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电视文艺节目的审美化生存看河南卫视系列节目晚会

2023-08-03左立

声屏世界 2023年8期
关键词:文艺节目晚会卫视

□左立

审美化生存思想最早见于尼采在美学史上的独到见解,尼采认为这一思想的突显源于个人对自我价值的找寻,他将艺术视作精神的归宿,认为艺术源于人生命中的两种本能冲动,即追求“外观幻觉”和“情绪放纵”。他们矛盾又和谐的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审美生存体系。从根本上来说,所谓审美化生存代表着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即自由自在、生机盎然、怡然自得的人类理想状态。[1]这一理念引申到电视文艺节目亦然。

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的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获奖名单中,河南卫视制作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2021 季》赫然在列。从2021 年春晚一炮而红的《唐宫夜宴》,2022 年的《重阳奇妙游》,到2023 年开启国潮混搭风格的《国风浩荡2023 元宵奇妙游》。河南卫视以科技赋能传统,以创新呈现舞台,以美学表达文化,进一步展现了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和传播力。对于当代电视文艺工作者而言,如何深耕黄河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对节目设计进行高品级的审美展演,做有底蕴、有新韵的电视文艺节目是激活文化节目活力和创作力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文化类节目的创作困境

内容同质化,引发审美疲劳。对于文化类综艺节目而言,在开播前,都可以通过受邀嘉宾、节目主题、场景设置等环节制造噱头,吸引观众眼球,但在后续节目内容的跟进上,如果缺乏节目创意,缺少鲜明的节目定位或持续性的仿效热点节目的创作模式,就会导致初始节目收视的下滑。例如,2013 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发了超高的讨论量,线上线下都提高了人们对于汉字书写的关注度,但步其后尘的两档节目《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则明显后继乏力。内容同质化现象下引发受众审美疲劳成为恒定的现实问题,尤其在春晚期间,地方卫视如何在同质化严重的晚会节目创作中分得一席之地尤为重要。

泛娱乐化现象严重,审美浅层化。短视频、流量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时间、精力、浏览习惯都开始变得碎片化,娱乐消遣成为大众审美的基本要求。电视文艺节目为了适应这一趋势,在收视浪潮中抢占市场,同样会将节目的演出形式向娱乐大众的方向靠拢。然而,对于一些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文化节目而言,泛娱乐化现象消解了传统文化的深度,使得观众对于厚重的历史文化不探究其精髓,只是浅尝辄止,大众审美对于文艺作品的理解也仅限于感知、想象的浅表层面。例如,浙江卫视推出的“知识+娱乐”形式的跨年节目《思想跨年》,节目宗旨是通过邀请嘉宾,分享、交流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在跨年期间为观众们呈上精神上的饕餮盛宴。因此,它的收视对象主要集中在高知群体。但在近两年,为了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适应娱乐业的发展,[2]该节目加大了娱乐比重,这一行径缩小了原本的高知观众群比重,模糊了文化节目的边界,成为电视文艺节目泛娱乐化现象的典型代表。

河南卫视节目创新

呈现之美:视觉形象填充舞台叙事。现如今,人们处在影像世界中,视觉能带给人们最直观的感受,电视文艺节目的审美化生存最直接的方式也是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来传达。

首先“出圈”的舞蹈作品《唐宫夜宴》,将大唐盛世作为舞台的叙事背景。舞蹈演员们着齐腰襦裙,点绛红唇,面画“斜红”,在舞台布景中,可谓“步步生莲”。画面以红绿色调为主,雍容华美又不喧宾夺主,高饱和度的色彩尽显创作者用色的大胆以及高级的审美。同时,为了使观众在观看节目时获得更优质的视觉体验,在舞台设计上,创作者还用上了5G、VR、AR 等高科技。通过技术,将《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画作,以及河南出土的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等文物通过虚拟技术搬上舞台,虚拟与现实交汇,将观众置于华夏独有的美学空间之中。

再如河南卫视的另一档节目《梦幻天马》,荧屏之上,8 匹战马飒爽英姿,迎着猎猎秋风,踏沙而来。他们带着河南人的信念与不被轻视的战斗力,将节目的内涵与意蕴在马蹄声中推向高潮。除了声势浩大的原创剧情外,创作者同样在舞台呈现上运用数字技术,将虚拟场景与现实舞台穿插架构,向观众逐一展现“马踏飞燕”“昭陵六骏”“八骏图”等一系列文学典故。在展现“昭陵六骏”时,节目制作者提取其名字中的颜色意向,并从唐三彩中提取色彩,用在演员的服饰及整体布局上。《梦幻天马》用独有的节目置景告诉观众:唐三彩不止有三种颜色,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多彩。它们藏于阡陌,早已存在于数千年前的文化遗产当中。

在移动媒体时代,人类被视觉操盘。形象作为符号情景被生产与消费。形象狂欢成为当代审美化生存最主要的组织者。美国批判社会学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丹尼尔·贝尔认为,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帅了观众。[3]河南卫视在电视文艺节目的荧幕呈现方面,用心打磨每一个舞台形象,让其在节目上演过程中更多地汇聚成一个文化符号。以高亮的艺术色彩,恰到好处的光影、构图,为观众带来审美上的享受。

立意之美:文化自信鼎力文化传扬。中华文化历经上下五千年,灿若繁花,满目星耀,在这片黄土地上孕育出的华夏子孙,本该昂首于天地之间。但在这百年来,中国的文化征途却几经兜转,几番沉浮。随着5G 时代的快速发展,传媒格局翻天覆地,大众媒体在娱乐信息与文化输出之间举棋不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及文化自信,如何树立和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塑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成为其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基本逻辑考量。[4]21 世纪,在眼球经济的消费模式下,观众被娱乐快消信息夺取了注意力,但从未放弃对优秀传统文化电视节目的青睐。无论是新兴媒体还是传统媒体, 优质内容才是未来电视产业发展的必然走向。[5]

在河南卫视爆火之前,各大卫视的晚会节目大多如出一辙,歌舞、相声、小品是“常驻嘉宾”。自湖南卫视登顶收视榜首后,各省级卫视纷纷开始仿效湖南卫视,花重金聘请流量明星,以此赚取收视率,但河南卫视却在这条“前事之师”的成功道路上杀出一条血路。徐娜认为:“传统文化是最大的流量,而人民才是最大的顶流。”[6]事实也是如此,河南卫视摒弃流量崇拜,在节目演出中并未请当红的娱乐明星,而是将经费花销投入到节目制作和完成度上。在“不是我们用文化教育民众,而是民众用遥控器选择我们”[7]的时代,河南卫视身体力行地告诉大众,流量和娱乐不是左右节目的根本原因,内容与品质才是支撑节目发展的重要力量。

实际上,河南卫视自开播以来,一直走在探索如何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1994 年创办《梨园春》,开创电视戏曲栏目化运作的先河;2003 年推出《武林风》,以弘扬中华武学文化、展示中原武术功力为己任;2013 年与爱奇艺联合制作《汉字英雄》成为全国响当当的品牌栏目。自《汉字英雄》之后,央视才先后创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国家记忆》等栏目,助力文化节目进一步进军收视战场。

河南卫视此次掀起的这股国风热潮,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源,以整个民族不断增强的文化自信为流,源源不断,奔腾不息。比如《舞蹈风暴》里的节目《长相思》,带着浓重的中国韵味,扣人心弦,见者落泪;梦幻西游的游戏推广曲《下山》节奏欢快,歌声悠扬;2022 年的春晚舞蹈节目《晨光曲》,尽显江南女子的娉婷婀娜;2023 年元宵晚会出品的舞蹈节目《中国神话·女娲补天》,讲述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尽显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精神气质。与其说是河南卫视刮掀起了这股国风热潮,不如说是华夏子孙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根植在这五千年的文化自信之中。

至此以后,无论各大卫视如何竞相模仿,河南卫视依然稳居“风口浪尖”。无论是惊鸿一瞥的2021 年河南春晚《当潮不让你好牛》,还是持续发力的元宵清明等晚会作品,它们不仅为河南本土传统文化打响了知名度,也不断刷新着晚会领域节目内容制作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2022 年河南春晚《虎虎生风中国潮》中铺陈的“年宇宙”概念,推动的“跨界融合”盛景,都向观众提交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在节目的内容创作上,脱胎于高屋建瓴的传统文化节目创作,河南卫视用“文化共情”将每一处的文化输出落在黄土地上,落在寻常百姓的烟火气中。在《端午奇妙游》中,河南卫视将文化细节藏在节目里父母对子女的爱,对远行游子的挂牵的故事中。在晚会的构架设计上,有别于传统晚会的一场一个主题,河南卫视的晚会更像是一部连续剧,承前启后,环环相扣。为了讲好这个故事,河南卫视甚至别出心裁地取消了晚会主持人的设置,从唐宫小姐姐的游览行径到卡通形象的对话交谈,用创造性的手法进行独特的节目串联。走出舒适区,挣脱枷锁,敢为人先,在这条自创的“舞蹈+国风”的赛道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不仅是一次思维创新的成功,更是一次文化自信的彰显。

在传统文化里看中国,在中华血脉里见河南。小到一场节目的光影呈现,大到整场晚会的宏观架构,河南卫视打造出一场场近乎完美的文化盛宴。用徐娜的话来形容:“这就是一群坚持做文化节目的人,遇到了一群等待文化破圈的人。”[8]众口难调的晚会,比创新更需要回归的,是符合艺术本质的精良作品。

匠心之美:工匠精神嵌入文化创造。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鼓励企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在文化领域也同样使然。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前沿技术,创造出新成果。

这种工匠精神体现在小处来说,河南卫视对待每场晚会的每一期节目都可谓是抱诚守真,精心雕琢每一处细节,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唐宫夜宴》在舞蹈展示过程中,为模仿唐代仕女“丰腴”之美,演员们需要嘴里含着棉花,以此让脸颊鼓起,同时身着厚重的棉衣翩翩起舞。为了在技术上完美呈现,单这一个节目的录制就花费一天的时间。再比如拍摄舞蹈作品《祈》时,水下舞蹈本身就很高难度,还要配合拍摄。舞者腰绑15 斤配重在水下拍摄,每过50 秒浮出水面换气一次,整个拍摄过程持续三天,最终才将1600 多年的历史浓缩在节目的100 秒里。对光影、剪辑、调度的追求,对成品节奏的把控,从演员到制作者,每一帧的画面都力争做到尽善尽美;正是这些对“完美”的“偏执”,才使得艺术与审美,荧屏与画面相得益彰,合二为一。

整体而言,2022 年的河南可谓内忧外患,处境不堪。内忧创新创意不足,延续创作,只会审美疲劳。在经过2021 年七大传统节日晚会的连番上演后,这对主创团队而言都是一次巨大的耗能,而2022 年从春晚开始算起,大小型晚会河南还要准备28 场,这28 场晚会如同28 个战场,战场杀敌,唯有刀刀见血才能稳住声名。外患疫情境遇不顺,自2022 开年以来,河南已经历两次疫情侵袭, 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交通出行都面临极大考验。然而无论处境多么艰难,河南卫视都挺了过来。此后,河南卫视在打造高端文化IP 的气势下,接连推出节气节目《春分奇遇记》;综艺节目《天地诗心》;2023 春晚舞台节目《天地新·万物兴》,看百戏之祖,见江山多娇。一个个布满心血与气韵的节目都是体现出河南卫视主创团队的匠心所在。

珠玉在前。近年来,创新类节目的粉墨登场中,也不乏有一批制作精良的节目吸引着大众的目光。在国家战略背景下推出的《河西走廊》,展现匠人信仰与传承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自不必多说,有“东方美食生活家”之称的90 后自媒体创业者李子柒的走红,茶文化在热播古装剧的展现,都体现出制作者们的良苦用心。大众更加认可此类文化节目,也更能意识到它们所传达的精神内核。尤其对于新一代的青年群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在于对其的认知与理解,在于大众媒体对其的理性引导,当然更在于制作团队对于作品坚持不懈的打磨与坚定不移的初心。

一档成功的节目并非一劳永逸,它是创新的底座,也是引路的基石。成长为底蕴丰富、内涵深厚、富有现代感和科技性的文艺作品而非“娱乐至死”的媚俗之作并非一蹴而就,它包含着制作者高水平的审美和高质量的编排。旧瓶酿新酒,即便是同样的内容,通过不同的演绎形式也能收获不一样的展演效果。

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人们已不自觉地走入审美化生存的状态,传媒业也面临着多样的审美需求需要满足。从这些年河南卫视出品的系列节目可以看出,河南卫视传承传统文化,致敬中华精神的决心之大。在亟须文化反哺的当下社会,河南卫视用一个又一个的电视文艺节目,一档又一档的影视综艺去描绘歌舞升平、把酒言欢的华夏盛世,去叙述千年前的故事,描摹故事中的浪漫。河南卫视此次节目的破壁“出圈”,立足传统,雕琢内容,无论是节目效果的呈现还是文化自信的彰显上都做到了精益求精,为未来电视文艺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样本。

猜你喜欢

文艺节目晚会卫视
部分卫视下半年待播剧
话筒前的声音——广播文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
新媒体时代对广播文艺节目的思考
广播文艺节目“碎片化”探析
天津卫视的淡定太匪夷所思
办好地方电视文艺节目的策略探讨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
慈善晚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