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受众对数据新闻可视化发展的影响

2023-08-03姜澜

声屏世界 2023年8期
关键词:可视化受众

□姜澜

数据新闻,即数据驱动新闻,是技术赋权下兴起的新闻生产新形式。2010 年,米克尔·劳伦兹在第一届国际数据新闻圆桌会议上提出:“数据新闻是一种工作流程,主要包括抓取、筛选和重组,过滤掉无用信息,并通过可视化呈现新闻故事。”①

“数据”作为一种“工具”,早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就已经被人们发现并利用起来,约翰·斯诺医生将“数据”与“地图”相结合,描绘了伦敦瘟疫的死亡过程,并借助“数据”和“地图”分析出了病理,最终驱逐了伦敦的连年霍乱。“数据”在新闻中的应用,最初源于美国的民意调查业,北卡罗来纳大学的菲利普·迈耶教授提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够运用于记者采访,且研究结果适用于新闻报道。我国学者认为这种将“数据统计”引入新闻叙事,量化处理新闻事实的模式,是将“数据”仅仅作为“数值”呈现,其新闻内容叙事与当前的“大数据新闻”有着较大的差别。②笔者认为,早期的“数据”在新闻报道中发挥的主要是一种“工具”作用,以求新闻叙事直观化。20 世纪80 年代之后,随着图像处理技术的蓬勃发展,“数据”多样化多形式的视觉呈现有了技术支撑,“德国的《明镜周刊》、美国的《纽约时报》《今日美国》等媒体,开始将数据用图形图标的方式来呈现新闻事实,以数据为基础的信息图被嵌入新闻故事的讲述之中,承担着提供证据、背景信息和细节的功能。”③20 世纪90 年代,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发展,“数据”以几何形式激增入侵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数据应用”在传媒领域的发展也进一步深入。

现代“数据新闻”实践最早开始于西方,2009 年英国《卫报》就为数据新闻专设了“数据博客”。2010 年10 月,《卫报》发布了题为《维基百科伊拉克战争日志:每一次死亡地图》的数据新闻,这一新闻报道将伊拉克战争中美国的重大行动数据以“红色标点”的形式标注在地图上,用以展现交战的激烈状况,“红色标点”的链接弹窗则详细说明了有关数据的时间信息、伤亡人数、事件摘要等。该数据新闻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国最终从伊拉克撤军的决定,《卫报》也因此为人们所熟知。除此之外,美国的《纽约时报》也有专门的数据新闻生产团队,BBC 也开始投入数据新闻生产,数据新闻日益成为新闻业界关注和实践的热点。在国内,网络媒体走在数据新闻探索实践的前沿,搜狐网在2011 年推出了国内最早的数据新闻栏目《数字之道》,随后网易推出《数读》,新浪推出《图解天下》,腾讯、财新、新华网等也相继开辟了数据新闻栏目。

从数据获取、梳理、呈现到工具化使用,数据新闻范畴不断延伸,这是新闻生产进一步精细化的体现,自然也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很多新的技能要求。从受众角度来看,数据新闻中的“数据”已经不再是诞生早期简单意义上的“工具”,“数据”本身也成为一种内容,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承载着新闻故事的内核以及新闻报道的主题。不仅如此,“数据”成为新闻报道与新闻受众之间的互动桥梁,有着很强的交互性,数据新闻的丰富主题也为不同的新闻受众提供了一种寻求认同感的可能。除此之外,技术发展使数据新闻可视化日益多样,这也构建了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视觉化认知和审美体验,抽象的新闻信息借助图形、图像、表格、色彩等进行视觉化编码处理,为受众解码提供了一个渐进的审美体验过程。受众注意力一直是大众媒介争夺的焦点,对受众的新闻获取以及解码行为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数据新闻交互设计的质量以及可视化呈现的效果。

受众的使用与满足分析

广义上的数据新闻是“大数据时代新闻学发展形成的新领域,它代表未来新闻业发展的一大方向”。④数据新闻同样适应于大数据时代,随着计算机的图形学和图像学处理技术的发展,数据新闻可视化呈现出多样形态,从传统的数据地图、时间轴和信息表格到图片由静态转变为动态的,以及短视频、数据漫画、和H5 交互模式等。新的呈现方式,凸显出了可视化新闻的直观性、易传播性和高度动态性。首先从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对数据新闻受众进行分析,主要围绕“权利”与“群体”两方面探讨受众对数据新闻的“使用与满足”,希望有助于数据新闻可视化未来能更加贴合受众需求,更好地抓住受众注意力。

功能使用。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只有接触媒体,媒体才能对其产生影响。数据新闻受众是有着特定数据新闻可视化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对数据新闻的阅读满足了自身某种需求。

首先,从受众的功能使用角度研究数据新闻可视化对受众需求的满足。受众是构成社会的基本成员,也是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公众,因而受众对数据新闻的使用包括有传播、知晓、交互等多方面的需求。信息的直观性、可视性、高互动性、参与性都是可视化数据新闻获得众多受众最重要的原因,这也是数据新闻产生影响的前提。在传统媒体时代,在传者本位语境中,受众更多地体现为“接受性”姿态,主要是为了知晓某信息。而在新媒体时代,技术赋权让越来越多的受众能够主动便捷地参与到信息的传播活动中,这是数据新闻可视化发展中从知晓、接受到传播、交互这两方面的功能使用的拓展。

其次,直观的数据分析能够满足受众在信息过载时代迅速抓取符合自身需求的信息。例如,2019 年7 月,上海开始正式施行垃圾分类处理条例,引起广泛关注。澎湃新闻以此为新闻线索,通过筛取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物品,并综合考虑外形、材质、用途等,将物品信息细分至47 个查询组中,制成了垃圾分类可视化查询手册,借助色彩、图片、表格等可视化元素直观展示正确的垃圾分类数据,引起了热议。这则数据新闻案例的可视化设计醒目直接,满足了受众对相关信息的知晓需求,受众在阅读该数据新闻时能够迅速抓取垃圾分类的关键数据信息,比如药品瓶作为“有害垃圾”被打上红色,与其他瓶类物品有明显区别。这种富有设计感和趣味性的可视化元素以及高关注度的热点新闻主题,迅速抓住了受众的注意力。

最后,在传播与交互需求上,受众对数据新闻可视化提出了时代性要求。随着新媒体平台的暴增,社交性已成为媒介关注的重点,数据新闻可视化在一定程度上要以适应性的姿态满足受众需求。例如,2020 年10 月,网易数读在微信发布了题为《中国人结婚到底有多贵》的数据新闻,该数据新闻开头以“有人在豆瓣上提问办一场普通婚礼要多少钱”为小切口亮明主题,并运用了“婚纱式”设计图表、漫长的婚礼准备“时间轴”长图、色彩鲜明的分示色块等可视化元素。这则案例在新闻主题上很博人眼球,受众不自觉地会加入到社会热点话题的讨论当中去,而“结婚多贵”这一接地气的话题讨论更是放大了受众对该数据新闻的关注和讨论,受众更是积极自主传播,通过朋友圈分享等途径进行传播,吸引更多的受众阅读。总的来看,在这则数据新闻评论区有大量评论、点赞,评论区的探讨正是成功体现了传播与交互功能的使用。

认同满足。从受众的媒介接触选择角度来看,心理情感的释放、身份和观点认同也是可视化数据新闻给予受众的满足感,是一种认同满足。德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最早提出了“身份认同”,他认为对,“自我”的建立是身份建立的前提,自我包含了个体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连续性。同时,对自我的认同也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这揭示了身份认同兼具有历时性与共时性两方面特征。从共时性角度看,特定的社会环境影响着个体不断与社会和生活的世界之间相互平衡。斯图亚特·霍尔吸收了福柯的理论观点,指出认同是想象的统一,揭示了认同具有开放性、可塑性的特征,认同最终生产于话语实践。现代性推动着现代社会走向流动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生存也日益碎片化、当下化、混合化与拼接化,过去的中心化主体转向了断裂的非中心化主体。因而,在原子化社会中,群体归属与个体的自我认同密切相关,个体的身份认同越来越需要通过差异来彰显自身的同一,也越来越需要通过社会交往寻求安定、完整。前文也提及,数据新闻可视化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新媒体时代受众独特的信息获取与传播行为方式,不同于传统新闻的严肃性题材,数据新闻题材更加广泛多样,形式也更加直观易读。兴趣化的类型题材提高了新闻与受众之间的关联度,与传统新闻相比能够凸显差异化,这满足了受众个性化的选择性接触,正是在这样个性化的选择性接触中,受众获得了一种认同满足。

在社交新媒体时代,垂直内容带来了固定化、圈层化的媒介受众,从有益角度看,这能够满足受众的认同需求。例如,网易数读微信公众号就通过话题标签方式区分了不同受众,为不同受众群体、数据新闻主题贴上标签,很好地满足了受众在媒介接触中对于“群体认同”“情感释放”的需求。例如在话题“当代青年生活图鉴”中,就有近百个可视化数据新闻。从题目来看,大部分数据新闻在主题上迎合了特定受众群体特征,如《宇宙尽头是考公,但乡镇公务员除外》《上亿年轻人贡献的旅游指南,建议收藏》《不要香菜!不要香菜!有多少人跟我的外卖备注一样》《研究生比本科生还多,我的学历成一张废纸了吗》等,直击部分受众痛点。数据新闻可视化以多种视觉符号和交互设计满足了受众对身份认同的需求,从情感上契合了受众认同需求。

新媒体时代受众的行为特征分析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进一步发展,“大众”观点也随之发生变化,在现代新闻业中,受众不再是以往同质化、无差别的“大众”,后现代带来的不仅仅是碎片化的阅读模式,场景化、品牌化、数据化等都是大众传播媒介的进一步延伸。受众并非是同质的孤立个人的集合,而是受多元主义社会观的影响而具备社会多样性的人群。分析受众的行为特征,有助于大众传播媒介在专业化、分众化、垂直化等方面有所提高,有助于获取新闻发展的主动权。

沉浸式参与。沉浸式参与是新媒体时代受众的行为特征之一,受众不单重视数据新闻内容本身,还重视数据新闻的交互性、传播性、讨论价值等。贴合生活的选题是受众沉浸式参与数据新闻的前提,例如,网易数读在话题“当代青年生活图鉴”中收录的可视化数据化新闻《露营这场中产游戏,可比朋友圈里惨多了》选取“露营”“中产”“朋友圈”为关键词,聚焦当下流行的野外露营风潮,新闻选题和发布节点都迅速有效把握住了受众注意力,呈现露营装备成本、行业服务发展现状、露营设施需求、露营踩坑点等相关数据,引起受众的广泛讨论,浏览量近7 万。最终,该新闻落在了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总结上,与受众达成了环境保护共识。《维权难,正在毁掉中国年轻人》则发布于“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选取年轻受众为对话互动对象,通过居住、工作、两性关系、购物消费等当代年轻人常见的纠纷重灾区引发受众共鸣。同时,新闻在内容上深耕年轻人的互动社区,例举了小红书、豆瓣小组、知乎等真实的踩坑维权分享贴,实现了从以年轻人为关键词的“小众”内容走向“大众”维权需求,向新闻受众传递了大众维权的经验策略。能够看到,该新闻转发量较大,评论区中受众反响也非常积极,主动分享自身经历经验进行交流互动。

从数据新闻的交互性来看,视听效果、审美体验、互动方式等都是受众沉浸式参与数据新闻的关键,例如《华盛顿邮报》的数据新闻《问题的深度》,就是利用上下滚动带来的空间差异感来解读大海深处的奥秘,由此体现出4500 米海底下的马航失事客机MH370 是多么的渺小。网易数读曾发布一则题为《超过3 亿中国人,在做这件要命的事情》的数据新闻,开篇“戴上耳机,点击播放效果更佳”的提示有一种互动感,音乐的选择、音效的运用则与新闻主题完美契合,长图文的形式以及抽象漫画的黑白灰色调选择,则满足了受众的审美体验需求。从点击一根烟开始,生动地展示了吸烟影响身体健康的过程,“烟雾”随着拖动屏幕翻阅一直存在,除了体现吸烟影响身体健康这一过程,也时刻扣紧新闻的主题。

从数据新闻的传播性和讨论价值来看,话题性以及数据新闻可视化带给受众的认知体验其实就是新闻意义的实现,是搭建“受众关联”最终达成受众沉浸式参与的重要因素,同时,这也是从交互到分享的过渡。美国气象频道的数据新闻报道《消失的冰川背后的科学》借助AR、MR 等增强现实技术,以场景重现的方式向受众展示了过去100 年间冰川消融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展现了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下2100 年未来美国的城市景观场面。技术使用下的具象化场景塑造让受众在感官和认知体验上更加真切,数据与新闻主题“现实性”的紧密联系能够达成“受众关联”,引发受众主动参与讨论,最终体现出受众沉浸式参与的行为特征。

从交互到分享。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大量受众流入移动客户端,媒介矩阵的运用使得热点话题层出不穷,在这样的背景下,数据新闻可视化受众出现了逐渐从关注交互设计到主动分享的新行为特征。数据新闻可视化能够对热点新闻加以二次创作,结合大数据针对受众热点话题进行选择创作。例如,网易数读在2020 年发布的数据新闻可视化报道《凭良心讲,这些南方城市真的需要供暖》,就结合了当时各个媒介平台渠道的热点话题“这个冷天有多冷”“冷冷冷”等,其中“冷冷冷”话题在微博有21 亿的阅读量,这是一种社会热点讨论式的数据新闻内容选择。在媒介融合时代,受众的主动性增强,研究网易数读的“点赞”“评论”尤其是“在看”数据,发现例如《这届年轻人,为什么越挣钱越穷》《国民好品牌榜》以及B站联合网易数读发布的《年轻人2020 年都在看什么》等新闻报道都具有大众性突出、受众痛点明确的特征,为受众提供了分享性话题内容,其“在看”量明显高于其他同栏目数据,传播效果更好。

数据新闻可视化发展策略

鼓励受众参与。数据新闻可视化追求交互性,首先要有“小众”意识,抓住目标受众的使用与满足需要,收获受众注意力。在“信息爆炸”“信息超载”的媒介生态环境中,受众的信息接触行为由“接受”转向“个性化选择”。选择性接触理论认为,受众在接触媒介信息时倾向于接触与自己的立场、观点、态度相似的媒介内容。随着技术的发展,受众的自主能动性增加,“大众”开始向“小众”转变,受众的态度和行为也呈现出“小众”特点。“小众”需求并不意味着数据新闻“新闻性”的缺失,因为只有体现出数据文本背后深层的新闻信息意义,才能真正达成“受众关联”,这要求数据新闻可视化生产在新闻叙事主题、可视化交互设计上贴合具体的受众需求,并在垂直领域中提升专业化能力,包括数据“工具化”与“内容化”这两方面的结合。

其次,要关注受众的媒介使用行为特征,从前文提及的沉浸式参与以及从交互到分享两点可见,数据新闻可视化在新闻内容选择上要贴近受众、兼具知识性与情感性。目前大多数据新闻可视化参与门槛度仍然较高,在理解上有难度,因此要适当简化可视化产品的内容与表达形式,在数据分析上不仅仅只限于新闻主题相关的说明,还要对提及的信息内容进行相关补充,而在视频、动画等形式中可以以旁白字幕的形式引导受众思考,帮助受众抓住新闻报道的主题。

新闻内容与可视化设计并抓。数据新闻作为一种新闻报道形式,首先要秉持真实性原则,要确保数据来源可靠、可视化内容合理客观、数据分析的不偏不倚等。新闻内容与可视化需求设计要并抓,数据新闻可视化的矛盾点近年来呈现为新闻内容与视觉呈现之间的冲突,“受者本位”要求审美体验的满足,但在数据新闻可视化产品设计中审美性与新闻内容本身不可脱节,新闻内容本身要高于审美,一系列视觉化、听觉化等沉浸式体验都要以新闻内容为依托,最终是为了传播新闻信息。在读图时代,交互性图标以及短视频动画等形式的涌现,改变了以往以文本为主要载体的新闻报道形式。数据新闻是以搭建“受众关联”为目的,目的是高效传达新闻信息,因此在数据新闻可视化设计上要关注到受众的信息阐释能力以及数据阅读门槛,警惕可视化设计下视觉审美体验至上的错误的新闻生产行为。

结语

数据新闻可视化为大数据时代受众提供了新的新闻获取方式。首先,数据新闻借助大量的数据收集、深度挖掘和分析来揭示深刻的问题,发现数据之间的联系。其次,数据新闻可视化借助可视化手段设计,巧妙展示诸多的关联数据,将复杂的关系直观呈现给受众,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易读性。最后,数据新闻良好的交互性增强了新闻报道与受众的个体联系,也就是说,随着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转变,受众的主动性增强,“受众关联”成为数据新闻可视化创作的重要目的。总的来看,数据新闻可视化设计要以受众为中心,抓取受众的信息痛点,满足受众对新闻在使用与满足层面上的需求。

随着时代发展,受众呈现新的特征,从行为特征角度来看,受众对数据新闻可视化的需求从交互延伸为分享,并对沉浸式体验提出了新的要求。数据新闻要关注到受众的新特征,要鼓励受众参与交互、讨论,并满足受众基于审美性趣味的使用与满足和对数据深层关系解读的使用与满足,数据新闻可视化设计才能实现新闻内容与可视化设计并抓的长期发展策略。数据新闻从认知、心理和态度层面建构了大数据时代受众新的行为模式,依托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受众新闻信息获取的需求日益多样,数据新闻可视化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注释:

①方洁,颜冬.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J].国际新闻界,2013,35(06):73-83.

②③许向东.转向、解构与重构:数据新闻可视化叙事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9,41(11):142-155.

④方洁.数据新闻概论:操作理念与案例解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可视化受众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思维可视化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