。深入浸润,即在先进文化得到广泛传播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创办文化产业等方式,提高各族群众对以优秀中华文化为代表的先进文化的认知度,使群众逐步树立起“五个认同”,形成先进文化在新疆大地上遍地开花的局面。文化润成,即在一系列文化措施完成后,实现新疆中华文化极大发展,群众文化生活极大充实,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极大进步的目标,真正使新疆成为文化“沃土”。文化润疆工程的层次性不仅体现在落实程度上,还体现在地域范围的不同层次上,文化润疆工程必须选取重点地区为试点,要以点带线带面,最终实现区域全覆盖,以文化发展落后地区为突破口,落实各项政策和配套措施,在实现重点地区的文化润成后,辐射四周,带动全区域的文化发展。新疆文化发展总体薄弱,但仍有文化发展较好的示范地区,将文化发展经验推广到疆内其他地区,也是以点带面的重要方式。

(二)科学构建文化润疆实践效果的评价标准

首先,推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水平的全面提高。文化润疆,就是用中华文化涵养滋润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精神世界。[4]那么,文化润疆有没有真正实现“润”的目标也要以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感受为衡量尺度。文化润疆是以文化的传播和浸染为主旨主线,其首要评价标准当然是文化和精神领域的认同度,“五个认同”包含了中华文化等五个维度的认同,能够成为检验新疆各族人民群众是否将中华文化等作为自己价值认同的标准。

其次,促成新疆文化发展机制的建立建成。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新疆实际,推动新疆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取得更大成绩。在文艺创作上,要鼓励各族群众投身创作,以生产生活为根基,将优秀文化转化为文艺成果,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书法、绘画、歌舞表演等全面进步,争取涌现出大批优秀文艺工作者和优秀文艺作品。产业建设方面,要大力发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类文化场馆如图书馆、博物馆等,大力开发文化旅游资源,依托兵团文化等资源建立更多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通过政策扶持等推动文化企业发展,重点突出旅游和文创企业,打造新疆独特的文化品牌。

再次,实现新疆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文化建设向来不是孤立的,它既依托于经济建设等各项事业发展,也能够促进和带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指出要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这样的新疆绝不仅仅是单个事业发展的新疆、而应该是五位一体全面发展、政治上团结和谐、经济上繁荣富裕、文化上文明进步、社会上安居乐业、生态上良好健康的新疆。建成这样的美丽新疆,成为衡量文化润疆工程是否有成效的重要标准。依托于文化润疆工程,新疆的教育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经济活力等都将取得显著成就。

最后,实现文化强疆和文化强国的目标。文化润疆作为当前我国推行的重点工程,其实施既是我国在文化治边上的重要探索,也是开展全国范围内文化建设工作的参考,新疆文化的繁荣,对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具有战略意义。提高全国范围内的社会文明程度、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都能够在文化润疆的具体实施中找寻到正确的道路和方案,实现文化强疆和文化强国的目标,也是文化润疆实施的意义所在。

(三)实现文化润疆各项任务的全方位联动推进

文化润疆不是单纯的与经济、政治、社会等建设相区别的文化建设工程,也不是短期能够实现的任务,而是一项在新疆各项事业迈入新阶段背景下进行的系统性工程,是党中央治疆方略大布局中的重要一环,是党中央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新疆文化工作的总方针。文化润疆的实践推进,应是多方联动、全方位发力的模式。

首先,文化润疆工程推进的核心任务是弘扬中华文化等先进文化。当前,新疆地区的文化领域出现了一些“杂音”甚至“噪音”,这既有浑水摸鱼的外来势力影响,也受到新疆复杂的区情和特殊的经济社会形势的影响。因此,在新疆弘扬中华文化等先进文化的任务至关重要。必须通过文化润疆工程在全疆范围内的推进,向各族人民群众讲好中华文化、讲好社会主义文化、讲好新疆故事,阐明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新疆,鼓励主流文艺作品的创作展出,开展丰富多样的弘扬先进文化、讴歌祖国和人民的文化活动。积极鼓励群众参与到各项文化润疆的工程、项目、活动中,既丰富各族群众文化生活,又推动中华文化在新疆广泛性传承和创造性发展。

其次,必须重视各类文化工程和文化产业的系统推进。文化润疆不是简单的文化活动就能组成的,也不是漫无目的、随意落子就能成功的,实施文化润疆工程必须要加强顶层设计,提前规划好各类文化项目的协同推进、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做好长远的未来规划,将文化润疆工程当成庞大的系统的长远的重大战略工程来进行。在此过程中,必须推动各类文化工程争相上马、文化产业项目百花齐放,形成文化依托工程、工程承载文化的良性文化发展格局,形成实现文化润疆“润”的目标的强大合力。

再次,发挥宣传作用,凝聚人心力量。要重视新闻媒体的作用,重视社会舆论的正向引导,在讲好新疆故事中凝聚新疆力量。以官媒为代表的各类新闻媒体必须肩负起责任与使命,创新宣传形式与方法,丰富题材内容,把准政治方向,坚持以凝聚人心为根本,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好新疆故事,大力宣传各族群众民族团结亲如一家的感人事迹,弘扬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讲好新疆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和谐氛围,讲好各族群众扎根边疆、奉献祖国的动人故事,使各族群众切实感受党和政府的关怀和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定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

总之,文化润疆是在我国历史上和建国后文化治边的丰富经验下总结出的、具有严密逻辑和厚重理论深度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要内容。实施文化润疆工程,要在深刻领会其内涵的基础上,明确实施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和理论与实践关系,最终实现文化润疆工程的目标和要求,使新疆成为一片文化沃土。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新疆工程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子午工程
工程
新疆多怪
工程
工程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