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锚定粮食安全等重点任务

2023-07-29

经济导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企业

要闻

中央一號文件发布 锚定粮食安全等重点任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这也是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放在首位,强调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提高粮食产能首先要“夯基础”,即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地”的方面,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不仅要保住耕地数量,“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更强调要提升耕地质量,“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年度任务”;在“技”的方面,要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先进农机研发推广。

提高粮食产能还要“强政策”,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稻谷补贴,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等。

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另一底线任务。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要脱贫,更要致富。中央一号文件把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作为重点任务进行部署,提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促进农业经营增效,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文件提出,促进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加快完善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制度;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中央一号文件在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也进行了部署和规划。文件提出,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压实地方政府投入责任,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

环球

美国年度贸易报告无端攻击中国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近日向国会提交拜登政府的《2023年贸易政策议程和2022年度报告》,再次对中国的经贸体制和贸易政策发起攻击。《报告》依然攻击中国“采取了各种各样不公平、扭曲性的措施,为中国经济的各个行业提供了重大支持,往往是为了追求生产、产能和市场份额方面的特定目标”。《报告》污蔑称,中国限制进口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限制外国制造商和服务供应商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能力。《报告》还提及关于根据301条款对进口的中国产品加征关税的情况。美国将继续进行有针对性的关税排除程序,即将某些产品排除在征收关税产品的名单之外,以确保其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利益,并在必要时保留进行进一步的关税排除程序的选项。在指责中国的同时,《报告》还将拜登政府通过的《芯片与科学法》《通胀削减法》等形容为“重要政绩”,显示出其一贯的“双重标准”。

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表示,中美双边贸易2022年达到7500多亿美元,这充分表明中美两国经贸关系有很强的互补性和抗压韧性。但美国对中美贸易采取了一些限制性措施,违背了WTO规则,这不仅损害了美国自己的利益,同时也损害了中美两国企业加强合作的信心和意愿。

美对华打压冲击全球半导体巨头

《日本经济新闻》公布的统计显示,全球9大半导体设备企业中有8家预期在2023年第一季度业绩出现退步,其原因一是半导体市场的恶化导致全球需求下滑,二是美国对中国在半导体设备上的贸易禁运构成这些企业的沉重负担。美国应用材料在业绩预期中表示,最新财季的营收增速跌至公司3年半以来最低水平。多数日本半导体企业因为日本追随美国限制对华出口而受负面影响。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毛宁表示,近年来美国滥用“长臂管辖”的门槛不断降低,这种做法严重损害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侵蚀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主义国际秩序,扭曲了正常的国际贸易,也极大地损害了各国企业的利益。

中国在欧洲专利申请量赶超德国

欧洲专利局发布的2022年专利申请数据表明,来自中国的专利申请达到19041件,增幅约为15%,而来自德国的申请降至24684件,减少了4.7%。欧洲专利局中专利申请的领跑者仍是美国,达到48088件。德国第二位的地位正在面临中国的冲击。欧洲专利局的高级经济学家伊利亚·鲁德克表示:“如果这个趋势继续下去,中国可能在未来三年内超过德国。”

专利申请被认为是衡量国家是否处于技术进步前沿以及公司是否进行研发投资的领先型指标。伊利亚·鲁德克指出,中国的进步不再基于少数技术领域,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是在更广泛基础上的增长。他表示:“过去只有华为等少数中国公司能够跻身专利申请量前100名,而现在这样的中国公司已有很多了。一个例子是宁德时代,它现在是第二大电池技术专利申请公司,仅次于韩国的LG集团。”

中国显然正在全球范围内全面保护自己的发明专利。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中国在2019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专利申请国。(摘编自德国《世界报》网站)

在印度复刻“中国制造”,苹果公司困难重重

2017年,苹果公司开始在印度推动低端iPhone生产;2022年9月,苹果公司开始加速推进在印度生产高端iPhone。苹果意在结束对中国供应链高度依赖的局面,也希望在印度能复制其过去20年来在中国供应链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功,但印度当地仍然缺乏符合苹果公司品控要求的本土电子零部件配套厂商。近日,苹果公司从美国加州和中国向印度南部工厂派出产品设计师和工程师开展培训,以帮助工厂启动生产。苹果公司要在印度实现预期目标仍困难重重。印度供应商不仅在规模上远远无法跟中国相比,其生产质量也跟不上。印度产业巨头塔塔集团在霍苏尔设有一家苹果外壳工厂,其良品率只有50%,而苹果公司的目标是要实现零瑕疵。(摘编自2月14日英国《金融时报》)

《自然》杂志:中国科研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国际科学周刊《自然》增刊《2022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日前指出,中国科研城市在全球排名快速上升,北京在世界领先的科研城市中继续保持首位。自然指数由国际知名科技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集团”下属机构编制并定期发布,主要追踪发表在 82种有影响力的自然科学期刊上的科研论文,根据有关机构、国家和地区论文的数量和贡献等,反映全球高质量科研产出及合作情况。该指数针对2021年全球主要城市和都市圈科研产出的分析显示,北京再次位居全球科研城市榜首。上海从2020年的第五位上升至第三位,超过波士顿都市圈和旧金山湾区。其他几个中国城市排位也有明显提升,南京和广州的排名分别从2015年的第十九位、第四十二位上升至第八位和第十位。自2016年超过纽约都市圈成为科研城市榜首以来,北京一直保持在第一位。

经济

外资对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

日前,美国银行发布的2月全球基金经理调查报告显示,“做多中国股票”已取代“做多美元”,成为受访者认同比例最高的“最火爆交易”。路孚特理柏数据公司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投资者向购买中国股票的美国共同基金和交易所交易基金追加投资逾20亿美元,这类基金已连续5周出现资金净流入,而专注美国的股票基金遭遇资金净流出。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开年首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76.9亿元,同比增长14.5%。

中国经济快速恢复。外资青睐中国市场,是因为当前中国经济向好的要素不断聚集,世界感知到中国经济迸发的澎湃活力。今年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在连续3个月收缩后重返扩张区间,释放开年制造业回暖积极信号。春节假期,全国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增长6.8%;等等。

橫向比较,中国经济堪称世界经济中一抹亮色,国际机构纷纷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1月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大幅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5.2%。美国银行、摩根士丹利分别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上调到5.5%和5.7%。

中国动能增益世界。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一直为世界经济提供稳定需求。2022年,中国连续6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进口达18.1万亿元,同比增长4.3%。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朴之水表示,中国经济恢复将对亚洲经济产生巨大推动作用。中国消费者需求大幅回升,不仅提振各贸易伙伴对华出口,也有利于同中国相连的所有价值链。

数字中国建设迎重磅文件 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简称《规划》)。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是多地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同时将赋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升级能力全面提升,也是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及创收的主要方向。加大数字基础设施投入是顺应我国经济结构转变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链企业抓住投资发展新机遇的必然之举。

《规划》明确,要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二是发展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三是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四是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五是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在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方面,《规划》提出,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研究制定推动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农业、工业、金融、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支持数字企业发展壮大,健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工作机制,发挥“绿灯”投资案例引导作用,推动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

新一轮国企改革锚定三大重点

加快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按照国务院国资委部署,将以市场化方式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更大力度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一方面,大力推进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内部专业化整合,提高企业集中度,增强集约化管理;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产业化整合,立足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并向全社会的各类所有制企业用市场化方式进行股权合作,共同推动国家现代化产业发展。

加快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央企将以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契机,全面采取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相关行动:分层分类、动态优化国有企业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提升外部董事素质和履职能力,落实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的制度,建立新型经营责任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国企公司治理;健全国有企业家培养、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物质激励和荣誉表彰体系;加强国有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在股权、经营、治理、人才等方面的交流,共同打造现代企业。

加快健全有利于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国务院国资委将实施千家创新型国有企业培育工程,着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高质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对传统制造业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关键领域的科技投入,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能力。国资委明确,要加快健全有利于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机制、投入、人才、转化等突出问题,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我国国家级集群建设效果初显

2022年,我国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45个国家级集群总产值突破20万亿元。我国已建设了18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占全部国家级创新中心数量的70%,拥有国家级技术创新载体1700余家,培育创建了170多家单项冠军企业,2200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涌现出国产体外膜氧合器、生物航空煤油等一批重要创新技术和产品,集群对人才、金融要素的吸聚能力不断增强,协同创新能力和效率进一步提升,先进制造业集群日益成为产业创新的策源地。国家级集群作为先进制造业集群中的重要创新主体,目前已先后培育遴选了7批1186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从创新能力看,前7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平均研发强度为5.74%,且在逐年提升。其中,第7批单项冠军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水平高达6.4%,远高于全国规模以上企业1.35%的水平。从效率水平看,单项冠军企业近三年的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达到21.9%,销售利润率达到11.1%,远高于制造业的平均水平。

观点

斯蒂芬·罗奇:中美陷入破坏性的相互依存

建立一个基于通货膨胀而非收入增长的经济是美国自己的选择。自2000年以来,美国债务占GDP的比重上升了95%,甚至现在比金融危机前还高。如果中国停止购买美债,所有这些都将难以为继。与此同时,中国可能会指责美国发动贸易战,中国的问题是未能激发人们足够的信心去放弃储蓄,或处理杠杆过高的结构性问题,特别是在房地产方面。如果按目前模式持续下去,可能未富先老。

中美这种经济互相依存关系的问题在于,它本质上是反应式的。最轻微的事件都会被放大,有可能导致反击报复和关系进一步瓦解。在冲突的互相依存关系中没有信任,曾经稳健的关系就难以恢复,从而极易受到潜在冲突点的影响。

(斯蒂芬·罗奇,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

马丁·沃尔夫:欧美新干涉主义将威胁全球贸易

由于对安全的担忧,多个国家正在推动相关产业保护政策,形成新的干预主义。原本声称信奉自由贸易市场经济的美国,因为对中国的畏惧、对供应链安全的担忧、对再工业化的渴望以及对绿色转型的希望,正在密集重塑贸易和产业政策,这也引发了欧盟对美国制定的“美国优先”政策的担忧,尤其是3690亿美元的“通胀削减法”。经济脱钩将使各国付出高昂的代价。其中,技术脱钩将是代价最高的,尤其是对新兴国家和低收入国家而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是市场竞争。一个经济体越接近技术前沿,政府干预就越困难。政府干预往往使行业难以具有竞争力,也未能推进技术前沿。此外,对国外厂商征收的巨额关税还使生产更偏向国内市场,并向消费者转移隐性税收。尽管补贴是透明的,但补贴往往容易集中在最富有的企业手中。这些补贴尤其是仅限于国内生产商的补贴,将引发贸易摩擦,并掀起一场补贴大战。总而言之,新干涉主义存在巨大的潜在风险,尤其美国等国提出的政策将造成巨大的资金浪费。这些干预措施将加剧贸易战所带来的影响,并造成地缘经济碎片化。

(马丁·沃尔夫,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及首席经济评论员)

钱德兰·奈尔:西方媒体的反华言论已到离谱程度

当今西方主流媒体的一大特点是不停地抨击中国。负面报道通常遵循三个核心理念。首先是认为中国是世界的威胁,而且必须利用一切机会不停地强化这一观念。至于中国如何以及为什么是威胁,从来没有被探讨过。其次,凡是可能影响西方的全球性事件,都必须与中国有关。这使西方有更多机会抨击中国,同时提升其作为国际关系仲裁者的地位。从疫情、俄乌冲突到碳排放,肯定有一个角度能够用来妖魔化中国。最后,西方媒体认为,必须不择手段地阻止中国的崛起,甚至是采用非法和不公平的手段,他们从不考虑数亿中国人经历百年贫困和匮乏之后,拥有过上更好生活的权利。这暴露了西方帝国主义特征,它们无法接受其他国家拥有发展壮大这一合法权利。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根深蒂固的观点是,它将根据其自身“基于规则的秩序”来决定哪些国家可以被允许参与全球经济。

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我们正处于一场前所未有的宣传战。西方记者是道德典范的想法需要从受众头脑中去除,瓦解西方媒体的主导地位将是一场漫长而艰难的斗争。

(钱德兰·奈尔,全球未来研究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經过4年改革试点,注册制在全市场推行已经“水到渠成”。2023年2月1日,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2月17日,全面注册制制度规则发布实施,标志着注册制正式推广到全市场和各类公开发行股票行为。

全面注册制改革是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改变,它将引发整个资本市场生态的重构。在注册制改革下,企业上市标准更多元包容,发行上市审核流程更加高效,拓宽了实体企业尤其是科创、民营企业等的融资途径,降低了企业融资的难度与成本,一批“硬科技”企业、有创新实力的企业将会陆续上市,越来越多的代表中国产业升级趋势的新经济领域公司将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从而为2023年中国经济的复苏提供强劲动力。

让市场的归市场

股票发行注册制表面上似乎是IPO如何运行的问题,但其实质是事关资本市场实现市场化、法治化的一项根本性制度变革,也是资本市场有活力、有韧性的重要前提条件。市场化意味着减少不必要的审批,减少寻租造租问题。把权力交给市场,不是政府放任不管,也不是市场弱肉强食,全面注册制的核心在于“让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回望过去4年,在注册制试点的带动下,我国资本市场经历了一场系统性的制度机制重塑,市场结构、生态和功能出现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发行上市条件的包容性明显增强,新股发行定价的市场化程度大幅提高,“零容忍”执法的威慑力不断显现,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加速形成,等等。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全面注册制改革对资本市场各项基础制度进一步完善,将继续影响资本市场各参与主体的理念与行为,资本市场生态有望得到持续优化。这可以从需求端、供给端两方面理解:

在需求端,注册制新股价值由投资者自行判断,引导投资者价值、理性、长期投资。全面注册制下的企业,将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监管的重心将转移到信息披露上来;更加丰富完善的市场信息、更加富有变化的市场格局、更加理性务实的投资策略,这些都对投资者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投资者更加关注企业的实际价值,回归理性投资,也对投资者的风险管理意识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中介机构核查验证和专业把关的责任更大,发行人的市场表现也将反映出机构的定价能力;另一方面,保证发行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是注册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在供给端,注册制在发行上市条件、发行上市审核流程等首发审核环节、退市等持续监管环节做出诸多制度创新,这些制度创新有助于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特别是在注册制稳步推进的市场环境下,我国常态化的退市机制正在逐渐形成,过去所谓的上市公司“壳”价值会进一步下降。从中长期来看,上市公司主动退市、并购退市等情况会逐渐变多。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更加完善

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后,错位发展、相互补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将更加完善,基本覆盖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沪深交易所主板将突出大盘蓝筹定位,主要服务于成熟期大型企业,在上市条件方面与其他板块拉开差距;科创板将突出“硬科技”特色,提高对“硬科技”企业的包容性;创业板主要服务于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允许未盈利企业到创业板上市;北交所和全国股转系统将探索更加契合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规律和成长特点的制度供给,更加精准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

有效的资本市场具有多层次性、流动性和挖掘价值三个特点,可以匹配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的融资需求。全面注册制实施后,多层次资本市场间联系将更为紧密,沪市、深市、北交所市场的较高估值水平和高流动性,将吸引更多新三板优质企业IPO或转板,同时新三板市场也会为主板退市企业提供退出渠道。全面注册制下,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既能多层次又能互通共融,多层次市场之间的衔接机制更加通畅。

此外,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私募股权投资(PE)与创业投资(VC)也将面临新机遇。长期以来,核准制下的股权投资行业面临“退出难”,导致项目退出周期过长且时间不可预期,影响了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全面注册制的实施,将进一步疏通PE/ VC“募、投、管、退”中的最后一环,提高创投机构的资金周转效率,给创投机构提供更加顺畅的资金流动性,促使科技创新与资本形成良性循环。

(编辑 三友)

猜你喜欢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