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穿越百年时空 藏书楼里探寻西文古籍之美

2023-07-31赵玉国

中国收藏 2023年7期
关键词:徐家汇西文上海图书馆

赵玉国

繁华的上海徐家汇商圈,栉比鳞次的高楼大厦之间有两幢白色欧式小楼。它们在此静静伫立了176年,见证着徐家汇的风雨变迁,这就是徐家汇藏书楼。这里不仅是上海最早的近代图书馆,也是我国西学东渐、东学西传的重要场所和缩影。前不久,《中国收藏》杂志记者跟随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馆员黄显功,走进这座古老的建筑。

徐家汇藏书楼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藏书楼建筑风格为中西合璧:一楼原为中文书库,仿照宁波天一阁藏书楼建造,藏书按照经、史、子、集、丛分列五部,二楼西文书库,依照梵蒂冈教廷藏书楼内部格式布局,存放着自15世纪以来出版的5万余册各类西文文献。

1949年之前,徐家汇藏书楼收藏的外文文献已达8万余册,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中文文献,主要以报刊和地方志为主。到了1956年,徐家汇藏书楼由上海市文化局接收,并交由上海图书馆管理。1996年,这里的藏书结构出现了变化,中文图书、报刊等全部转移至位于淮海路的上海图书馆,余下全部为外文文献,数量超过50万册。

据黄显功介绍,2000年发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上海图书馆从瑞典藏书家罗闻达手中购入一批1477年至18 77年西方研究中国的文献共1551种。这批文献涉及拉丁文、法文、英文、德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意大利文、瑞典文、俄文等十余个语种,内容涵盖中国的历史、宗教、风俗、地理、经济、教育、科学技术、语言文学、服饰、工艺等多个方面,著作形式有游记、日记、书信、专著、官书、译作等。可以说,它们极大地丰富了徐家汇藏书楼的馆藏。

2 0 07年,西文古籍开始被列入国家古籍保护计划。在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徐家汇藏书楼就有5种藏书入选,足以证明其藏书的重要性与珍稀性。如今,以黄显功为首的团队正在进行以徐家汇藏书楼所藏文献为对象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整理与研究”,并问世了多部研究成果。此番采访中,黄显功精选了三部西文文献,为大家细细解读其背后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的长河,感受古籍文献的历史厚度。

徐家汇藏书楼位于漕溪北路80号,由东西交错的两栋建筑组成。西侧为四层坡顶外廊式建筑,采用砖木结构,南北立面山墙与东立面外墙为断裂式花纹,设有弧拱硬洋松百叶门窗和简洁的水平线脚,与东楼过道相连。

西文書库的布局和藏书排架为梵蒂冈教廷图书馆式样,木质书架自地板至天花板,共计12格,层高半腰处设内阁楼,设有木雕栏杆,沿书架围起形成上部走道,走道底部有铁栏杆支撑,东西两侧与正中有3部硬木扶梯与上部走道相连,形成上下整体的书架回廊结构。

中国内地第一部年鉴

1851年12月,北华捷报社刊印了英文版《上海年鉴(1852)》。这是上海历史上的第一本年鉴,也是已知中国内地的第一本年鉴。

该年鉴记录了上海的气象观测数据、中国通商五口岸外侨名录、洋行名录、港口章程、中国对外贸易关税税率、《中英江宁条约》、《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以及有关中国人的民俗风情等,为外侨了解上海提供了权威的指南,极具史料价值。

这本年鉴是我们从拍场购藏的。当时,书脊部分断裂,书页几乎散开,后来经过修复,其由原来的平装本变成了现在的精装本。整个修复过程持续半年时间,十分不易。随后,上海图书馆与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合作,一是将年鉴影印出版,二是将全书翻译。应该说,这部年鉴的翻译工作很不容易,书中摘录了许多中国古代名句,要将外文重新翻译成中文,而且还要与中国古文对应,是非常难的。2019年,年鉴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出版,在学术界轰动一时。

这本年鉴是用西方人的眼光看现代城市的发展,这对于我们研究上海城市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总体来说,它保留了上海开埠初期的许多重要信息,为专家、学者研究上海开埠初期,乃至整个近代上海史提供了新的史料。另外,上海是中国年鉴的发源地,《上海年鉴(1852)》的翻译出版为年鉴文化的西学东渐也探寻到了源头。

博物学“发现之旅”

在我们购藏的罗闻达藏书中,有一本《中国植物志》,是目前所知欧洲出版的首部关于中国大自然的著作,目前被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该书作者是波兰人卜弥格,他曾在中国生活了大约10年时间。《中国植物志》自16 5 6 年出版后,便轰动了整个欧洲。

中文书库仿照宁波天一阁藏书楼建造,与西文书库相互呼应,可谓中西合璧。

《上海年鉴1852》

16世纪地理大发现之后,西方探险家在中国也开始了博物学“发现之旅”,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对大多数中国动植物并不了解,甚至连名称也不知道。比如,利玛窦在他的《利玛窦中国札记》记载:“这里还可以找到葡萄牙人叫作中国木,而别人则唤作圣木的那种能治多种疾病的著名药。它不用栽种,野生在荒地上,只要花点采撷它所必需的人工钱就能买到,但却以高价出口。”不过,“中国木”究竟是何种药物,利玛窦也不清楚。最终,卜弥格在《中国植物志》中给出了答案——茯苓,并详细介绍了它的药用价值:“中国人将它和肉放在一起,用来做汤。它也做药用,能治病。如它能治梅毒,消除血栓,防治中风,也可以治其他各种各样的病,消除骨头和全身的疼痛……”并指出:“人们喜欢挑选那些分量重的茯苓,也很欣赏那些带甜味的。他们挑选的茯苓往往是白色的,而不是红色的……葡萄牙人在公元1535年就用过中国的白茯苓的根,还将它介绍给了印度和欧洲。”

虽然该书的名称为植物志,但书里也有关于动物的介绍,比如野鸡、松鼠、绿毛龟、海马等,共计29种动植物。对于每种动植物,卜弥格都详细介绍了其名称、生长区域、用途等,并为它们绘制图样。全书采用彩绘,图文并茂,十分生动。

一本《中国植物志》,让我们可以借用西方人的眼光观察自己的历史。

《中国植物志》内页

科学巨作沪上合璧

一部1591年在德国科隆出版的《欧几里德几何原理》拉丁文原著也同样星光熠熠。这是德国数学家克拉维乌斯对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所作的注释本。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早期西文书籍使用的首字母装饰手法,保留了欧洲中世纪抄本的一贯传统。

当时,社会上有一些专门做抄书的工坊,那是一项非常具有艺术性的工作。他们对书籍的装帧十分重视,首字母装饰需要花费很大精力,每一章节的第一个字母运用各种矿物质颜料精心设计与制作。

克拉维乌斯是16世纪欧洲著名的数学家,也是利玛窦的授业恩师。《欧几里德几何原理》这部著作是他根据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整理、注释后编纂而成的,共15卷。明末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理》前六卷时借鉴的底本即是此版本。而《几何原理》前六卷于1605年刊刻于北京,成为中西科学交流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直到19世纪60年代,这部书又重新在上海翻译了后半部,而这部著作也终于在上海“合璧”。其对于整个中国的科学发展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

1591年在德國科隆出版的《欧几里德几何原理》拉丁文原著

猜你喜欢

徐家汇西文上海图书馆
徐家汇书院建馆66周年
高校图书馆西文古籍开发整理实践及对策探讨
——以河北大学图书馆为例
乐籍西译:五种《乐记》西文译本、译者及其传播
上海闹市现迷你热带丛林
图书馆中文图书借阅排行榜(2019年12月)
西文图书编目中RDA书目记录使用分析
数字阅读推广新形式研究
中美公共图书馆社交媒体营销比较研究
创新创业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企业信息服务的转型
徐家汇呀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