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苔藓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与施工工艺
——以徐州云东文化街区为例

2023-07-31邵建林

花卉 2023年14期
关键词:苔藓铺设园林

邵建林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上海 200125)

0 引言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苔藓总象征着破败简陋,苔藓造景也处于被忽略的边缘地位。而日本运用苔藓造景的历史已有800 年之久,苔园已成了日本园林的特色[1]。或是跟日本“枯山水”的禅宗思想有关,苔藓这种微小却能体现“一花一世界”的植物颇受日式园林的欢迎,这也证明苔藓植物在园林造景中拥有巨大潜力。在当前新中式园林风格发展的背景下,传承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借鉴国外造景经验,将苔藓运用于现代园林景观,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实践途径。

1 苔藓植物绿化优点

苔藓植物(Bryophtes)是以孢子繁殖、无维管结构的绿色高等植物。苔藓植物矮小,一般只有1~3cm 高,生长适应性强,分布广泛,随处可见得生长在庭院墙角及其他湿润角落。不同的苔藓种群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性,主要有分为旱生和湿生、附生和地生、石生和土生等,多数为土生[2]。全世界苔藓植物数量现有23000 多种,我国苔藓植物种类也比较丰富约有2800 多种[3]。

苔藓植物质地细密、周年常绿,可以创造出独特的园林景观。苔园已成为日本园林的特色,具有一种静谧微观富有禅思的意境,仅京都地区,著名的苔园就有数十处[4]。苔藓在阴湿、低光照的环境下可以旺盛生长,完全可以种植在大片树荫之下,作为新型的园林配景材料。苔藓量轻,易更换,为立体绿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此外苔藓植物质地均匀细腻、生长缓慢,病虫害少,极少需要人工施肥,养护成本低,可以用于各种园艺造型和微景观造型。新的研究成果表明:苔藓具有生态修复的作用,可以吸收重金属,改善土壤。

2 苔藓植物的园林应用

苔藓专类园常见于日本,以苔藓植物为主体,搭配山石、水景、树木等造园要素,创造适宜于苔藓生长的阴凉湿润环境,营造禅意、恬静的自然氛围。

日本枯山水园林多采用矮小茂密,质地细腻的苔藓植物,在有限的空间内,与沙石精心配置,成为绝佳的配景材料,模拟山川大海,将整个自然浓缩在一个小院里。如京都龙安寺,通过排组块石、铺陈白沙、点缀苔藓模拟海、岛、林,营造出一种古老、枯寂的意境[5]。

苔藓植物具有重量轻、栽培介质需求少,便于维护和更换的优点,是屋顶和立体绿化的理想材料[6]。在工厂中将苔藓培养在模块化的塑料载体上,绿化施工时将模块直接挂着墙面或屋顶上,形成苔藓墙,是近几年打造城市生态环保、低碳美化的重要手段。

苔藓细腻的质地还可用于装饰局部,在山水、树桩盆景中适当应用,对盆景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赋予一种时间的厚度感。同时,苔藓植物可以改良盆景的土壤环境,增加有机质。

微小的苔藓植物配合小石子,布置成一个微型景观,将大自然缩景在玻璃容器里,仿佛是自成一体的小小生态世界,是最近流行的一种绿植摆件—瓶园。这种微景观常选择矮小、生长较慢、姿态优雅的苔藓品种,如金发藓、白发藓、万年藓、大叶藓、桧藓、大羽藓、珠藓、曲尾藓、树藓、波叶仙鹤藓、北方美姿藓、真藓、角齿藓等[7]。

苔藓具有极强的适应性,能生长在贫瘠的峭壁破面上。用于生态恢复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在边坡绿化和裸岩治理方面国内外已有成功案例。

3 苔藓景观施工案例

3.1 工程概况

徐州云东文化街区项目占地面积74634.4m2,建筑面积87765m2,位于徐州泰山路北延段,和平路以南、云东一道街以东、云东路西侧,西依国家“AAAAA”级景区云龙湖风景名胜区,用地地处城市历史风貌文化轴线的南端,西毗云龙山脉,西南紧邻兴化禅寺。融合了古建、园林景观、市政、生态治理多种业态,以禅修广场为主题,建设禅修中心、商务办公、娱乐康体、文化、服务业及相应的配套和市政设施,打造徐州东方文化集聚地和文创新坐标。

其中禅修酒店前庭采用新中式园林景观风格,以苔藓景观作为基底,是一次新中式苔藓庭院景观的创新探索。苔藓庭院平面如图1 所示,苔藓庭院效果如图2所示。

图1 苔藓庭院平面

图2 苔藓庭院效果

3.2 苔藓品种选择

不同种类苔藓的习性各不相同,生长环境从热带到极地[8]。泥炭藓可在西北高寒地带生存,而砂藓类多生于温、热带地区根据具体地域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性质选择适宜的苔藓品种。根据徐州气候、长短日照与土壤理化性质最终选择极耐干旱且可以生长在裸岩的砂藓(Racomitrum spp)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两种藓类作为主要种植品种。

砂藓,疏松丛集,黄绿色,无光泽。茎长3~4cm,直立,单一或稀疏分枝。砂藓是一种生活在沙土中比较高大的苔藓类植物,在中国分分布很广,山区较为常见。叶干燥时疏松贴生,湿润时背仰,缺水时叶片皱缩,遇水时叶片又会自然打开。

大灰藓,又名多形灰藓,体形中等大小,绿色、黄绿色、褐色或黑褐色,有光泽,叶片密集交织丛生,覆盖效果好,成草坪状,耐粗放管理。根系比砂藓更加牢固,更加耐水,可以做收边之用。

两种苔藓均具有耐干旱、耐低温、可在光照环境下生长、适合粗放管理的特点,被广泛运用于庭院景观,能适应徐州当地气候特点。并且具有很高的保水性,能够改善土壤,提高其他植物的成活率,与设计中苔藓庭院的立意相符。

3.3 施工工艺与操作要点

(1)场地粗整。按照图纸划定范围红线,测定标高,确定完成面标高并进行标记。对场地内的土方进行挖填并进行粗平整,以达到设计标高并大体符合设计坡度与地形。粗整地形后进行压实。

(2)管线铺设。苔藓植物的表皮仅由一层细胞构成,没有气孔和微管等输导组织,是典型的变水植物,其生殖和生长很容易受到水的限制[9]。

苔藓主要通过拟叶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直接浇水会破坏拟叶表面,采用喷淋系统进行主要补水。另外,增加雾森系统辅助,将水以更细腻的水雾形式喷洒到空气中,既能增加空气湿度为苔藓生长创造环境,又增加几分意境。

按照管线设计图纸布置给排水管、电路及喷淋与雾森系统(图3)。安装步骤如下:定线→开挖沟槽→浇筑水泵基座→安装水泵与布设管线→冲洗→试压→回填→试喷。喷淋与雾森管网系统应合理布置,确保苔藓植物在喷淋覆盖范围内,以保证达到空气湿度要求。

图3 喷淋管线铺设

(3)客土与地形营造。原场地的土壤理化性质不能满足苔藓的生长,选择铺设优质园土作为基底土层,铺设厚度10~50cm,翻松土壤,控制土块粒径小于5cm。对园土进行一次喷淋湿润,控制含水量在20%左右。然后用园土进行地形堆造,由里向外施工,注重整体性与流畅性,施工过程中始终把握地形构造骨架。完成微地形粗整后,人工细做覆盖面层,保持表层土质疏松,并清除废石、渣土、树根等杂物。如遇雨天停止作业,在场地上面搭设雨棚,防止水土流失。雨后及时采取修整和拍实边坡等措施重新细整场地,排除低洼处积水[10]。

好的地形应当是此起彼伏,遥相呼应,模拟山川沟壑,犹如缩小版的山河地形图,达到一种投影山川大河写意表现。

(4)打木桩。为稳固营造的地形,且保证土壤的水分,通常采用打木桩(插木条)的工艺。即将40cm 长的楔形木条间隔10~20cm 细致排布,等间距的垂直嵌入土中,可大大提高苔藓室外成活率。打木桩如图4 所示。该工艺是通过大量苔藓施工经验与实践论证得出的创新型技术,可以用来固定地形,如同在混凝土中加入钢筋,起到骨架的作用,即使下雨、灌溉、也不会出现地形松垮、水土流失等;同时木头可以吸收多余的水分,将水储存,保证土壤的湿润。为增强其保水性,在插完木桩后再铺设一层沙土。

图4 打木桩

(5)基质配置。苔藓虽然没有发达的根和疏导组织,但依旧可以通过根吸收养分和矿物质营养[11]。影响苔藓生长的主要因素有土壤pH、矿物质和水分含量等[12]。因此,不同的品种需要选择不同的基质。有研究表明,灰藓在不同基质的长势从高到低依次是:河沙>锯末>泥炭>松皮>菜园土>黏土[13]。

根据砂藓和灰藓的习性选择pH 弱酸性的天然优质山土、高纯度泥炭土、日本赤玉土、掺少量风化岩颗粒进行科学配比为基质,配比之后的基质土pH 在5.0~5.7。将混合拌匀的基质均匀地撒铺在地形上(图5),保证基质土层厚度均匀,面层平整。

图5 铺撒配方土基质

(6)配景与造景。苔藓的造景与中国传统园林造景相同,其空间布局、置石摆放、种植搭配都要遵循传统造园手法。在空间布局上做到成组韵律摆放,处理好单体之间的主次、疏密、远近、高低、动静、呼应等关系。

景石是撑起整个苔藓景观的硬景,是苔藓园的骨架,需按照园林美学原则布置,不宜多但宜巧,置于曲折起伏之处,转折节点之处。布置一组置石时,必须推敲所处环境、石头的形状、体量、颜色等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艺术性地处理石头的平面及立面效果以及互相的层次关系。将周围的地形、建筑、植物、铺地、石头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创造统一的空间,典型化地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散置时讲究“攒三聚五,散漫理之,有常理而无定式”的做法,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境界。在本院中选择质地坚润,青灰明亮的雪浪石为主景石,采用奇数散置的做法,先在主景位置上摆放大块景石,再按照呼应关系摆放小块景石。

在苔藓面上可以点缀小块的火山岩,火山岩具有空隙,质地与苔藓呼应,是苔藓的最佳配景。火山岩作为后期苔藓面的点缀之石,其上可涂营养液,在石面上铺植苔藓,更具细节与自然。火山岩配景如图6 所示。

图6 火山岩配景

完整的园林景观需有硬质与软质结合,有置石、有灌木、有庭树。植物配置遵循不同高度层次的搭配原则,竖向上的中矮层植物选择与苔藓习性相近、质感协调的蕨类植物(图7),并搭配小景石。可种植红盖鳞毛蕨、刺头复叶耳蕨、假蹄盖蕨、银线蕨、珊瑚蕨、狼尾蕨等,也可种植阔鳞鳞毛蕨、狗脊、渐尖毛蕨等阳生蕨类[14]。不同的背景植物为微景观的空间布局提供了丰富的层次与形态。

图7 蕨类植物种植

在竖向种植上选择姿态优美的小乔或灌木,树种宜选择孤植庭院变色叶树种。鸡爪槭是一种优美传统景观树种,符合造景需求,为绿色的苔藓景观带来色彩变化。景观树配景如图8 所示。

图8 景观树配景

(7)苔藓铺植。苔藓种植前后,需要有两次消杀,第一次为土壤杀菌,第二次在种植苔藓后,在苔藓根部进行虫卵灭除。

开始铺植前,再次平整基质土,在基质土上少量淋水,保持湿润。将苔藓一片接一片的有序错铺,不能留有间隙,边铺边拍压,拍压后再次进行少量淋水,使之与土壤紧密结合。此过程可采用圆滚筒滚压,或人工均匀拍打,确保每一块都与土壤紧密结合,达到无空隙,易于生根,保证苔藓植物成活。苔藓铺植现场如图9 所示。苔藓植物压紧后浇透第一遍水,保证坪床土有8~10cm 的湿润。之后每天浇透一次水,夏季早晚各一次,以保证苔藓植物的需水量。时常滚压和打开喷淋和雾森,直到苔藓植物生根而转到正常的养护管理。

图9 苔藓铺植现场

大片苔藓铺植后,继续在石缝间与铺装间进行线性铺植,并与大片苔藓相连,增强其氛围感与延伸性。由于铺装缝隙内空间狭小不易成活,应先铺设配方土,浇透水,并在铺装间涂抹营养基(图10),再将苔藓切成线状铺植,压实。最后对整个铺装洒水湿润。

图10 现场涂抹营养液

(8)铺撒砾石与松鳞。铺完苔藓,大体的景观基调已定,再进行材质上的细致化处理与装饰。为突出对比,增强硬质感,这里选择粒径4~6cm 黑青灰色砾石进行搭配铺设。石子铺设在苔藓地形成的沟壑处、地势较低的平坦处、土壤裸露处,模拟山川与河谷。铺设总面积不超过这个苔藓面积的2/5,铺设时不可一条路铺设到底,以免破坏整体感。

这种砾石从材质上可以弥补苔藓软质景观的单一感,与苔藓的质感形成对比,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空间上分割整片的绿色苔藓,使结构更具韵律感,空间布局更具趣味;色彩上砾石的青灰深沉感,又能起到下压色调的作用,使这个景观在色彩观感上有高有低,有明有暗,风格简约又明朗,符合现代设计审美。

铺设松鳞,提供苔藓与砾石的中间质感与色调,使得整个场景不至于过渡生硬,看起来更加自然。将其覆盖着树底与其他土壤裸露处,不仅起到点缀作用,也能起到吸水的作用,雨天吸收水分,缓冲雨水冲击,天晴后提供水分。铺设时不可喧宾夺主,面积不宜超过1/5。砾石与松鳞铺设如图11 所示。

图11 砾石与松鳞铺设

3.4 养护管理

(1)运输过程中采用正确的养护措施可以增加苔藓的成活率。运输时每层苔藓下铺设无纺布,途中要注意遮光,避免烈日照射,每隔3~5h 喷一次水,最好保证相对湿度80%以上,气温不超过25℃。

(2)保证空气流通。苔藓刚栽植时根系不强,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分,空气流通提供二氧化碳,并带来空气中水分满足苔藓对湿度的要求。

(3)适度施肥。在自然环境下的苔藓,添肥仅满足其生长阶段的需求即可,主要提高苔藓抗逆性,无须盲目追肥。

(4)定期人工除草,在栽培前期经常除草,防止其他植物入侵抢夺空间,影响苔藓生长。

(5)预防病虫害,在栽植前期将苔藓配子体处理干净,进行消毒杀灭携带虫卵,及时对掉落的枯枝进行处理即可避免。若因通风不当、紫外线照射不足引起的霉菌感染,将发霉的部分翻到土下,使之分解为腐殖质为土壤提供养料,提高土壤含氮量,还可以促进形成土壤团粒,提高土壤肥力。

(6)注意遮阴,按照先种植乔木再铺植苔藓的顺序,确保在大树的荫庇下,并在铺设初期搭建篷网遮阴。研究表明大灰藓遮光60%时盖度最广。

4 结论与讨论

苔藓植物拥有适应力强、分布广泛、重量轻、介质要求低、便于维护更换、质地细腻均匀等优点,符合现代景观造景的需要,拥有巨大的应用空间。在用于庭院景观时,要按照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充分发挥中国古典园林“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顷”的意境。在施工塑造时应当按照以下原则:①源于自然,高于自然,高度总结浓缩自然的山水意境。②主次分明,对比烘托,一处景观应有一个主题,一处主景。③协调统一,富有变化,在同一处园中风格应一致,元素的质地、色彩应统一,同时在统一中又有符合韵律的变化,如方式、形态的变化。④注重生态性,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破坏原有场地的生态性,同时构建生态性,以自然做功,令景观“活”起来。在具体应用中,通过地形的塑造、区域的划分,利用砂、石、苔藓、蕨类植物、景观树、松鳞等元素的组合配置来实现。铺设完成后清晨时间现场效果如图12 所示。

图12 铺设完成后清晨时间现场效果

施工要点是保证苔藓成活的措施。本项目在客土之后创新性的使用以天然优质山土、高纯度泥炭土、日本赤玉土、掺少量风化岩颗粒按一定配比的营养土做基质满足苔藓成活的介质要求;创新的使用了“打木桩”的方法在营造好的地形上插入木条,保证地形的牢固并吸收水分持续为苔藓提供水分;创新的使用喷淋管道与雾森系统双重供水的方法,既保证了空气与土壤的湿度,又营造了云雾交织、烟雾缭绕,宛如置身仙境的朦胧美感。

本项目苔藓景观是按照中国传统园林造园手法、使用新材料新技术,融合日式苔园的一次新中式园林实践探讨,是传统园林的一次延伸。同时启示我们现代园林建造可以从其他风格中汲取灵感元素,再以传统手法加以表现。如在有限的庭院空间内可从日式”枯山水”中汲取写意手法反哺传统造园,化繁为简,挖掘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的“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哲学理念,以现代审美的形式加以表现。本项目技术中也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喷淋水泵的循环机制没有做好;雾森喷淋等系统仅能人工开启,缺少智能化管理;苔藓的浇水量缺少量化指导等问题。相信随着施工技术的现代化,和智慧园林的引入,可以普及苔藓景观的应用。

猜你喜欢

苔藓铺设园林
“小矮人”苔藓的大用途
苔藓有足够的耐心复活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CRTSⅢ型板式道岔铺设施工技术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苔藓能“对付”空气污染吗?
隆力奇 铺设全球发展之路
黏液水肿性苔藓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