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生涯探索动机问卷的编制

2023-07-19刘玲玲张麒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21期

刘玲玲 张麒

摘要:为探究高中生生涯探索动机的内在维度和现状特征,以自我决定动机理论为依据,编制适合高中生群体的生涯探索动机问卷。选取75名高中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编制题目形成初始问卷。选取945名高中生进行了初步研究(n=239)和主要研究(n=706),以开发和验证问卷。结果表明:问卷共25个条目,包括“自主探索动机”、“受控探索动机”和“无探索动机”三个因子。问卷总分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三因子模型拟合良好。结论:高中生生涯探索动機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高中生生涯探索动机的有效工具。

关键词:生涯探索动机;自我决定理论;三因子模型;问卷编制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23)21-0019-05

一、引言

我国教育改革持续深入推进,新高考模式落地实行,赋予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王瑜[1]的研究表明,学生在高中阶段以自主审慎的态度探索未来,能够避免在报考大学时选择不感兴趣或不能胜任的专业,提升专业满意度及未来的职业幸福感。迄今为止,已有大量生涯探索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如自尊、社会支持、人格等对生涯探索水平的影响[2-4],而关于学生探索动机强弱的研究较少。生涯探索动机是一个人从事生涯探索活动的驱动力,可以直接引发和维持个体的生涯探索行为。因此,了解高中生生涯探索动机的内在维度和现状特点很有必要。

自我决定理论(SDT)可以作为理解高中生生涯探索动机的一个理论框架,这一理论关注人类行为自我决定的程度,对自我决定的动机和受控制的动机作了重要区分[5]。SDT认为个体存在三大类型的动机,按照自我决定的程度从高到低分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无动机。其中,内在动机者是为了获得快乐和满足感而从事活动,行为自主[6];外在动机者以工具性和目的性的方式进行活动,常常出于获得外部奖励或避免惩罚的愿望作出反应;无动机者动机缺失,很难认识到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7]。基于上述理论及观点,本研究拟编制一份高中生生涯探索动机问卷,以探究高中生生涯探索动机的内在维度和现状特征。

二、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样本1:采用方便取样法,以我国西北部某省级示范性高中的75名学生为开放式问卷的调查对象,其中女生54名,男生21名,并从中抽取16名学生进行深度访谈,结果用于问卷项目编制。

样本2:以我国西北部某省级示范性高中的121名和118名学生分别为问卷第一次和第二次施测对象,其中男生97名,女生142名;高一学生128名,高二学生111名。样本2用于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以形成正式问卷。

样本3:在正式问卷调查中,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以我国中西部726名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共回收有效问卷706份,其中男生303名,女生403名。样本3用于验证正式问卷的信效度。

(二)方法

1.问卷编制过程

开放式问卷和个案访谈。梳理已有生涯探索和自我决定理论动机的问卷模型,结合当前高中生生涯探索的现状,编制开放式问卷和访谈提纲,包括四个问题:(1)你曾经或正在实施的探索未来的具体行动有哪些?(2)你认为有哪些原因会让你做出探索未来的行为?(3)何种情境下,你会有思考和探索自己未来的想法或行动?请具体描述。(4)何种情境下,你不会有思考和探索自己未来的想法或行动?请具体描述。

专家评估和同行间语义分析。归纳通过开放式问卷收集到的信息,提取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如期待、憧憬、努力、快乐、充实、激励、成功、就业等,编制问卷项目,邀请心理学专家对生涯探索动机的分类和概念进行评定,对生涯探索动机进行分类和定义。同时,邀请两名本硕均为心理学专业、在高中负责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教师对项目进行评定,评定的标准为:(1)内容符合所对应的维度及水平;(2)内容描述清晰、准确。删除存在争议的项目,修改语句拗口的项目,形成初始问卷。

多次施测后修订形成正式问卷。编制完成初测问卷后,经过多次施测,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删减不符合统计学要求的项目,调整表意不清的语句,形成正式问卷,并验证其信效度。

2.结果统计方法

采用SPSS23.0和Amos23.0对所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一)初测问卷

1.问卷维度确定

生涯探索动机是推动个体探索和获得生涯信息的驱动力,参照文献分析,依据自我决定理论,将高中生生涯探索动机问卷按照控制点的不同,分为自主探索动机、受控探索动机和无探索动机三个因子,结合开放式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专家评估的结果,将自主探索动机分为兴趣爱好、自我发展两个水平,受控探索动机分为外部影响和客观要求两个水平,问卷维度构成见表1。

2.问卷条目筛选

经调查访谈、专家评估和同行间语义分析,初测问卷共形成41个项目,其中自主探索动机有17个项目(如“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待与憧憬”等),受控探索动机有17个项目(如“父母希望我有一个好未来,我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无探索动机有7个项目(如“我现在还是高中生,找工作还远着呢,没必要规划未来”)。

(1)第一次施测

以初测问卷对121名高中生施测,使用临界比法对问卷进行项目分析,用降序法将各项目的总分按从高到低排列,将得分前27%的被试计为高分组,将得分后27%的被试计为低分组,对高分组和低分组总分平均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筛选高低分组结果呈现显著差异(p<0.05)的题目,删除6个区分度不好的项目,对剩余的35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删除4个因子负荷量小于0.4的项目,删除3个在两个因子上都有较大负荷的项目,保留28个项目重新施测。

(2)第二次施测

以修正后的问卷对118名高中生进行第二次施测,对结果进行项目分析,删除1个高低分组无显著差异的项目,对剩余27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删除题目8、题目9(因子负荷量小于0.4),同时考虑到题目8(“现在对职业生涯进行探索,能让自己活成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与题目16(“我认为对职业生涯的探索能让我过上理想的生活”)语义相似,题目9仅有少数学生报告,因此将这两个题目予以删除,保留25个项目。

(二)正式问卷

编制的高中生生涯探索动机问卷采用5点計分,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对问卷进行评定,从“非常不符合”“不符合”“一般”“符合”“非常符合”依次计为1、2、3、4、5分,第6、11、16、21、25题为反向计分,其余题目均为正向计分,将所有题目得分相加即为问卷总分,分数越高表明动机越强。

1.问卷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采用相关法与临界比率法,计算每道题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所有题项得分与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将个案按降序法排序,选择生涯探索动机总分高低分组的27%,每组分别为191人,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25个题目都具有良好的区分度(p<0.001),结果见表2。

2.问卷信度分析

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总问卷和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80以上,结果见表3。

3.问卷效度分析

对问卷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KMO检验值为0.937,Barlett's球形检验值为8577.436,p<0.001。以上两个指标说明该数据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法。为了确定和验证数据结构,以主轴因子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根据Tabachnick与Fidell[8]提出的因子负荷量统计学判断标准,所有题项的因子负荷量均大于0.4,以特征值大于1 的标准抽取因子,结合碎石图(见图1)和因子贡献率(见表4),共得到3个因子,每个因子下均包含3个以上的题目,其中,因子一为自主探索动机,共10个题目,可解释36.58%的变异量;因子二为受控探索动机,共10个题目,可解释9.888%的变异量;因子三为无探索动机,共5个题目,可解释6.9%的变异量,共计解释53.367%的变异量。

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正式问卷的结构效度,先判定三个因子的相关程度,结果显示三个因子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见表5)。采用因子相关建立模型,主要拟合指数如下:χ2/DF为5.089,RMSEA为0.076,GFI为0.85,NFI为0.84,CFI为0.87(见表6),表明三因子模型拟合良好,各项指标均符合标准。

四、讨论

本研究以自我决定理论动机观点为理论依据,通过多种方法最终形成了包括自主探索动机、受控探索动机和无探索动机的高中生生涯探索、三因子模型的问卷,问卷项目有较好的区分度,各因子间内部一致性良好,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模型的各项指标均符合统计学标准,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可用于了解高中生的生涯探索动机类型及程度,辅助高中生涯教育工作的开展,还可以为高中生生涯探索动机的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首先,依据自我决定理论,将生涯探索动机由高到低分为5个水平,尽管在理论建构时对5个水平都进行了定义,但是在探索性因子分析时只抽取出3个因子,这可能是因为自主动机和受控动机内部的两个水平非常接近,题目不能明确界定。这需要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验证。

其次,虽然问卷验证性因子分析的各项拟合指数都符合统计学要求,有良好的结构效度,但是此前与生涯探索动机有关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没有分析效标效度,这也是今后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最后,抽样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为了抽样的易得性,本次研究对象主要来自甘肃、陕西、新疆和云南地区,相比于东南区域,这几个地区的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学生的生涯探索动机差异不大。为了确保测量工具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后续可扩大样本范围和数量,进一步验证问卷的信效度。

综上所述,高中生生涯探索动机问卷包括自主探索动机、受控探索动机和无动机三个因子。问卷共有25个条目,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信效度,是一个有效的测量工具,可以用于测量高中生生涯探索动机。

参考文献

[1]王瑜. 高中生职业生涯探索及其相关研究[D]. 开封:河南大学,2011.

[2]王璐. 大学生社会支持、职业生涯探索与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研究[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3]刘蝉韵. 主动性人格、职业使命感、未来取向和大学生职业探索的关系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4]Jiang Z,Newman A,Le H,et al. Career exploration:A review and future research agenda[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9,110PB(FEB.):338-356.

[5]Deci E L,Ryan R M.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J]. Contemporary Sociology,1985,3(2):87-112.

[6]Tang M,Wang D,Guerrien 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n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motivation,and well‐being in later life:Contributions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J]. PsyChnology  Journal,2020,9(1):5-33.

[7]Ryan R M,Deci E L.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social Development,and well-being[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68-78.

[8]Tabachnick B G,Fidell L S. Us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s[M]. Boston,M A:Allyn&Bacon,2007.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