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望道》:主旋律传记片的类型化

2023-07-26杨新宇

上海艺术评论 2023年3期
关键词:传记片陈望道宣言

杨新宇

“宋韵今辉”艺术特展在浙江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引来众多观者的注目。“李刘马夏”南宋四家的作品,引人驻足神游,宋代艺术瑰宝集聚杭州,提高了艺术普及质量。艺术思想一脉相承,古元先生的文献研究逐步展开,强化了我国民族文化自信。近年来,红色题材影视创作不断突破,电影《望道》以《共产党宣言》译者陈望道生平为线索,

浓墨重彩地展现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电视剧《人生之路》则以路遥小说为蓝本,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西北青年知识分子从乡村到城市的曲折人生与心路历程,体现了沪产电视剧的格局和品质。音乐舞蹈剧场《百鸟朝凤》沉浸式表达,在疫情后修复着人们的心灵。戏曲是否应从网络回归实体剧场?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

传记片是类型电影中创作难度相对较高的一种,它必须在可信的史实基础上塑造传主的形象,但完全拘泥于史实,又无异于历史教科书。相比好莱坞的传记片,中国的传记片创作又有着二重的难度,因为好莱坞的传记片,基本属于类型电影的范畴,而中国的传记片基本属于主旋律电影的范畴。即便是古代题材的传记片也大致如此,如《李时珍》《林则徐》等。因此,中国的传记片,除了极少数如何平的《川岛芳子》等之外,其主角基本上都是英雄模范人物,能够教育民众,为他们提供信仰与力量,而不是好莱坞电影那样,只要具有传奇性、可看性即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海电影集团出品的关于陈望道的传记片《望道》是一部创作难度较高,但却在思想和艺术层面都达到了较高完成度的作品。

情节与人物

中国电影史上有一部经典的传记片《林则徐》,但《望道》的拍法显然无法等同于《林则徐》,因为林则徐只有一个虎门销烟需要表现,虎门销烟的中英两方有着尖锐的冲突,很容易处理成影片中强烈的戏剧冲突。事件集中,冲突强烈,故《林则徐》要得到观众的认可,不是难事。《望道》则不然,固然其主角陈望道是《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翻译者,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但翻译《共产党宣言》,仅仅是他的光辉起点,他的一生还有其他事迹,翻译《共产党宣言》不能成为唯一的情节,况且译书这一事件也很难提炼出戏剧性。最适合与《望道》对标的影片是《鲁迅》,但相形之下,鲁迅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而陈望道的事迹却并不为大众熟知。《望道》要想传播他的精神感动观众,首先要树立他的鲜活形象,但他的一生主要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学者而存在的,并无传奇色彩,而传记片为了保证人生历程的真实,几乎都得采取平铺直叙的结构,如果剪裁不得当,很容易陷入流水账的嫌疑。

影片在情节选择方面取舍有度,没有表现他的全部人生,只选择了前半段革命生涯,对应片名《望道》,在革命时代追望大道,影片结束在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革命的目标,在陈望道等先驱的努力之下已顺利实现。除翻译《共产党宣言》这个高光时刻外,影片重点选取了浙江一师风潮、查封上海大学、“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重建新闻馆等重大事件,陈望道在其中的应对颇能体现出望道精神。特别是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有强烈的冲突性,叛变与反抗转化为影片强烈的对抗性,营造出扣人心弦的效果。至于翻译《共产党宣言》,尽管很难具有故事性,但影片精心虚构了面试翻译者的情节,为此还专门请人用文言文译了一段用在影片中,令人忍俊不禁,表现出既懂外语,又能熟练使用白话文写作的翻译人才的稀缺,从而为陈望道的及时出现打下铺垫。其后陈望道在翻译当中又遭遇瓶颈,两个重要的名词Bourgeois和Proletarians究竟该如何翻译,用“绅士和平民”还是“富人和穷人”?最后陈望道终于在苦思中顿悟,将之译为最现代、最学理化的“有产者及无产者”。当然,因太过投入,一边译书,一边吃粽子,误蘸墨汁的片段也必不可少,只是因这一故事已广为人知,在影片中已无新鲜感了。经过这样的情节设计,原本枯燥的翻译工作,也被处理得趣味盎然了。

影片中的人物也可谓配置得当,陈望道一生交游无数。影片主要设置了两组人物,首先是围绕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一群人,而这群人在革命的浪潮中又分化出去。有的人牺牲,有的人落伍,有的人退缩,有的人甚至走到了革命的反面。陈望道尽管因为不满陈独秀的作风而退党(这部分史实为尊者讳,影片未予表现),但他始终是共产主义的信徒,并未脱离共产党的事业,在党外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另一群人则是受到陈望道影响的学生辈,且以情节剧的架构虚构了杨阿龙、杨逢林父子俩,先是父亲受到陈望道的影响走上革命道路,牺牲后留给孩子的《共产党宣言》成为启蒙的火种,儿子最终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通过这两代人,表现了《共产党宣言》的传承,革命的火种在信仰的坚守中不停地传递下去,最终赢得了胜利。

理想与人性

20世纪初期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追寻中国革命的出路时,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在这样的背景下,《共产党宣言》迫切地需要被翻译进来,以便为中共建党做准备。影片设置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情节,正当译好的书稿急着印刷出版时,恰逢印刷所的工人为保障自身权益准备罢工,这就构成了矛盾。这一矛盾如何解决,恰恰體现出陈望道真正的精神。共产主义并不是空洞的理想,《共产党宣言》是为被压迫者言说的,如果印书,却要损害劳工的利益,这与共产主义理念是背道而驰的,陈望道坚决不同意这样做,体现了共产主义者的人性。

特别是对杨阿龙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人性的真实与高贵,“无情未必真豪杰”,与以往的革命者形象有很大的不同,杨阿龙在临刑前,竟然向敌人下跪,乞求敌人能允许他见刚出生的孩子一面。但他此举并非苟且偷生,当敌人诱惑他只要脱离共产党,就可以保住生命,与家人团聚时,他坚持了自己的信仰,最终选择了英勇就义。理想主义者,为了信仰可以抛头颅洒热血,但他们一样有着对爱情的向往,对亲情的守护,流泪并不丢人,对杨阿龙人性的描摹,显示出这部主旋律影片的人性深度。

影片中的两条情感线,为影片增加了浪漫场景,使影片变得柔软。一条是主角陈望道和蔡慕晖在革命道路上的相知相爱、相濡以沫;一条是配角杨阿龙与林茵在革命工作中水到渠成的爱情。特别是蔡慕晖在陈望道病重时,逼不得已去求戴季陶,完全出于对丈夫的爱。但她在戴季陶的要挟下,宁愿面对可能失去丈夫的痛苦,也绝不翻译污蔑共产党的文件,守住了自己的气节。在妻子身份与革命者身份的艰难抉择中,她选择了后者,经受住了人性的考验。可惜,林茵扔下孩子去参加革命的情节,设计得过于急躁,也损害了对革命者人性的描写。

陈望道的主要身份是教师,1919年在浙江一师任教;1923年夏天到上海大学任教,担任中国文学系主任;五卅运动后兼任代理校务主任,主持行政和教务工作;后来又长期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及新闻系任教。影片中,在这些学校的学生运动中,陈望道始终站在保护学生的最前列,让人动容,保持了一个师者的尊严。同样,那个年代的热血青年,为了理想,甘于无私奉献,甚至流血牺牲,复旦同学为了保护左臂受伤的杨逢林不被特务抓走,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左手臂弄得鲜血淋漓,那一场戏也格外感人。而作为对比,本是同路人的戴季陶,尽管“道不同不相为谋”,但他竟然如此对待一个生命垂危的昔日朋友,趁人之危,要挟蔡慕晖,人格变得如此卑劣,他不仅是一个信仰的背叛者,也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向人性的迷失。

细节与隐喻

细节往往是决定一部影片能否成功的关键,是影片力量和韵味之所在。对传记片而言,基本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容不得半点虚构,但在细节方面,只要不违背历史逻辑,不扭曲历史面貌,则可以合理想象。《望道》在细节方面的精心设置,真正体现出了电影的魅力。

陈望道幼时习武,且武功不弱,“睡觉时,他总是双手握拳于胸前,谁拉他一下,拳头就会条件反射而出击”,1影片中有他练武的镜头,但影片当然不可能把他塑造成武林高手,如果靠武打场面来吸引观众,那就太庸俗化了。可是,根据编剧的法则,影片前半部特意出现的细节,如果后半部没有呼应,将是败笔。影片特意在后半部设计了这一细节:陈望道注射盘尼西林病愈后,误以为盘尼西林是蔡慕晖从戴季陶处求来的,不免责怪蔡慕晖,后来真相大白,原来盘尼西林是周恩来出于对陈望道的关心而赠予的,误会解除后,蔡慕晖娇嗔地打了陈望道一下,陈望道下意识地极速一个回挡。這一个细节极有味道,且与影片前半部的练武场景有了呼应。

影片中的大量细节,又是与隐喻相结合的。片名《望道》,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隐喻。取名《望道》,看似简单,直接以陈望道之名为题,实则讨巧。陈望道原名参一,影片一开头就讲述他改名“望道”的缘由,是为了“追望救国救民之真理大道”,定下了影片的基调。陈望道废寝忘食地翻译《共产党宣言》时,母亲非常心疼他,让他戴手套,意味着当时天气较冷。从史实来看,陈望道回义乌老家翻译《共产党宣言》是在1920年2月,但影片中他却身着单衣,这绝不是影片的疏忽。正是共产主义理想之光,给了他热量,使他在深夜能够持续工作,完全忘记了寒冷。而粽子蘸墨汁,象征着“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观众早已心领神会。在工人运动中,陈望道、蔡慕晖在伪造的婚礼现场的大红“喜”字前俨然一对真夫妻;而工人的鲜血滴成的工人纠察队的旗帜,也是影片中颇为震撼的一幕。

陈望道作为学者,修辞学是他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他的《修辞学发凡》是传之后世的学术名著,在他的传记片中不能不提他这方面的成就,但学术研究毫无看点,很难情节化,如果硬去表现,只会使观众退避三舍。影片中,蔡慕晖向陈望道表示爱意的离别场景中,她留赠给陈望道的自己手抄的《修辞学发凡》笔记中,夹着自己的发辫,既连接了前面工人夜校中剪发的情节,又隐喻着结发之意,还巧妙地呈现出了陈望道修辞学方面的重要成就。

影片在细节方面的精妙,配合着题材的重大,使我们感受到陈望道可亲可近的形象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结语

《望道》拍摄的缘起,是2020年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望道》讲述了陈望道追求真理的故事,展现了中国革命的必然性,而且在艺术上也有一定成就,情节也颇具可看性,对于年轻观众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当然,影片并非完美,仍有用力过猛之处。比如片尾曲的说唱形式就太突兀,也许初衷是为了吸引今天的年轻观众,展示青春气息,的确,说《望道》是一部青春片似乎并不为过,但这样的影片,是希望观众能够产生共鸣,进而从信仰中汲取力量,突兀的说唱,会将观众突然地从剧情当中间离出来。

1.王枬,黄伟林编.民国师范:民国时期广西师范大学教授故事集[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2.

猜你喜欢

传记片陈望道宣言
青春宣言
Father's Day
情怀永不褪色
热爱照亮生命
柔软宣言
关于电影《戈雅传》的两点思考
吴士文与陈望道
TA宣言
《陈望道全集》出版
《陈望道译文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