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巧官

2023-07-20习骅

党员文摘 2023年14期
关键词:阮元道光宰相

习骅

曹振镛

清朝有个“牛人”叫曹振镛,在朝廷工作了54年,历三朝、相二帝,一路春风。

道光帝在位30年,曹振镛居相位15年。当曹振镛去世的消息传来,道光皇帝哭哭啼啼地说,你们哪里知道,他贡献大呀!他走了,我可怎么办呀!当场给曹振镛本人加谥号“文正”,意思是“学问大、能力强、作风正、立场稳”。

其实,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曹振镛都是公认的庸才。《清史稿》中曹振镛传只有区区700余字。

可这个庸才是怎么上位的?如果你是他的上级,你能发现并治住这种人吗?

欺骗上级的三个花招

道光皇帝即位之初,康乾盛世余威已尽,国运江河日下,国库储备仅及乾隆时期的四分之一。而各级官员却普遍慵懒萎靡、声色犬马、贪污贿赂,追逐奢华生活,官场乌烟瘴气、腐朽荒唐。

道光皇帝决心从杜绝奢侈浪费入手,迫使干部队伍改变作风、振奋精神,以图重现昔日盛世。为此,道光皇帝一上任就做了两件事:一是号召各级政府机构厉行节约;二是召来阅历丰富、人脉广泛的曹振镛,任命他为军机大臣兼武英殿大学士,即实际上的宰相,配合皇帝推行新政。

道光帝本人首先以身作则,经常穿着打补丁的裤子上朝。曹振镛在摸清了道光皇帝的“底牌”后,便循着领导思路,顺水推舟,若无其事地耍了三个花招。

花招一:照猫画虎。

有一天开早会的时候,道光皇帝看到曹振镛的裤子打了补丁,高兴地跟他打趣:“堂堂宰相也穿破裤子?”

曹振镛从容作答:“做条新裤子不难,就是太贵了,旧裤子打上补丁跟新的一样,何必浪费呢?”

道光皇帝频频点头,挥笔给宰相题了4个大字:恭俭惟德!

那段时间,曹振镛下班后就赶紧往前门外跑,去酒馆、饭庄和菜市场打听物价,好在第二天一早给皇帝送经济情报,顺便再提一两条有关厉行节约的工作建议。宰相在政治上跟自己保持高度一致,皇上自然满意,每天与他相谈甚欢,什么重要事情都一起商量。

官员们个个心领神会,竞相效仿曹振镛的做法。因此,京城第一次出现了违背市场规律的怪现象:破衣烂衫的价格一路飙升,品相稍好的比新的还要贵。有些穷官实在买不起,就自己动手,把好好的袍子弄旧弄破,再让老婆在醒目处打一块大补丁。

花招二:借刀杀人。

曹振镛不怕皇上,就怕云贵总督阮元。

阮元是唯一同曹振镛资历相当的三朝元老,不但人品、文才俱佳,而且政绩斐然:在浙江巡抚、两广总督和云贵总督任上,阮元平海盗、禁鸦片、惩贪腐,打击分裂、垦荒固边,朝野无不被其折服。对此,曹振镛一肚子的嫉妒。

道光皇帝既然胸怀复兴大志,迟早会想到阮元、重用阮元,这对曹振镛来说,就后患无穷了。

果然,有一天在跟曹振镛讨论干部问题时,皇上问道:“时间过得真快呀,阮元担任地方主要领导快30年了。你熟悉干部情况,觉得这个人怎么样?”

曹振镛马上回复:“这个人我了解,可以说是才华横溢,工作能力超强,我是没法跟他比的。”

道光皇帝很有兴趣:“那你举个例子。”

曹振镛不紧不慢地介绍:“云贵地区经济落后,又是多民族地区,自古多事,件件涉及边疆稳定、国家安全。在那里,一般人不要说出政绩,就是不吃不喝不睡觉都忙不过来。可阮大人总能应付裕如,再棘手的问题都能迅速搞定。”

道光皇帝听得直点头。曹振镛接着话锋一转:“这还不算,阮大人还能空出时间吟诗、论文、作画、弹琴,这几年光诗文集就出版了好几本,水准还很高。现在正是国家用人之际,我看这样的干部可以考虑了。”

道光皇帝听着听着,脸色由晴转阴,恨恨地说:“要是作诗能把国家做好,那我天天作诗!”

不久,一纸调令把阮元召回北京,安置在一个不咸不淡的位置上,直到其退休。

而皇上对宰相的好感却增加了:对阮元那样有硬伤的干部都净说好话,这曹振镛真是个厚道人!

连根拔除了唯一对手,曹振镛自此高枕无忧。

花招三:巧言取悦。

道光王朝初期,一些有志大臣受到新政鼓舞,苦心研究国家大事,热情提出改革建议,一时间各种请示报告纷至沓来。

道光皇帝很受感动,每天批阅材料到深夜,乐此不疲。但时间一长,身体有点儿吃不消了。

等皇帝终于累病了,曹振镛不失时机地向皇帝报告:“现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这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好兆头,令人高兴。怕就怕有的人提建议不是为了工作,只是为了愉悦皇上,为升官发财铺路呢,还是留点儿神为好。”

这可说到皇帝的心坎上了,道光帝深有感触,喟然长叹:“那有什么办法呢,要是大家都出于公心就好了!”

曹相微微一笑:“我倒有个想法,不知行不行。您每天随机抽阅几份材料看看,找出错字、别字、漏字、重字等,用朱笔点出,该批评就批评。您想,您連书写错误都能发现,下边谁还敢造次?这样注水文件就少了,质量自然提高了。”

此法果然灵验,皇帝不但省力省心,还给大家留下一个勤于政、敏于事的深刻印象。而大臣们从此“皆矜矜小节,无敢稍纵,语多吉祥,凶灾不敢入告”,实在要说就说皇帝爱听的。

坏官中的第三类:巧官

曹振镛的三个花招都用了一个技巧:上有政策,下有“顺”策!其操作规程看起来并不复杂:先琢磨清楚领导的基本思路,再紧跟领导的心思,甚至还超过预期,然后就静静等着领赏了。

如果说贪官、懒官是坏官的前两类,那么这种低成本、高收益的“官油子”,就属于坏官中的第三类:巧官。

巧官的“巧”是表现在各个方面的,比如,大家不是讨厌贪官吗?那我就把自己打造成清官。

有一次,有人举报曹振镛的家属利用他的职务影响力,空手套白狼,获得了食盐专卖权,长期大发横财。据说曹振镛立即要求家属:给我统统退出商界,回家种地去。

家属很不理解,问别人家能干,为什么宰相家不能干?

曹振镛微笑着把道理说透:“你们想想,宰相家人不经商难道就会饿死了?哪朝哪代有这种?”

故事传出来之后,曹振镛赢得了廉洁自律的好名声,皇帝还以此教育大家:“你看看人家老曹!”至于这些话是怎么传出去的,皇帝显然没琢磨。

巧官是政权的克星

曹振镛的荒唐成功,逐渐消解了整个干部队伍对国家的信心、对朝廷的期待,加快了清王朝的急速下坠。

当时,官场中人大多像曹振镛一样,苦心钻研如何应付皇帝、如何让领导高兴,对自己没好处的事能推就推,能糊弄就糊弄,逐渐造就了一个“不痛不痒”的天下。偶尔出现以天下为己任的好干部,也无出头之日。

龚自珍就是一位忧国忧民之才,眼看大厦将倾却无用武之地,发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悲鸣,反而遭到嫉恨,被迫在48岁的盛年回乡,后来竟被活活气死。

正直的老干部王鼎实在看不下去,却又使不上劲,痛不欲生之下,干脆留下遗书,以自杀来劝谏皇帝。

曹振镛的党羽本来各打各的小算盘,后来却默契地抱成团欺骗皇帝:他们首先控制了王鼎的家属和同党,然后烧了王鼎的遗书,最后郑重地给皇帝打报告说,王鼎年纪大了,家里遇到不顺心的事,一时想不开就自杀了。皇帝被蒙在鼓里,至死都不知真相。

贪官人人喊打,巧官无影无形。假如你遇到像曹振镛这样的下级,你有足够的智慧治住他吗?

(摘自《书摘》)

猜你喜欢

阮元道光宰相
西斋茶廊坐雨
一道光
阮元与焦山的不解之缘
情怀:照亮忧伤的一道光
龙猫,你爱的那道光是爱情
阮元信守“一品清廉”
和珅与阮元的眼镜诗
白成一道光
中华宰相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