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会展活动的思政元素表达策略研究

2023-07-28王莹陈家骥魏志宇通讯作者

商展经济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文旅会展场馆

王莹 陈家骥 魏志宇(通讯作者)

(1.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 吉林长春 130012;2.吉林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 吉林长春 130012;3.吉林艺术学院东北民间艺术研究中心 吉林长春 130012)

1 非遗会展与思政表达的概念与内涵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借助好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思政元素与红色文化,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赋予强大的精神动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针是坚持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部门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认同感、归属感;尊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定内涵,提升中国当代市场价值。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上,看得远,顾全大局,顺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行。

1.1 非遗会展活动的基本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的文化会展活动的出现,意味着非遗展览更加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社会重视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览应运而生。与其他文化会展,如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会的非遗展区相比,非遗专题会展活动能更全方位、更细致地展示非遗保护成果,更注重挖掘非遗的文化价值。会展场馆作为一种物质载体,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价值,进而确保非遗会展活动具备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价值,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密切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实践中保存下来的智慧结晶,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其自身的文化价值是无法用工具来衡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代代相传,才具备更强的文化价值。非遗会展活动的诞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或相关产品展示提供了一个公共平台与物质载体。

借助非遗会展平台这一物质载体,非遗项目进入了更广泛群体的视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了解非遗。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已然成为遗产,主要原因在于其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我国各民族先民的生产生活,它的应用价值与文化价值的表现形式更具商品价值。文化的含义相当宽泛,包括一切人类社会活动所带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结果。狭义上说,它包括了文化运动的产物。文化产业的概念在1947年联邦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克斯·霍克海默与西奥多·阿道尔诺合编的《启蒙辩证法》书中首次被提出,目前为止,在我国此类概念的界定仍缺乏一致的标准。但多数专家都已经提出了对文化产业的工业化生产、服务于社会的基本要求。

1.2 思政元素表达的内涵界定

现如今,我国会展旅游活动主要表现为在参展游客与展览旅游活动目的地之间进行各种旅游观光、经济交易洽谈、文化与科技交流、信息沟通、人才互访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行为与问题,其内涵主要包括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世界前沿科技的引进、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和全球文明互建、中国现代都市建设与大国文化的崛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与开放包容全球关系的形成等,并且带有天然而浓郁的教育元素和德育成分。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思政元素的表达与融合,不应体现为思政加其他文化元素,不同的文化元素在不同背景下会体现出不同的表达方式。我国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会包含不同的思政元素,思政元素主要涵盖正确的思想、政治、法治、道德、文化、精神等,这些在思政元素中随处可见,但在部分活动中则不直观。非遗会展活动零散地渗透在非思政课程的知识、能力、价值体系中,其中包含标题概括、详细的文字描述等。

在会场活动的执行与策划中,应当有意识地去发现、挖掘、凝练,甚至追根溯源,结合专业背景、知识内涵、生活经历和反复推敲才能挖掘出来。近代以来,我们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经历了从“三育”到“四育”再到“五育”的转变,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才的最新需求,也展现了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但无论教育行业如何发展,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如何变化,德育目标始终居于首位,其地位从未动摇过。俗话说,“有德之人,德之本;有德之人,人才之首”。这里的“德育”主要是指学生大德、公德、私德的培养。每门课程都具备丰富的思政元素,每门课程都承载着育人功能,而思政元素是开启课程德育功能的“金钥匙”。教师借助思政元素的提炼和运用,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索、在参与中体验、在合作中感悟、在成功中总结、在失败中反思,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和理论认同,引起共鸣,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品格、品行和情趣,引导学生修德立行。

2 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会展活动植入思政元素的教育价值

多数会展活动的商业色彩相对浓厚,均围绕战略发展、产品开发等方面开展相关会展活动。相较于商业会展,文化会展是在会展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文化为内核,包含经济活动,同时以会展活动为载体对外呈现。文旅融合背景下,给予会展场馆新的意义与价值,通过开发文化会展,借助非遗项目的同时植入思政元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会展活动的教育价值。

2.1 开拓场馆新功能

文化会展是会展产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文化相关的产业逐渐步入会展业中,与会展产业相融合,会展活动本身也反哺于文化的保护、传承、传播与发展。部分文化相关行业通过会展业进而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与支持,其中“非遗”项目便是代表之一。不同的文化加剧会展行业的多元化与强化会展活动的延展性,对场馆的功能开发具有实际意义。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会展往往依托深厚的文化内涵,进而加深游客对于相关文化的印象。文化作为文化会展的核心内容,贯穿展馆活动始终。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各民族智慧的精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通过文化会展活动,使我国传统文化在场馆内发挥最大作用。同时,在场馆内融入思政元素也有利于拓展场馆教育功能。

非遗会展自身携带的强文化性及休闲娱乐性质,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更具有旅游吸引力。非遗会展内融入思政元素有利于弥补文旅背景下会展浓厚商业属性下的缺陷,同时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非遗的内涵丰富、价值深厚,非遗项目都具有自身的显著特色与亮点,更有利于发挥地域性优势,通过不同的非遗项目打响地域优势,讲好民族故事。在文旅融合背景下,诸多传统文化通过与场馆相结合,打造地域独特文旅活动、文创产品销售、非遗工艺场馆与相关博物馆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会展活动。因此,非遗会展活动不仅丰富了场馆内文化内涵,同时还拓宽了场馆功能。

2.2 创新文旅新模式

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场馆必须从合作的视角进行审视,利用各方所具备的优势资源加强融合,实行优化布局、统一规划和优势互补,使资源的效益发挥到最大[1]。非遗会展活动场馆通常以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基本点与出发点,将文化内核提炼要点,合理利用文旅方式与思政元素,合理开发、利用非遗资源保护、传承。非遗会展活动场馆需要通过系统地开发与梳理非遗资源,打造地域性的非遗会展活动。通过创新文化旅游新模式,打造文旅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加思政元素的旅游活动,将会展场馆作为文旅落脚点,充分发挥场馆功能。因此,文化旅游活动应以场馆为载体,以场馆内文物展陈、馆藏珍品为依托,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合理保护。还要不断提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以多元化的方式进行文化输出与宣传。非遗会展旅游新模式下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构建文化与思政的框架、模式与理念,由非遗会展活动主题着手,丰富文化会展的活动方式与方法。再结合文化会展中的地域文化资源与非遗资源,拓宽我国文化旅游产业链,强化非遗附加价值,丰富非遗会展的形式,创新文化旅游模式。

3 文旅融合背景下思政教育的困境现状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我国会展场馆成为文旅活动的主要旅游形式之一,对于会展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思政元素是党和人民的红色文化基因宝库,它记载着人民的革命精神与文化元素,会展场馆作为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与重要展示平台之一,其社会教育功能显著。目前思政教育存在红色游学产业持续发展相对乏力与会展场馆在旅游功能上有所欠缺两大问题,因此限制了会展场馆的思政教育功能。

3.1 红色游学产业持续发展相对乏力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展场馆与红色场馆游学活动相对乏力,主要体现在文旅与相关产业的工作人员人才开发、活动体系与相关机制存在诸多问题。教育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相较于行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模式或育人模式均通过社会需求进而映射出发展方向。在红色产业游学的人才开发上,往往没有针对性地将人才输送到具体场所,未形成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除专业能力的培养外,还需大力培养所需人才的思想政治水准。因为红色游学产业的特殊性,所需人才需要充分了解我国红色元素与历史文化,深度剖析思政元素与文化旅游、会展场馆之间的关系。现如今,我国在文旅行业上广泛征集的并非具备专业能力与思政素养的高素质人才,然而同时具备专业能力与思政素养的人才相对较少,并未有完整的教育标准与需求。因此在人才开发上整体相对乏力。文化会展场馆或红色场馆多数为公益类,而文化旅游产业通常是公司或行业组织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相较于文化旅游业具有很大差别。红色游学产业如红色场馆等红色会展场所开发非遗产品的收益与服务管理的体系制度缺失,无法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即使依托开发非遗会展的相关服务内容或产品资源,或公益性场馆依靠政府拨款、财政补贴等方式也难以持续运营红色游学产业。因此迫切地需要优化我国红色游学产业的体制机制,提高相关人才的薪水、福利等待遇。现如今,接待、组织、策划等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相对较少,同时并未有合理的评定、晋升与激励机制。

3.2 会展场馆在旅游功能上有所欠缺

文旅融合背景下,我国会展场馆作为文旅活动的场地之一,已成为旅游业的基本形式之一,但会展场馆在文化旅游上满足游客需求功能、教育功能与基础设施建设等旅游业基本功能方面略有缺失。群众对于会展场馆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文化需求。现如今,文化旅游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群众此类需求,但针对旅游群体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凸显地域文化的特殊性,进而提高文化旅游的吸引力。非遗项目作为具有当地地域、民族等特色的文化代表性项目,开发非遗会展活动是提高文化旅游地域性需求的重中之重。但我国此类非遗会展活动的开发还有所欠缺。在教育需求上群众更应倾向于思政教育,在偏远地区会展场馆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保留着不少革命遗址、纪念碑、烈士陵园、纪念馆等,但其归属管理部门有很大差异,归口包括民政部门、宣传部门、文旅部门等,这种管理体制经常导致各部门“畏首畏尾”甚至互相扯皮现象[2],此类现象导致红色资源运用于教育上相对较少,无法满足教育需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绝大多数文物资源或场馆位置相对偏僻,场馆的基础建设、交通、餐饮等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交通不便与基础设施落后不利于文化旅游融合会展场馆。总之,种种因素导致会展场馆在旅游功能上有所欠缺,对于建设与开发会展场馆均产生不利影响。

4 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会展活动思政元素表达策略

4.1 提高公共服务效能,激发非遗会展创新

会展场馆的公共服务效能相较于其他场所相对较高,除满足自身展览展示外,还具备其他传统文化、旅游等一系列属性。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旅融入会展场所的相关活动也不断增加,因此更加要求场馆提高自身公共服务效能,并不断激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旅游作为文化体验、发现、认知与共享的形式之一,文旅融合更有利于激发与挖掘馆内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为会展场馆注入新鲜血液,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非遗会展迸发出极强的创造力。

通过完善会展场所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服务效能,更加高效地激发非遗会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除交通、餐饮、场馆与住宿等会展行业元素外,还应加强非遗会展自身的文化属性,如打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创意狂欢活动、历史文化一条街、文化创意基地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其他设施进一步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所在,进而增加宣传不断引流。此类文化场所的建设,不仅有利于为游客提供各类文化旅游与娱乐场所,进而营造出地域性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还有利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正创新,拓宽非遗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上的路径,成为非遗延伸部分,有利于非遗会展开创各类相关衍生活动,使文旅的内容更加多样化。在原有基础上,主办方还可通过与其他会展行业联动,创新非遗项目,如打造非遗特色美食、服饰体验馆、传统民宿等内容,进一步推动非遗会展创造转化与创新发展。

4.2 重塑非遗资源理念,开辟红色游学路线

文旅融合背景下,会展场馆应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充分发挥传播与保护相关传统文化的作用。依托自身资源不断开发出与其他资源紧密结合的场馆活动。在开辟红色游学路线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业的纽带作用,打造出红色旅游路线或基地。红色旅游应抓住特殊机遇,加强意识形态的工作,开展相关教育路线或育人活动,助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旅融合应做到“文化为魂,旅游为体,以文促旅,以旅载文”,打造出独特的游学路线,加强文化传播意义,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在重塑非遗资源的过程中,应主动跳出场馆自身的局限,通过文旅方式将非遗资源不断对外输出,开辟相关旅游路线与活动主题。

现如今,红色旅游或红色游学路线成为我国最具特色的一种旅游模式之一,红色旅游是政治工程、文化工程、教育工程,起到了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积极作用,可以说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一种创新旅游模式[3]。在游学活动的设计上,既要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保护与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应结合红色元素,打造多角度、更立体的游学课堂。如今红色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与融合不足,文化内涵难以挖掘且旅游形式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部分游客对此类文旅活动并不感冒。因此,非遗元素的融入更有利于打造、开辟红色游学新方式与新路线。

4.3 转变文化会展核心,创新思政育人模式

2015年3月2日,我国《博物馆条例》正式实施并明确指出“本条例所称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该条例将场馆的核心移至育人作用与教育功能之上。2021年5月中宣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再次强调需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转变场馆核心职能,打造育人新模式。在会展场馆核心功能转变后,场馆育人模式应重点落在价值塑造、针对性定位与实效性上。应针对场馆自身的服务与教育功能制定相关体制机制,与会展场馆相比,文化旅游业更加注重教育,坚持以人为本。

文化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为会展场馆提供了相应的机遇与载体。有利于加快文化会展核心的转变速度与效率。文化会展应注重场馆文化教育功能,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要具备准确的育人模式。当今时代因受西方文化影响,应更加注重青年群体的思政教育,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场馆应创新育人模式,加入思政元素,发挥思政教育功能,紧扣当今发展主题,传承红色精神,传递红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应以正确的育人目标为导向,不断探究塑造灵魂、塑造新人的实践教学模式,营造有利于思政教育的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实践教学空间、情境和氛围,切实提高立德树人的实效性[4]。

5 结语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会展场馆凭借自身强交叉性、高流通性的优势,通过整合文化或相关教育资源,与文化旅游业相结合,实现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资源、会展场馆与思政元素三者交叉发展,实现我国文化旅游业繁荣发展。在文旅融合的过程中,会展场馆应秉承兼收并蓄的原则,不断探索创新发展路径,推动我国文化、经济、思想与政治不断发展,实现与旅游业的深度交叉融合。

猜你喜欢

文旅会展场馆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文旅照明的兴起
场馆风采
会展列名
会展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