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岛诗歌的动物意象研究

2023-07-21崔畅

今古文创 2023年24期
关键词:北岛诗歌

【摘要】北岛是一位具有“反传统”色彩的诗人,他笔下的动物意象有着与中国传统诗歌所不同的新内涵。通过对诗歌当中几类动物意象的简要梳理,能够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创作思路。从意象所表达的内涵来看,这些动物意象具有人文性、颠覆性和自省性的特点。作家的特殊身份、生活经历及其所处的地域环境是动物意象形成的几个主要因素。

【关键词】北岛;诗歌;动物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4-003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4.011

一、北岛诗歌中动物意象的梳理

意象,是指充斥着作者个人情感的客观存在物。[1]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就擅用意象来抒情言志,意象的使用让情感的外化以一种更加隐秘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早在《诗经》当中便存在相当数量的动物意象,而随着诗歌的进一步发展,现当代诗人在创作时也逐渐沿袭传统诗歌意象的表现类型,在当今诗坛中也能看到不少动物意象。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具有“反传统”色彩的诗人北岛,在他的诗歌当中却也较多地出现了动物意象。那么梳理动物意象并且研究这类意象背后所蕴含的与传统含义截然不同的意义以及其出现的原因自然成了值得探讨的话题。

通过梳理可以发现,北岛诗歌当中涉及动物意象的诗歌近百首,包含的物种范围比较广阔,鸟兽虫鱼均有涉及,其中对“马”“羊”“狼”“鸟”等意象的使用较为频繁。通过对这些意象进行归纳整理,可以根据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将动物意象大体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借动物意象来表现人性本善,主要以马、鹿、猫、牛、兔、候鸟和蜜蜂为代表,这类意象在诗歌当中通常以正面形象出现,如“飞驰的白马”“年轻的鹿”“苍鹰”“太阳鸟”等。作者想借这些意象来表现生活当中人性美好的一面;另一类则是借动物意象来表现人类在后天发展过程中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所产生的问题,主要以羊、狗、狼、鼠、乌鸦和跳蚤为代表,它们凸显的是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人本质的改变和扭曲,如“表情冷漠的山羊”“吮吸红灯的狼”“不明国籍的鲨鱼”“吞吃鸟蛋的毒蛇”等,这些意象的出现夹杂着作者的悲悯与揶揄。总的来看,无论这些动物意象表现出的情感态度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都从作者自己的角度对人生做出了一定意义上的思考和解释,这些意象在表现人类自身生存状态的同时,还为他的诗歌平添了几分生命力。

二、北岛诗歌中动物意象的独特意蕴

(一)人文性

北岛在动物身上寄予了一定的道德判断与价值定位,他通过动物意象来观察和思考自身的生活状态以及不可预知的未来。在北岛这类诗歌当中,读者虽然首先看到的是动物,但它的终极指向和人文关怀都以人类为核心,作者是想通过其展示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状态,表现人类的本性。读者能够从动物意象中审视自我,受到强烈的精神感染与道德洗礼。

《白日梦》组诗中曾提到“羊的价值”“狼的原则”,北岛笔下的一个个动物被赋予了更多“人化”的特点,但是北岛没有直接用人的概念,而是把人这一高级动物的特性转移到了处于进化发展中的动物身上,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暗喻。通常认为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语言,人能够讲出有思维、有逻辑的话语,而北岛在诗中赋予动物人的特点,它们虽然不懂语言、不会说话,但是身上却存在着某种与人类共通的点,由此可见他笔下的动物并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更类似于某种人格的写照。人类的进化是在动物基础之上的进化,是在与整个动物界的共生中实现的。正如北岛在诗中所说,“文化是一种共生现象”(《白日梦》),作者用创造性的笔法来诠释对动物生命的全新理解,体现出强烈的人文性色彩。在北岛看来,那些看似熟悉实则陌生的意象才是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人类的所有行动和思维都可以依靠怪诞不经的动物意象来凸显时代的主题。

(二)颠覆性

“马”在中国古典诗歌当中,向来都是忠诚和自由的象征。但是在北岛的笔下,原始含义当中的那种奔放和雄浑有所缺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不可抗力所束缚的无奈感。“一匹马在古老的房顶突然被勒住缰绳”(《无题》)“信仰以外/骏马追上了死亡”(《以外》)“白桦林整齐的弓弦/一起搭上骏马的脖颈”(《代课》),诗人仿佛用一种较为隐晦的方式向世人宣告着理想主义的消失殆尽。

马本来是听话温顺的动物,但是诗歌里的马更多了几分无助和不幸,现实的环境使这些“马”注定无法成为传统诗歌当中洒脱和不羁的象征,等待它们的是未知的命运。马意象的出现使北岛的诗歌增添了几分凉薄之感,它既表現了作者满怀希望之后的失望情绪,又体现出被命运扼住喉咙的窒息感。这种对意象传统含义的颠覆是作者对生存状态深度思考的结果。尽管在作者的诗歌创作中仍有不少动物意象并未完全脱离传统文化意味,但更多的还是洋溢着北岛独特的个性气质。

(三)自省性

北岛借羊意象进行深刻的自我审视,他诗中出现的“山羊”意象更多地表现出茫然与淡漠,具有借助动物进行自我审视的特性。在古文中“羊”通“阳”,存在着“三阳开泰”的这样一种说法,意味羊同生命的起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古人经常将其视为祥瑞之物,且羊是温顺善群、死义知礼的动物,出现在后续诗歌创作当中也就自然而然成了吉利的象征。[2]但是北岛却借助羊意象进行深刻的反思。“转了向,隔着栅栏/会见那些表情冷漠的山羊”(《履历》)“野山羊站立在悬崖上”(《关于传统》)“只有山羊在夜深人静/成群地涌进城市”(《地铁车站》),用“冷漠”一词来形容羊的表情、将其置于悬崖之上、描绘它们挤进都市的丑态,这一系列的意象输出无疑是充满讽喻意味。作者用“山羊”来暗指现实生活中那些缺乏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能力的人,他们被动地接受多于主动的思考,他们享受被命运安排而唾弃有主见的选择,最终沦为了权力的附庸,麻木而呆滞。

而“羊群”意象流露出的是作者对包括自我在内的所有牺牲者的一种悲悯情怀。在完成“山羊”意象建构的同时,作者还想陈述这样一个可怕的事实——个体的麻木无法避免,最为可怕的是群体的麻木。正如“羊群溢出绿色的洼地”(《信仰》)、“放牧是一种观点的陈述,热病使羊群膨胀”(《白日梦》)、“围栏以外的羊群/似田野开绽”(《进程》)。种种迹象表明,作者想向读者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当大范围的思想动荡侵袭之时,是否真的有人能够一直保持头脑清醒?北岛从这些羊的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在以动物作为中介批判外界的同时也在审视自己,这种强烈的思辨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兽意象的内涵。当他用一种冷峻的眼光凝视“羊群”时,他自己又何尝不是这群羊中的一只呢?也正是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对“山羊”进行批判之后,于“羊群”还有几分同情,这份同情源于内心最原始的本能,他最后选择了“和羊谈心”(《关于永恒》)这样一种方式来与外部世界进行和解。

三、动物意象的建构渊源

北岛说过,诗人与政客是两种动物,他们的语言不同,现实与视野不同——诗人是无权的权力,无家的家园,无言的语言。[3]动物意象的含义之所以在北岛这里与传统诗歌产生比较大的出入。曹文轩在《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这类与人类既有共通点又有联系性的动物进行隐喻,中国文学出现了1919年以来的新文学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自然崇拜。”[4]大量与动物有关的文学作品先后涌现,动物意象的运用则是北岛在诗歌创作领域进行的有益尝试。

除了时代因素之外,国外的生活环境也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影响。作为一个旅行者,北岛的生活总是处于出发与抵达之间,于他而言,出发地与目的地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始终持有一种未知的态度,在漂泊的过程中寻找真实的自我。北岛晚年漂泊于多个国家之间,这种居无定所的状态类似走兽的迁徙过程。动物不会对某一固定区域存在归属感,一旦当这片土地不能满足其生存需求,便会迁徙到更适合生存的地方。北岛也是如此。当时各地较为紧张的话语环境让他选择了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看世界,而他的创作自然也受到了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在欧洲文化中,对于鹿的崇拜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因为在西方国家,原始人类比较喜欢追逐鹿,而鹿生活在广袤无垠的森林之中,奔跑能力比较发达,一般不为人所近,于是鹿就具有了一种神秘色彩。纵观北岛诗歌中出现的鹿,它们或是长期被人类苦苦寻觅(《同谋》),或是处于未被驯化的状态(《期待》),抑或是走向陷阱而不自知(《岗位》),基本上都是以一种蒙昧未开化的原始状态出现的。又如在西方文化当中,羊象征着奴性与邪恶,北岛的羊意象也多以“替罪羊”的身份出现,替罪羊的说法正是源于国外典故《圣经·旧约·利未记》,原指古代犹太教祭礼当中替人类承担罪过的羊。由此可见,在北岛笔下羊的象征义发生了演变,它更多受到希腊神话和基督教文化传统的影响。

法国作家布洛克认为,生活的困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残缺,生活中的困境往往反哺诗歌创作。[5]北岛曾经当过建筑工人,这种底层的身份陪伴了他长达十几年的时间,致使他与另外几位朦胧派作家相比少了几分浪漫气息,多了几分现实与理智。相比起那些虚无缥缈的意象,真实存在的具象更得他心。冰冷的钢筋水泥和千篇一律的建筑令北岛对人类社会感到疲乏,进而把视野转向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自然界,处于自然中的动物能够引起他对人类整体生存状况的思考。“鸟妨碍我们走路”“那群吞吃明天的狼”“苍蝇不懂什么是祖国”,在这些动物意象的背后无不体现作者的价值观念、情感趋向、思维模式,注入了深刻的社会体悟与人生哲思。在《重建星空》中,一只鸟被无情地困在玻璃内,但站在玻璃罩外的观赏者却感到异常痛苦,原因就在于人们看到鸟被困之余,还从鸟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鸟儿虽然被困,却始终保持着原始的动力继续飞行,而当人类被困时,是否也应该保持自我本色,不受外界的影响而存在呢?诗人这里的动物意象,无疑体现出一种强烈的自审意识。只有带着冷静的头脑和理性批判意识去衡量自己的作品,才有进步的空间,很显然北岛在向这个方面努力。北岛生活中长达近二十年的漂泊旅程,也促进了动物意象的进一步形成。北岛长期无所依的漂泊状态,弱化了以个人为单位的社会存在感,使其逐渐脱离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慢慢认识到大自然对于人类社会的价值,对人在自然界的定位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作为一个漂泊者,北岛已然成为不同文化的批评者。

四、结语

北岛是位充满信仰的诗人,他一直在追求内心深处关于人类的最原始最基本的信念。人们虽然无法完全站在作者的角度了解他的所思所感,但是通过对诗句中动物意象的把握和感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类的内在共鸣和對于自然万物的思索。希望通过对北岛诗歌中几类典型动物意象的梳理和归纳,能够剖析出意象背后所蕴含的现实意义。在分析研究几类代表性意象特征的基础上,挖掘出动物意象的人文价值,为后人研究诗歌意象提供更好的借鉴,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全新的写作思路。

参考文献:

[1]屈光.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2,(03).

[2]张守华.《诗经》动物意象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

[3]胡涛,徐鹏远.2015香港国际诗歌节开幕 北岛:诗人与政客是两种动物[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1126/12/11715825_516025280.shtml,2015-11-26.

[4]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5]施宏俊.诗歌的身份——北岛访谈[J].文景,2012,(01).

作者简介:

崔畅,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江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2022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北岛诗歌
诗歌不除外
睡吧,山谷
读北岛:一只轮子,寻找另一只轮子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诗歌岛·八面来风
GOODBYE, BEIJING
有限景点 无限景致 回味新西兰北岛的自然美
北岛:摇诗橹漂泊异域,荡文舟回归故土
诗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