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体报道框架分析对比研究

2023-08-04王子欣

国际公关 2023年9期
关键词:北京日报内容分析人民日报

王子欣

摘要:本文以2022年11月1日—2023年2月1日期间《人民日报》《北京日报》、财新网三家媒体发布的标题中带有“疫情”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锐研数据平台爬取相关新闻报道536条相关新闻报道,并从框架理论的角度来分析报告的内容。研究发现,在国内新冠疫情防控逐步放开过程中,不同类型的主流媒体前期集中对感染状况、死亡病例以及政府防治措施进行报道,在此期间不同程度地转向对社会发展、舆论引导、恐慌疏解进行报道,但各有不同的框架设置和内容侧重点。

关键词:新冠疫情;《人民日报》;《北京日报》;财新网;框架;内容分析

一、研究背景

从2022年11月1日起到2023年2月1日期间,我国从推出“20条”“新10条” 优化措施,到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再到正式从“乙类甲管” 调整为“乙类乙管”,我国新一轮疫情防控工作在此期间处在大调整、大转向、大过渡阶段。面对社会上实时变化的庞大信息,各类媒体在这段特殊的过渡时期如何实现疫情报道,报道框架设置又有何区别?本文以2022年11月1日到2023年2月1日疫情期间《人民日报》《北京日报》、财新网三大不同类型的媒体的报道为观察对象,对其内容传播特点、新闻报道内容、报道框架设置对社会建设作用等方面进行探索。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文从框架理论的视角出发,用内容分析法来分析问题。基于“话语”“话语建构” 和“接收话语” 三个新闻框架的主要分析范畴,本文只研究“话语” 范畴,即主要对象是新闻报道在设定时期的文本内容框架。

(二)研究样本

为了更好地控制变量,本研究选取《人民日报》《北京日报》、财新网在2022年11月1日到2023年2月1日疫情时期的标题中带有“疫情” 兩字的媒体报道内容,对三家媒体的报道框架及其话语构建策略进行了分析和对比。

1.时间选择

为了考察不同类型主流媒体在疫情逐步开放的过渡阶段的报道框架特点,研究时间节点参照为疫情放开逐步落实的“预期管理—提出蓝图—落地实施—有序放开” 各类疫情防控政策实施时间,进行研究时间段的选择。最终选择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前夕至新冠疫情调整为“乙类乙管” 后的2022年11月1日到2023年2月1日期间。

2.媒体选择

根据《中国经济媒体融合发展实践报告2022》“新媒体影响力指数TOP10” 榜单,本次研究选取了影响力最大的央媒《人民日报》、影响力最大地方媒体《北京日报》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另外选取以商业化、市场化为特点,具有不同媒介性质的主流财经媒体—财新网。新冠疫情期间,财新网从多角度关注疫情,有较完整和丰富的时间线和内容,并推出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纪录” 板块,凭借其独特专业报道多次冲上热搜,获得全民关注,具有较强研究价值。

三、报道表现

(一)报道数量及变化趋势

通过内容抓取和样本分析后,在研究时期内,所选3家媒体,标题中含有“疫情” 字样的报道为 536篇。《人民日报》相关报道98篇,占比18.28 %;《北京日报》相关报道48 篇,占比8.96 %;财新网相关报道 390 篇,占比72.76 %。

自2022年11底起到12月初,国内陆续出台优化政策,疫情在全国开始暴发。国民开始抢购物资,国内情绪一度恐慌,此时媒体报道也到了高峰时期,迎合了受众在危机事件刚刚爆发恐慌下的信息焦虑需求,体现了新闻媒体的专业性。从2023年1月起,放开后的一轮疫情基本进入尾声。防疫目标由“防感染” 向“防重症”“防死亡” 转变。防疫政策的调整,引发了人们对疫情何时结束的讨论,也引发了大众对生命的思考及对医疗用药保障问题、新冠后遗问题、反复感染问题的探讨,[1]以“疫情” 为标题的报道总量也相对减少。

由此看来,三家媒体报道议程设置与客观环境关联性强,在疫情开放过渡阶段,三家不同类型的媒体都紧跟大环境变换,报道数量、高峰变化与时间呈正相关,对疫情发展进程反应及时,对媒体的社会环境监控功能承担较好(详见图1—图3)。

(二)报道内容词频

1.标题词频

关键词可用于识别和发现新闻事件的发展情况,以及新闻中公众关注的热点。通过对样本疫情报道的标题进行词云统计后,发现三家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所选用的高频词汇标题差异较大。《人民日报》在描述疫情时,标题中位列前十的高频词是“疫情” “防控” “社会” “经济” “发展” “统筹” “高校” “中国” “保障” “优化” 等;《北京日报》标题中位列前十的高频词是“疫情” “防控” “会议” “工作” “第二” “北京” “领导小组” “首都” “严格” “进京”;而财新网标题中位列前十的高频关键短语则是“疫情” “累计” “疫苗” “接种” “最新” “感染” “国际” “透视” “海外” “12月”等。

《人民日报》的标题关键词有较强的正面情感,同时更多集中于疫情防控、政治措施和社会经济发展等三个部分,统筹政治措施与社会保障,兼顾经济发展与舆论引导,从疫情下民众的社会生活保障和国家相应的解决优化、社会经济发展如何恢复等方面对后续疫情的延伸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北京日报》偏重于落脚于北京当地的防控措施和实施,传递疫情政策信息,确保社会秩序;财新网则更多元化,着眼于国际视野、国内疫情情况的公布、疫苗接种等各领域内容。但相比《人民日报》,财新网明显对社会生活、社会经济发展等内容不够重视。

《人民日报》和《北京日报》紧随“疫情” 后的关键词都为“防控”,体现党媒对防控工作的重视。虽然两个媒体关键词重合不高,但占比最高的议题内容均为与疫情本身相关的形势与政策,如政府防控制措施等,这些内容便于受众了解疫情的基本情况。

对比三家发现,在疫情放开过渡时期,《人民日报》和《北京日报》注重对民生、社会和政策的报道,用“保障”“高效”“强化” 等强人心、聚信心的语汇报道,以消除公众焦虑,稳定社会秩序,而财新网报道多维化、关注面广,同时含有“传染”“诊断” 等敏感字眼。

2.报道情感分析

不同类型的文本情感倾向,如正向、负向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受众对新冠疫情发展的认识和认知。主流媒体在社交媒体舆情事件中通过利用情绪的一致性与同质性也会造成强烈的情绪感染。[2]通过本次研究选取的报道进行文本筛选,利用锐研数据平台及知网HOWNET情感词典及相关分析算法,对每篇报道分别进行情感倾向的判断。

《人民日报》和《北京日报》,其文本情感的倾向性都是积极正面的,体现了我国在此次疫情逐步放开过程中积极引导、坚定民心的态度。而财新网报道中的文字情感倾向,则部分呈现情绪负面、消极的特点。经过对文本的梳理,情感值为负值的报道主要是对新冠疫情感染的通报,在疫情过渡的特殊阶段,虽然这样的报道容易造成公众勾连疫情和负面情绪,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恐慌心理,但也迎合了感染暴发期间受众恐慌下的信息焦虑,同时真实地展现了当下的疫情环境。

3.文章抽取短语频率

在灾难事件的报道中,当媒介话语进入公共修辞领域,首先表露的就是新闻机构的情感和态度倾向,读者往往可以通过媒体的报道对象和报道内容来管窥媒介机构立场。这一点在遣词造句、报道基调上都有所展现。[3]

《人民日报》在描述疫情时,位列前十的高频关键短语是“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疫情防控措施”“防控方案”“国务院联防”“重大积极成果”“机制综合组”“全球經济”“习近平同志核心党中央领导”“充分实践证明”“人群疫苗完全接种” 等;《北京日报》位列前十的高频关键短语是“疫情防控工作”“无症状感染者”“社会面筛查人员”“疫情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保护人民生命安全身体健康”“防控措施”“本土感染者”“科学精准”“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疫情防控措施”;而财新网位列前十的高频关键短语则是“新周刊防疫”“新周刊疫苗”“国际疫情”“疫情防控能力建设”“疫情时代”“疫情解封时”“防疫全纪录实时”“中国改革疫情冲击中长期经济影响”“新周刊口服药”“新周刊社论防疫科学” 等。

纵观三家媒体前十的高频短语,《人民日报》关注正面舆论导向,通过中央权威信息输入,以消除民众焦虑、恐慌等情绪,在整体防控、统筹发展的同时,兼顾国内国际两个方面。《北京日报》作为地方党媒在疫情过渡阶段,注重社会民生保障问题,回应落实政策,以及当地防控政策执行,不仅贴近了当地受众更倾向关注自身周边动向的需求,同时能与当地受众产生依赖和信任,形成好的传播效果。财新网报道内容多元化,不拘泥于一般的思维定式,探索各行各业情况、疫情社会状况、健康医疗资源、经济融合以及国际疫情感染情况等多领域,在本次疫情逐步放开过渡期间,财新网并没有把重点都放在安抚民心政府信息解读层面,而是围绕疫情给社会各界造成的影响、负面问题、实时情况进行报道,以问题切入的选题策略,努力探索多元化、独特的报道。

《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作为主流官媒都以正面积极宣传为主,用以疏导公众负面情绪为主,另外占比最高的议题内容均为与疫情相关政策、政府防治措施等相关,这些内容便于受众了解疫情基本情况,但含有健康知识、疫情预防应对的普及性“知识导向型” 内容较少,导致报道内容侧重作为政府安抚的喉舌。[4]

四、结束语

在疫情政策逐步放开过渡时期,三家不同类型的主流媒体的报道基本与大环境趋同,由“疫情” 为重点的报道逐步转向“医疗资源”“社会保障”“经济发展” 等方面,但是三家媒体都基于各自属性而在报道内容上各有侧重。

《人民日报》作为中央官媒,在成就政府性报道和正面宣传内容为主下,以正面积极的新闻报道方式,抚慰公众的危机心理,稳定社会情绪,参与社会治理。《北京日报》作为地方官媒,关注当地疫情,注重疫情防控措施、政府政策走向、紧跟政府把握意识形态、回应政府决策和引导舆论等方面。财新网作为市场化媒体,把最终目的放在“聚焦疫情发展”,而不是“官话传递”,展现了作为市场化媒体所扮演的不一样的角色担当。

参考文献:

[1] 叶诗韵.希望、挑战与未来走向:疫情何时结束[J].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2022,(10):1-14.

[2] 高萍,吴郁薇.从议程设置到情绪设置:中美贸易摩擦期间《人民日报》的情绪引导[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41(10):67-71.

[3] 景秋萍,田宏明.突发危机事件中主流媒体报道框架与话语构建[J].青年记者,2022(04):52-53.

[4] 严爱萍,王寒冰,隋佳霖,等.《人民日报》新媒体对上海新冠肺炎疫情报道实证研究[J].传媒论坛,2022,5(13):27-30+34.

猜你喜欢

北京日报内容分析人民日报
画与理
2016年《中国日报》“两会”数据新闻报道研究
2020年7亿人每周至少锻炼1次
夜是一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