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创新能力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研究

2023-07-29张占贞赵臻

关键词:区位熵

张占贞 赵臻

[摘 要]利用区位熵测度中国各省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水平,发现各省份集群水平的差异较大,空间上呈现由东到西的递减态势。因此,基于区域创新和产业集群理论,采用2016—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区域创新投入与产出因素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域创新能力的投入及产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水平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资金投入的作用大于人力资源投入及创新产出效果。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区域创新投入对产业集群水平的提升作用呈现倒U型特征。因而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应统筹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引导区域创新能力高的地区攻克核心技术、区域创新能力低的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区位熵;区域创新投入;区域创新产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23)02-0035-12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dustrial cluster

ZHANG Zhan-zhen,ZHAO Zhe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

Abstract:Using location entropy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dustry clusters in various provinces in China,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large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of clusters among provinces, and the spatial trend is decreasing from east to west. Therefor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cluster, this paper constructed a fixed effect model by using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2016 to 2021, and empirically explored the influenc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input and output factors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dustry clust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put and output indexes of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level of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dustry cluster, and the effect of capital input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human resources input and innovation output. The results of heterogeneity test show that the effec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input on the improve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 level presents an inverted U-shaped feature. Therefor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dustry cluster, the relevant national departments should coordinate the layout of the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dustry, guide regions with high reg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to overcome the core technology, and regions with low reg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to undertake industrial transfer, so as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Key words:location quotient; inpu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outpu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new energy vehicle industrial cluster

一、引言

中國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正在稳步有序地由政策导入期向市场引领期发展。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指出:“要在产业基础好、创新要素集聚的地区,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培育若干上下游协同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1]。我国许多省份也制定出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以提升区域产业的竞争力。根据中国“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统计,2022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的市场渗透率达到27.6%[2],新能源汽车在汽车产业的发展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与此同时,学界针对汽车产业集群发展也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学者们的研究主要围绕政府政策、产业基础、外商直接投资、资源禀赋、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化水平、市场需求、劳动力素质和技术创新水平对汽车产业集群布局和发展的影响而展开。苑景莹等、贺正楚等、沈华玉(Shen Huayu)等的研究认为政府政策能够在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初期通过鼓励消费、刺激技术创新的措施,引导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并在培育国内市场需求方面发挥关键作用[3-5];张永凯等、特雷西·多德(Tracey Dodd)等的研究认为制度因素、城市产业基础、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创新能力和人才素质在汽车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产业集群空间演化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6-7];邱立成等、王良久等、蔡莉(Cai Li)等的研究表明区域的资源禀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既是汽车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影响集群龙头企业选址的重要因素[8-10];贺正楚等的研究还表明市场规模大、劳动力素质高的地区,对汽车企业投资落户的吸引力越大,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越高[4];崔剑峰的研究认为区域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会增加产品创新的数量,提高集群企业的利润水平,从而会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集群,进而能扩大集群规模,提升集群竞争力[11]。

然而,上述研究主要是针对传统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而展开的,专门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成果相对缺乏①。基于“新能源汽车融汇新能源、新材料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变革性技术,能够推动汽车从单纯交通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转变”[1]的特征,本文认为技术创新是影响新能源汽车集群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需重点关注区域创新能力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

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测度方法主要有行业集中度、区位熵、空间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产业地理集中指数和产值比重,大多对数据细分的要求比较高,但区位熵法对数据的要求相对简单,既能对各省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也可以进行横向比较,因此可以作为衡量各省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主要工具。由于中国不同省份的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研究区域创新能力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布局的影响、探究不同区域创新能力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程度,可帮助各省份确定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突破点,这对促进全国范围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在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区域创新能力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从区域创新投入、产出两个角度提出研究假设,并运用区位熵法识别中国各省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立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实证研究区域创新能力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影响,进而探讨区域创新能力异质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作用,以期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卡迪夫大学库克(Cooke)教授于1992年提出的,他通过研究日本、德国、法国的政府监管对区域创新的影响,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相互之间存在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高等教育机构和高等院校等要素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该体系能够极大地促进区域创新活动的产生[12]。因此,通过区域内各主体的交互学习,可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定区域内各创新主体利用区域内资源,创造性地将新知识转化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能力[13]。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在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背景下,区域创新能力的高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布局具有重要影响[14-15]。故而,区域创新能力可以从区域技术创新投入、创新产出、技术扩散、创新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价。而准确评价区域创新能力、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则是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有部分学者从研发资金与人力资源投入的视角,研究区域创新投入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發展的影响。李帅帅(Li Shuaishuai)等的研究表明,人才与知识管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绩效有直接的正向影响[16];白福臣等认为技术开发是知识资本与研发投入增长的主要动力,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有正向推动作用[17],还有学者认为人才聚集、政策改革与进口技术带来的优势会使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趋势[18],政策导向与知识整合能够促进集群内各主体的协同创新,为集群发展提供动力[19]。此外,张怀文的研究认为政府应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及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以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20];马丁等通过研究知识承载力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聚集之间的关系,认为知识的人力资源支撑与知识产出与产业集聚有较高的耦合关系[21];皮佐诺(Pizzurno)等、李丹等认为知识流动与良好的人力资本有利于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创新绩效[22-23]。

还有学者从专利申请与授权、新产品产值的视角,研究区域创新产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原毅军等的研究表明,创新产出能够有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并产生正向空间效应[24];张可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存在双向影响机制,区域创新通过增长极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能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25]。郭立伟等的研究得出以研发投入、专利申请数及新产品产值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对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正向影响[26]。武翠等实证研究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集聚的创新驱动影响,结果表明以专利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集聚有正向推动作用[27]。唐晓华等通过构建内生性创新产出模型,研究得出区域专利授权量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正向作用[28]。

综上所述,区域创新的投入、产出因素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区域创新能力较高的地区能够为集群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从而吸引众多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加盟;集群内的企业通过知识扩散和溢出效应可以共享先进技术,完成创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转换,从而强化上下游企业间的联系,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的典型代表,其集群更容易在区域创新投入及产出能力较高的地区形成。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 区域创新投入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假设2. 区域创新产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三、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水平测度及分析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水平测算

1.测算方法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长、零配件多,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各地方政府抓住发展机遇,纷纷出台政策规划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按照现有研究结果,产业集群水平的测度方法主要有行业集中度(CR)、区位熵(LQ)、空间基尼系数(SGI)、赫芬达尔指数(HHI)、产业地理集中指数、产值比重等[29-30]。其中,行业集中度、空间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产业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对于数据的细分要求很高,但由于各省份统计口径不一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相关数据尚不能满足计算要求。

区位熵是由哈盖特(Haggett)提出的概念,用于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常被用来衡量产业集聚水平或确定比较优势产业[31-33]。本文采用区位熵法测算中国不同省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实证研究。

区位熵可采用经济总量指标(总产值、产量、从业人数、营业收入、销售额等)来计算。具体计算公式为:

(1)

在全国各省份产业区位熵的计算中,Eij是i省份j产业的经济总量,Ej指全国j产业的经济总量;Ei指i省份所有产业的经济总量,E指全国所有产业的经济总量。当LQi大于1时,代表i省份j产业具备专业化生产优势,产业竞争力较高,已形成产业集群现象;当LQi等于1时,说明i省份j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产业竞争力一般,集群现象不明显;当LQi小于1时,表示i省份j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尚未形成产业集群现象。

2.数据来源

自2016年以来,中国政府加强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监督管理,淘汰了一批不合规的“骗补”企业,新能源汽车市场更加规范。因此,本文选取2016—2021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的561家新能源汽车板块公司营业收入数据及地区生产总值进行计算①。数据来源于同花顺金融数据终端与2017—2022年《中国统计年鉴》。

3.区位熵计算结果

根据区位熵计算公式,运用2016—2021年各省份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合计及地区生产总值计算新能源汽车产业区位熵,并根据区位熵的变动特征,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划分为四个梯队。2016—2021年连续6年区位熵指数均大于1的为第一梯队,有4个省份;区位熵指数多数年份大于1,个别年份略低于1的为第二梯队,有4个省份;区位熵指数多数年份小于1,但是平均值相对较高的为第三梯队,有5个省份。结果如表1所示。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水平分析

1.不同年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水平波动明显

由表1可知,中国各省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且各年份之间存在较大波动,区位熵无固定发展趋势。2016—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处于政策导入期向市场引导期的转变阶段,主要的驱动力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各类补贴,市场驱动力的作用相对较弱;而不同年份推广应用补贴政策及补贴退坡政策的实施,对各省份新能源汽车营业收入的波动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导致各省份集群水平波动明显,呈现不稳定态势。

2013—2015年国家和地方的双补贴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要求不高,一批技术性能不高、续航里程较短的低端生产项目落地。依靠巨额补贴支持,部分地区新能源汽车产量规模较大,在2016年呈现较高的区位熵。2015年财政部等四部委颁布《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提高了获取补贴的门槛,规定了不同年份的补贴退坡标准,引导企业向关键技术研发创新领域转型升级,提升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发展质量。

补贴政策的逐渐退坡淘汰了一批技术性能低、续航里程短的车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不同省份新能源汽车企业产销量及营业收入的波动,导致各省份区位熵的趋势不稳定。但从总体上看,在国家及各地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政策的推动下,多数省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区位熵均有一定的上升趋势。

2.各省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水平差异明显

根据表1数据可得出,居于第一梯队的省市有上海、广东、北京和浙江,它们都位居东部沿海地区的核心节点,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度较高,2016—2021年的区位熵均大于1。上海市平均区位熵指数为5.947,位居第一。上海拥有上汽集团、特斯拉、国能汽车、申沃客车、神龙客车等10余家整车企业和60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其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齐全、区域内资金充裕,加之高校及科研机构聚集、研发实力雄厚,以及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带动效果良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广东省平均区位熵指数为2.100,位居第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两市汽车产业基础雄厚,新能源汽車发展起步较早,在比亚迪、广汽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广东省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实力强大,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程度高,集群发展水平较高。北京市平均区位熵指数为1.805,位居第三。北京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较早,拥有新能源整车第一股北汽蓝谷。此外,北京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拥有国内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应用中心,积极部署燃料电池汽车和智能汽车开发及示范重点区域,布局电动汽车研发、设计、试验、试制、验证等环节的全产业链集群,打造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汽车创新中心,其研发水平国际领先;小米汽车、理想汽车等造车新势力的加盟,集度、极狐等新能源汽车品牌以及滴滴造车项目的落地,更是为北京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壮大增添了重要砝码。此外,顺义、昌平、大兴三市设有三大生产基地,正在通过完善新能源汽车创新产业集群,创造自动驾驶应用场景,推动北京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位居第四的浙江省在2016—2021年的区位熵指数逐年提升,平均区位熵指数为1.344。在2021年,浙江省已拥有12家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其中吉利集团连续10年入选世界500强,威马、合众、领跑等造车新势力相继落户。此外,浙江还拥有电控、电驱动等领域的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在汽车热管理产品、汽车轻量化系统方面优势突出,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吉林、天津、重庆、安徽位于第二梯队,2016—2021年的平均区位熵指数大于1,新能源汽车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其中,吉林、天津、重庆三省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一汽集团、长安集团等传统汽车产业龙头企业的引领。这三省市的传统汽车产业链完备、高水平研发人员密集、智能制造技术与实力强大,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互联网造车势力的资金和智能网联技术的支持下,未来可能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安徽省2016—2020年的区位熵指数均大于1,但2021年区位熵指数为0.653。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但得益于江淮、奇瑞两大车企主动实施混改战略,加速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还得益于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安徽省政府设立专项投资基金和主题基金支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并通过设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生产基地等方式,加快了产业链招商引资的步伐,吸引了蔚来、吉利、比亚迪、宝能、众泰等新能源汽车生产项目的落地。此外,安徽省还以省会合肥市为中心,其他区市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布局,使得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更加引人注目。

位于第三梯队的有河北、山东、江苏、江西、福建五个省份,这五个省份的传统汽车产业的发展不及一二梯队的省市,但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中紧跟政策、及时布局,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其中,河北省的区位熵指数多年来均在0.73以上,2021年达到1.248;山东省的区位熵指数平均值达到0.704,除2016年外,其他年份均在0.63以上;江苏省的区位熵指数平均值为0.659,多数年份在0.62以上;江西、福建两省的区位熵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494、0.467,相对较低。第三梯队的五个省份的共同特点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与北京、上海、广东等第一梯队的省份关联度较大,吸引了第一梯队省份的龙头企业在本省设立生产基地。上汽、北汽、广汽等汽车巨头在河北、山东、江苏、江西、福建等省份设立的生产基地,吸引了众多新能源汽车的原材料及零部件制造企业在此聚集,新能源汽车产业区位熵增长速度相对较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新能源汽车总部企业相对较少,整车及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能力较差,产业带动能力相对不足。2020年江苏省、山东省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均进入全国前五位。但是因为这两个经济大省的其他产业实力更为突出,所以就显得新能源汽车产业区位熵相对较低。

其他省份从整体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相对较弱,但也不乏有表现突出的个别城市。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统计,2022年陕西西安市以101.5万辆的产量超越上海的99万辆,成为新能源汽车第一城,广西柳州市以65万辆的产量位列第三,湖南长沙市以35万的产量位列第六[34]。这些城市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深圳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等生产基地的建设而带动了产业链上其他企业的发展,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速度有可能会加快。

综上,根据区位熵数据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集群水平较高的省份主要位于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部分省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是主要靠上汽集团、北汽集团、比亚迪、蔚来、吉利等头部企业的生产基地的建设来带动。但是在2016—2021年间,部分省份的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波动较大,原因可能是受各地区的汽车产业政策、产业基础、经济实力和补贴推广政策变动的影响。西部和东北地区的部分省份受自然环境、经济水平、创新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中国各省份间的产业集群水平差异较为明显,呈现由东到西递减,沿长江经济带向西延伸的态势,总体上承横置的“T”字形发展。

四、区域创新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水平的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水平,用前文计算的区位熵表示;核心解释变量的选择,参考《2020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所构建的区域创新能力四级评价指标体系,从创新活动资金投入、人力资源投入、产品产出、知识产出四方面进行衡量区域创新能力。依据柳卸林等的研究成果,选用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代表科技创新活动资金投入、研发人员比重代表科技创新活动人力资源投入、新产品销售收入代表科技创新活动产品产出、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授权数代表创新活动知识产出[35]。

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除受上述核心变量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现有研究表明,智力资源丰富、信息灵通、基础设施发达的地区更容易吸引高技术产业聚集[36];而产业要素、区域要素、融资要素对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形成有重要影响[37-38]。因此,本文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政策支持、劳动力素质、信息基础设施和对外经济联系五个方面选取代表性指标作为控制变量。各变量代号、具体含义及数据来源,如表2所示。

实证研究选取中国25个省级行政区在2016—2021年6年的变量数据,因可获得样本數据有限,所以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控制变量中的多指标进行降维处理;因第一个主成分特征值大于1,且解释方差除对外经济联系(83.53%)外均大于92%,所以提取一个主成分代替原有指标。主成分的解释力度,如表3所示。

解释变量、核心变量及降维后的主成分指标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二)模型设定

经过VIF检验,各变量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为了探究区域创新能力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水平之间的关系,设定如下固定效应模型:

(2)

公式(2)中,lqit为被解释变量,代表反映各省份新能源汽车集群水平的区位熵。rdsit、rdpit、nprit、patit为核心解释变量。其中,rdsit代表创新活动资金投入,rdpit代表创新活动人力资源投入,nprit代表创新活动产品产出,patit代表创新活动知识产出。Xit代表控制变量,具体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eco)、政府政策支持(gov)、劳动力素质(lab)、信息基础设施(infr)与对外经济联系(fore)。i代表研究对象,具体为各省级行政区;t代表时间,具体为年份;βn为变量回归系数,μt为时间固定效应,σi为个体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

(三)回归结果及分析

运用Stata软件对中国各省份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根据模型1—4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创新活动资金投入、人力资源投入、创新活动产品产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水平的影响均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而创新活动知识产出的影响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则说明区域创新能力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研发投入大、科技含量高的特点,核心技术创新是其发展的关键。区域创新活动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水平较高的区域,技术创新的基础比较雄厚,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比较优越,可以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创新基础,有效缓解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研发过程中资金需求大、回收周期长、高端技术人才不足的问题,从而提高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产出能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区域创新产出水平还能反映区域创新活动的成果转化能力,产出水平高代表创新活动的知识成果能够便利地完成商业化转化,而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的增加则意味着区域市场对新产品的接受能力较高,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利用。这也是为什么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总是能在区域创新能力高的区域优先发展起来,并对区域创新能力低的区域产生示范效应,从而带动其他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因此,区域创新投入与产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水平有重要的正向促进作用,假设1与假设2得以验证。

根据各回归系数的比较可以看出,创新活动资金投入(回归系数为0.384)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影响远大于人力资源投入与技术创新活动产出(人力资源投入回归系数为0.033、产品产出回归系数0.05、专利产出回归系数0.011),这表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更多的是依靠研发创新资金的投入。而创新活动投入水平也从侧面反映了不同省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总是在经济、社会、科技等综合实力比较强的区域优先形成和发展。在创新活动产出变量中,产品产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促进作用要大于知识产出。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验证上述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本文选取各省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的开发支出(nps)、研发项目数(rdn)代表创新活动投入,新产品开发数(npd)、技术市场成交额(vol)代表创新产出,以此替代原有核心解释变量,对全样本进行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知,替换后的四个解释变量对区位熵的影响系数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验证了区域创新能力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有正向的提升作用。其中新产品开发支出的影响最大(系数0.766),新产品开发数的影响次之(系数0.219)。

五、区域创新能力对产业集群水平异质性影响探讨

(一)区域创新能力分组

为了进一步研究区域创新能力水平高低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水平的影响,根据前文实證结果,考虑创新活动资金投入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较大,依照此核心解释变量数据,采用中位数聚类方法对中国25个省份进行聚类,分成较高创新能力与较低创新能力两组。其中较高创新能力省份包括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较低创新能力省份包括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江西、福建、河南、广西、海南、云南、新疆。

(二)异质性回归结果分析

根据两组变量数据分别进行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

由表7可以看出,对于创新能力较高的区域,创新活动资金与人力资源投入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水平的影响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为正,创新活动产品产出与知识产出的作用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控制变量结果显示,这些地区的政策扶持、劳动力素质对产业集群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门很好地抓住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机遇,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新能源汽车投资项目落地,并通过制定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吸引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优秀人才落户,有效地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

对于创新能力较低的区域,创新资金与人力资源投入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水平在1%的水平下有显著的激励作用,创新产品产出正向影响在5%的水平下显著为正,而知识产出的影响不显著。控制变量结果显示,这些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其中,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是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路径之一。通过对比数据,可以看出区域创新能力越高,创新活动产出对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就越大;而在创新能力较低的地区,区域创新投入能力的提升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有更明显的激励作用。为进一步解释创新投入的影响差异,本文在模型1、模型2中加入核心解释变量的平方项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8所示。

由表8回归结果可得,区域创新活动资金投入与人力资源投入变量系数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而其平方项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这说明这两个变量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水平之间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倒U型特征,对集群水平的影响存在最优区间。当创新投入较低时,提升单位创新投入水平对集聚度提升的影响较大,当创新投入达到一定水平时,带来的集聚度提高的效果有所减弱。由此可以印证,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在母公司所在地集群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选择在异地设立生产基地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可以避免在当地继续扩张产生的拥挤效应。

区域创新能力较高的地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初期,极易吸引具有冒险精神、技术水平相对较高、敢于创新的互联网企业的投资,而具有战略远见性的风险投资也会踊跃加入,使得新能源汽车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先行发展起来的企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得到了丰厚的政策性补贴,不但会对后来的追随者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还会吸引更多企业的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因此会急剧扩大。但过多的企业集聚于此,必然会产生拥挤效应,导致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企业利润下降。此时,一部分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如上汽集团、比亚迪、北汽新能源、奇瑞、吉利、蔚来等整车龙头企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优化区域布局,在部分产业基础好、政策支持力度大、创新能力相对较好的省份设立生产基地,建立分公司,在母公司所在地之外继续扩大生产规模。新能源整车龙头企业的加入,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资金、研发人员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有效地提升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水平,而同时原母公司所在省份的集群发展速度则会有所放缓。为了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各部委、各地方政府阶段性地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引导各省市调整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但与此同时,为了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化进程,国家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在逐步退坡,导致区域创新能力与集群水平在短期内呈现波动态势。

六、研究结论及政策启示

(一)研究结论

通过对2016—2021年中国各省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水平及区域创新能力对集群水平影响的研究,可以看出,在2016—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水平整体较低,且各省份的差异较大。

其一,从时间上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受补贴退坡政策变动影响较大,各省份的产业集群水平波动明显,呈現不稳定态势。

其二,从空间特征上看,上海、浙江、广东和北京四个第一梯队的省市,依靠雄厚的传统汽车产业基础及强大的资金和技术优势,率先引领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处于第二梯队的吉林、天津、重庆三个省市在传统汽车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制造和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高,产业集群水平相对较高;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既有江淮、奇瑞等传统汽车产业的支持,更有政府专项扶持基金的资助和扶持,新能源汽车集群水平较高,是实现汽车产业发展“弯道超车”的典型代表;河北、山东、江苏三个省份的传统汽车产业有一定的基础,后期发展主要是抓住各大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的产业转移和全国重新布局的机遇,发展相对较快;东北、西北地区的多数省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产业集群水平呈现从东至西递减,沿长江经济带向西延伸发展的横置“T”字形特征。

其三,全样本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区域创新能力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创新活动资金投入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影响远大于人力资源投入及创新活动产出,创新活动产品产出的影响作用大于创新知识产出的影响作用。

其四,分组的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区域创新投入对产业集群水平的提升呈倒U型特征,在创新能力较低的地区,增加单位创新投入对新能源汽车集群发展具有更显著的促进效果,且创新资金投入影响作用大于人力资源投入的影响作用;创新活动产出在创新能力较高的区域对集群水平的激励作用更为显著,创新产品产出的激励效果优于创新知识产出的激励效果。

(二)政策启示

区域创新能力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布局有重要影响,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等相关部委应积极协同各省份政府积极论证,统筹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引导各地差异化的协同发展。各省份应做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根据本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创新能力、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及人才优势,确定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重点,在相应财税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共同推动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

1.各省份应继续加大区域创新投入

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投入是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水平的重要因素,各省份应继续加大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不同环节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投入,提升智能制造设备的技术水平,积极引进和培养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创新产品和知识创新能力;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效率,抓准创新关键点,提高专利产出水平;提高创新活动成果产业化能力,不断推出新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部分自然资源条件较差、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实力较低的省份,则可以将发展重点放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利用上,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能源汽车后市场业务,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速度,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2.区域创新能力高的省份应重点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为解决关键技术落后、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的困境,区域创新能力较强、汽车产业基础雄厚的省份,如上海、北京、广东等地,应利用产业基础、资金供应、人才供给、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建立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联盟,完善政、产、学、研、金等各部门协同创新的机制,注重共性技术平台的搭建和技术应用市场的推广,争取在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研发上的突破;继续加大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投入,以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加大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技术的协同攻关力度,争取早日突破车用操作系统、车规级芯片、智能计算等技术瓶颈。同时,还应优化全国范围内整车生产基地的布局,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技术、资金,扩大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着力带动集群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地区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3.区域创新能力较弱的省份应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区域创新能力较弱的省份多处于中国的西北、东北地区,不但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较晚,而且集群发展水平较低。这些省份的经济发展也相对落后,高素质人力资源相对缺乏,基础设施水平较差,但具有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成本较低的优势。因此,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这些省份可以利用自身的低成本优势,积极承接新能源汽车制造环节的产业转移,制定吸引投资和人才引进的系列优惠政策,并通过提升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设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或生产基地,吸引龙头企业及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企业投资加盟,从而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另外部分不适合发展新能源汽车制造业的省份,如海南、宁夏、青海、西藏等省份,可以将发展重点放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利用上,为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国务院办公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EB/OL].[2023-03-20].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0-11/02/content_5556716.htm.

韩忠楠.2022年新能源车渗透率翻番 今年有望继续提升[EB/OL].[2023-03-20].http://www.stcn.com/article/detail/772736.html.

苑景莹,王德鲁,殷文英.新能源产业集群提升中的地方政府治理转型研究:以江苏省风电产业集群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3(10):96-100.

贺正楚,王姣,曹文明.中国汽车制造业的产业地图及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J].科学决策,2018(5):1-29.

SHEN H Y,HOU F. Trade policy uncertainty and corporate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Chinese  listed  firms in new energy vehicle industry[J].Energy Economics,2021,97:1-12.

张永凯,徐伟.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空间演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中国汽车工业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14(2):1-13.

DODD T,ORLITAKY M,NELSON T. What stalls a renewable energy industry?Industry outlook  of the aviation biofuels industry in Australia,Germany,and the USA[J].Energy Policy,2018,123:92-103.

邱立成,曹知修,王自鋒.欧盟新能源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1998—2009年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2(9):18-22.

王良举,王永培.基础设施、经济密度与生产率差异:来自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数据的证据[J].软科学,2011(12):33-36.

CAI L,PENG X Q,WANG L.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ur:the case of new state-owned firms in the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dustry in an emerging economy[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18,135:112-120.

崔剑峰.简析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的关系[J].社会科学战线,2011(11):252-253.

COOKE P.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competitive regulation in the new Europe[J].Geoforum,1992(3):365-382.

柳卸林,胡志坚.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与成因[J].科学学研究,2002(10):550-556.

]Asheim B T. Smart specialization,innovation policy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what about new path development in less innovative regions?[J]. Innovation:The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2019(1):8-25.

徐丹,于渤.高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如何影响区域创新能力:基于我国省际数据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23(1):118-132.

LI S S,HAN S Y,SHEN T Y. How can a firm innovate when embedded in a cluster:evidence  from the automobile industrial cluster in China[J]. Sustainability,2019(7):1-17.

白福臣,赵楠.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开发动因[J].科技管理研究,2018(22):185-192.

姚山季,马琳,来尧静.长江经济带创新型产业集群效率的时空分异研究[J].统计与决策,2021(16):98-101.

ZHOU Y Y,LI Y K,WANG Y. Empirical research on innovation cluster area planning based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eory[J].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2019(4):152-161.

张怀文.低碳经济背景下新能源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和演化路径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6(9):155-160.

马丁,崔晓亚.新能源产业集聚与区域知识承载力耦合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7(4):88-91.

PIZZURNO E,ALBERTI F G. Knowledge exchanges in innovation networks:evidences from an   Italian aerospace cluster[J]. Competitiveness Review,2015(3):258-287.

李丹,刘春红,李康.区域环境对时尚创意产业集群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创新网络的中介作用[J].华东经济管理,2019(3):72-78.

原毅军,高康.产业协同集聚、空间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效率[J].科学学研究,2020(11):1966-1975.

张可.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双向影响机制及检验:基于行业异质性视角的考察[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9(4):94-105.

郭立伟,叶峥.基于SEM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形成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0(9):228-236.

武翠,谭清美.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与产业协同集聚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1(3):1-9.

唐晓华,李静雯.区域创新、工业智能化与产业结构升级[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10):108-120.

曲泽静,张慧君.创新驱动区域主导产业升级与价值链重构路径[J].统计与决策,2017(24):35-39.

王子龙,谭清美,许萧迪.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3):109-116.

张占贞,王兆君.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聚水平实证研究[J].林业科学,2011(5):112-116.

王欢芳,张幸宾,厚李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测度及结构优化研究:以新能源产业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8(10):179-190.

王今.产业集聚的识别理论与方法研究[J].经济地理,2005(1):9-11.

郭立伟,沈满洪.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各省份新能源产业集聚水平比较研究[J].生态经济,2018(8):81- 85.

柳卸林,杨博旭,肖楠.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变化的新特征、新趋势[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1):54-63.

彭澎,蔡莉.基于协同学理论的高技术产业集群生成主要影响因素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72-78.

沈小平,李传福.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4):144-148.

郭立伟,沈满洪.新能源产业集群形成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5(5):167-175.

[责任编辑 祁丽华]

猜你喜欢

区位熵
云南省城市规模分布演变及其空间特征
基于空间DSSM—区位熵的内蒙古服务业主导行业选择
北京金融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绵阳市工业产业结构分析
基于区位熵分析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的集聚现状
基于区位熵的江苏机电产业集聚度研究
金融集聚对区域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
信阳市服务业产业区位熵分析
金融集聚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