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测量标志保护取得积极成效 等8则

2023-08-01

资源导刊(信息化测绘) 2023年5期
关键词:北斗卫星测量

关注

全国测量标志保护取得积极成效

近日,全国测量标志保护工作座谈会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据悉,近3 年来,自然资源部门加大工作力度,着力提升信息化管理能力,测量标志保护工作全面向好。

测量标志是服务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我国现代测绘基准的重要载体,在维护国家测绘基准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全国仍有数十万座水准点、重力点、卫星定位点等多种类型的永久性测量标志在用,基于这些测量标志每年向自然资源、水利、交通、电力等行业用户提供十多万点成果数据。

自然资源部党组高度重视测量标志保护工作,重点开展了四方面工作。一是完善政策制度、健全工作机制,搭建新时期测量标志保护工作的“四梁八柱”。二是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动测量标志委托保管、巡(普)查、维护等工作。三是提升信息化管理能力。四是深化改革,创新测量标志保护工作举措。

第十届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术大会召开

5 月12 日至14 日,第十届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术大会在西安举办。会议由中国测绘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等多家单位共同主办。大会以“智能时代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为主题,来自200 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500 余名专家学者、业界人士参会。194 位专家学者围绕“大数据计算和时空制图”“行业地理信息与地图服务”“资源制图的理论和方法”“全息地图”“专题地图集编制与地质制图”“地图新媒体与地理信息新产业”“人工智能时代的地图与地理信息教育”等13 个议题进行了交流汇报。

本次大会是我国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领域学术水平最高的学术盛会,旨在分享地图学与地理信息领域的新成果、交流新思想,探讨地图学与地理信息领域的新问题、新科技发展前沿,促进地理信息科学、地理学、遥感科学、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

第三届中国—东盟卫星遥感研讨会成功举办

5 月19 日,以“遥感联结你我,共创美好未来”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东盟卫星遥感研讨会在广西南宁召开。来自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泰国、越南等9 个东盟国家的地理信息与卫星遥感机构20 位代表以及中方120 位行业代表参会。

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唐新明总工、广西自然资源遥感院院长助理罗恒、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智慧海洋室主任丁群安围绕中国—东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建设,分别介绍了未来三年计划构想以及陆地遥感中心、海洋遥感中心建设情况。航天宏图高级副总裁刘东升、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史文中做国产高分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面向未来智慧城市的遥感、人工智能和激光雷达技术创新主题演讲。会议代表就如何促进自然资源卫星影像数据与技术服务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进行广泛交流。

研讨会是中国—东盟卫星遥感国际合作重要交流平台,每年定期举办,有效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卫星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交流与人员互动,对接合作需求、共促能力提升。

科技

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科研版发布

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科研版近日发布。

本次上线的平台科研版主要面向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科研类用户,针对遥感应用研究,提供海量的遥感数据、丰富的算法工具、充沛的计算资源,形成便捷接入的“云”科研环境,打造协同高效的科研生态链。平台推出观测需求统筹、共性产品定制、在线算法研发、AI 应用服务、真实性检验服务、成果智能推荐、用户协同空间等7 大服务功能,集结科研优势、激发科研灵感、积蓄科研热情、培养科研人才、提升科研水平,推动卫星遥感应用高质量发展。

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科研版,是国家航天局在去年发布的“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基础上,会同有关单位打造形成的,将聚力构建我国遥感资源共享与应用综合服务体系,进一步降低遥感应用门槛,实现从数据服务到技术服务升级,推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遥感应用产业化发展。

中国国家航空遥感系统获取全球首套山地冰川三波段有效探测数据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近期在青海省八一冰川地区开展冰川透视航空与地面联合科学实验,这是国际上首次开展基于航空平台的P/L/VHF 三波段(P 波段、L 波段、甚高频段)雷达联合冰川探测实验,并成功获取全球首套山地冰川三波段有效探测数据。

此次联合实验初步验证航空遥感系统对冰川特征的全面观测技术,并验证三波段联合实验的可行性。同时,本次实验对解决冰川厚度遥感监测难题、突破冰储量估算瓶颈、引领下一代冰冻圈遥感技术具有重大意义,相关探测技术的发展将为中外相关科学实验开展和技术开发奠定坚实基础。未来,该实验获取的数据将在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开放共享,以促进冰川厚度及内部结构遥感反演方法的进一步发展。

本次实验对于促进中国冰川探测技术发展、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还能为中国民用P 波段SAR 卫星的科学论证提供重要参考。

我国成功发射第五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

2023 年5 月17 日10 时49 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五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73 次飞行。

第五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研制。该卫星属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工程的首颗备份卫星。入轨并完成在轨测试后,将接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此次发射是北斗三号工程高密度组网之后,时隔3 年的首发任务。

该卫星的发射将进一步提升系统服务性能,对推广北斗系统特色服务、支撑北斗系统规模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了对现有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在轨热备份,将增强系统的可用性和稳健性,提升系统现有区域短报文通信容量三分之一,提高星基增强和精密单点定位服务性能,有助于用户实现快速高精度定位。

数字

40个

从全国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会议上获悉,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取得重要成就。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建成,向全社会提供厘米级实时导航定位服务;国产卫星遥感影像自主保障率达90%以上;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保持按年度动态更新,1∶1 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陆地国土覆盖率达到65%。目前,40 个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完成,开展了面向自然资源监测管理、城市精细化管理、交通和市场监管等400 余项行业应用系统,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经济发展和公众生活提供了实时、丰富、全面、权威的时空基础支撑。

据介绍,实景三维中国纳入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并全面启动,建设成果已实时接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作为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的基底,应用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申报数据核查、国土变更调查变化图斑提取、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论证与方案推演等工作中。

5007亿元

5 月18 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2023 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显示,2022 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5007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76%。

北斗三号全球系统自2020 年开通服务以来,进一步刺激和拉动了各行业对北斗技术应用的需求和投入,2022 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结构持续优化,产业范围进一步扩大。

数据显示,与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和应用直接相关的芯片、导航数据、终端设备、基础设施等核心产值达到1527 亿元人民币。作为国家安全的战略资源和重要保障以及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信息资源,未来北斗将全面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北斗卫星测量
北斗时钟盘
miniSAR遥感卫星
把握四个“三” 测量变简单
“北斗”离我们有多远
静止卫星派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和计算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与计算
Puma" suede shoes with a focus on the Product variables
首个北斗全球“厘米级”定位系统开建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