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传承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2023-07-30王兰雪黄睿智

文教资料 2023年7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幼儿园

王兰雪 黄睿智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华夏文明绵延至今的生动见证,也是彰显中国文化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已提上保护日程,但其中部分仍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性发展极为不利。幼儿是非遗文化的承接者,在传承非遗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文化传承视角下,以绵竹年画为例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教育的价值与路径,以期为后续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文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 幼儿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并重新获得人们的重视。2021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通知,明确指出要推动非遗普及教育,将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鼓励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编写非遗教材,鼓励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课程。学前教育作为初始教育阶段,具有其他教育阶段无法比拟的文化启蒙作用,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能动地将非遗融入幼儿园教育,为幼儿树立文化身份认同创立基础,提高非遗代际传承的可能性。

一、问题的提出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被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国民对国家的认同体现在对文化的认同上,对文化的认同又体现在对历史传统、地方风俗、区域文化等方面的接纳与传承。从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开始,非遗正式踏入大众视野重新被重视。[1]非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历史古与今、传承文化血与脉的重要载体。在全球化时代,人们观念、意识、审美的趋同极易导致文化同一性的风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保护、传承非遗是增加人们对文化的选择权,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资源,满足人们情感、道德、文化认同的新渠道。

(二)学前教育的特殊性

1. 幼儿园独特的学习形式

幼儿时期是文化启蒙的关键阶段,儿童群体对非遗的认同与体验也关乎非遗的未来发展。学前教育与其他学段最特别之处是以游戏为基本的学习形式,这为非遗融入幼儿园教育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幼儿不会面临小学生和中学生的升学压力和应试教育带来的“知识中心主义”倾向,可以将中小学生在既定课程以外学习非遗的“负担”变成课程资源融入幼儿园教育。

2. 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

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批判亚里士多德“天赋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人的心中没有天赋”的原则,强调后天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的天性就像没有痕迹的白板或柔软的蜡块,教育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涂抹和塑造。[2]我国古代教育家颜之推也主张及早施教,认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3]。从洛克和颜之推的教育思想可以看出,儿童年龄较小,受外界干扰少,心灵纯粹,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且容易保持专心致志的状态,所以更容易吸收新鲜事物。故可借助幼儿学习的关键期将非遗融入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对非遗的兴趣,养成民族文化精神,树立文化自信,埋下文化传承的种子。

二、价值意蕴: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教育的价值

(一)实现文化育人的价值,提高代际传承概率

时代的风向标已经转到了文化建设上,伴随着经济的腾飞和科技的发展,中国是带着自身独特的文化符号被他国刮目相看,还是同化自身以“西方化”的中国进入西方世界,是每个中国公民应该思考的问题。中国的文化自信有坚实的历史依据,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列举了古代中国的26项发明,包括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水利技术等。[4]不仅如此,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数千年保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世代延续的文明。[5]这些历史依据证明我们有足够的底气走向世界被其他国家和人民认可。非遗就是泱泱华夏千年文明传承的精华之一,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以及个人的抉择,投身非遗行业的人越来越少,客观上使整个非遗文化的发展进入了寒冬。活态传承的关键是人,幼儿园是培养人之初文化信念的关键期。根据人类文化学视角,儿童是否选择将成人文化纳入己身,文化环境决定了成人文化能否进入儿童文化的场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儿童文化研究也认为,儿童是文化的创造者,能对社会文化进行阐释性再生产。[6]因此将非遗融入幼儿园教育,为儿童提供将非遗纳入儿童文化体系的机会,让幼儿在参与非遗活动中按自己的理解对其进行创造性地吸收和改造,成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和年龄特点的内容,实现非遗在幼儿园中的现实价值,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培养幼儿对非遗文化的兴趣,提高非遗代际传承的概率。

(二)加深幼儿对非遗的认识,培育其文化信念

幼儿期是培育儿童文化启蒙的关键期,合理利用非遗对其进行文化启蒙是实现其人之为人的开端,帮助他们建立对世界文化性的认识。儿童文化研究认为,儿童是信息的提供者,儿童的知识将反映整个社会和文化的性质及其复杂程度。[7]人类学家认为,作为社会中的儿童能够掌握部分的社会文化,且早期所学的可能是文化中基本、普遍和持久的部分。[8]非遗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文化现象,它积淀了国家民族的精神气节。而现代化在给人们带来现代文明的同时,很多传统文化也因被漠视而被迫走向消亡,若不引起重视,那么文化传承也就无从谈起。

(三)促进幼儿教师对非遗的认同,扮演好文化传承者的角色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哈佛教授约瑟夫·奈在20世纪末提出了“软实力”一词,其包括国家凝聚力、普遍的文化认同等。非遗也属于软实力的范畴,在文化认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教师在幼儿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非遗与幼儿园教育结合的过程中,教师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因此教师要具有文化属性,筑牢对非遗文化的认同。全球化、经济化无可避免地带来西方文化的渗透,作为能动的个体,主动吸收外来文化是无可厚非的,但吸收并不等于盲目追求与跟风。现如今,幼儿园过“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的规模越来越大,甚至超越了中国传统的“端午节”“重阳节”,这在无形之中使幼儿产生了西方节日比中国节日更重要的错觉。幼儿教师要坚定本土意识,坚守文化底线,树立文化自觉,不把“洋节”凌驾于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之上,把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扮演好文化传承者的角色。

(四)有利于激发幼儿园创新活力,打造特色园本课程

特色园本课程顾名思义即幼儿园独特的、优质的,能夠成为本园优势,成为资源、文化特色的课程,是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重要补充,也体现了幼儿园的文化理念和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幼儿园课程建设不断深化发展,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幼儿教师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但目前的特色园本课程建设面临着“跟风”“追风”“拿来主义”等问题,如何摆脱质量、内容等方面的趋同性,是广大幼教从业者和课程开发者亟须考虑的问题。将非遗融入幼儿园特色课程开发正是创新的途径之一,将非遗融入幼儿园课程教育,进行“老酒新瓶”的改造,激发幼儿园创新活力,打造园本特色课程,发扬幼儿园课程特色、吸引生源的同时,利用好这一平台传承非遗文化。幼儿园在开展特色园本课程时要注意大环境非遗文化氛围的渲染,并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保证非遗特色课程实现可持续性高质量良性发展。

三、传承发展:非遗融入幼儿园教育的路径

非遗种类繁多、数目巨大、内容宽泛,本文以绵竹年画为例对非遗融入幼儿园教育的路径进行探讨。

绵竹年画源于北宋,兴于明代,盛于清代,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年画”,素有“四川三宝”之美誉,因其具有鲜明的区域文化色彩和厚重的文化积累,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可以用于居室装饰、供奉祭祀、祈保平安,既具装饰性与艺术性又能满足人们崇拜神灵、消灾纳福的愿望。绵竹木版年画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对称简练的构图、夸张生动的形象、艳丽明快的色彩等艺术风格。此外,绵竹年画还具有绘画性强、蕴含丰富的故事性、人物形象夸张的特点。无论是从内容题材还是艺术特征方面考虑,绵竹年画的构成元素都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有着很高的契合度:从故事和内容上能够满足幼儿想象的空间;从实践性和操作性上,能够满足幼儿的动手欲望;从色彩的搭配上,能满足幼儿喜欢鲜艳、明亮的心理特征;从人物造型上,能够满足幼儿的年龄特点。“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的个性养成和文化偏好形成的关键时期,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凝聚着对生命的认知与感受。

(一)将绵竹年画融入社会领域,增强幼儿的文化认同

绵竹年画发源于民间,代表着人民的文化信仰、寄托着人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历史上,年画在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张贴年画,用来驱凶避邪、祈福迎祥。然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和现世流行文化的风行,很多幼儿对年画一无所知,更不明白那蕴藏在一张张年画背后的文化含义。文化是一种普遍现象,我们生来就浸染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当一种传统文化出现传承了上千年、被上一辈人所熟知而下一代人却对它一无所知的情况,说明文化代际传承出现了断层问题。教育会使个体养成习惯,形成个性,在家国意识的熏陶下,可以让人的意识和个性服从于国家。[9]学前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幼儿教师理应在幼儿园教育中扛起文化传承的大旗。将绵竹年画融入社会领域,可以请年画传承人将代表性的年画作品带到幼儿园让幼儿欣赏,并就年画与中国人民之间情感关系以及其代表的文化含义进行讲解。由于年画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所以幼儿能在生活中找到与年画的相关联系。除了邀请传承人到幼儿园进行演示与讲解外,幼儿园还可以发动社区和家庭的力量,通过老一辈人对不同年代年画故事的讲述,让幼儿了解年画生存的空间与时间,加强幼儿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二)将绵竹年画融入幼儿艺术教育,培育幼儿的艺术鉴赏能力

绵竹年画除了背后传递的文化内涵外,它本身也是一门技艺,属于美术范畴。绵竹年画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要经过制粉笺纸、起稿、刻版、印墨、上色、印花、勾线、题款等工序,其木版印线起的作用只是勾勒轮廓,成品的完成要靠手工艺人的彩绘。由于绵竹年画的绘画性极强,因此不同的艺人对同一画稿的上色会因其艺术理解及熟练程度而展示出不同的效果,因此每幅年画都珍贵又独特。关于彩绘,年画艺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验口诀,即“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艺术领域是幼儿园五大领域之一,绵竹年画本身绘画性和趣味性的特点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年龄特征。幼儿园开展年画艺术活动通常是请民间艺人到幼儿园现场教学,从分享年画作品、讲解年画内涵到为幼儿提供材料,从雕刻、临摹、彩绘到完成一幅年画作品,经教师和艺人从旁指点,幼儿能够全程参与并动手实践,在欣赏美的同时能够创造美、表达美,培育艺术鉴赏能力。

(三)将绵竹年画融入语言领域,培养幼儿的文化亲近感

年画的起源和发展与人民生活和社会风俗紧密相关,它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大众的文化诉求,承载着人们的文化信仰。绵竹年画的内容题材十分广泛,有风俗习惯、戏曲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花鸟虫鱼等,绵竹年画夸张的人物造型、丰富的画幅内容、鲜艳明亮的颜色能够抓住幼儿眼球、激发幼儿兴趣,也能给予幼儿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每幅年画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故事和深刻的文化含义,如《仕女骑车图》其背后传达的是明清时期四川文化的开放和包容。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对年画内容进行解读并比较古今交通方式有何不同,在培养幼儿表达能力的同时有机地将历史文化相结合,拉近幼儿与非遗的距离。另外,绵竹年画还有许多代表性的作品,如《老鼠嫁女》《迎春图》《三猴烫猪》等,无一例外都传达着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观。教师可引导幼儿对年画进行解读,对故事进行改编或续编,在口口相传中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能促进幼儿对非遗的了解,增进幼儿的文化近亲感。

四、结语

文化说到底是人民群众普遍的认同,而不只是少数人的特权。随着一代一代传承人的离去,那些珍贵的技艺也归于历史时空。让非遗进入大众视野是其传承的前提,而传承的关键是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终究要交给下一代,而幼儿具有无限的可塑性与生长张力,将非遗与幼儿园教育相结合即借助幼儿园,将非遗辐射到家庭和社区。通过非遗与幼儿园的结合,可以让幼儿在人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初步树立起文化自信,在面对西方文化的侵袭时能够克服文化自卑、立住文化信仰,从而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福州.非遗文化形态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9:6.

[2] 王彩霞.洛克“白板说”对儿童教育的启示[J].理论观察,2012(3):10-11.

[3] 刘秀芳.颜之推幼儿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当代教研论丛,2015(8):1,9.

[4] [英]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252.

[5] 何星亮.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和理论依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0):56-65.

[6] 彭丹.西方儿童文化研究的历史及其对儿童观的促进[J].学前教育研究,2022(3):10-19.

[7] Mary E. G. The Culture of Childhood:Child’s-eye Views of Society and Culture [M].Columbia:Teachers College Press,1978:3,2,2,4.

[8] Mary E. G. Children As Informants:The Child’s-eye View of Society and Culture[J]. The American Catholic Sociological Review,1960(2):136-145.

[9] 钱民辉.教育社会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0.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