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花瓷“晕开”于深海

2023-08-07

读报参考 2023年22期
关键词:陆坡弘治沉船

1492年,欧洲人发现新大陆的航海活动拉开了大幕。这一年,正处于明代弘治年间。就在这一时期,一艘满载货物的木质商船从海外返回,殊不知,在到达今天中国南海西北陆坡之地遭遇不测,最终长眠于水下1500米的深海。

弘治皇帝在位不过17年,随后其长子、正德皇帝朱厚照继位。待到正德年间,一艘装载了超过10万件瓷器的货船从东南沿海驶出。它没能驶向更广阔的海洋,同样在南海西北陆坡沉没。

近700年后,2022年10月23日,“深海勇士”号第500潜次发现了上述两艘明代沉船。2023年5月21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我国深海考古这一重大发现。

瓷器产业因外销而转移

调查显示,此次南海西北陆坡最新发现的两处沉船,一处船货以外销的瓷器为主,一处船货以从海外输入的木材为主。

其中,根据前期考古勘探发现,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物分布及散落范围达上万平方米,推测文物数量超过,10万件。瓷器以窑口分,有景德镇窑、龙泉窑等;以釉色分,有青花、青釉、绿釉、白釉、珐华彩等;以器形分,有碗、盘、罐、瓶、杯等。根据出水文物初步判断为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

“散落范围达上万平方米”“数量超过10万件”,从这些表述来看,一号沉船的文物规模在我国已有的水下乃至深海考古历程中到底处于什么水平?为此,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魏峻接受采访时表示,从已有的中国深海沉船来看,每条沉船保存的情况不尽相同,文物数量也有一定区别。

“沉船文物的数量,往往和器物本身大小,还有组合结构都有直接关系。一般来说,中国古代从宋朝到明清,中等规模的船舶长约30米,这次发现的一号沉船大抵如此。在世界深海沉船考古历程中,此前有过几万件,也有多达三四十万件的发掘,比如,南海一号的文物将近20万件。总之,这次一号沉船的文物数量在已有记录中属于中等规模。”魏峻说道。

作为本次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调查工作的三家实施单位之一的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其馆长辛礼学接受采访时透露,就目前提取的瓷器而言,大多产自景德镇。

“毫无疑问,从宋朝开始,一直到明朝前期,景德镇都是中国制瓷业中心,代表了当时制瓷的最高工艺水平。”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知名收藏家许明接受采访时说道。

景德镇文物在当代受到关注

众所周知,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颁布了“片板不许下海”的出海禁令,只设立三个市舶司,其中,宁波对朝鲜、日本,福建对琉球,广东则对南洋各国。

直到隆庆皇帝(1566-1572年在位)上位后,才开放部分海禁,允许私人海外贸易。明朝历经了两百年的海禁政策就此结束。可是处于隆庆之前的正德年间为什么还有海外贸易呢?

一方面,当时官方渠道允许海上贸易,将交易权全部收归国有。韩毓海在《五百年来谁著史》一书中就写道:“海洋朝贡贸易体制,是明代稳定周边海洋环境的基本政策。”

另一方面,目前已有史料证明,海禁并没有完全阻止明代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自实行海禁政策后,海上走私活动一直零星存在,到成化、弘治时期,东南沿海的走私活动开始活跃。

弘治六年(1493年)十一月,南京锦衣卫指挥使王锐上言:“又有贪利之徒治巨舰,出海与夷人交易,以私货为官物,沿途影射。今后商货下海者,请即以私通外国之罪罪之。”可以看出,15世纪末期,走私贸易的风浪在我国东南沿海越刮越大。

郑和下西洋为中国开辟了连通世界的新航路后,从15世纪开始,尤其在成化、正德到嘉靖这一百年间(1465-1566年),民间私下的海上贸易迅速繁荣,景德镇外销瓷器的数量也迅猛增加,民窑青花瓷器的产量相较于国内其他窑口的产量更是独占鳌头。

许明也告诉记者,从目前已有图片看,本次一号沉船上的瓷器大多是民窑日用瓷。明代马欢所著《瀛涯胜览》中提到,爪哇国人最喜欢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明代费信的《星槎胜览》则记录了与中国有瓷器贸易的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无论是陆运、海运或是空运,都已经高度发达。而在明代,现代工业尚未建立,沉重、易碎的瓷器又是如何大规模从景德镇周边地区启程,跨越武夷山,去往闽南沿海泉州等地,最终经由港口去往上述国家与地区呢?

许明从2008年至2010年间,曾前往闽江沿途实地考证。据他介绍,虽然明代专门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为皇家生产精美的高品质瓷器,但不代表只在景德镇当地有窑烧。“当时从景德镇南部,即今天江西铅山一带,一直绵延至武夷山东西两侧,都广泛分布民间窑烧。这些瓷器被商人以人工运输至福建,沿海居民以盐作为交换。接下去,这些沿海居民在闽江上游,即今天的建溪,通过竹筏将瓷器运往更宽阔的闽江,最终运往海外。”在许明当年的考证中,他发现如今闽西一带很多人的祖先都是江西景德镇地区迁徙而来的瓷器工人。

由于最新的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瓷器大多出自明正德年间,由此引发了瓷器、文物爱好者与研究者关于该时期瓷器工艺的种种讨论。

正德年间的瓷器,究竟有何特征?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吕成龙在《明代弘治、正德朝景德镇御窑瓷器简论》中提出,正德朝是明代景德镇御窑瓷器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点。

在吕成龙看来,转折的主要表现在逐渐摆脱了成化、弘治朝御窑瓷器胎体轻薄、造型较少等特点,器物胎体趋于厚重,造型逐渐增多,装饰偏向繁缛。正德朝御窑瓷器品种多达20多个,少于成化朝,但多于弘治朝,其中尤以孔雀绿釉青花、素三彩、孔雀绿釉瓷等最受人瞩目。由于正德时期并不长,因此传世瓷器较为少见。此次发现的超过十万件正德年间瓷器,在魏峻看来,对于当下的人们认识该历史时期的海洋贸易与瓷器生产都提供了无比珍贵的史料。

既有判断因技术进步而重构

那么从考古学和文物保护角度,对于一号沉船上超过10万件瓷器,接下来研究人员会开展哪些工作?

“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应该会很快跟进。第一阶段,我们布放了沉船水下永久测绘基点,进行了搜索调查和影像记录;接下去,第二阶段通常会开展进一步的探测,了解这两条沉船遗物的具体保存情况,完成水下二维、三维相关的数据采集,以便研究人员能够全面地评估沉船的保存状况。”魏峻告诉记者,到了第三阶段,则是水下文化遗产相关保护。“譬如,有可能会有相应的立法工作,去划定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区。通常在陆地上,我们会划定各种级别的保护区,相应地在深海也可以做类似工作。保护区划定后,它可能就会禁止海洋工程捕捞或者其他相关活动,目的是对沉船达成进一步保护。另外,一些跟进的监控措施也可能会去落实,保证这条船不受破坏,监控它日常保存状况。”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当天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习近平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

作为文物研究领域的学者,许明对此表示深受鼓舞。在他看來,中国悠久的古代历史,至今仍呈现开放状态。很多既有的判断,随着最新技术手段的进步而不断地重构。此次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大批量正德年间瓷器的发掘,就刷新了很多人的认知。

“身为研究者,应当打破知识结构上的封闭,敢于走出研究所,走出校门,去到现场,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去了解中国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许明说道。

(摘自《新民周刊》王仲昀)

猜你喜欢

陆坡弘治沉船
楚科奇陆坡流的海表时空特征
龙江剧《弘治私勘》
沉船的启示
应用陆坡形态—迁移轨迹组合法寻找大型富砂深水扇
素秀至珍传世与出土的明弘治、正德瓷器
弘治帝先捧后杀除奸臣
海底沉船
笔道颜真卿
Rio Muni盆地第四纪陆坡地震地貌学①②
沉船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