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十四五”时期农村地区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2023-08-08韩晓韩广富

关键词:十四五深度农民

韩晓,韩广富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2022 年是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民族要复兴、国家要富强,关键在于乡村地区的振兴发展。近年来,我国乡村经济呈现复苏态势,各种新业态、新产业不断呈现出较强的发展活力,切实带动起农民持续不断的增产增收,日益满足了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1]三产融合发展的理论内涵,与日本著名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所推行的“第六产业”的构建思路不谋而合,就是把农村第一、二、三产业从并存发展的状态,即“1+1+1=3”,转变为“1+2+3=6”的融生状态。从单一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转变为农业生产、加工、市场服务融合发展模式,即以第一产业生产为基础,将优质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后,通过培育各种新业态、新模式,实现农产品从“产”到“卖”,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为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光明前景。

一、农村地区三产融合发展现状概述

“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2]为实现这一目标,满足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生活质量水平的不断提升,在之前推动三产融合的起步探索阶段,我们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但要在“十四五”时期继续推进三产深度融合也存在着不少的困境因素。

近年来,随着农村地区相继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众多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且这些新型农业主体数量在不断增多,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逐渐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也将会成为农村实现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与推动者。这对于实现农村地区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现代农业也成为实现农村地区三产融合的关键因素。其次,推进农村地区三产融合发展必须要有坚实的产业基础作为支撑,目前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对农村经济的带动辐射作用持续增强,各地利用新型科学技术,如“互联网+”等,相继推出各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探索“旅游+”“生态+”等新业态、新模式,产业融合发展载体逐渐多元化。这必将实现三产融合最初的目标,即持续促进农村地区经济活力的提升,扩大农民收入来源,逐步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以打牢经济基础为首要目标,不断带动乡村地区社会、文化、生态、组织等全方位的发展振兴。

但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明确我国农村地区三产融合也仅仅是在不断探索和试验的初级阶段,以上成就的取得并不是终点,而是推进农村地区第一、二、三产业从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发展的起点。在农村地区三产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现实存在的主客观条件的制约,阻碍农村地区三产深度融合的发展。为此,我们进一步指出,在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实施过程中要看到农村地区三产融合发展存在的现实困境,思考其产生的原因,并进一步给予相关的实践路径和对策建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农村地区第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指明今后进一步推进农村地区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的方向和目标。

二、现阶段农村地区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实践困境

经过近几年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实施,我国农村地区三产融合发展也正处于从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转变过程之中。2021 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要在现阶段继续推进农村产业发展,我们就必须要看到现阶段农村地区三大产业走向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在产业链延伸程度、要素保障力度以及利益联结机制建构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业全产业链尚未健全

目前,我国农村三大产业从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产业链延伸不足的问题。绝大多数农民还保持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仅仅盯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没有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而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却往往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产品深加工程度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这会导致第二、三产业在此条件下与农业交叉渗透融合的意愿不强,以至于无法形成“接二连三”的农业全产业链,最后导致农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影响农民的收益保障。

(二)多种要素保障力度不够

土地、人力、资金是三产持续深度融合的重要因素支撑。在推进三产融合的过程中,观光旅游、休闲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土地要素作为支撑,所需土地面积较大,需要大规模的用地建设。就目前来说,土地资源确实对于三产融合进一步发展是一种资源限制。其次,在资金方面,自古至今农村与城市相比就处于落后阶段,资金保障不足,而发展三产融合所需大量资金作为前提和基础,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不够,融资难的问题也会阻碍三产融合深入发展。最后,在人力资源方面,妇女、老人、儿童占农村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空心化”“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高水平人才外流持续不断,高素质人才引进也较为困难。

(三)利益联结机制亟待完善

随着资本逐渐涌入农村,与第一产业相互联结、相互融合,农户和企业之间产生的利益关系逐渐复杂化,也产生出许多问题:其一,农民对自身主体地位认识不充分,参与三产融合积极性不高,而且参与程度缺乏一定的稳定性。其二,农民作为农村生产生活的主体,应该在三产融合中不断获取收益,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这本身也是三产融合最初目的之所在。而某些地区的三产融合却出现了农民的主体地位被工商资本等取代,农民逐渐边缘化,大部分企业因承担一定的风险而不愿让利于农民。一些企业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大肆谋取利益,这也严重挫伤了农民参与三产融合的生产积极性。

三、现阶段农村地区三产深度融合发展问题分析

基于上述指出的关于农村地区在现阶段推进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三大实践困境,我们还需进一步思考困境产生的主要原因。这主要包括农业产品高质量发展受限、社会传统保守思想影响要素投入及产业融合主体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等。深入挖掘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是我们在“十四五”时期进一步展望未来农村地区三产融合深度发展实践路径的关键前提。

(一)自然条件及科技因素影响农产品高质量发展

现阶段,农村地区三产融合发展存在明显产业链延伸不足的问题,这主要是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受到自然及科技因素的影响较大,第二、三产业与第一产业融生发展的意愿不强,从而导致农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养受阻,产品市场竞争力存在明显不足。

第一,在我国绝大多数的传统农村,农业产品依旧是靠各家小农户承包土地劳动所得的,这就存在产品产量收成的不确定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一方面土地因素会影响农产品产量的多少,土壤贫瘠与否直接影响着农产品产出效率;另一方面,农产品的产量具有季节性、周期性特征,随季节的更替而变动,农业生产不像工业产品那样可以根据市场的反应及时有效做出准确的调整,一旦盲目调整生产规模可能会使农民的生活受到严重的损失,更加难以确保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基础。

第二,推进三产深度融合需要有高品质、多元价值的农产品作为前提基础。目前,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们对于农产品绿色化、多样化需求不断提升,这就造成农业供给侧与需求侧矛盾进一步加深。并且,农村产业创新能力相较于发达地区来说也存在明显不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后劲不强,产品的销售市场无法进一步拓展。身居县域的龙头企业往往以传统产业为主,其技术水平还仅仅停留在农产品的初加工阶段,并没有提升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的科技创新能力,更没有形成品牌力量、品牌效应。这样就难以有效将第一、二、三产业的各种资源整合起来,推出新业态、新模式,因产品竞争力和引领力低下而阻碍了农村三产的深度融合发展。

(二)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束缚限制社会各界要素投入

因交通、环境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的人们思想上往往陷入保守传统的困境,导致土地、人力、资金等要素资源无法到达农村产业发展最需要的地方。

第一,探讨农村地区投入要素问题,首先就要分析土地要素的问题。土地是农村产业兴旺的基础和前提。有关土地要素,长期以来农民大多数是一户人家拥有几块土地,而自身拥有的土地往往是比较分散的,土地质量即肥沃程度也千差万别。对于传统农民来说,头脑中存在“土地流转出去就失去了满足温饱的可靠保障”的保守思想,所以对于外来投资者征用土地发展相关产业持有怀疑的态度。外来资本与小农户关于征用土地的补偿无法达成一致,从而造成土地要素问题阻碍三产融合深入发展。

第二,人力资源要素保障不足在三产融合的过程中成为一大困境,在乡村振兴全局当中也是一大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3]目前,人才短缺的问题也阻碍着农村三大产业的相互融合。一方面,人们普遍认为,乡村地区相较于城市,对于青年人来说没有发展前景,从而使得外面的人不愿意走进乡村,为乡村发展建设服务,而乡村中的青壮年人才也极力想离开乡村,谋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另一方面,我国广大乡村地区也存在着“重物轻人”的思想观念,仅仅把精力放在物质资源方面,更多关注的只是农业生产问题,对于人才的关怀、激励和保障制度欠缺,导致社会各类人才在乡村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回报。

第三,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需要长期持续稳定的资金保障,而目前融资难也是三产深度融合的一大问题。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推进三产深度融合,并在战略方针要求上提出了指导性的思想内涵和方法路径,但是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在基层政权组织中,对于三产融合发展的理解还处于模糊状态,对于三产融合具体实施方案上存疑,致使资金要素不敢轻易投入新项目、新业态之中。同时,农村地区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支撑农村产业发展的资金来源渠道缺少创新,只是传统的贷款、保险等方式。银行贷款不畅,而民间借贷利率又比较高,筹集和融通资金仍然是目前推动三产融合进一步向前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三大产业融合主体相对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现阶段农村产业走向深度融合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利益分配的问题,如何满足多方共赢是实现三产融合的一大目标,而目前利益联结机制亟待完善的现实困境主要是由几大产业融合参与主体自身发展不充足所造成的。

第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向前推进,新型农业主体也逐渐出现,但发展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成为农村生产的新型骨干力量,无法带动更多农户投入到利益共享机制中来。在广大农村地区,还是以各家各户的小农生产为主,这也是长期以来农村地区分散经营所留下的弊端。小农户思想意识还比较保守,不敢轻易拿出土地等资本参与产业融合,这便使他们无法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共享者,从而导致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较为困难。

第二,从农业合作社建设过程来看,合作社的管理相对松散、运行体制机制较为混乱。合作社内部的管理人员对三产融合发展政策缺乏足够的认知,管理水平有限,工作效率不高。一些地区的农业合作社只具有象征意义,内部组织架构不全不实,甚至名存实亡,或仅仅以争取项目资金为主,满足自身发展需求,而对于联结企业与农民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的发挥不够。

第三,部分龙头企业社会责任性不高,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目的仅仅是为自身赚取利益。部分龙头企业在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体制机制的限制,往往缺少诚信意识,虽然与农户签订合作协议,但在利益分配的过程中,往往只把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故意破坏与农民之间签订的合同,造成双方的经济纠纷,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和生产的积极性。其次,当地龙头企业忽视自身可持续发展,缺乏创新意识、品牌意识,造成企业收益低下,抗风险能力较差,从而影响到农民真正实现增产增收。

四、现阶段农村地区三产深度融合发展路径探析

在“十四五”时期继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三大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助力农村地区产业兴旺发达,需要瞄准时机、找准定位,在解决现实困境上继续做文章。展望未来三产融合的实践路径,主要包括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延伸农业全产业链、做好各项要素保障以及构建全方位的利益联结机制等等。

(一)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三产融合发展的进一步推进需要完善好顶层规划,要根据不同产业的发展规律和战略地位,建立起、完善好相关产业的政策法规支持。

首先,推进三产融合要从“最先一公里”打牢基础,要着力从生产端,即从第一产业入手逐步推进三产深度融合,要发展好种粮直接补贴政策。我国是人口大国和农业生产大国,现阶段推进农村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要确保粮食安全,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抓紧抓牢抓实粮食生产总量,确保饭碗牢牢抓在我们自己手中。加大对农业机器生产设备等基础设施的支持补贴力度,落实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一批集种植、灌溉、饲养为一体的生产保护区,提高农业抗旱防涝能力。强化农业生产责任监管制度,促进各地方政府持续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出台相关奖励扶持政策,大力倡导农民培育种植优质绿色农产品,确保第一产业产出质量和效率。

其次,第二产业位于三产融合的中心位置,链接好两头产业,在三产进一步走向深入融合的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加快推动加工制造业提升行动,做好企业兼并工作,持续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推进第二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加工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开发农产品的多元化价值。完善落实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政策,对秸秆、稻壳等农产品加工副产物进行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增加三产融合过程中的附加价值。

最后,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农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壮大和成熟。制定好支持休闲农庄、智慧农业等现代化农业产业的发展政策,使各县域因地制宜开发出可以带动当地村民增产增收的产业模式,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行农村电子商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农产品在流通领域更好地宣传和销售。落实好统筹城乡服务业一体发展的政策规定,支持农产品走出去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政策,培育起具有更大市场优势的农业企业集团,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实力。

(二)延伸农业全产业链

2021 年5 月26 日发布的《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农业全产业链是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环节和主体紧密关联、有效衔接、耦合配套、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4]

延伸好农业全产业链,就是要看到农业不仅只具有生产功能,而且具有文化教育、医疗养生、休闲旅游等多元价值。第一产业要不断延伸发展,与第二、三产业紧密结合,通过强化用地使用效率、提升优化农机设备等措施,生产出高质量产物,增强第二、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意愿;第二产业作为中间桥梁,要做好两头的链接工作,既要服务好第一产业,推进农产品深度加工,实现农产品的价值增值,又要抓紧第三产业,通过各种途径、多元渠道将产品转换为价值,将产品通过各种形式转化为商品卖出去;第三产业作为产业链条的最后环节,要坚持创新驱动,不断完善发展壮大,由低端产业走向高端产品,培育起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出一批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优质服务产业,例如“农家乐”休闲度假、农产品文化展览等,服务好消费者,满足好消费者日益提升的多样化需求。并且,各地区各部门在延伸农业全产业链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协同优势,搭建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将第一、二、三产业的各自优势整合起来,形成发展合力,实现农业多元价值,使农村产业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做好各项要素保障

深入推进农村地区的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做好土地、人才、资金等各项要素的保障工作,确保三产融合工作顺利进行。

首先,在土地资源方面,要认真落实好中央及各部委发布的关于保障三产融合发展用地的各项政策,主要涉及《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发展县域经济,顺应农村产业发展规律,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合理用地需求,为农村产业发展壮大留出用地空间。”[5]要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在各农户自愿流转的基础上,建设好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在广大农村地区搭建起土地流转信息发布平台。建立健全土地建设的各项监管制度,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防止土地污染、耕地荒废情况的出现,禁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为三产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好充足的土地资源。

其次,在人才资源方面,要“引、留、挖、育”多管齐下,为农村产业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乡村地区搭建好各类人才施展能力的平台,完善“筑巢引凤”工作体系,吸引各地“土专家”“田秀才”真正扎入田间地头开展科技研究工作;从“硬实力”入手,完善乡村地区各项基础设施,满足各类人才扎根乡村的基本需要,结合“软实力”的感召优势,发挥好乡村地区特有的田园文化、乡土人情,“软硬结合”为农村留住人才;挖掘农村地区的传统乡贤以及各类“草根人才”,发挥他们的独特优势;遵循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原则,加大资金等要素的财政支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发展乡村教育事业,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三产深度融合的各个环节培育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后备力量。

最后,在财政资金方面,要加强财政支持与金融资金的相互协调。在财政资源方面,提高中央财政对于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从而带动地方财政向三产融合发展方面倾斜,重点扶持新型产业融合主体的发展,特别是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力度,提升财政扶持资金对于三产融合发展项目的精准度和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制定好相应的金融支持政策,优化农村地区的金融投资环境,发挥好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的作用,鼓励参与产业融合的相关企业多渠道融资,通过金融改革提升金融助农水平,为三产融合提供充足资金保障。

(四)健全利益联结机制

利益联结机制一大关键因素在于利益分配。农村地区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所产生的利益,应当按照“谁投资、谁分享”的原则进行利益分配。企业通过提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获得相应回馈,而农户则提供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获取分红。进一步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也是未来农村三产融合走向深入发展的必经之路。

首先,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对于未来农村产业兴旺发达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要通过乡风文明建设,打造互助团结的乡村文化,增强农民参与农村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不是等来的,不是要来的,而是广大农民团结一致创造出来的。现阶段,我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同样需要新型职业农民等主体的广泛参与。要培养各类新型农民的组织性和主体性意识,让他们明白自己并不仅仅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更是乡村建设的参与者。

其次,对于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也要进一步完善。合作社要起到联结农户与各龙头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合作社要积极出面倾听农户的需求,为农户争取最大化的利益需求,积极引导农户以多种形式参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确保农民可以通过利益返还、保底分红等方式,不断增加农民利益的取得。农业专业合作社要从自身内部加强建设,健全合作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引进相关专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向农户提供先进的种植经验和创新思路。对于农村产业融合产生的利益情况,要向参与产业融合的农户及时公开,维护好农民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减少利益冲突,在农户和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共赢关系。

最后,龙头企业等资本家进驻农村产业,与农村产业进行融合发展,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也对三产融合达成目标产生重要影响。各类企业参与产业融合过程中,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置于企业发展之上,以提升农村农业农民发展为己任。企业要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练就扎实“内功”,发挥作为市场主体的资源优势,弥补农业市场意识的滞后性,使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发展保持一致。各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和经营人才,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提升农业全延伸链各个环节的生产效率,带动农村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使企业自身成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型引擎。

猜你喜欢

十四五深度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