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卷”字新义的产生路径看外语仿义词的介入方式及认知理据

2023-07-30许媛

文教资料 2023年7期
关键词:语义分析转喻

许媛

摘 要:“内卷”含义的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外语词“involution”被译介为“内卷”,是通过“仿义”途径来实现的;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内卷”的核心义素从“发展停滞”变为“过度竞争”,这一转变是通过汉语的“转喻”机制来实现的。在流通与使用过程中,“卷”字脱离“内卷”而独立承担整个词语的含义,其词性和句法功能被进一步开拓。从“卷”字新义的产生路径可以分析出外语仿义词对中文的介入方式,以及汉语者理解接受、转化使用外语词汇的认知理据。

关键词:卷 仿义 转喻 语义分析

隨着互联网的兴起,一大批网络流行语纷纷涌现,其意义与用法也在人们的不断使用中更迭变化。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与发展不仅体现了语言自身的演变,也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和时代风貌。

“内卷”一词被《咬文嚼字》杂志列入2020年十大流行语之一,至今热度不减,在各大网络平台及社会各领域被广泛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内卷”也常常被省略为“卷”字单独使用,或与其他字组合成新词,如“卷王”,“卷不动了”等,“卷”字由此产生了新的意义与用法。

作为一个外语仿义词,“内卷”的原初含义与当下的流行意义相去甚远。那么,在译介与传播过程中,“内卷”的含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又是如何变化的?本文将对“内卷”一词追本溯源,探究“卷”字新义的产生路径,从而揭示外语仿义词对中文的介入方式,以及汉语者理解接受、转化使用外语词汇的认知理据。

一、“卷”的来源及内涵演变

“内卷”一词来源于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内卷理论”(involution),其含义的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两位美国人类学家戈登威泽(Alexander Goldenweiser)和格尔茨(Clifford Geertz)首先将“内卷化”概念引入了社会学领域。戈登威泽用“内卷化”概念来描述这样一种文化模式:当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使自己转变到新的形态,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格尔茨借鉴了这一思想,将“内卷化”概念引入农业生产领域,指在资本、土地资源被限定的条件下,劳动力持续地被吸收到农业中获取收益并使农业内部变得更精细、更复杂的过程。[1]因此,在这一阶段,“内卷化”的基本含义为:系统在外部扩张条件受到严格限定的条件下,内部不断精细化和复杂化的过程。

第二阶段,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宗智将“内卷”这一术语引入国内,用于分析小农经济发展问题。他用“内卷化增长”指农业生产过程中“量的增长与质的停滞”。在其著作《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黄教授将“involution”翻译为“内卷、内卷化”,之后译为“过密化”。不过,“过密化”运用较少,“内卷”和“内卷化”则从农业领域进一步扩大到了其他学术领域研究中,在汉语学术界被广泛运用,用以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某种无法突破的停滞态势。在这一阶段,“内卷”的使用域发生了扩大,含义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其核心义凸显了“发展停滞”这一点。

第三阶段,“内卷”从学术界进入网络平台,热度飙升。“内卷”一词的“出圈”源于一个契机:2020年下半年,一些学生边骑车边用电脑、在自行车上看书等图片登上热搜,网友们称这些人为“卷王”。由此,“内卷”一词又产生了新义,指高校学生中非理性的或被动的内部竞争,为了争夺有限或者更多资源而付出巨大艰辛和努力的状态。随着网络信息的迅速传播,“内卷”一词的使用不再局限于教育领域,而被用于形容社会各行各业的过度竞争现象。这一阶段,“内卷”的使用场域进一步扩大,其核心含义弱化了“发展停滞”这一义素,而突出了“过度竞争”的语义特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贬义、被动的语义色彩。

归纳概括上述三个阶段“内卷”概念的变化,如表1所示。

二、“内卷”新义产生的路径及认知理据

根据“内卷”含义演变的三个阶段,不难分析“卷”字新义的产生路径。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involution”概念被引入国内,并被译介为“内卷”,继而得到国内学者的普遍认同和使用,是通过“仿义”途径来实现的。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内卷”的核心义素从“发展停滞”变为“过度竞争”,其含义及使用域进一步发生了变化,是通过汉语的“转喻”机制来实现的。

(一)仿义:从“involution”到“内卷1”

进入汉语的外语词汇主要有“借词”和“意译词”两种,前者指音与义都借自外族语或外方言的词,后者指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仿义词”是意译词的一种,其特点是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不但把它的意义,而且把它的内部构成形式(语素和组合方式)也转植过来。如“黑板”(blackboard),“足球”(football),“牛津”(Oxford)等。[2]

显而易见,将“involution”翻译为“内卷”,是通过“仿义”方式来实现的。译者采取直译的方式,将“involution”中的“in-”对应为汉语中的“内”,将“volution”(旋涡,螺旋)对应为汉语中的“卷”,从而构成了“内卷”这一新词。

1. 结构分析

从结构上看,这种翻译方式其实是错误的。在单词“involution”中,“in-”并非一个前缀,因此不能将其拆分为“in-”和“volution”。“involution”的词根是“involute”,来自拉丁语“involūtiō”。“involute”在新牛津词典中有两个义项,一是“错综复杂的,难以理解的”,二是“螺旋形卷曲的”。“involution”有三个义项,一是指生理上的“退化”,二是指数学上的“对合”,三是“卷入,纠缠,错综复杂”。

虽然从英语翻译的角度看,将“involution”译介为“内卷”并不完全恰当,但“内卷”一词却得到了国内学术研究者的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是因为这种翻译方式不仅符合汉语的语言特点,也符合汉语者的认知方式和语言心理。汉语的构词材料主要是“一音节一义”的语素,而外语的语素大多是多音节的。在单词“involution”中,“in-”与“volution”本非词缀与词根的关系,但是根据英语中其他“-volution”形式的词汇,如“revolution”“evolution”等,很容易将“involution”作这种拆分。而汉语词汇“内卷”是一个状中结构的复合词,“内”是状语,修饰中心语“卷”。以“内— ”构成的复合词还有“内耗”,“内战”,“内销”等。因此,将汉语的这种偏正结构“平移”到英文中,以此来理解“involution”,也就符合了汉语者接受外语时的文化心理,可以看作是汉语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外语进行创造性翻译的一次成功实践。

2. 词义分析

在意义上,将“in-”翻译为“内”无可非议,将“volution”译为“卷”,用以形容系统内部精细化、复杂化发展的过程,则存在更深层次的认知理据。

“volute”有两种词性,作名词时,意为“涡旋形,螺旋形,盘涡形”;作形容词时,意为“涡形的,螺旋形的”。“volution”是名词,意为“旋转,螺旋”。

“内卷1”弱化了“事物内部精细化发展”的语义特征,而突出了“外部受到限制”这一点。由此,“内卷1”的词义出现了“发展停滞”这一新的义素,并成为本词的核心义素。

(二)转喻:从“内卷1”到“内卷2”

在“内卷”一词从学术领域火爆“出圈”,进入教育领域及社会生活各领域的过程中,其含义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内卷”一词的核心义素从“发展停滞”转移到“过度竞争”。这一变化看似是源于一个契机,即网友用“卷王”一词精准概括高校学生学习现状,使“内卷”一词在网络上迅速走红。不过,“内卷”的这一新义能够广为传播并被长期使用,至今热度不减,是因为这一义项符合了汉语者的语言认知心理,并且暗合了当前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

“转喻”也叫“换喻”,是指两种现象之间有“相关”关系。据前文所述,“内卷1”的含义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某种无法突破的停滞态势”;“内卷2”的含义为“某一群体内部非理性、被动的过度竞争现象”。从“内卷1”到“内卷2”是通过“转喻”的方式来实现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已经发展到了极高的水平,逐渐进入了“瓶颈期”,很难再有突破创新,因而呈现出了一种停滞态势。与此同时,在社会文明程度及文化水平整体提升的背景下,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趋于饱和,而社会资源有限,因而就出现了“僧多粥少”的现象。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社会各领域的从业者都必须通过内部竞争来夺取有限的资源。以教育领域为例,由于教育的普及化发展,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越来越多。然而高校教育资源有限,考研、考博的难度逐年增加。而学历的高低与日后就业的难易直接挂钩。因此,为了争夺有限的教育资源,高校学生不得不自愿或被动地加入“内卷”的行列,参与到竞争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内卷1”与“内卷2”的含义是相关的,前者可以看作后者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从“内卷1”到“内卷2”的词义演变是通过“转喻”方式来实现的。

三、“卷”字新义及用法分析

“内卷2”在流通与使用过程中,常常被省略为“卷”字单独使用。“卷”字脱离“内卷”而独立承担整个词语的含义,一方面,符合网络用语经济简明、易于传播的特点;另一方面,“卷”字的本義与新义之间本就存在相似关系,因此,汉语使用者很容易接受“卷”字的新义。“卷”在“内卷”一词中的词性本是动词,而在单独使用和不断传播过程中,其词性和用法被进一步开拓,衍生出名词、形容词的新词性,在句子中可以做主宾语、定语、谓语等多种句子成分。

(一)语义分析

根据《汉语大词典》,“卷”字有五种不同读音,分别为:① 居转切,上狝,见母;② 居倦切,去线,见母;③ 巨员切,平仙,群母;④ 驱圆切,平仙,溪母;⑤ 古本切,上混,见母。“内卷”中的“卷”当取第一种读音,读作[ʨyan213]。这种读音下,“卷”做动词时有两个义项:① 卷1:把东西弯转裹成圆筒形。如,卷尺,卷帘子。② 卷2:裹挟带动。如,卷入,卷扬。

如果将“卷”的新义“某一群体内部非理性、被动的过度竞争现象”标注为“卷3”,则不难看出,“卷3”与“卷1”和“卷2”的语义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卷1”指“把东西弯转裹成圆筒形”,“圆筒形”与“螺旋形”类似,因此,从“卷1”到“卷3”的意义演变路径可以类比为前文分析的“involuion”(内卷化)到“内卷2”的意义演变路径。因此,汉语者可以顺利地由“卷1”联想到“卷3”,在两者之间建立符合逻辑的认知联系。“卷2”的含义为“裹挟带动”,带有[+被动]的语义特征。因此,“卷3”在传播与使用过程中,也逐步衍生出了[+被动]的语义特征,符合“卷”的本义,也就不难为汉语者所理解和接受了。

(二)语用分析

1. 作谓语

“卷3”最常见的用法是作为动词,在句子成分中作谓语。

例1 今天,你“卷”了吗?(《中国青年报》,2020年12月19日)

例2 这篇论文我只写了5千字,因为我真的卷不动了。

2. 作主语、宾语

“卷3”是名词时,也可以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如例3,或充当宾语,如例4。

例3 “卷”已经不是一个新现象了。

例4 今天我想和大家讨论一下“卷”这个话题。

3. 作定语

“卷3”还可以是形容词,在句子中充当作定语,如例5。

例5 她“语言学基础”这门课的论文作业写了5万字,真是个卷王。

(三)语义特征分析

1. [+某一集体]

“卷3”是在资源有限、过度竞争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个人不构成“卷3”。因此,“卷3”的产生环境必然是一个群体或集团。在某些句子中,主语可能只是一个人,但其背后却暗藏着一个群体。如上述例子中的“她‘语言学基础’这门课的论文作业写了5万字,真是太卷了。”主语是“她”,而形成“卷”的环境则是和“她”一起上“语言学基础”这门课的所有同学,是一个大的集体。

2.[+内部竞争]

“卷3”是指群体中资源有限、有竞争存在的领域,如教育领域、餐饮行业等。没有竞争的地方一般不构成“卷3”。此外,这种竞争存在于某一特定集体的内部而非外部。当一群人为了竞争同一批资源聚在一起时,就自然形成了一个集体,“卷3”也就出现了。而两个互不干涉的集体则一般不会构成“卷3”,如餐饮行业与理发行业。

3.[+感情色彩(褒义,贬义)]

“卷3”字在使用时,往往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做褒义使用时,一般指对象勤奋努力、精益求精,实现了好的结果,如例6。而贬义的用法则更为广泛,用于指对象的工作低效率、低质量,空有数量的累积,如例7。

例6 这家餐厅已经连续三年被评为“黑珍珠”,真是太卷了,我们今晚就去品尝一下!

例7 你在图书馆卷了一天,论文也没写出几行,不如出去散散步,说不定会有新的灵感。

四、结语

“卷”字新的含义、词性和句法功能的出现,体现了语言的能产性。“卷”字从外语译介入国内,在使用过程中经历一系列含义演变的过程,反映了语言能够敏锐察觉、灵活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从而进行积极的变化调整,紧跟时代潮流,体现了语言的社会性。[3-4]

“卷”字内涵的演变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内卷”一词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当前,社会文明水平已经发展到极高水平,逐渐进入停滞态势,很难突破瓶颈。在外部发展受限的情况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日益增长,然而资源有限,人们只能主动或被动地加入竞争。当前社会就像“volute”的本义“螺旋形”一样,成了一个巨大的旋涡,人们被集体卷入其中。“卷”的走红,本质上是反映了当前社会发展的困境与难题。而“卷”字成为网络流行语,被广泛传播和使用,则存在更深层次的心理动因。一方面,新媒体乐于运用流行语来吸引观众眼球;另一方面,“卷”也成了当代人情绪宣泄的出口,幽默调侃的途径。

语言的变化发展根植于社会的变化发展。“卷”字新义的产生与流行反映了人类社会在当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暂时性困境。然而,困境本身不是终点,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内卷”难题或许会得到解决。届时,“卷”的新义是会被继续保留并使用,还是在昙花一现后悄然退出历史舞台,仍需要持续追踪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J].社会学研究,2004(5):96-110.

[2] 葉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 叶蕴,孙道功.从“真香”的适应性调整看新词语句法模的新变化[J].语言文字应用,2022(3):133-144.

[4] 陈颖,李金平.从“刷”新义产生的路径和机制看新词语产生的认知理据[J].语言文字应用,2020(1):103-111.

猜你喜欢

语义分析转喻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幸福的认知解读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汉语转喻分类研究
转喻视角下汉语中人体习语的研究
基于原型范畴和隐喻转喻认知的大学英语多义词教学的研究
中文短文本语法语义相似度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